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耍荒茉诩粘瞪习沧白凹装澹创粘商箍说难永囱盗沸卤?杉谰淖凹撞慷邮窃诖笳狡诩浞⒄棺炒蟮摹�

不可否认,美国有极为强大的工业实力,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坦克。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美国在大战期间生产的坦克战车占轴心国集团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五,超过了红俄,为大战期间的第二大坦克生产国,总产量仅次于中国,几乎是排第四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两倍。

问题是,美军几乎没有获得参与大规模装甲作战的机会。

在进行本土保卫战之前,美军参与的规模最大的装甲作战是在北非战场上,即由巴顿指挥的远征军与德意联军之间的战斗。

显然,美军真正欠缺的就是优秀的坦克兵,特别是装甲部队指挥官。

要知道,在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中,绝不缺乏优秀的装甲部队指挥官,而且中德的装甲部队都获得了足够多的锻炼机会。在广袤的大陆战场上,装甲部队有的是舞台。而且是真正的主角。

当时,美军名义上有近三十个装甲师,可是算得上精锐的不到十个。

更要命的是,第一装甲师与第二装甲师在古巴全军覆没,而留守本土的精锐装甲师仅剩下七个。

这七个装甲师中,有一个在西海岸地区作战,四个部署在东海岸北部地区。一个部署在五大湖地区。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精锐装甲师部署在南部地区。

这就是第四十一装甲师。

当然。所谓的“精锐”也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当于那些算不上精锐的美军装甲师。

第四十一装甲师是在一九四二年初组建的,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前往北非作战。可惜的是,该师形成战斗力的时候,北非的战斗已经结束。随后,第四十一装甲师被派往英国,为反攻欧洲大陆做准备。在英国逗留了两年多。第四十一装甲师最终没有等到反攻欧洲大陆的那一天,反而目睹了英国战败投降的全过程。当时,美国当局试图推翻英国政权,第四十一装甲师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即在必要的时候攻入伦敦,攻占唐宁街,控制包括首相府在内的重要行政机构。只是,在最后关头,美国当局放弃这个极有冒险精神的念头,第四十一装甲师也在英国正式投降之前离开了英国。只是。在撤离英国的时候,第四十一装甲师留下了几乎所有重装备,只带走了轻便武器。最终,第四十一装甲师的大部分武器装备都落入了德军手里,而且很多都被德军拿去做测试,以了解美制坦克战车的性能。当然,也有一部分被转交给了中国陆军,用来做类似的测试。必须承认。当时美军装备非常精良,使用的材料也非常到位,其M4“超级谢尔曼”坦克在防护、火力与机动性能上。与德军的“黑豹”、以及中国陆军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不相上下。回到本土后,第四十一装甲师重新组建。再次获得了坦克战车,并且以其在海外部署数年的经历,成为了美国陆中九大王牌装甲部队之一。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第四十一装甲师就以佐治亚州的梅肯为基地,驻扎在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

有趣的是,梅肯就在彭萨科拉与查尔斯顿之间,离迈阿密远得多。

当然,梅肯是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的交通中心,从该城通过的有两条铁路与四条州际公路,铁路分别通往北面的亚特兰大与南面的杰克逊维尔,州际公路则分别通往萨凡纳、麦克雷、莱克城与亚特兰大。虽然除了亚特兰大,其他都是中小城镇,但是萨凡纳的公路沿着海岸线分别通往查尔斯顿与杰克逊维尔,莱克城的公路往西直达彭萨科拉,往东到达杰克逊维尔,往南则通到坦帕与迈阿密。

从这一部署就看得出来,美军没有打算守卫迈阿密。

战后公布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美军的作战计划中,如果中国海军陆战队攻打迈阿密,佛罗里达半岛的美军将逐步撤往杰克逊维尔,在杰克逊维尔到塔拉哈西建立防线,重点守卫莱克城与莱夫奥克。如果有必要,美军还将炸掉萨旺尼河上的水坝,用洪水淹没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并且炸掉沿途的所有桥梁。总而言之,美军不会在佛罗里达半岛上与中**队进行决战,而会尽可能的让中**队留在半岛里面。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第四十一装甲师的地位无可替代。

要知道,第四十一装甲师是当时美军中最主要的机动兵力。从梅肯出发,第四十一装甲师只需要两天就能到达莱克城。如果杰克逊维尔遭到攻击,第四十一装甲师则能在三天之内赶到。

当然,美军也考虑过其他情况,比如中**队在彭萨科拉或者查尔斯顿登陆。

果真如此的话,第四十一装甲师开赴彭萨科拉与查尔斯顿,最多只需要三天。如果行进途中没有遭到轰炸,两天就能到达。

可见,第四十一装甲师的部署位置,离美军主要防御地点的距离都差不多。

问题是,一个装甲师能有什么用?

虽然根据陆战队特种侦察兵提供的情报,第四十一装甲师已经得到加强,兵力规模扩大了许多,仅坦克就超过了五百辆,且三分之一是“潘兴”式重型坦克,少许还是加强了火力的改进型“潘兴”,此外还有不少于四百门的突击炮、五百多辆半履带式装甲车,以及上千辆军用吉普车与卡车,官兵总数不低于两万。可以说,其规模超过了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装甲师,与红俄的装甲军旗鼓相当。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军各级部队的编制规模一向比较大。但是这仍然是一个装甲师,而不是一个装甲军,而且数量众多的坦克战车并不意味着有着同等的战斗力。

要知道,坦克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

大战初期,各个交战国都偏爱重型坦克。主要就是,当时的中型坦克普遍存在火力偏弱的问题。比如德军在大战初期使用的三号坦克,配备的是三十五毫米坦克炮,仅能对付一些在大战前生产的轻型坦克,即便是在德俄战争初期充当主力的四号坦克,其坦克炮的威力也差强人意。

只是,到了大战中期,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与红俄都把重点放在了中型坦克上。

原因很简单,技术上的进步,赋予了中型坦克足够强大的火力,使中型坦克具备了与重型坦克交战的能力。与重型坦克相比,中型坦克的机动性更加有益,因此也更加适合执行攻击任务。

正是如此,中德俄才研制出了几种先进的中型坦克,比如德军的“黑豹”,红俄的T34与中国陆军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

问题是,美军并没有认清这一点,反而认为重型坦克火力强、防护好,战斗力更强。

事实上,到了大战后期,中型坦克与重型坦克的火力差距已经很小了,特别是在各种新式中型坦克装上了大口径、高倍径的坦克炮之后,在火力上已经丝毫不比装备同样坦克炮的重型坦克差。至于防护,在坦克炮的威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再好的防护也不可能让坦克不被摧毁。比如,德军曾疯狂的追求防护,设计出了一种重达一百八十吨的超级坦克,而这种坦克毫无实战价值。原因很简单,巨大的重量,不但使其根本没有机动性可言,甚至无法在绝大部分道路上行驶。

实战早就证明,只有在火力、防护与机动性之间形成平衡,才是优秀的坦克。

显然,“潘兴”是重型坦克,而不是性能均衡的中型坦克。

在实战中,重型坦克主要用于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的防御作战。问题是,第四十一装甲师承担的是机动作战任务。对第四十一装甲师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否击败对手,而是能否顺利进入战场。

再说了,一个装甲师,对于广袤的美国东海岸南部地区来说,也确实太少了。

如果几处地点同时遭到攻击,第四十一装甲师就将分身乏术。如果对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登陆方向判断错误,第四十一装甲师更这有疲于奔命。RQ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五百四十九章粮草先行

更新时间:2012121022:11:38本章字数:4936

。。

轰炸行动持续了一个多月,空军的重型轰炸机出动了数万架次,向标定的军事目标投下了近二十万吨炸弹。

在此期间,后勤保障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事实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

要知道,顾祝同的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是离中国本土最远的一个战区,不管走哪条航线,船队的往返周期都在四个月以上,如果把装卸货物的时间算上,着一个运输周期差不多有五个月。

这就意味着,在发起攻击之前,动用的运输船只只能运行一趟。

所幸的是,冯承乾把能够调集到的船只都交给了顾祝同,让顾祝同决定这些船只运送什么货物、走哪条航线、前往哪座港口。

当然,这也把顾祝同给累坏了。

虽然绝大部分工作都由参谋负责,但是做为战区司令官,顾祝同必须了解各种货物的调配情况与储备情况,然后才能决定运送的优先顺序。当然,具体的陪送工作,则由司令部的参谋负责。

问题是,在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几乎每种物资都缺。

最缺的是弹药。

这也可以理解,战略轰炸消耗了太多的弹药。即便是“空中霸王”,每架次也要消耗掉六吨弹药,最少都要用掉四吨,而这相当于战斗轰炸机出动十次的消耗量,而战略航空兵的轰炸机都是群体出动,平均每天的出动规模在一千架次以上,即每天都要消耗掉五千吨左右的弹药,而一艘万吨级弹药运输船一次运送的弹药仅够维持两天的作战消耗。按照运输周期为五个月为准,总共需要一百五十艘这种万吨轮,才能保证战略航空兵正常出动。当时,为该战区运送弹药的万吨级弹药运输船总共还不到两百艘。平均下来,每天的弹药余量还不到两千吨。也就是说。一个月只能囤积五万吨弹药,而当时囤积下来的弹药总量还不到四十万吨。

更要命的是,这四十万吨弹药,并非全部可以通用。

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弹药运输以满足战略航空兵为主,而没有优先照顾战术航空兵,因此囤积的大多是用于战略轰炸的高爆弹与燃烧弹。而主要用于攻击加固军事目标的半穿甲弹并不是很多。

根据战区司令部的参谋估计,如果在四月底发起进攻。弹药缺口在一百万吨以上。

事实上,这还是非常保守的估计结果。

这就是,作战行动以登陆彭萨科拉为准,而且战斗进行得很顺利,美军没有进行顽强抵抗,也没有考虑随后登陆迈阿密。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那么弹药的消耗速度肯定要比预期的快得多。

显然。顾祝同不会指望美军会在中国海军陆战队登陆之后就缴械投降。

为此,顾祝同订下了一个目标,即在发起进攻之前,弹药储备要达到二百二十万吨,最好能达到二百五十万吨。

这就意味着,有大约两百万吨的缺口,需要两百艘弹药运输船。

如果战略轰炸同时进行,即空军的战略航空兵正常出动,那么在二月底到四月底的两个月里面,需要三百二十艘万吨级弹药运输船。即便按照顾祝同提出的最低标准,也需要三百艘。

事实上,这个数字,正是中国海军弹药运输船的总量。

与弹药一样,燃油也极为短缺。

原因一样,战略轰炸消耗了太多的燃油。事实上,在战略轰炸中消耗的燃油比弹药多得多。

一架“空中霸王”在满油起飞的情况下,需要将近八吨航空汽油。而此时只能携带四吨炸弹。即便是满载起飞,即在携带六吨炸弹的情况下,也能装上六吨燃油。因此其消耗的燃油比弹药还要多。

更重要的是,需要燃油的不仅仅是轰炸机。还有护航战斗机。

在作战中,护航战斗机的弹药消耗可以忽略不计,用掉的主要是小口径炮弹与大口径枪弹,而这些弹药与海军可以通用,而且一架战斗机一次最多也就用掉几百公斤炮弹,如果没有遇到美军的防空战斗机,还能带着弹药返航。问题是,护航战斗机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会烧掉很多燃油。

一架“海雕”执行一次护航任务就需要用掉差不多一点五吨航空汽油。

如果按照三比一的比例安排护航战斗机,而且半数护航任务由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的航空兵承担,那么护航战斗机消耗的燃油相当于轰炸机群的二十四分之一,平均每天要用掉大约三百吨燃油,一个月就是差不多一万吨。

除此之外,侦察机、巡逻机、运输机都需要航空汽油。

还有,陆战队的坦克战车、海军的舰艇与水上飞机,来自驻军所使用的发电机都在无时不刻的消耗燃油。

根据战区司令部做的统计,平均每个月的燃油消耗量在六十万吨以上。

也就是说,需要动用三百艘万吨级油轮,才能够保证基本的燃油供应。即便部分燃油可以就近获取,比如提供给战舰的重油就可以在英国的港口获取,用在坦克战车上的柴油则可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采购一部分,也需要差不多二百五十艘油轮昼夜不停的向加勒比海与拉丁美洲战区运送燃油。

在二月底,战区储备的燃油总共还不到一百万吨。

显然,这远远不够发动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

按照战区司令部参谋做的估计,燃油的缺口在两百万吨以上,如果战况激烈,也许会达到三百万吨。

当然,顾祝同没有这么乐观,在他看来,即便储备五百万吨燃油也不过分。

只是,运输与储备燃油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

比如,把运到的燃油存放在什么地方?

要知道,古巴与波多黎各都没有大型油库,美军在港口修建的油库,最多只能储备几十万吨燃油,而且这些油库都遭到了破坏,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修复,而新建油库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显然,顾祝同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可用。

为此,顾祝同只能让油轮来储备燃油,即油轮在到达目的地后并不卸货,而是留在港口里面,在需要的时候才卸货。

所幸的是,在攻占了古巴全境之后,有足够多的港湾来停放数百艘油轮。

猪湾、西恩富戈斯湾、圣地亚哥港、关塔那摩湾都有辽阔的水域,此外波多黎各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