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早在一九二七年,经济危机就lù出了端倪。当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因为政治改革失败导致经济衰退,随即bō及到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一九二八年传导到英国,造成伦敦金融恐慌。

虽然在欧美财团全力压制之下,伦敦金融恐慌没有扩散,但是到一九二九年,被鼓吹起来的经济泡沫,终于在华尔街的股市暴跌中破灭,一场将持续十年以上的经济危机以华尔街为中心,开始向全世界蔓延。

从根本上讲,这场经济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继效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凭借来自欧洲的巨额订单,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在大战之后不但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而且把排名第二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摔开了很大一截,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头号大国。

问题是,大战结束之后,膨胀起来的美国工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市场。

此外,〖日〗本也是大战的受益国,加上〖中〗国在大战之后利用八国干俄迈入工业国行列,美国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两个东方国家的竞争。问题是,美国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甚至比〖日〗本都高得多,由此导致美国产品价格偏高,对外贸易份额逐步缩小,海外市场被〖中〗国与〖日〗本企业蚕食。

由此,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即美国各大工厂的开工量严重不足。

如果仅仅如此,这场经济危机将局限在美国,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太大的影响。

问题是,战后,美元的地位得到提高,与英榜、帝国马克成为三大流通货币之一,华尔街也借英国衰败,取代伦敦成为西方的金融中心。更严重的是,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国家都是美国的债务国,美国银行手里有大量没有收回的外债,而美国企业也在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欠了银行巨额债务。

显然,如果美国进入衰退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国的几家大银行。

正是如此,美国银行集团率先在股市上做文章,通过抬高美国企业股票价格,开始抛售企业股票,以此减少损失。

既然是炒作,就有暴跌的那一天。

当然,得等到美国银行把手里的企业股票处理得差不多的时候。

这一天,就是一九二九年二月丰九日。

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市制就缩水百分之四十。

接下来的一周之内,美国股卒与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股市财富蒸发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为美国银行已经脱身,所以并没有积极救市。

等到美国几大银行意识到,金融危机即将演变成经济危机,而银行业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不到一个月,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就bō及到了全世界。

可以说,没有一个工业国能够避开这场危机,区别只是,谁受的伤害大一些、谁受的伤害小一些。

所幸的是,冯承乾对此早有预料。

一九一八年,冯承乾回到〖中〗国的时候,就明确提出,短期内国家经济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与控制之下。

当时,冯承乾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

显然,冯承乾没有提到一条更重要的理由,即只有政府调控,才能使〖中〗国避开即将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或者说,只有在政府的强力控制之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才最小。

一九二九年,冯承乾的预测变成了现实。

问题是,〖中〗国没能成为这场灾难中的幸运儿。

在经济危机面前,冯承乾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向美国学习、二是向〖日〗本学习。前者是通过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来消耗掉工业产品,让工厂能够拿到订单,而在金融上则是让货币迅速贬值,实现财富的重新分配。后者则是通过大规模军备建设,达到消耗工业产能的目的。

以〖中〗国的处境来看,选择〖日〗本这条道路更加现实。

原因很简单,〖日〗本扩充军备,首先威胁到的就是〖中〗国,因此〖中〗国必须同步扩充军备,以应对近在咫尺的威胁。

只是,冯承乾知道,这条路走不通。

军队存在的价值是在战争中击败敌人,要是军队强大到控制了整个国家,那么就会为了实现存在的价值而发动战争。

虽然冯承乾知道,〖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在所难免,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国不但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更需要一个强大的基础。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人,那么军队就只是这个人的拳脚,如果没有健强的身躯,拳脚再大也施展不开,

更不可能在与敌人的搏斗中取胜。

显然,〖中〗国更加欠缺的是一副强健的体魄。

正是如此,在一九二七年,经济危机lù出征兆后,冯承乾就选择了美国道路,在加强国家调控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到一九二九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中〗国的基础建设已经全面铺开。

不可否认,全球xìng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仅在一九二九年,绝大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中〗国企业就面临生死考验,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业都没能熬到一九三零年。

只是,大规模基础建设,为〖中〗国赢得了时间。

比如,在基础建设支持下,〖中〗国的重工业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钢铁厂、制造厂等企业依然能够拿到来自政府的订单,即便利润率大幅度降低,可是这些企业至少能够勉强维持下去。

当然,基础建设也有轻重之分。

按照冯承乾提出的规划…,除了道路、铁路与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之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电力上。

可以说,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

虽然在一九二零年代,电力还不是最主要的能源,即便在大城市里,电力的普及程度也不算高,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一个国家的发电能力,将在十年之后,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航空制造业的生产力。

原因很简单,再过十年,锅就会取代木材,成为飞机的主要结构材料。

要知道,锅只能通过电解方式生产,无法像钢铁一样进行冶炼,因此一个国家发电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铭的产能。

在冯承乾熟知的历史中,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把战略空军放在首位的国家。

原因无二,在整个二战期间,只有美国有足够的电能、也只有美国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铝用来制造像轰炸机这样的大型飞机,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当时在工业上排名第二的苏联也因为电力供应不足无法生产出足够多的锅,制造不了多少大型飞机,自然只能以战术空军为主。

排在电力之后的是水利设施。

这也很好理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而且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生产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稳定。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农业,而水利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产量。

这样一来,交通、电力与水利成为了〖中〗国在进入一九三零年代时的主要基建项目。

正是这三大基建项目,帮助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企业,特别是重型工业渡过了全球经济危机最为艰难的前三年。

到一九三二年,〖中〗国建成与在建的铁路达到了一万二千公里,在运机车车头达到一千八百台、车皮二万四千节,建成与在建国家与省级公路为五万四千公里,各类车辆保有量超过一百万台。电力方面,建成与在建水电站二十七座、火电站五十四座,总装机容量达到二点二亿千瓦时。建成的水利设施已经覆盖了二点四亿亩粮田,而在建的水利设施预计还能覆盖八千万亩。

当所有项目在一九三八年完工的时候,〖中〗国的道路与铁路里程、

发电能力都将超越排名世界第二的国家,仅次于同样在大搞基础建设的美国,而是水利设施覆盖范围上,〖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只是,大搞基础建设,避免不了一个同题,即货币贬值。

所幸的是,全世界的货币都在贬值。

更重要的是,〖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经济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对货币贬值并不敏感。

此外,〖中〗国政府在此期间出台的一些保护农民的政策,比如规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为耕种范围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民提供补助、减免农民税费等等,也起到了稳定农村的作用。

结果就是,货币贬值,反而对〖中〗国企业有利。

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货币贬值,才能促进出口,而当时〖中〗国依然有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以出口为主。

当然,在一九三三年之前,〖中〗国的经济遇到了很多问题。

同样遇到问题的,还有〖日〗本。可以说,〖日〗本的处境比〖中〗国更加艰难,因为〖日〗本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内需的国家。

到一九三三年,在经济危机的推动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己经悄然逼近。!。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十三章战端

更新时间:201272718:29:48本章字数:5106

一九三三年,三月三日。

像往常一样,冯承乾在吃过早饭之后,翻开了当日的晨报,准备在看完报纸之后,去位于港区的海军司令部。

虽然冯承乾不单单是海军司令,还是执政党党魁,经常在北京与青岛两地往返,但是大部分时候,他都住在青岛。不管怎么说,他的正式身份是〖中〗国海军司令,而且海军还专门为他在胶州湾北岸环境最好的地方修建了一栋别墅,安排了好几名勤务员,即便他不在,这些人也在为他服务。

听到脚步声,冯承乾头也没回,知道是张东强来了。“车准备好了?等我几分钟,看完这一版就走。”

“司令,出大事了。”

“什么大事?”冯承乾下意识的朝港湾里看了一眼,才回头朝张东强看去。

南面的港湾内,整齐停放着〖中〗国海军的大部分舰艇。

“不是海军的事,是朝鲜的事。”

“朝鲜?”冯承乾的眉头跳了几下,放下了手中的报纸。

“总统刚刚打电话来,让你马上回京。”“到底出什么事了?”冯承乾站了起来。

“我也不大清楚,只是听说,朝鲜发生暴动,起义的学生袭击了〖日〗本驻军,朝鲜国王已经在今天凌晨逃离汉城。”张东强替冯承乾拿起外套,接着说道“现在,〖日〗本已经派兵前去〖镇〗压,汉城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死人了?”

“死了不少,主要是起义的学生,不过日军也有伤亡,听说死了几十个。”“真是多事之秋啊。”冯承乾长出口气,说道“去备车吧,联系火车站,准备好回京的专列。”

“都已经安排好了,赶紧出发吧。、,

当天下午,冯承乾就回到了北京见到了正在莫名〖兴〗奋的吴铁生,以及一帮摩拳擦掌的陆军将领。

在冯承乾回来之前,吴铁生就下达了军事动员令,东北地区的〖中〗**队开始备战。

只是,这场仗,肯定少不了海军的份。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海军这场仗肯定打不起来。

别忘了,就在差不多四十年前前清就在海军战败之后,输掉了朝鲜。

对冯承乾来说,朝鲜在这个时候爆发学生起义绝对不是偶然事件。

当然,对吴铁生等陆军将领来说,朝鲜闹事,正是他们等待已久的机会。

早在十三年前,即八国联军干俄的时候吴铁生就提出,利用出兵东北,一举把〖日〗本赶出朝鲜半岛。当时,冯承乾也动了这个心,而且认为只要集中兵力,就有较大的把握在朝鲜击败日军。只是到最后,冯承乾放弃了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希望中日在这个时候打起来。结果就是,到八国联军干俄行动失败的时候,〖中〗**队并没有为出兵朝鲜做好准备,也就错过了把日军赶出朝鲜半岛的良机。等到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再热心远东事务的时候日军已经全数撤退到鸭绿江南岸,并且做好了迎战〖中〗**队的准备军事冒险的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此后,吴铁生一直在谋求出兵朝鲜。

吴铁生的观点很简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只要日军在朝鲜半岛一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别忘了,在冯承乾的工业规划中,东北又是〖中〗国的重工业中心。也就是说,在〖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区旁边,驻扎了数十万虎视眈眈的日军。

只要战事一起,这些日军能在数日内渡过鸭绿江,而〖中〗**队将不得不在本土打一场保卫战。

不管能否在东北击败日军,受径的都是〖中〗国。

此外,即便在和平时期,因为中日关系并不友好,所以〖中〗国陆军一直在东北地区部署了一支重兵。在一九三零年,也就是经济危机蔓延之后,〖日〗本经济走入绝境,开始大规模扩充军备的时候,为了防范〖日〗本发动战争,〖中〗国陆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兵力、包括百分之六十的主力部队都放在东北。

这样一来,在其他地区的兵力,自然就显得极为单薄了。

从国防安全角度讲,这种部署也非常不妥当。

由此可见,吴铁生主张先在朝鲜跟〖日〗本打一仗,有着非常充足的理由。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才表示支持吴铁生的主张,并且表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先在朝鲜打一仗。

接下来,就是备战了。

在一九三零年之后的三年间,〖中〗国的朝鲜政策出现了重大调整,即由不干预、不介入转为暗中支持朝鲜的民族主义组织,除了给予物资、情报等方面的支持之外,还在舆论宣传上大力鼓吹朝鲜的历史,煽动朝鲜的民族主义情绪。

显然,最易受到影响的就是学生。

汉城是朝鲜的首都,也是朝鲜人口最多的城市,更是〖日〗本奴役统治朝鲜的心脏,还是朝鲜学校最多的城市。

学生起义在汉城开始,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对吴铁生等人来说,这是期盼已久的机会。

只是,冯承乾没有头脑发热。

让那些〖兴〗奋过头的陆军将领回家等待消息后,冯承乾与吴铁生去了书房。不管做什么样的决定,两人得首先统一意见。

“老冯,你怎么一点都不高兴?”

“不是不高兴,而是还没有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