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的用六十五镑购买我携带的所有货物,但是,要知道,你所放弃的可能是六十五万镑!”
“六十五万镑?”
一个天文数字,只让哈姆斯克整个人神情一愣,他诧异的看着眼前这个身陷牢笼的东方人。
是太过大胆?
还是在做梦?
显然,这两者都不是,不可否认,他的话勾起了哈姆斯克的好奇,他接过椅子,一改先前的高傲,同时,认真的盯视着面前的东方人,似乎是想从他的脸上看出一些事情,可最终他极为失望,因为在对方的脸上,他看到的只有笑容。
那是一种略带些许挑剔性的笑容!
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讽刺之意,似乎是在讽刺他的目光短浅,该死的,一个有色人种竟然……竟然如此的轻视他!
可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他的内心有些愤怒,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渴望着眼前的这个有色人种告诉他,如何获得六十五万镑。
百万富翁,即便是在整个南非,也不见得有多少百万富翁,更何况只是这么一个城镇。
“好了,先生,不要再卖关子了!”
不出意料的回答,换来的只是刘泽浩的微笑,他微笑着看着这个被巨额财富吸引的“洋鬼子”,终于,他还是上钩了。
“首先,我车上的货物市值是一千三百二十四南非镑!”
……
沉默!
面对对方提出的这个要求,哈姆斯克瞬间便沉默了下来,他在考虑着,是接受,还是,在心下犹豫了近半个钟头之后,哈姆斯克终于有些艰难的点了点头,好吧!这是可以接受的!尽管他需要承受一定的损失。
想到送给亨利警长的一百镑,哈姆斯克便只觉得一阵肉痛,可即便是再肉痛,他也想获得这个价值“百万”的回答,并且……如果这个有色人种不能让他满意的话,他根本不需要支付那怕一个便士!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现在,你这里的供货非常紧张。你的上游供货商尽管有一定的存货,但是现在,他更乐意将那些货物屯积起来,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工业消费品。现在都在涨价!”
在说话时,刘泽浩的脸上带着浓浓的自信,眼前所遭受的这一切,正是他所希望的,对于他来说。之所以“以身犯险”就是为了现在的这场对话。
让南非人来找他们,而不是他们去找南非人!
这是他在离开商会后,他学会的一种经营手段,南非不同于其它任何一个非洲殖民地,尽管这里和非洲的所有地区都一样,在这里完全没有所谓的消费品工业,南非。这个出产着世界上数量最多黄金,世界第五大羊毛出口国,甚至就连一双袜子都是从欧洲进口的,而来自欧洲的物资,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几乎断绝了。
在欧洲进口物资断绝的同时。这里的数百万居民对于种种工业消费品的需求从来也未曾下降过,急需的市场、不稳定的甚至严重是不足的供货,直接导致物价腾长,可即便如此,中国货在这里的推销也并不见得顺利,因为中国从未同南非或者英国签署任何有关商品出口的贸易条约。而南非更是禁止中国人直接同南非人做生意,所以,中华商会只能通过固定的“批发商”向南非出口商品。
而那些批发商则利用这一非自由贸易的优势。一边保持着市场的供应不足以获取暴利,同时又不断压低进口中国商品价格,因为中国商人不能直接面对顾客,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对方“勒索式”的报价。这直接这严重影响到了中国商品的出口,而且利润都被这些批发商挣了过去。
一方面一个新兴市场需要他们去开拓。一方面政治上的歧视,直接导致了新兴市场被其它人占据,而作为供货商或者说批发商的中华商会,只能不断的眼睁着别人挣钱,为此,他们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对“创造”新的批发商。
而“创造”本地批发商并不困难,所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些手腕,就像现在黄泽浩,他之所以顺着对方演下去,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正是为了在这里拥有一个属于他的“批发商”,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像现在,他之所以来到这个小市镇,就是为了眼前的这一切,这个小市镇看似不大,但却是周围数百公里内最大的市镇,附近的镇子都从这里购买商品,而他所需要的就是给这里的人们造成一种感觉,他拥有很多的货物,唯一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批发商,当然,这个批发商不是他来“寻找”的,而是让对方主动寻找他,只有如此,他才能获得主动权。
供货商……
几乎是在黄泽浩提到这个单词时,哈姆斯克的脸色就微微一变,显得很是难看,曾经的供货商不仅停止了对他的供货,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自办了杂货铺,向这里的居民甚至周围的黑人供货,那些该死的英国佬……
“怎么……”
“如果你愿意的话,那么,我想,我可以向您提供充足的货物,任何您需要的商品,而是价格绝对低于您的供货商提供的价格!”
摇着头,哈姆斯克认真的说道。
“不可能再低了!”
如果按照先前他的售价的话,那个价格,甚至低于他之前从供货商那里进货时的价格,再低,根本就没有任何利润。
“当然,是不可能再低了,但是,哈姆斯克先生,要知道,不可能再低,并不意味着不能再低一点,或许,您的利润会减少一些,但是如果您的商品价格足够低廉的话,我想,仅仅只是这里,每年您还是能够数十万镑的利润!”
瞧着哈姆斯克,黄泽浩极为认真的补充一句道。
“当然,您必须要成为商会的批发商,我想……”
盯视着哈姆斯克的双眼,黄泽浩用有些生硬的英语又补充一句。
“你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是啊,
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哈姆斯克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对于他来说,他并没有多少选择。他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方才在这座小城建立起了哈姆斯克杂货店的声誉,可是现在呢?因为没有足够的货物,他的声誉却正迅速的瓦解,而那些如吸血鬼般的英国批发商。却在那里屯积着货物,屯积着财富。
可……这一切对方又是怎么知道的?
西洋人的犹豫看在李泽浩的眼中,他能猜出对方的顾虑和猜疑,事实上,商会一直都想突破那个歧视性法案的限制。可是,他们在进行了多种尝试之后,却意外的发现,那些尝试并没有多少成功的可能。
反倒是最后一个商人为了销出屯货,他进行了一次冒险,导致他被警察局押压,在他被处以多倍的罚金时。一位本地商人的意外出现,则使得原本的僵局被打破了,那位本地商人希望购买他的商品,当然,并不是以最低价。而是因为他不愿意再同那些“贪婪”的批发商打交道,所以,他更愿意做中国商品的代理商,由此,商会看到了一个机会,受“批发商”盘剥的并不仅仅只有商会。这些小商人亦是如此,之前,他们接触的那些小商人之所以未回应他们。除去对中国商品不甚了解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胆怯。
在这个时候,只有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才会主动来寻找他们,而按照商会的方案,如果加以培养的话,这些有胆量的零售商。很快就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批发商,当然。他们会是中国商品的批发商,他们将在法案限制之外,帮助商会把商品销往整个南非各地。
每一个地方,总有一些主动的人,当然,这并不见得一定如此,正像刘泽浩所经历的那样,这不过只是第三个和他接触的当地商人,虽说只有两个人,但已经足以让他获得成功,仅那两个商人的定货,就让他获得了超过200英镑的利润。
现在,在他负责的区域内,还有两个地区,只需成功一半,每个月,他都能获得超过五百英镑的利润,利润看似不多,但这只是开始,当然这其中却需要承担很多风险,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有色人种很难从事自己的生意。
“那么……”
犹豫片刻后,哈姆斯克反问道。
“一箱一百块装的0。5磅重的香皂,需要多少镑!”
“2。5镑!”
果断的吐出一个报价之后,刘泽浩又补充一句。
“你的商铺可以卖到3。5镑,同样的质量,每一百块香皂,虽说售价低于市场,但是,已经足够了,要知道,你不仅仅是一个零售商,而且还是一个批发商!这个价格,你绝对不可能从你的供货商那里得到,而且,现在他正在各地零售他的商品!”
“如果我提高售价呢?要知道,这个价格低于我的进货价,同样……”
3。5镑,对哈姆斯克来说,这种只比战前稍高15%的价格,绝不是他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在他看来,至少应该达到去年年末的水平。
“那么,我只能非常遗憾的停止供货,”
耸耸肩膀,刘泽浩用非常遗憾的口吻说道。
“对于价格的区域划分,我们的商会有着严格的规定,要知道,我们从来不是只会挣取暴利的犹太人……”
犹太人》?暴利?
或许吧!对于刘泽浩来说,他唯一需要的是市场,是对市场的占有率,是从通过廉价而且质量良好的产品让这些南非人习惯中国制造,毕竟,对于中国商品而言,它的市场绝不能仅只限于这个特殊的战争时期,在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制造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稳定市场,只有如此,和能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对于,任何违背约定价格的人,停止供货是必的,要知道,利润从来不是从某一件商品的高价得来的,而是从各种商品的最终销量所决定的!”
中国人的回答,只让自许是一个“成功商人”的哈姆斯克脸颊微微一红,他似乎是因为自己的短视而感觉到极为尴尬,但事实上,他却是因为心情的激动,或许这个中国人并没有给他六十五万的财富,但是却给了他另一样极为重要的财富。
“那么……”
看一眼面前的中国商人,哈姆斯克又询问道。
“那些中国商品的质量,像你所携带的商品吗?我是说质量上!”
已经有些松动的哈姆斯克提到他的担忧之处,中国商品,大家都不太熟悉,太便宜的商品并不见得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固然主妇们喜欢廉价商品,但是如果质量差的话,被毁掉的不仅只有中国商品,还有他的个人信誉。
“那么,好吧!”
用力的点点头,哈姆斯克站起身说道。
“希望我们合作愉快,我希望在这批商品售完时,您可以急时的为我补客!”
很简单!
并不算是太过复杂的生意谈判,当刘泽浩交付了保金离开警察局之后,将所有的货物都售给哈姆斯克之后,他还是认真的在笔记本上记下他的经商笔计。
“今天,一切都很顺利,又一位本地商人成为了商会的代理商,当然,也是我的代理商,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到底末,我至少可以拥有超过二十个代理商……”
随后,他又在笔记上补充道。
“质量,几乎每一个和我商谈合作事宜的代理商都在询问着一件事——质量,看来,出口商品必须保证国外顾客对质量的需求……”
第121章劣
山东人“闯关东”、山西河北“走西口”、广东福建“下南洋”,虽是地域不同,但这却是是中国近代史上3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下南洋”,尤以移民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广、时间跨度之长,堪称中国海外移民壮举。
在17世纪40年代,中国发生天崩地裂式的明清变革,面对国为虏占,无数神州赤子“义不事清”,远渡沧海,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稍后或受清初发禁、海禁、迁海等迫害,流移民国他乡,在整个南洋到处都是流亡华人的身影。
这些“耻作北朝臣”的中国人身处异域,心故故国,以“维持并继承明朝香火”为职责,保持着“明朝人”的特色,他们保持着明朝的衣冠、使用着明朝的纪元,即使是客死他乡,也不忘记自己是大明的臣民,这些“宁为南国客”的明乡人,是最早的一批大规模移民南洋的中国人。
在两百年后,随着英军洞开满清国门,在随后六十余年间,风云际会,烽烟四起,民不聊生,大批华人背井离乡,远赴东南亚讨生活。至二十世纪初,南洋华人多达500余万人,其中90%以上来自闽粤地区。南洋华商胼手砥足的奋力打拼,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南亚历史,并对整个海外华人版图影响深远,而这些人则被称为“清乡客”。
在那几十年间,于江边,于海边,汉子们背起行囊挥泪告别,孤身远去,年轻的妻子依依不舍,扑地痛哭,如泣如诉的山歌响彻四野。“送郎过番”曾是闽粤人“下南洋”的真实写照。“下南洋”在闽粤地区被称为“过番”,“过番者”则被称为“番客”。大批闽粤人不堪忍受战火频发以及家中贫饥,漂洋过海远赴东南亚谋生。留下妻子独自照顾一家老小。
而此时,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的工商资本纷纷涌入,投资铁路、港口、电力、航运、制造业等,引发了对契约劳工的大量需求。许多“番客”再也没有回来,自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无论是“明乡人”还是“清乡客”,无论再苦再难也不肯做的两种工作,一是马夫,一是象奴。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活。华人是要体面的,不甘引车卖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继续混迹底层。这显示出了华人的勇气及砥砺向上的决心。
对于华人来说,他们刚到南洋时,或为契约劳工,或为店铺伙计,但最终,他们都会千方百计的寻找各种机会,以摆脱贫困,经商,几乎是所有“番客”的选择。在这些“番客”身上充分展现着华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背着货箱,赤着脚,深入雨林,向雨林内的村落出售各种商品,以换回当地的特产,再往城中出售。甚至获利不多,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经过数百年的努力,这些华商慢慢的垄断着几乎整个南洋的零售业。
尽管这些华商在南洋各地出售着各国洋货,可只要有选择,他们就会购进同类的国货,洋货,对于这些心怀故土的华侨们来说。只不过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过去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尤其是民国后,随着国内工商实业的兴盛,南洋华商早在欧前就纷纷拒销洋货。而改销国货,可以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