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触霉头的人却不在不少,赵顼刚刚瞧见一份奏折。看到内容之后,心里便很不爽快,却又不好发火。因为上书之人比较特别,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苏子瞻!至于东坡之号,则是贬官黄州团练以后才有的。

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神宗熙宁初年。他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已经极有名的人物了。

一方面是诗词才情,在汴京是相当有名的,找他填词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连皇帝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丝。

另一方面便是才学,亦或者说家庭背景,不知是他一人,而是他苏家父子三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苏并列,足可见他父子是何等厉害。

仁宗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本来能做第一的人物。是何其有才华不言而喻。

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每次其弟弟苏辙也都会榜上有名,兄弟俩可是近来大宋科举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来该是他兄弟大展拳脚。前途无量的时候,很不巧,他们的母亲去世,苏家兄弟只好回家丁忧守孝。

直到熙宁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刚好一回来赶上王安石当上副宰相,开始参与变法。在史馆任职的苏轼有不同意见,便上疏劝谏。苏轼的文采何自不用说,引经据典,雄辩滔滔,很有说服力,在朝堂上的反响很大。

皇帝赵顼难免很恼火,可是苏轼的名气摆在那里,可能像其他官员那样随意处置,不禁有些犯难了。

垂拱殿里,赵顼将苏轼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苏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苏辙一心支持变法,他与王安石还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调其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内容条款的。

可是老大苏轼偏偏就南辕北辙,一心反对改革变法,而且言辞还很激烈,兄弟俩形成鲜明对比。可苏轼名望放在那,如何处置,赵顼还真有些犯难了……

正在这时,内侍来报:王相公求见!

近来王安石出入垂拱殿的次数着实不少,几乎每日都要和赵顼谈论变法的相关事情。赵顼很客气地命人请王安石进来,军事相谈许多,不过内容差不多都是那些,多少让人有些厌烦……

赵顼摆摆手,叹道:“算了,今日不说这个了,东阳动杭州进献了两件东西,还上疏说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宝贝。朕很好奇,介甫就随朕一同瞧瞧吧!”

说着有内侍取上一个托盘,一个个细小的黄铜小印章出现在面前,王安石不禁一惊,林昭这是做什么?一般朝廷命官的官印才会用黄铜制作的,民间通常是禁止使用的……

不过林昭这个印章委实太小,而且每个上面只刻写了一个字,赵顼解释道:“东阳说这玩意是叫活字印刷,可以取代雕版刻印。准备足够的活字,印刷前按照需要排版就是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随后君臣俩人盯了半天,不断把玩,又按照林昭的描述尝试,似乎还有模有样的。

王安石道:“此物甚好,如此便可印制许多书籍,如论是每年的农书历书,还是士子们读书温习的圣贤之书,印刷都会方便许多,当真是大大的有利……”

赵顼笑道:“这些都是东阳与沈括捣鼓出来的,没看出来他还有这方面的本事……”

“陛下,只是如此对铜的耗费是否会太大……”制置三司条例司如今监管着一些财政问题,王安石出言询问也在情理之中。

赵顼摆手道:“不会的,制作活字毕竟是少数,应用黄铜应该不多。何况他还给朕献了一道秘方,以后朝廷可以多增加不少铜产量……”随即便将那胆水炼铜之法大概说出来。

王安石也是激动不已,没想到苦涩的山泉水能够变成黄灿灿的同。若是能够扩大铜产量,大宋朝的钱荒在一定上就可以缓解,经济势必更加繁荣。这对变法的实施是有帮助的,自然十分高兴,并且会大力支持。

皇帝赵顼道:“这两项东西朕会吩咐工部进行尝试的,若当真可以,东阳与沈括可以为大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啊!”

“不错,着实不错,东阳就是擅长奇思妙想!”王安石沉吟道:“不过陛下派他前往杭州,任务并不在此吧?”

赵顼笑道:“看来介甫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很称职,想必你已经从三司的账目中发现问题了吧?”

王安石试探着回答道:“不错,两浙路,甚至是江南东路一些地方的盐税……似乎有些出入……”

“不错!”赵顼现实脸色阴沉,随即笑道:“朕也不打算瞒着你,两浙路盐税的问题是该查查了……可那边的监察御史什么发现都没有,干净的有点过分了。所以朕才要让东阳去一趟的……只是最近他似乎都忙着搞这些东西,也不知朕的交代是否有进展了……”

“东阳办事有分寸,陛下放心好了……”王安石对林昭还是颇为信任,颇为肯定的。

赵顼点头道:“不错,有闯劲,胆大心细,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去的……”

王安石今日知晓了皇帝的真实想法,不由担心道:“陛下,东阳虽然能干,可他毕竟是孤身一人……没人帮他也就罢了,只怕两浙路的官员也不会有几个支持他的……”

“说起来倒确实如此,似乎真实有些为难东阳了……”赵顼悠悠道:“可我们身边可靠之人有限,自己都用不过来,想要支持东阳也是有心无力啊!”

王安石摇头道:“不,陛下,不见得非得派人去直接支持。只要两浙路有一批正直官员,他们能够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必要的时候支持林昭,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说的有道理!”赵顼眼神一动,目光恰好落在苏轼的奏折之上。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刚还很为难该如何处置,现在似乎有妥善解决办法了……

王安石叹道:“林昭那边缺人手,我们这边何尝不是呢?人才当真是缺乏啊……只能等来年科举,可能否遇到几个好的……”

“科考在明年,怕是有些来不及……”赵顼明显有些等不及了,说道:“不若这样吧,就提起啊到今年……或者举行一次制科考试……”

虽然想法有些异想天开,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安石顿时兴奋不已。他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能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对变法也是大有裨益的。

熙宁二年科考提前的消息传开,许多士子措手不及,暗中咒骂怨恨的不在少数。但汴京城里有一位闽中来的书生,得到消息后兴奋不已。早早出门,本来只当是游历长见识的,不想真给自己碰上了如此绝好的机会!

幸运女神多眷顾啊!书生因此信心满满,同时想起,去岁年末在应天府外的尼庵里,似乎遇到过骑白马的公子预祝自己成功,似乎还有个约定……

第九十九章从何入手?

大宋王朝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与机构改革,震动的何止只是汴京。邸报送到杭州,有如一块大石从天而降,平静的西湖上顿时波浪翻腾。

虽说王安石入相势在必行,是迟早的事情,但消息传来,依旧让很多人震惊不已。尤其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几乎是控制大宋命脉的超然存在,让很多人不适应。杭州城里,各人有各自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

“大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那林昭还不得更嚣张?”赵仲山忧心忡忡,他们虽然是宗室子弟,可就权力而言与宰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东阳郡公赵仲晔冷笑一声:“怕什么?赵顼还真是大胆,让他们折腾吧。我到要看看,他用王安石能闹出个什么动静来?”

杭州知州郑獬从一开始便与王安石不对路,贬官外放与此有莫大关系,故而很是气恼。变法尚未开始,已经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叹息之际哈欠连连,只觉得十分疲惫。眼下杭州政务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也不知新任的通判什么时候能到啊?

钱塘陈府,陈宏则愤愤不平,王安石为相,手掌天下大权,其“爪牙”林昭必须会更加嚣张,以后想要报仇岂非难上加难?还有,听闻江宁行首沐思虹来了杭州,美人如玉啊,可惜不曾一睹芳容,当真遗憾。一想到这些,他顿时心痒难耐,可惜被老爹禁足家中,出不去真是捉急啊!

西湖边。雷峰塔上,一位而立之年的男子得到消息,一声冷哼:“赵顼……如此不把祖宗基业当回事,这是要将大宋天下玩完啊!”

身后一个美貌少妇缓缓走来,淡淡道:“不是自家一点一滴打拼下来的,自然不珍惜,你干着急又有什么用?此事暂时还不好说,兴许……对我们是件好事!”

男子迟疑了一下,一笑道:“是啊,若是搅得天下大乱。不得人心才是最好不过……如此,我们的机会也就多上几分!”

少妇语气平淡道:“眼下先别做白日梦,取回我娘家的东西,积蓄力量最为重要。只是赵宗咏父子看的那么紧……唉,当务之急,得把杭州这潭水搅浑了,让他们无暇他顾才是……”

“嗯,混水摸鱼乃上上之计。”男子深以为然,说道:“原以为这个林昭前来。会打破杭州的平静,没想到他竟不动声色。长此以往可不是办法。”

“宋官家派个毛头小子来,真是异想天开,想要打开局面,哪有那么容易……”少妇脸上一直挂着不屑的冷笑,沉吟道:“不若我们帮他一把,既然无风不起浪,那就推波以助澜如何?”

“这……”男子迟疑了一下,点头道:“好,让李逢从那边推一把。不过要小心,千万不敢把我们自己也陷进去了……你说,他们要是倒了,我们会不会唇亡齿寒?男子似乎还有点担忧与顾虑。”

“你就放心好了,光靠那点海盐能有多少钱?”少妇眼高于顶,不屑道:“能比得上我家两浙十三州,百年来的积蓄吗?只要拿出来。便富可敌国了!”

“好,夫人说的是,不过李逢对我们还是很有用的,尽量小心!”男子嘱咐一句。言语之间对少妇很迁就。

林昭是从沈括那得到消息的,只是轻轻一笑,完全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眼下变法是要开始了,可能否顺利施行,结果如何都还不得而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这是皇帝和宰相们操心的事情,自己一个小提举官用不着闲操心,眼下也有自己的烦心事。最近一段时间,看似每日只是游山玩水搞科研,可林昭一直没忘记正事,不曾闲着。无意间通过沈家,林昭已经对杭州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这对自己站稳脚跟有很大帮助。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在期待苏岸的消息。自从到达杭州那日起,林昭就另行委派了他任务,让其先行离开了。劫杀有过一次便不会有第二次,在杭州城里,人身安全还是有保证的。

苏伯洲办事还是很有效率的,十多日后边带来了很有价值的回报。

“伯洲,情况如何?”林昭急忙询问,十多日了没个头绪,心里还真有点难受。

苏岸低声道:“公子,我这些天走访了许多沿海村庄,也去看了海边的盐田,晒盐的百姓都很辛苦。暗中打听了,这几年海盐产量一直都不错……”

林昭疑惑道:“可朝廷那边接到的奏报,两浙路这两年盐产量下降的很厉害啊!”

“晒盐的百姓说,官府时常前去收购海盐……不过价格一直不高……甚至许多渔民都被拉回来让去晒盐了……看得出来,靠海盐吃饭的那些百姓,生活着实困苦……”这几日看到了许多悲惨境遇,苏岸很是于心不忍。

人手增加了,产量反而下降了?林昭轻轻摇摇头,又问道:“那百姓之中贩卖私盐的情况如何?”记得盐铁官营的封建时代,东南一带贩卖私盐的状况一直都存在。历朝历代如是,比如元末起义的张士诚,就是个私盐贩子起家的。

“也有,但就我了解的情况,现在民间的私盐贩子越发少了……途中有听到消息,余杭县本来有个上百人的盐帮,小有名气,结果前两年被袭击了,死伤惨重,死了几个,活着的也都成了残废了……他们是私盐贩子,也不敢报知官府……这种案子,官府通常也会以盐枭斗殴处理,根本不会多管……

以前贩私盐,顶多是被官府抓获,受些牢狱之灾,至少不会有杀身之祸,但是这次……许多人吓破了胆……只有少数人,迫不得已才铤而走险……”

林昭沉默了,贩卖私盐本就是顶风作案,其中大部分也是走投无路的苦哈哈,虽说是违法之举,却也可怜。想不到还会有此等悲惨遭遇,到底是什么人如此心狠手辣呢?

“对了,两浙路的盐价你有了解吗?”林昭又提及另一个问题。

苏岸道:“正常,连同附近的江南东、西,淮南路,盐价一直还算稳定。”

“如此说来,供求是没问题的,人还是那么多,食盐用量变化不大,价格不变,产量却减少了,显然不正常……”

林昭摇头道:“看来两浙路的盐务确实出问题了,朝廷那边显示,这几年两浙的盐产减少了四到五成……可就眼下了解的情况来看,似乎并非如此……”

“怎么会这样?”苏岸很是惊奇。

林昭淡淡道:“哼,这就是了,看来两浙路的水很深啊!”

没错,皇帝赵顼这次派林昭前来杭州,目的就是一个字——盐!

古代盐铁铜,甚至是茶叶都是官营的,这也是朝廷十分重要的赋税来源。

古代盐有多种产出方式,东南食用海盐,并州西北一带则产池盐,西南川蜀则是井盐。其中海盐比重甚大,东南地区,江淮两浙一带,是重要海盐产地,自然也就是盐税重地。

可自从英宗治平元年起,这五六年的时间里,两浙路的盐产量逐年减少,甚至可以说是暴跌。相比于仁宗晚年全盛时期,差不多降低了一半。与此同时,盐税也是大大减少。

两浙路地方给出的原因是海民消极怠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