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面对面的冷兵器格斗,转化成远距离热武器的对抗。清国人对洋枪、洋炮、洋舰船的热情急剧上升,国家投入大量银两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在进口武器的同时,政府也在各地兴建兵器制造厂,计划通过全面仿造外国枪炮军械,实现增强清军战斗力的目的。清日战争爆发前。清国已经拥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四川机器局、山东机器局、吉林机器局、广东制造枪弹厂以及福州船政局、黄浦船坞、大沽船坞、旅顺船坞等军工企业。
在洋务运动风潮中,清国政府无统筹、无计划地盲目引进,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各地总督管辖的陆军,通过多种渠道从欧美各国购买西式武器,由于缺少章法、各自为政,以致购入枪炮的国别、种类、规格繁多且新旧混杂,造成清军中普遍存在枪械种类繁多、弹药各异、操作复杂的状况,给战斗作业、弹药补给、枪械维修带来极大困难。各兵工厂仿造生产的枪炮器械更是五花八门且工艺不达标。许多枪炮无法安全射击,自制的弹丸即使可以发射却缺少精度。工厂生产效率低下、进度缓慢,仿造的枪支尚未定型投入使用,国际上又出现性能更好、价格适宜的新枪械。汽船仿造的情形也大体类似,自制的数艘舰船成本高昂、速度缓慢,燃料消耗过大。
满清和日本在接受西方军事技术的观点上。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满清的国家财力雄厚但观念愚昧,在朝廷官吏的眼里,只要拥有了和西方同样的军事器械,就自然有了强大的国家。为此,满清坚持走购买与仿造之路,几十年下来没有独自创新的技术成果。日本的国家财力单薄,明治维新的军队意在彻底摆脱陈腐的军事观念,在购买欧美各国的近代化军事技术过程中,走吸收消化的创新之路。十九世纪末。日本在许多科技领域内,已经成为能与西方列强比肩的后起之秀。清日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在战争中得到了不同结果,满清大员为顽固迂腐的观念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满清大员走单纯仿造抄袭之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军方拒绝购买品质低劣、价格昂贵的国产武器,以致各军工企业滥制的枪炮弹药大量积压滞销。失望的政府和军方开始转向另一个极端,采取紧随国际武器发展新潮,实时购入外国最新式武器的策略,满清因而成为当时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大买家。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军火市场。在一批批拖着长辫子的满清官吏采购团附近。混杂着许多相同肤色的亚洲人面孔。他们身着西洋服,头戴洋礼帽。颇具绅士气度,是在武器工学方面具备很强专业知识,对最新武器技术充满兴趣的日本学者。前者貌似钱囊充裕,大有买回欧洲所有新式武器的豪气;后者显得谦逊好学,试图将欧洲的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在对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获取态度上,日本人采取了与满清完全不同的考虑。明治政府在完成了军事体制构造的转变后,接着下大气力在新世代战争技术领域刻苦钻研,发展本国的武器工业,企图打造一支拥有先进科技支持的近代化军队。
而最终的结果是,满清的军事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缺少消化、吸收、创新的观念,只想通过购买和仿造的捷径,一举增强自国的军力。结果满清从来没有真正掌握到欧洲人的枪炮技术,本国的基础科技工业也与日本拉开了距离。清日两国军事科学技术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枪炮武器领域,在后勤支援、卫生医疗、食品供给、物资投送等与战争密切相关的领域,差距也日益加大。当日本明治维新向西方科技看齐,国内拥有数千公里的近代化铁路时,自恃傲慢的满清,却在铁轨上奔驰着独创的“铁路马车”。
而这种短视心态,甚至直到百年之后,依然是中国引进技术的缺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的工业几乎同时起步,而相比于日本引进技术的远见,以及通产省产经联规定的“钢铁、化工产业一年只批准一项设备引进投资的决定,并得到首相认同”以及“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国产”的“引进、吸引、改进”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开始。在引进技术上日本更为重视的是技术上的引进,而非硬件设备的直接进口。
除了引进苏联技术初期的系统化、科学化,到了八十年代引进外国技术,全变成了一锅蜂式的上马,各地竞相购买外国设备,完全忽视对引进设备的技术吸收,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西服生产线一窝蜂式的引进,到后来市场饱和。服装厂倒闭,再到各省引进家电生产线,再到后来的钢铁生产线、汽车生产线、城市的型像工程等等,都是“大跃进”粗旷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特点都差不多:用国家人民的血汗钱投资,成功了是自己的升官的“政绩”;失败了却不用自己负责。其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有目共睹,不言而寓。
像钢铁企业。从80年代末以来,各家企业无不以“低价”引进欧洲各国因人员、原材料成本过高,失去竞争力,又遇到市场饱和,关停出售的旧钢铁厂为荣,号称是“为国家节约外汇”、“为企业节约资金”,而根本不考虑国家整体的硬件技术吸收,甚至造成冶金研究所研究同类设备卖不出去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极为明显。中国或许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但是大多数设备或者设备核心却是进口的。
再到后来所谓的国产化,依然是那个众人皆知的“国产化个壳子”,或许正是因为了解中国所谓“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以及技术引进的真相,李子诚才会固执的追求“国产化”,甚至达到不惜成本、不计代价的地步。
不过也正是这种固执,才会使得连云钢铁公司在继民国二年生产出St42造船钢后,炼出St52造船钢,而在“河内级”战舰的修复过程中。实现了Ww高弹性匀质钢、Wh高强度匀质钢的批量生产。同时还实现了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的小批量生产,尽管相比于德国二战标淮仍有一些差距。但相比英德美三国同类钢材不仅毫不逊色,甚至主要指数还超过三国同类钢材。
而这三种战舰钢材的生产,却意味着,中国在建造战列舰时可以提供全部所需要的钢材,而在战舰装甲钢技术上,中国甚至超过了现在的德国,只要进一步研究,再过几年,至多十年,战舰装甲钢技术就能够达到二战德国水平。
而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没有“修复两艘战舰相当于建造两艘新舰的巨额投入”,那来的连云钢铁公司技术上的突破,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拿再多钱也买不来,而且现在,自己所制定的产业发展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借鉴了后世的日本。
心下沉思着,突然身后却是传来沈鸿烈的咳嗽声,这时,李子诚才注意到,现在不是自己浮想联翩的时候,今天是个大日子,是“平海号”战列巡洋舰下水的日子,望着那漂亮的“大西洋舰艏”,先清了一下嗓子,随后李子诚走到扬声话筒前。
“懿维平海,光耀晨曦,五牙制伟,重瀛飚驰。鹰扬展绩,龙跃肇基,威宣楼樯,色壮旌旗。飞云宏略,翔凤盛仪,无远弗届,履险如夷。横庚佇卜,洗甲相期,鲸波恬静,瑞兆吉时。中华民国国务院国务总理李子诚,民国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军舰下水需要作诗一首,读罢此诗后,满面欢色的李子诚便拿起系于舰艏的红绸下的香槟酒,猛的一下将大瓶香槟酒向舰艏砸去,伴着玻璃瓶的碎响,一时间酒花四溅。
掌声、欢呼声、军乐声、鞭炮声随之时响起,沿着船坞两沿排列的鞭炮响起时,“平海”号战列巡洋舰在拖船的拖曳下徐徐下水。
此时,站于高台上,听着耳边传来的军乐声,李子诚的唇角轻扬,现在这只是开始,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军舰乘风破浪进入大海,在大海上悍卫这个国家的利益,而中国的国势势必也将如同这战舰一般不断前往,任何人、任何国家也别想阻止他的脚步。
明天,想到明天那几个英国人就会到达连云港,回过头来,望着沈鸿烈,李子诚认真的说道。
“成钧,明天,明天可就看你们的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20章接连下马威(求月票!)
“《汉书?叙传》:“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意思是说他们担心班伯初到任时要对下属显示威风,所以有所收敛。这里的下车,并非指从车上下来的动作,而是指官员初到任。古人有用下马、下车表示官员到任的习惯,所以后来“下车作威”便被“下马威”代替。加上下马威读来顺口,意思简约明白,便广为流传。”
《现代国语字典》——下马威
咣铛作响的火车进入连云港中央火车站后的,望着那室内的月台,法磊丝、梅乐和却是一愣,在月台上,完全没有他们想象的“彩旗”、“军乐”,相比于他们的惊讶,卢卡斯这时却对于的连云方面的“失礼”,没有任何忌讳,在他心中,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对方是否迎接他,而是这里的人能不能证明——领事的错误。
在走出豪华车厢时,尽管一言不发,但是任人都能感觉到法磊斯总领事压抑在心间的怒意,而梅乐和、卢卡斯则跟在他的身旁,在他们身后还有几名随员,人刚走出车厢,他们便能清楚的感觉到气流似乎是从下而上的。
望着车头处,正喷吐着烟雾的蒸气机车的烟雾径直向上吸引着,梅乐和想起在《字林西报》上看到的关于这座亚洲第一大火车站的介绍。
“在抽气机的作用下,确保了地下火车站的烟雾不至于月台和车站内弥漫!”
就在这时,一个二十几许的、西装革履的年青人走了过来。
“您好,总领事阁下,我是国务院外事秘书欧阳昆!”
只派了一个所谓的外事秘书?
法磊斯心中怒火更浓了,李子诚所表现出来的傲慢远超过他的想象,从上海开始,直到这里,他甚至都……
法磊斯用一声轻哼,在表现出他的不满的同时。又展出出所谓大不列颠式的“傲慢”,而梅乐和看着这位极为年青外事秘书,却是露出了微笑。
“你好,欧阳先生!”
相比于法磊斯的傲慢和不满,梅乐和倒是表现的很为得体,事实上,在这里,他必须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
“您好。总税务司先生!”
先后问好之后,欧阳昆这才说道。
“总领事阁下,迎接你们的汽车就在站外,你们先到的连云饭店休息,明天,总理就会同您会面!”
会面!
明天!
如果不是因咆哮只会让人耻笑的话。这会法磊斯恐怕早就吼了起来,以此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如是不是因为想弄清楚那位总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怕早已转身离开了连云港,而现在,他只能忍着。
在法磊斯一行随着自己沿着通道朝车站外走去时,欧阳昆却是被法磊斯的表现给惊呆了,自幼随叔叔在美国长大,接触过很多外交官的他原本还觉得面对这种冷遇法磊斯一定会甩袖而去。可,现在他竟然“温顺”的随自己一同去饭店!
总理在打着什么主意?
引着英国上海总领馆的一行人,欧阳昆倒是摸不着总理的心思了。
在“定海”号后甲板上,结束视察的李子诚已经下了舷梯到了白色交通汽艇上去,这时在明天演习之前,他最后一次检阅自己的“陆军海战队”。在码头登陆处停着一辆黑色的770轿车一直等街在那,国务院的梅花旗飘扬在前挡板上面。站在车门边一位穿西装的直挺挺的特勤局的特工在他距离还有数米时便打开了门。
“成钧,”
转身看着同自己一同下般的沈鸿烈,李子诚说道。
“我们去炮台山看看吧?”
“是。总理!”
对于“陆军海战队”和总理的关系,沈鸿烈自然深知。而在他就任陆军海战队司令官后,对李子诚对他的青睐可谓是感恩戴德,他曾多次感叹地说:
“予壮年投笔从戎,颇有乘风破浪之志,奈所遇不获,遁迹关外,承总理拔擢于众人之中,以中国江海建设事业相期许……”
“总理,您没去接法磊斯会不会……”
在随着总理再次下到交通艇上,待交通艇开走时,沈鸿烈试探的问道,先前在下舰前,传来一个电话,就是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到了。
在说话时,交通艇已经靠上了连岛码头,不过却码头上却没有可供乘座的汽车。
“我们走去吧!”
见沈鸿烈欲安排人去开车,在说话时,李子诚已经朝山了走了起来。
“有好几里路呢,总理。”
“你时间紧吗?”
反问时,李子诚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一个尽的朝着山上走去。
“啊,不,长官。”
不一会,离开码头后,两人便开始爬一条山间的小路。尽管天气并不是很热,但不一会,李子诚的衬衫还是被汗弄黑了,不过他的步子并没放慢。他不说话,但并不是因为喘不过气来。而沈鸿烈虽说年龄更大些,但因为是军人的缘故,呼吸反倒很是均匀,坚持要走路的李子诚却是喘着粗气,相形之下,他甚至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他们在上坡路上转了一个弯儿,在这里便可以俯视整个连云港港口宽阔全景:已经完工的一期、二期码头、正在施工的三期码头、码头上大型的起重机、一艘艘泊于泊淀场等待进港的商船、靠港的商船、泊于船场专用码头的“平海号”、“定海号”,而连岛码头则是陆军海战队的专属码头,除去一艘巡洋舰外,还有四艘试验性质的八百吨巡洋炮舰。
“这里的景色很漂亮。”
在一声音赞叹时,李子诚的脸转了过来,注视着身旁站着的沈鸿烈。
“按照原本的打算,平海级服役,应该是不动声色的,现在,我们还没有大张旗鼓的资本!”
在说话时,爬上山顶的李子诚喘着粗气讲道:
“可是现在,国务院和各国进行的重订新约的谈判。使得我们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强势,当然,更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表现出我们的强硬姿态,所以,才有了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