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疑惑,秦慕白来到了武德殿。通传过后,进入了皇帝接见外臣与使节的宫殿正殿,在内侍的带引下直到御书房。
御书房里,除了皇帝李世民,另外还有三个人,有一个是秦慕白认识的——长孙涣。
他正垂手站在书案下的一侧,低着头,侧目看着秦慕白,眼神显得颇为复杂,其中不乏怨怒与憎恨的意味。而与他站在一起的,是一个身裁比较高大,略显肥态,年龄四十上下的男子,穿着标准的三品以上大员的紫色官袍,戴官帽,容装一丝不苟,神态谦恭低顺。看到秦慕白进来,他神情柔和的打量一眼后,脸上就泛起了善意的。
乍一眼看下来,这是一位让人感觉不到丝毫的压力、十分和蔼可亲的敦厚长者。可他眼中间或流溢出的一丝精光,又让人不敢对他小觑。虽然他足够内敛和低调,但隐隐间秦慕白感觉这个人胸中自有丘壑,绝非一般的凡夫愚子。尤其是他看人的时候那种眼神,很柔和,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敌意,全然不像秦叔宝那种血海厮杀汉带着凌厉与煞气的眼神,但无形之中却又会让人感觉自己在他面前藏不住秘密。
那眼神,如水至柔,却无孔不入。不经意间,看穿他人。
而另一个人,则是个比较胖的青年人,站在长孙涣的对面。垂着手,脸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一副洗耳恭听聆听教诲的乖乖仔模样。秦慕白进来时,青年还对他点头微笑示了一下意,然后就转过头目不斜视,对着皇帝低眉顺目了。
李世民依旧面带微笑没摆什么君王的龙威,等秦慕白见礼过后,如拉家常般说道:“慕白,朕给你引见两个人——这一位,但是长孙涣的父亲,司徒长孙无忌。”
秦慕白心中不轻不重的颤动了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贞观第一臣——长孙无忌?
原来是这样一副模样!
长孙无忌,那是李世民的大舅子,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早年李世民刚起兵时,他就一路追随在左右。出谋画策同生共死,和李世民之间的私交极厚,简直比亲兄弟还要亲。尤其是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无忌更是主要的行动策划人之一,正是在他的强烈要求与鼓动之下,李世民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制造了玄武门之变。
追随皇帝二十余年的其他功劳不记,光是玄武门之时长孙无忌发挥的作用,就足以让皇帝对他百分百的信任与感激——那直接导致李世民取得了天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于是李世民说,他能得到天下,多半是长孙无忌的功劳。
当然,让长孙无忌成为贞观第一臣的原因,不止是因为他与皇帝的私交以及玄武门事变。本身,长孙无忌也的确是个博学多才,而且鞠躬尽瘁忠心不二的能臣,尤其精研于历朝历代的律法,这可是个难得的特长。
当皇帝的也不容易,想要寻得良臣辅佐也是可遇不可求。往往能干的不忠心,忠心的不能干。像长孙无忌这样能干又忠心的还是亲族的臣子,李世民哪里还有理由不喜欢、不重用呢?
于是很自然的,长孙无忌居于群臣之首,成为贞观第一臣。
“卑职秦慕白,见过长孙司徒!”秦慕白拱手正拜做足了礼节。长孙无忌贵为三公之一的司徒,居然也用同辈之礼,弯腰拱手回拜:“秦将军不必多礼。大家同殿为臣,君王在此咱们无分大小,皆是同辈。”
言语柔和廉虚,没有半分傲慢或是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更让秦慕白觉得,这个长孙无忌当真不一般!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待人接物仍是这样低调谨慎一团和气……那只能证明,这个人有修养,有城府,有见识,有能耐。
转念又一寻思,长孙无忌父子同时出现在了这里,皇帝又将我召了来,能有什么事情?难道……长孙涣这么快就搬请他老爹,来发彪收拾我了?
“辅机,有什么话你就当着朕的面,和秦慕白说吧!”李世民发话了。
“遵命,皇上。”长孙无忌恭恭敬敬的给李世民施了礼,转过身来又毫不含糊的对秦慕白拱了一手,说道:“秦将军,犬子顽劣,给秦将军添麻烦了。在下在此,代犬子向秦将军赔不是了!”
“司徒这不是要折煞卑职么?”秦慕白连忙还礼,心中略感惊讶:原来是这样!……这个长孙无忌,也未必太过小题大做了吧!我和长孙涣之间的小小矛盾,用得着闹到皇帝面前来开解吗?
李世民在一旁呵呵的笑道:“辅机,些许小事,朕说过不用这样大费周章了。年轻人嘛,还是入伍的军人,血气方刚好强斗勇,有些摩擦再所难免。”
“陛下所言甚是。”长孙无忌说道,“但如果犬子和秦将军只是在寻常军伍里闹出矛盾摩擦,哪怕他们把彼此打残废了,微臣是一定不闻不问听任其自生自灭的。既已成年,就要有自己的主张,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但他们现在不是在普通的军队里,是在百骑!百骑,可是负责保卫陛下周全的御前近卫!百骑中的将领如果不和,将心思都花在了彼此暗中较劲甚至是攻讧争斗上,谁来保护陛下安全?因此微臣以为,百骑军中容不得一丝杂质。犬子不肖,自幼顽劣。刚一入军就无视军规军律冲撞长官,罪不可赦!——逆子,为父说了半天,你居然无动于衷!”
“啊!”长孙涣被吓得浑身一弹,慌忙走出来对着皇帝双膝跪下:“微臣该死,请陛下责罚!”
长孙无忌火上浇油:“陛下,微臣肯请将犬子从百骑除名,以免埋下隐患,为陛下将来的安全不利!”
“辅机,你这未免小题大做了吧?”李世民依旧面带微笑,说道,“人无完人,谁能无过?尤其是年轻人,不犯点错怎么成长?你我当年年轻时,就没犯过错吗,还不是就这样在跌跌撞撞中走过来的?长孙涣是年轻,有不足,但那也是他的优势。知错能改,善莫大蔫哪!”
长孙涣也是个机灵人,这时急忙又转向秦慕白,正儿八经的正拜:“秦将军,卑职冒犯军规冲撞将军,并多次鼓动旁人为难将军、腹诽将军,今日一并在将军面前认错赔罪。望将军大人大量,不要再计较。”
秦慕白的额头禁不住滴下了一滴汗。
这些人,真能演戏……屁大的一点事儿也闹成这样,至于么?不过,由此可见长孙无忌的确是一个谨小慎微而且姿态也颇高的人。自己的儿子犯了错同时吃了亏,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来认错,来消除皇帝和旁人心目中对他们长孙家的不良印象。
以谦卑软弱低调谨慎示人,让旁人不提防、不记仇……高招啊!
“长孙公子这样说,便是让在下汗颜了!”秦慕白急忙回礼,“在下也是初入仕途对一切都很生疏,再加上生性轻狂鲁莽无礼,若有处事不公冒犯冲撞之处,还请长孙公子万万海涵!”
“哈哈,看到了吧?多不错的两个年轻人。”李世民爽朗的大笑起来。
于是,其他人也都顺坡下驴有了台阶下。秦慕白和长孙父子相视而笑,仿佛就不打不相识成了朋友了。房间里的气氛,也变得舒缓轻松了许多。
第44章 魏王李泰
2010…06…11 08:00:00 '字数' 3127
李世民趁热打铁又说道:“辅机,此许小小的摩擦,开诚布公的说清楚将其消除了,那就没事了。秦慕白和长孙涣都是不错的好苗子,朕一定要将他们留在身边好好励练和栽培。因此,你毋须多言了。朕是绝不会将长孙涣赶出百骑的。”
“这……既然陛下心意已决,微臣只好遵旨。”长孙无忌弯腰下拜,仿佛还有点委屈的说道,“不过,微臣要与陛下约定一事。”
“嗯,你说。”
“倘若犬子今后再敢违反军规或是犯下其他的错误,肯请陛下不要顾忌于臣的颜面,一定要将犬子赶出百骑并严肃处理!”长孙无忌铿锵果决的说道。
“嗯,好吧。”李世民点了点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朕会一切按律法章程来的。既不会偏袒,也不会因为他是你的儿子实行什么双重标准去刻意刁难。”
“谢陛下。”长孙无忌马上又转向秦慕白,说道,“秦将军,在下也要与你约定一事。今后在军中,长孙涣就是你的属下,请你不要对他另眼相待。既不要因为他之前与你有过摩擦对他耿耿于怀,也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而有所顾忌。当是如何,就是如何。在下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不能因此影响到到百骑的团结与正常秩序。”
“嗯,卑职答应司徒。”秦慕白拱手回礼,“司徒胸襟如海,有其父必有其子,卑职相信以后能和长孙公子相处融洽的。司徒说得对,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能忘却了百骑的本职,这才是最重要的!”
长孙涣也连忙拱手道:“秦将军,其实在下对你也并无成见,只是因为秦将军实在太过优秀……在下略感嫉妒而已。如今看到秦将军才德过人胸怀宽广,由衷的佩服。从今往后,在下愿诚心辅佐秦将军带好百骑,一起向陛下尽忠。”
秦慕白十分爽朗的拱手一笑:“求之不得!”
“呵呵!握手言和了,多好。”李世民笑道,“辅机,你可是快有半年没有穿上这一身官袍,来朕的议事正殿了。没想到今天因为长孙涣的这么一件小事,如此兴师动众的跑了来见朕。既然来了,朕可不能轻易放你们走——你们且都退下,朕要与司徒叙旧详谈。”
“微臣遵旨!”秦慕白和长孙涣拱手拜退。正在这时,一直站在另一旁没有吭声动作、几乎就要被人当作他不存在的另外一名年轻人,也弯腰拱手拜下:“儿臣告退。”
“唔,泰儿,你也不必走远。朕稍后还要考较你的才学。”李世民说道,“你就与秦慕白、长孙涣他们到武德殿外走走吧!”
“是,父皇!”
这时秦慕白心中一动:泰儿?难道是魏王李泰?!
早就听闻,李世民对他的四子李泰分外的宠爱,现在已经是将他接到了皇宫里居住,在武德殿内为他专设了居舍。反而,李世民对他早就立下的太子李承乾不那么感冒,而且日见失望。因此,朝堂之上流言纷纷,说李世民有废李承乾而改立李泰之心。
正因为如此,朝堂之上因为这潜藏的夺嫡争储变得云波暗涌,所有的臣子都在彷徨,究竟是该往哪一边站队?是现成的太子李承乾,还是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姿态的李泰?
据说,这个李泰在文学方面的才能非常的出色。他结交的也多半是些鸿儒才子和名仕之流,自己也是敏而好学才高八斗。李世民因此破格准许他开设了文学馆,招收了大量的才子名仕与李泰一起讲经求学,编书著文。
按常例来说,只有太子才有权建立崇文馆收纳学士的。
就冲这一点,就足以让臣子们心惊肉跳,认为皇帝有废立之心了。因为当年,李世民自己就曾在秦王府组建文学馆,鼎鼎大名的‘十八学士’便是他的智囊团,如今都已经成了朝堂上的高官臣宦。譬如贞观名相房玄龄、杜如晦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再加上皇帝破例让李泰住进皇宫,而不是像李恪等其他皇子一样按规定远赴到封邑为官,更让大家暗暗认定,皇帝的确就是要改立李泰为太子了!
……
三人一起走出御书房,秦慕白不经意的打量了李泰几眼,心中暗道:原来李恪是个走路都气喘吁吁的大胖子……乍一眼看上去倒是慈眉善目人畜无害,脸上的笑容如同春天般温暖。
但前世诸多电视剧都告诉我,不管这个是李泰是真的人畜无害还是面慈心狠,也不管他现在是如何的得宠,最终他和李承乾可是都没有当上太子,自然也是没份登上皇位的!而且,这两个哥们的结局好像都挺惨……嗯,覆巢之下无完卵,咱离他远点,才不像其他人那样跟风,屁颠颠的想在这时候讨好魏王,好在他登基之后因为“从龙之功”而谋得一点好处。
相比之下,这个长孙皇后生的嫡子李泰可比庶子李恪锋芒毕露多了,简直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跟他套近乎,可比跟着李恪更危险嘛!
“二位将军如不嫌弃,可否随小王逛逛这附近的御花园?”李泰呵呵的笑,笑得还挺憨厚,拱着一双肥硕的大手对二人道。
“魏王有令,自当从命。”秦慕白和长孙涣一起拱手道,“殿下,请!”
“呵呵,不必这么见外嘛!”李泰笑道,“长孙兄,咱们可是有些日子没见了。你荣膺了百骑副使,小王还没有恭贺你呢!——还有秦兄,虽是初见,小王却对你的大名如雷贯耳。你的琵琶,酿酒,尤其是武艺人才,那都是皇帝陛下赞不绝口的。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魏王殿下谬赞了!在下这些许雕虫小技,实在是难以登得大雅之堂。”秦慕白说道,“臣下倒是早有耳闻,说殿下才高八斗极为博学,为当世名仕鸿儒所推崇。在下一介武夫盲流,向来敬仰博学多才的人。对殿下,更是仰慕得紧。”
“哈哈!”李泰放声大笑:“咱们可不可不要这样相互吹捧了?长孙兄,秦兄,咱们都是年轻人。结伴而游,当聊些年轻人喜欢的开心事。你们说呢?”
“呵呵,殿下所言极是。”长孙涣和秦慕白自然只好笑着应承了。
三人且走且聊,到了御花园,在这里逛足了一个时辰,直到太阳偏西了方才散去。
显而易见,李泰与长孙涣的私交不错。而且,他也有意拉拢秦慕白,时不时的套近乎示好,还隐约的暗示,要长孙涣不要和‘自己人’闹什么矛盾。尤其劝他,回去后务必说服尉迟宝云那头犟驴,让他主动来向秦慕白道歉认错。
尉迟敬德现在出任外官刺史,尉迟宝云的事情到现在或许还不知道。李泰这么一个态度,大有一点代替了尉迟敬德来效仿长孙无忌的做法。
长孙涣自然是应允。当着李泰的面,长孙涣也多次表示要与秦慕白尽弃前嫌握手言和,从此通力合作,会“亲如兄弟”一般的相处。
秦慕白心里感觉一阵别扭。
很虚伪,很虚伪。
他明明感觉到长孙涣仍然咬牙恨着他,偏却脸上能挤出一堆笑容来,极度诚恳的说出那些官冕堂皇的话。
长孙无忌那边,且不论他是真心还是假意,或者是故作姿态,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儿子跟外人闹了别扭,这等鸡零狗碎的小事根本轮不到他一个司徒来亲自料理。唯一让他这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