正如当初的陈寔一样,他亦是出身卑微,最后却名满天下。使得颍川陈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微微摇了摇头,陈纪从床上摸出了一本书。他对着这本书,脸上露出了恭敬的神色。
足足沉默了半柱香的时间,他才将这本书郑重的交给了陈群,说道:“长文现在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族谱也是时候交给你保管了。”
“族谱?”
陈群心中惊讶莫名。
区分一个家族是否底蕴过人,除了要看近三代是否有人出仕以外,族谱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
对于那些传承久远的大家族来讲,他们的族谱甚至能够详细记载,几百年内家族的族人。
仅仅凭借一个族谱,就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祖上是否有人担任过大官,也可以显露出一个家族的底蕴。
而普通百姓家中,极少有人能够保留族谱。纵然有,也是保留在一个大宗族的族老手中。
陈寔出身不好的事情,长文早就知晓。在他的映像中,颍川陈氏不应该会有族谱才对。
趁机交出了族谱,好像卸下了一个重担,陈纪长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打开看看吧。”
长文翻开族谱,第一页就写着:大汉开国丞相陈平。
“这,这怎么可能?”
陈纪轻笑两声,说道:“这有什么不可能?”
原来,陈氏因为陈平,在大汉开国之初显赫无比。陈平去世以后,先后有三代人世袭陈平的爵位。
然而,陈平当初虽然显赫,仇家也并不少。陈平后人即使世袭了陈平的爵位,陈氏仍旧渐渐没落。
陈平的重孙陈何接替侯位,在他为侯二十三年之时,为仇人陷害。而后以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行,被处以死刑,封国被废除。
自那以后,整个陈氏彻底没落。
没了封国的庞大陈氏,自然是分崩离析,族人纷纷迁徙往其余郡县。其中一支,正是颍川陈氏。
历经数百年,虽然状况越来越差,却始终保留着族谱。但是他们不想辱没了先祖,这才一直隐瞒了祖先是陈平的事情。
只有每代的家主,才能保管族谱。这也是为什么,陈群不知道族谱的事情了。
看着震惊的陈群,陈纪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依照族谱来讲,陈文昭其实是你族弟。”
(既然有起点的书友询问,我就说一下:这本书原来首发起点,只是没给签约,后来到创世胡乱发了几章,没想到就来了签约短信,之后就一直在创世发布。大家不管是在起点看的本书,还是看的盗版,如果有可能,希望大家帮忙宣传一下。这本书的成绩很不好,我能够坚持写到这里,其实也挺不容易的。)
第四百三十九章祭天祈雨
得知自己家族与东郡陈氏的渊源以后,陈群不再犹豫,拿着文昭的征辟文书,星夜奔赴蒲坂。
也许在后世之人看来,经过几百年的分离,纵然他们祖上有些渊源,也不可能再有丝毫亲戚关系。
然而,华夏古代对于宗族的概念,却是非常浓烈。
何为宗族?拥有共同祖先、共同姓氏人群的集合,就是宗族。
宗族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宗祠,一个是家谱。宗祠指的是宗族祠堂,里面供奉着一个家族的历代祖先。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一般来讲,族长行使权力都在祠堂之中;族内后辈子孙的教育,也大多都在这里。
华夏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就是对于祖先的祭祀了。
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
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上古先民时期,只有天子、神灵才有资格拥有祠堂。
《周礼》规定:最大的家庙当属天子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一级一级区分下来,才轮到了士大夫。
至于普通庶民,根本没有没资格建造祠堂,只能路祭。
民间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
西汉乃是华夏封建社会的初期,风气还是极其开放的,哪怕民间百姓建造祠堂不合礼法,朝廷仍旧没有过多的干涉。
然而,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天子以及王公贵族,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显赫,就开始禁止民间私立祠堂。
那些有资格拥有宗祠的家族,却是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明代嘉靖皇帝,颁布了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民间建立宗祠才获得合法的地位。
可以说,在汉代是否拥有家族祠堂,亦可看出这个家族的底蕴是否深厚。
若是颍川陈氏,能与东郡陈氏联合在一起,就可以重建家族祠堂。这对于每个陈氏族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让人期待的事情。
于宗族来讲,第二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族谱。
然而,万物有阴就有阳,有兴就有衰。哪怕一个家族再如何强盛,也终究有败落的时候。
树倒猢狲散,随着家族的败落以及族人的出走,族谱经过一代又一代改变,终究还会变得面目全非。
就好像现在颍川陈氏的族谱,濮阳陈氏的族谱,以及东武阳陈氏的族谱,除了祖先几代以外,其余都没有丝毫记载过对方。
一个宗族的族谱是否完善,以及记载族人数量的多寡。亦是衡量一个宗族,是否显赫非常重要的标准。
若是三地陈氏的族谱能够合而为一,对于完善陈氏族谱,却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时候的宗族之中,本来就有许多人相隔很多代,血缘关系极其淡薄。他们更加在乎的是家族的传承,以及是否拥有相同的祖先。
哪怕是从未走动的族人,当本族之人有了出息以后,他们也会纷纷来投。一则,是为了谋个更好地差事,另一方面也未尝没有帮助宗族壮大的意思。
任人唯亲听起来好像是个不好的名词,但是在华夏古代,却也能彰显一个人的品德高尚。
试想一下,若是连自己宗族之人都不能用,也未免有些太薄情寡义了。
这也是为什么,陈旭与陈宫以前关系那么疏远,最终却走在了一起。文昭还认了陈宫为叔父,并且放心将整个并州都交给陈宫了。
综上所述,当陈群得知自己与陈旭的关系后,没有丝毫犹豫就前去投奔了文昭,倒也是在情理之中。
陈群的到来,自然使得文昭大喜过望。当陈群拿出族谱以后,文昭亦是呆立当场。
虽然文昭没有见过自家的族谱,却也听说陈家村人们的祖先都是陈平。假如陈群手中的族谱为真的话,文昭与长文都会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不敢有丝毫怠慢,文昭当即前去求见族老,希望能够借族谱一看。对比过后,陈群果真是文昭的族兄。
“吾此次前来,乃是奉了家翁的命令,一则过来辅佐大将军,二则希望大将军能够为陈氏完善族谱、建立祠堂。”
文昭思考半晌,说道:“族中之事,多由族老管理,我甚少插手。而且,就算要完善族谱、建立祠堂,也应该召回晋阳的陈宫叔父,一同商议此事。”
“甚至连伯父,也应过来一起商议才行。”
陈群自然知道兹事体大,当即派人前去接陈纪前来蒲坂。另一方面,文昭则是写了一封书信,召陈宫回来。
钟繇得知陈群前来投奔陈旭以后,自然是欣喜异常,每日前来与陈群相会。
直到十几日以后,陈纪与陈宫才先后来到蒲坂。他们与陈家村的族长商议之后,对于合并族谱、建立祠堂之事,都是举双手赞成。
不管是对一个家族的发展来讲,还是对于文昭而言,建立祠堂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有了家族祠堂,陈氏子弟就有了归属感,陈旭也能彻底摆脱平民的身份,成为名门之后。如此一来,天下的士族也不会对他太过抵触了。
如今关东诸侯互相攻伐,胜负难分,只有陈旭治下,以及益州才显得有些平静。
陈纪、陈宫都认为,正好可以趁着现在建立宗族祠堂。只是文昭怕劳民伤财,有些犹豫。
“此事无需担忧,建立祠堂所需的一切花费,当然是有我们陈氏担当。更何况,建立祠堂乃是天大的事情,很多环节都要陈氏子弟亲自操作才行。”
“这样一来,亦可省下许多钱粮。”
文昭深以为然,就让张裕选定了良辰吉日,准备动工建立宗族祠堂。
建安元年,真是个多事之秋。
袁绍中了陈旭的离间之计,率领大军攻打徐州,却与曹操僵持了大半年不分胜负。
两人俱为当世豪杰,手下兵多将广,谋士如云。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打得难分难舍。
这场战争持续了大半年以后,袁绍见奈何不得曹操。再加上辽东公孙瓒蠢蠢欲动,这才借口冀州缺粮,率领大军撤退。
半年下来,袁绍唯一的战果,就是打下了泰山郡,得到了整个兖州。
回到冀州以后,许攸趁着晚上无人悄悄来到袁绍住处,小声说道:“主公既然早就知道,那封书信乃是伪造,为何不早点退兵?”
原来,袁绍起兵攻打曹操,曹操自然派遣使者质问袁绍何意。待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曹操才知道是陈旭在后面使坏,拼命派人前去袁绍处解释。
谎言终有被拆穿的时候,更何况袁绍麾下的谋士,也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没过多久,袁绍就已经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袁绍听见许攸的话没有回答,只是挥手让许攸离开。
见许攸的身影慢慢消失以后,袁绍才叹息着自言自语说道:“吾尽起三州之兵攻打孟德,后来才得知那封书信乃是伪造。”
“然而,若寸土未得就带领大军撤退,天下人又会怎么看待我?”
心中带着淡淡的愁绪,袁绍起身眺望着布满繁星的天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袁绍让出了豫州以后,刘备领兵进驻汝南。孙策自是心中不忿,领兵攻打刘备。
刘备虽然兵少,却占据城池的便利,又有关羽、张飞这两个绝世猛将。
孙策、太史慈和关羽、张飞交过手以后,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四人亦是有些惺惺相惜。
与此同时,刘表尽起荆州之兵攻打江东,却被周瑜死死挡住不得寸进。
及至袁绍、曹操两人罢兵以后,空耗钱粮、兵马的刘表等人,也都很有默契的罢兵休战。
一时间,整个大汉再次重归平静。
五方混战的诸侯之所以罢兵,也是因为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建安元年仍旧干旱不休,许多地方再次颗粒无收。
经历过三年的干旱以后,这一年来被饿死的百姓更是数以万计。甚至连陈旭治下,以及荆州、江东都有些难以继续支撑下去。
蒲坂城,皇宫大殿之内,群臣纷纷谏道:“陛下,如今干旱连年,饥荒四起,民不聊生。还请陛下沐浴更衣,祭拜天地,好让这场灾祸早早过去。”
天子亦是有些慌了神,如今大汉本就风雨飘摇。若干旱真的再持续下去,恐怕天下所有人都会以为,大汉乃是气数已尽,上苍这才降下责罚。
连续三日,天子都是焚香、沐浴、素食。
三日以后,刘协率领百官,前往蒲坂南方的雷首山上祭天。祭天完毕,天子以及百官尽皆跪伏于地,恳请上苍怜悯天下百姓。
当时正好将近年关,天寒地冻,不少朝中公卿直接跪到昏迷。
是日,风声大作,寒气逼人,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天子以及百官见状,全都忍不住抱头痛哭起来。
瑞雪兆丰年,鹅毛大雪倾泻而下,正是预兆了干旱的结束。
第四百四十章建安二年
瑞雪兆丰年并不是一句妄言,自从天子以及百官祭天下大雪以后,整个大汉各个地方都陆陆续续下雨了。
被干旱笼罩三年的大汉,这才彻底走出阴霾。
由于三年的干旱,许多诸侯境内的粮草,全都消耗一空,无力征战。这一年来,所有的诸侯都在修生养息。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七年。
年初,袁绍领教到大义的作用以后,不敢再目无天子。他也学着其余诸侯一样,开始派人给朝廷进贡。
与此同时,在麾下谋士的建议下,他也开始主动与曹操缓和关系。
曹操也并非常人,没有因为袁绍,无缘无故领兵攻打徐州就怀恨在心。
而且他还主动上表天子,说自己无德无能,辞掉了兖州牧的职位,并且举荐袁绍担任兖州牧。
曹操如此行事,更让袁绍心中又是高兴,又是羞愧。自那以后,两人之间频繁派遣使者相互交流,关系更胜以往,大有联盟抗陈的趋势。
至于荆州刘表,眼看孙策虎踞江东,每日坐卧难安。
蒯良向刘表献计:“刘豫州乃大汉宗亲,还是主公之弟。如今玄德公占据豫州,又与孙策交恶,正好可以引为外援。”
刘表大喜过望,当即问道:“何人能够出使豫州?”
蒯良说道:“伊机伯能言善道,可担此重任。”
机伯是伊籍的表字,伊籍乃是兖州山阳郡人氏,少有贤名,而后依附刘表。
听闻蒯良提起伊籍,刘表抚掌大笑道:“非机伯而不能做成此事矣!”
伊籍奔赴豫州面见刘备以后,备言刘表盛赞玄德之事。玄德闻言大喜过望,说道:“不曾想,刘荆州亦知我刘备名声耶?”
伊籍大笑道:“使君之贤名,天下何人不知?”
“若按族谱来讲,吾主还是使君兄长呢。如今孙伯符虎踞江东,更有周瑜、太史慈等人为爪牙,其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啊。”
“吾主欲和使君结为联盟,共同进退,不知使君可否愿意?”
刘备虽然一直自诩为汉室宗亲,却始终没有得到承认。如今刘表为了与他结盟,主动承认了玄德身份。
若是文昭得知此事,一定会感叹一番。
以前刘备来到蒲坂的时候,文昭为了防备天子认玄德为皇叔,想方设法尽量不让两人单独见面。
他却没有想到,现在刘备的身份,却因为刘表而得正名。
刘表身为正宗的皇亲国戚,只要他承认了玄德的身份。日后玄德再顶着汉室宗亲的名头,也就没有人敢说些什么了。
玄德自己又如何不知道这些?
他听见刘表想要结盟的意图之后,自然是满口答应,而后设宴款待伊籍。
宴会之中,简雍小声对刘备说道:“主公,吾观此人对你抱有很大好感。若主公能够待之以诚,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