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191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纪元1912-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看着眼被自己揪起来的穆湘玥,李子诚郑重其事说道,这会也顾不上时间了。

时间,现在自己最没有的就是时间。

“工程资料翻译室?”

睡梦中被吵醒的穆湘玥,这会还显得有些迷惑。

“对,就专职翻译技术资料,这一块需要很多专业翻译,化工、机械、冶金、基础、基建、光学,总之,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过最需要的还是翻译,德文翻译,你看看先请过来百十个,然后再召些专业人才过来协助,嗯,公司也需要这些人,人才!”

强调着最后两字,李子诚又重复一句。

“人才就效益,技术就是金钱!”

揉了揉眼睛,总算是醒透的穆湘玥,瞧见李子诚的乌眼圈,几乎是打从他来到这连云港,几乎就没有好好休息过,要翻译很多技术资料,还要整理“从国外带回来的”技术图纸、资料。

“这些年,在国外,我收集了很多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流程,可这些外文资料,都要翻译成中文,才能为咱们所用,单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所以,咱们要赶紧建一个资料翻译……”

话声稍顿,李子诚突然意识到资料翻译或许不正确,必须要想一个更合适的名词,而且这些资料还要注意保密。

“对,就是要建一个科技情报机构,嗯,就叫“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开始可以先翻译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同时还要负责翻译外国科学技术资料、文献,现在科技情报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展的重要作用,早已为世界上科学技术达的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科学技术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的科技情报灵,谁的科学技术就展得快,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咱们要建立的这个信息研究所,不单要帮助咱们翻译公司掌握的技术,还要把握各国技术展的最新动向,给公司提供最准确科技情报分析。”

在指出这一点的时候,李子诚稍显有些激动,过去在包钢工作时,包钢同样也有自己的科学情报室,不过那更多只是一个摆设,而自己需要的可不仅仅只是摆设。

“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企业的生产展,往往都要顺序经过情报——科研——生产这样三个阶段。这是因为,只有继承与借鉴他人的科技成果,才能迅展自己的科学技术。而且科研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但科技情报工作必须走在科研和生产的前面,还没有被他国所普遍认识,但是对于我们这么一个落后国家来说,我们的技术远落后于各国,所以就更需要科技情报作为支撑,所以,咱们要依靠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采取“技术打捞”和“优选尖端”的措施在短时间之内吸收西方国家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从而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水平差距。”

借着点烟的功夫,李子诚又在脑海里对这个构想进行了一番梳理,尽管自己拥有3、4o年代德国的工业技术,但是德国并不在所有技术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未来公司不仅要吸收潜艇内的德国技术,同样也要吸收来美、英、法等国的先进技术为已用。

“嗯,“技术打捞”就是在技术引进时,对外国制造商报价销售的量多面广的技术数据、设备样品、工艺路线等进行分析、评判,努力打捞适用技术,而“优选尖端”也是在适用技术中寻“新”择“优”,换句话来说,咱们只要最好的,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

听着李子诚的这番讲述,穆湘玥完全被惊呆了,愣愣的从桌上烟盒中抽出一根烟,点着香烟,吸一口,又沉默了一会,眉头时而紧皱着,终于他抬起头看着李子诚,眉宇中却带着着丝许忧意。

翻译啊!翻译,这事整的,第三帝国的工程技术资料不会平白变成中文,这个吸收、消化是必须的,但是问题,吸收之前,必须要把那些东西变成中文,只有这个才能吸引,然后才能消化。一步步来吧!哎,难啊!主角难,无语也难,呵呵,那位大大有月票的话,支持一下鼓励一下吧!)。。。

第092章解决之道(第一更)

“这件事,很难办!”

难不难,作为公司经理,负责公司具体动作的穆湘玥,恐怕是最有言权的人,公司的展、企业的建立,都需要招聘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正是这个问题。

“如果,咱们能找到那么多的专业人员去翻译资料,现在公司……”

苦笑着,穆湘玥吸了一口烟,公司现在用的翻译又有几个是专业翻译,幸好晚清那几年,留洋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方面做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是外国技术人员的翻译。

“根本就没必要依靠从国外聘请技术人员!”

接着穆湘玥站起身来,走到桌边取出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写公司的几个构成。

“致远,咱们公司万名工人,当然大多数盖房、修路、筑港的力工,而能开机器的却只有7386人,而高级技工,不过7oo人,准确的来说是687人,而技师,嗯,78人。”

接连几个数字被摆出来之后,他又画起了另一个构成。

“186名技术专家、432名技师……全部都是外国人!这是技术部门,咱们再看一下会计、管理,……”

随着穆湘玥在那里用铅笔画出公司各个环节的构成,最后,看着那一个个图形,李子诚恍然现一个事实。

“我是在用外国人管理公司!”

“因为,咱们离不开他们!”

穆湘玥先是点头而又摇头。

“如果,咱们要办的是一个纺织厂,外国技师教会咱们使用机器过之后,也就可以离开了,可在这里却不一样,咱们要办的不仅仅只是一家企业,而是……”

沉默片刻,穆湘玥拿出一份报告,那是一个月前,刚刚从德国聘请来以恩哈德博士一行为的几十名专家制定的陇海铁路沿线规划大纲。

“这是恩哈德制定的沿线规划大纲!昨天刚送过来,他们还在进一步的充实。”

这份大纲是昨天刚送过来的,看一眼那差不多有两指厚的大纲,李子诚倒是觉得自己没选错人,把连云港以及陇海线沿线规划交给德国人去办,就是要借用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一但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为自己所用,在短期内所能取得的成就,将是任何其它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直到百年之后,几乎所有人只要一提到苏俄的一五计划,就会为其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而赞叹不已,可是有谁知道,一五计划的制定、实施是数百名失业的德国专家帮助制定、实施的。

“修筑铁路、开沿线矿产、农产品改良、生产、兴建医院和学校、城镇,林林总总达几百项之多,可以这么说,德恩堡帮助咱们制定了现在,全世界最全面、最详尽的规划方案,可具体到每一步的实施,我们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

拿起茶瓶倒杯茶,李子诚点点头。

“这就叫做智力引进,在我们自身力量不足的,想要展就必须依靠外援,现在泰勒办的那个工厂管理班,也是智力引进,虽说,现在咱们的工厂还未投产,可是咱们却引进了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所有的主管都接受最先理的企业管理培训,等将来工厂投产的时候,就能显现出智力引进的效果,就像是这份规划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重要的,但是他所规划的不是城市或是工业,而是,嗯……一个步骤!”

提及这份规划大纲,李子诚显得有些得意,最初正是自己提出了这个概念,而那位恩哈德博士在2年前,曾主导过一次德属东非的规划,而这一次自己给他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至少就现在来看,他的这份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构想非常相近。

“所以,致远,这就突显出一个问题所在!”

“自身人才不足!”

接过穆湘玥的话,李子诚沉默了下来,连公司正常运营的人才都受到制约,更何况是想建一家“科技信息研究所”。

“人啊!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感叹一声,李子诚神情中多少浮现出一些无奈之色。

“咱们中国,要工人,没工人,要技术人员,更没技术人员,这……就他娘的历史欠账!”

难得骂了一句粗话之后,看着窗外微微放明的天空,再看一下时间,已经凌晨五点了。

“藕初,上午安排一个时间,我要和恩哈德博士谈谈!”

也许在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听听其它人的意见。

正正地戴着黑色的礼帽,无脚架的金边大眼镜夹于鼻梁,虽是五十几许,可一头泛灰白的金却梳理的非常整齐,无论在任何方面,恩哈德?鲁登堡都是一个标准的日尔曼人,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总是会展示出日尔曼人的那种一丝不苟,比如他行程日历可以精确到一年以后,在一些情况下,别人的预约往往也会排在一年之后。

“博士,请坐!”

见恩哈德走了进来,李子诚连忙热情的招呼着。

“尊敬的董事长,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吗?”

尽管自己的工作安排因为这次会面被打乱了,但恩哈德却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先生,绝不在自己的行程日历的安排上,他是自己的老板。

“是这样的,我现在有一个问题!”

在秘书把茶端上来之后,李子诚立即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昨天夜里自己和穆湘玥的那番谈话中所谈论到的问题。

“李先生,正像我曾向您建议的那样,相比于工厂,中国更需要的是学校,如果没有学校,即便是贵公司建立起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工厂,也无法改变技术落后的现实,在中国有一句话,”

稍加思索,恩哈德吐出一句话来。

“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工厂是鱼,学校则是渔!德国之所以能够过英国,从根本上来就,正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原因,普法战争的结果在讲台上已经决定,在亚洲,日本进行维新所引进的同样也是教育,即便是在东非,殖民地总督府选择的同样是教育!无论是国家或是企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贵国,当政府不能承担其责任的时候,为企业自身展,公司就需要承担起这部分责任。”

点点头,李子诚并没有反对,甚至于在很大程序上来说,工业和教育就是未来自己两大切入点。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现在连云港,正在建学校,而且以后沿线都会建立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大学,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毕竟,教育显示其力量需要时间,而现在,我却需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博士先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面对这个问题,恩哈德凝神沉思着,他在心里慢慢梳理着种种构想,对于他来说,这似乎和作其它的规划没有什么两样,无非这只是对人才培养上的规划。

“嗯,先要一个技术人员培训机构。公司要想解决未来人才的问题,就要尽快建立起像各类研究室和雏形工厂,建立时研究工作人员约1oo人,工厂中的工作人员约5o人,开始时研究和生产机构可以在一起,两三年后可分开,同时视公司展的需要不同,可建成若干个工厂,而这些人员,则可以解决工厂生产、技术上的部分问题。”

凝神思索着,思哈德又继续说了下去。

“而在人才培养上,公司可以考虑向社会招聘各类学生,最低的要求是中学生,最要紧的是个人要非常聪明,当然能掌握外语的话,会非常好。然后在连云港建立专门学校,从国外招聘专门教师,把这些中学生分成班,每班是25到3o人,他们在学校内学习各专科知识以及专业外语,当然在未来,这些学生中,最优秀者,还是要送到国外的专门学校进修学习,这样的五到十年以后,公司便可以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层技术人员。”

恩哈德的建议让李子诚点下头,但这还是没解决现在自己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眼前的技术翻译问题,公司可以聘请一些大学生,当然可以不计门科,让他们改变所学范围,由专家进行短期讲学培训,例如一个月也可以,两个月也行,以后自己可以开这些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外语,这样就可以解决现在的专业翻译问题!”

简单的几条建议,让李子诚脸上露出了笑色,而恩哈德的建议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其实他的这些建议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长期培育、一个短期培训,从而解决公司中长期对人才的需求,但他提出的这法子,还都是冶标不治本,真正治本的办法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若是想要解决这问题,只能依靠教育!不过这件事要慢慢来,什么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现在对于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今天三更!求推荐、求月票!呵呵!)。。。

第093章华润泉的建议(第二更)

初秋的天空像空阔安静的大海一样蓝湛湛的,没有一丝云彩。从东海吹来的海风使得空气湿润润的,呼吸起来感到格外清新爽快。

“产品!”

**公司那座两层高的小红楼会议室内传出两字。

“现在,咱们必须要拿出咱们的主打产品来!”

强调两字之后,李子诚又继续开口说道。

“我说的不是火柴厂、不是铁路、不是制钉厂,不是机器修理,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产品!”

接连几个不是,实际上就是否定了过去三个月间,在公司在连云港办的那十几家旨在安置工人或者为连云港建设而建立的配套工厂。

“现在公司除去火柴厂见着效益,钉厂、机修,几乎都是自用,换句话来说,现在咱们**,咱们连云港,就是光吃不拉的貔貅!”

一句粗俗的比喻从李子诚的口中吐出,只让会议室内的气氛微微一变。

虽说连云港早创不到四个月,可是在连云港却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厂子,但是真正的赢利的工厂,除去“虎头火柴”之外,都是他人在连云港设厂生产,甚至有的厂子,根本就是在挣公司的银子。

“虽说机车厂、机械厂厂房都还没建好,可是别忘了那十几间建成的厂房里,摆放的可都是从的德国、美国进口的最好的设备,那种设备摆在那,可不能只用来培训工人那么简单!”

瞧着这些人,李子诚右手摇着一杆铅笔。

“这是我似的一个章程,争取未来几个月内,咱们要把公司的机器能利用上的,全都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