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铁生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零七章战争继续

更新时间:201282117:48:25本章字数:5179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零七章战争继续

第一百零七章战争继续

十月十五日,中国外长周仁康通过驻美大使,向美国国务卿递交了一份外交信函,提出由美国出面,在中日间进行调解。

在这份措词极为谨慎的外交信函中,周仁康没有提到“停战”两个字。

说白了,打到这个地步,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停战的可能性,只有某一方投降,战争才会结束。

显然,投降的肯定不会是中国。

这一天,中国的各大报纸与电台都做了相关宣传,即中**队已经在反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中日之间的长久和平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日本肯投降,战争就会立即结束。

一天之后,绝大部分中立国的新闻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

因为美国还没有参战,依然保持中立,所以没有对国内新闻媒体进行管制,美国的报纸与电台也做了相关报道。

中国主动向日本伸出橄榄枝,绝对不是小事。

十六日夜间,德意志第二帝国驻华大使就紧急会见了周仁康,向中国外长提出质疑,甚至提到了中德关系。

说白了,如果中国打算单方面与日本媾和,那么中德关系肯定会出现裂痕。

在会晤中,帝国大使甚至暗示周仁康,如果中国打算单独与日本媾和,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考虑与英国媾和。

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举动很难让人理解。

要知道,日本只是中国的敌人,暂时还没有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威胁,而且日本投降之后,中国才会按照承诺向红俄宣战,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益无害。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德意志第二帝国最担心的,还是中国与日本媾和之后,不会向红俄宣战。

说白了,中国向红俄宣战得到的好处并不明显。

真要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得孤军奋战了。

所幸的是,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在会见帝国大使的时候,周仁康明确无误的提出,中国不会单独与日本媾和,即便日本打算投降,也必须接受中国开出的全部条件,因此日本别想在谈判中获得在战场上无法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周仁康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因为日本战败而与红俄保持和平,依然会按照承诺,在日本投降之后向红俄宣战。为此,周仁康甚至把一份中国陆军的兵力部署文件交给了帝国大使,让帝国大使相信,中国这么做,就是为了尽快向红俄宣战,因为只有日本尽快投降,中国陆军才能把兵力抽调出来,如果日本顽抗到底,那么中国还得在日本本土战场还是投入大量兵力,也就不可能在对俄战场上投入多少兵力,甚至不大可能在彻底打败日本之前向红俄宣战。

为了表明立场,刘伯恩随后还给德皇发了一封电报。

当然,冯承乾也没闲在,在随后几天分别跟鲁登道夫与希佩尔发了电报,表示中国绝对不会做任何违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事情。当时,冯承乾甚至向鲁登道夫提到,如果美国没有在一九四一年上半年参战,中国就会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最迟七月初向红俄宣战,并且在大陆战场上的投入不低于四百万。

这下,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明白了中国向日本伸出橄榄枝的意图。

十月二十二日,德皇威廉二世公开表示,如果日本肯投降,将为所有人造福,帝国将免除日本所有战争惩罚。

德皇表态,把美国推上了风口浪尖。

要知道,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为争取和平表达了诚意,而美国一直把自己塑造成自由与民主的典范国家,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表示,而是鼓舞日本继续打下去,显然会遭到国内外的质疑。

事实上,当时对中日停战最为积极的就是美国人。

虽然美国早就宣布中立,但是联邦政fǔ的很多作为都于中立相悖。比如,美国一直在为英国提供粮食、化工原料、石油、钢铁、矿石、铝材等物资,甚至向英国出口了大批用于作战飞机上的发动机。即便对日本,美国也非常“慷慨”。这让美国民众不得不相信,联邦政fǔ并没打算长期保持中立,而是一直在为参战做准备,或者说一直在偏袒某一方。显然,美国民众不得不担心,在某种情况下,以罗斯福为首的联邦政fǔ会把美国拖入战争,让美国人去为英国与日本卖命。

别忘了,不久之前,美国众议员才发起了针对总统的弹劾案。

虽然弹劾行动随着联合舰队覆灭而不了了之,罗斯福也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之后公开表示,他从来没有批准向日本海军开放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更没有做出任何违背中立的事情。但是对美国民众而言,此时最需要担心的就是美国联邦政fǔ宣布参战,随后国会授予总统战时特权。

要知道,在进入战争状态之后,美国民众就没有什么权力了。

显然,日本向中国投降,美国就能避免参战,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也就不需要背上步枪踏上战场。

来自民间的压力,让罗斯福不得不慎重考虑联邦政fǔ的立场。

十月二十四日,美国联邦政fǔ终于沉不住气了。

当天,美国国务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他已经对中国外长发来的外交信函做出了正式答复,美国愿意为西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一份力量,也愿意为中日两国的数亿民众的和平相处贡献一份力量。

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表示,美国将出面协助中日进行停战谈判。

显然,罗斯福不是笨蛋。

周仁康规避了“停战”两个字,而他却着重提到了“停战”两个字。如此一来,只要中国愿意坐下来谈判,就得承认日本并没有彻底战败,也就不能开出太高的停战条件,等于放弃了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

显然,中国肯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

要知道,中国离彻底击败日本只有一步之遥了,而且这也是中华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离彻底击败日本最近的时候。

说白了,如果只是停战,中国就不会与日本谈判,而会打到日本宣布投降。

结果,也与罗斯福预料的一样,即中国外长周仁康在十月二十六日表示,中日之间不存在停战的问题,而是日本必须接受中国开出的全部条件,然后宣布投降,中国才会停止针对日本的军事行动。

周仁康表态之后,罗斯福就有理由来游说美国民众了。

当然,日本也就顺理成章的拒绝了谈判要求,表示日本还没有战败,也就没有理由向中国投降。

问题是,日本离战败还有多远?

十月二十八日,中国海军陆战队围歼了硫黄岛上的最后一股日军,正式宣布完全占领硫黄岛。

当天,中国海军的一艘远洋潜艇就驶入了硫黄岛军港。

按照中国海军的部署,硫黄岛将成为主要的潜艇基地,而部署在硫黄岛的潜艇都将用于对日战略封锁。

当然,硫黄岛的价值不仅仅是支持潜艇作战。

十月的最后一天,中国空军司令部正式宣布,将从十一月上旬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并且向硫黄岛派驻轰炸机。

只是,做为中型轰炸机的基地,硫黄岛离日本本土稍微远了一点。

中型轰炸机从硫黄岛起飞的话,只能携带两吨炸弹,才有足够的燃油飞到日本上空,并且在完成任务后返回硫黄岛。只是,中国空军很快就发明了一种更有效的战术,即“穿梭轰炸”。说得简单一些,从硫黄岛起飞的轰炸机在完成轰炸任务之后,不再返回硫黄岛,而是飞往朝鲜半岛,在补充了燃油与弹药之后,再次轰炸日本本土,然后飞往硫黄岛,以此在朝鲜与硫黄岛之间穿梭飞行。这样的话,作战航程在一千七百公里到二千一百公里之间,轰炸机能携带二点五吨到三吨炸弹。

轰炸日本本土的行动没有在十一月上旬开始,而是拖到了十一月底。

主要还是中国空军缺乏轰炸机,国产的双发轰炸机数量不多,而四发轰炸机要到一九四一年才能量产。

在日本不可能投降的情况下,中国开始为攻打日本本土做准备。

当然,在此之前,中国陆军还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歼灭困守釜山的最后一股日军。

事实上,这个时候,任务最重的不是陆军,而是海军。

要知道,釜山的日军已成瓮中之鳖,在联合舰队覆灭后,甚至失去了撤走的希望,只能在朝鲜半岛的东南角上等死。

要想攻打日本本土,除了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还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船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欠缺的就是运输船队。

在完成了第一阶段战争动员之后,中国的陆军总兵力已经增加到六百万,而且还在以每个月五十万的速度增长。问题是,中国的造船工业并没有如此快的增长,因此船舶数量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舰队还不是足够强大,因此登陆作战更加依赖征用的民用船只。

……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零八章备战

更新时间:201282117:48:26本章字数:5154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零八章备战

第一百零八章备战

早在一九三九年,中**方就制订了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而且根据战争爆发的时间拟定了好几份草案。

可以说,攻打日本本土,关键就是时间。

当时,中**方一直希望把大战爆发的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一年之后,因为到一九四一年中国海军就能获得三艘舰队航母,把航母总量增加到六艘,并且完成十二艘大型巡洋舰与防空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在击败了日本海军之后,就有足够的能力为登陆日本本土提供支援。

到一九四零年初,也就是德皇访华之后,中**方修改了对日作战计划。

原因很简单,德皇明确无误的告诉中国当局,大战不会拖到一九四一年,而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

显然,针对一九四一年的战争计划派不上用场了。

问题是,如果大战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且海军按照计划在一年之内击败对手,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那么就不可能在登陆作战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就必须征用商船、甚至得把一些商船改造成战舰。

当时,负责制订商船征用方案的正是冯承乾。

按照冯承乾的规划,在大战爆发的第一个月,海军就要征用全部快速货轮与所有排水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邮轮,而在大战爆发三个月之内,还将征用三分之一的普通货轮,并且把所有排水量在两千吨以上的船只纳入海军的管理之下。只有这样,中国海军才能在登陆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中为登陆部队提供足够的支援。

当然,征用商船只是第一步。

要想让商船得到有效利用,就得进行必要的改装。

战前,中国海军最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航母严重不足,准确的说离冯承乾定下的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初之前,中国海军制订的造舰规划都以大战在一九四一年爆发为准,因此航母的建造工程也采用了相同的标准。根据战后披露的一些消息,不是冯承乾不想加快航母的建造速度,也不是没有想到战争会在一九四零年爆发,而是中国的造船实力达不到要求。说得直接一些,中国海军的造舰规划、乃至中国的整体战略,都受到了造船能力的限制。

结果就是,冯承乾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大战爆发后,冯承乾就下令在征召的快速货轮与快速邮轮中进行筛选,把条件最好的几艘改造成小型航母,或者说是护航航母。

一九四零年七月,第一艘护航航母的改造工作在福州造船厂开工。

接受改造的是“风光”号万吨级快速邮轮。

从某种意义上讲,快速邮轮最适合改造成航母。主要就是,快速邮轮的最大航速一般在二十六节以上,而且结构比较简单,改造的工程量不会太大。此外,邮轮的高速航行稳定性优于货轮。

接下来,又有七艘快速邮轮与快速货轮接受了航母改造。

为了不增加大型造船厂的负担,保证新建的战舰能够按时完工,所有民用船只的改造工作都交给了二线造船厂。

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改造工程进展得并不顺利。

其实,这也反映出了中国造船业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三大造船厂的建造能力已经名列世界前矛,特别是在四万吨级船台落成之后,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所有战舰的能力,但是除了这三大造船厂,其他的中小型造船厂的实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订单而有所降低。与其他海军强国相比,中国的造船实力,特别是大规模建造能力在战前依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英国有十四家造船厂为海军服务,德意志第二帝国是十一家,美国是二十三家,即便连日本都有七家,而中国在战前,总共只有六家造船厂拿到过海军的订单。

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在战争期间都会得到解决。

到十月底,“风光”号的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预计在十一月底之前就能交付给海军。

一切顺利的话,另外七艘护航航母也能在年内交付。

到时候,八艘护航航母足够组成一支搭载了近三百架战机的舰队,其航空打击能力不亚于西太平洋舰队。

当然,在支援登陆的战斗中,仅仅有空中支援是不够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登陆日本本土的战斗中,护航航母提供的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还是次要的。原因很简单,日本离中国足够近,特别是其西部地区,就在朝鲜半岛与奄美诸岛之间,而部署在朝鲜半岛与奄美诸岛上的空军战机就能为登陆部队提供掩护与支援,动用舰载航空兵的机会并不多。

问题是,朝鲜海峡与大隅海峡的宽度都超过了中国陆军火炮的最大射程。

虽然中**队还没有大规模登陆作战的经验,在中日朝鲜半岛战争期间,几次登陆作战的规模也非常有限,而且都没有遭到顽强抵抗,但是当时陆战队隶属于海军,而且是专门实施登陆作战的部队。

结果就是,冯承乾在战前就提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