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4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昭,别废话,你到底想怎样?”赵颢依旧很是倨傲,不过在大部分人眼里,这种举动完全就是个傻逼!

果然,赵福康上前就给他一巴掌,冷冷道:“擅称皇帝名讳,直呼长辈名讳,目无君上,不知长幼尊卑,十三嫂,这就是你教养的好儿子啊!”

高滔滔默然无语,次子这段时间可谓是本性暴露无遗,实在让人失望。到了这个时候,即便是存心恶心赵昭,也不该如此丢人现眼。死可以,但是最起码的尊严该留存吧!

赵昭笑道:“长姐,莫要与不懂事的晚辈计较。还是那句话,生死有命,上天来选。生死签,让他自己来选!”

生死签!

高滔滔与赵颢心里都是一紧,这招确实妙啊,等若是将皮球踢给了自己。抽出来是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真正的生死各安天命,怪不得旁人。如果真的要怪,就只能怪自己的运气了。

只是……当真是生死各占一半的几率吗?

赵昭笑道:“这样,为了公平起见,请欧阳公和富相公上前,亲自书写,准备签条。”

“是!”

欧阳修和富弼走上前去,赵昭低声嘱咐一句,两位老臣皆是神情微微一滞,目光中略微有些震惊。

赵颢站在远处,瞧得分明,不就是想要知我于死地吗?哼哼,真以为我傻啊!

很快,两张签条准备好。放置在一个锦盒之中,由内侍小海端到赵颢面前。

“生死天命,你自己选!”赵昭道:“机会我给你了,是否把握,在你……若有不测,怨不得旁人!”

赵颢一声冷笑,上前取出一个签条,却并不拆开,而是塞入口中,几下子咀嚼之后吞入腹中。

看到这一幕,赵昭轻轻摇摇头。欧阳修和富弼也对望一眼,也轻轻摇头,他们断定赵颢死定了。

“赵昭,到了这个时候,要杀要剐随你便,何必如此惺惺作态,假仁假义呢?生死签?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主意,这张我没看,既然是生死签,那就看余下的那个是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了对吗?”说话间,赵昭连声冷笑,甚至有几分得意和嘲弄。

高滔滔心中却涌起一种不好的预感,看着赵昭嘴角一成不变的微笑,仿佛意识到了什么。

赵昭道:“说的不错,那好……那就请司马学士上前打开签条,看看上面是什么!”

司马光领命上前,锦盒中余下的那张签条被打开了,众目睽睽之下,所有人看得分明。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一个“生”字!

赵颢仿佛见鬼一样,顿时跳起老高,惊恐愕然道:“不,不会的,不会的……怎么会这样……”

“自作聪明!”赵昭道:“你怎么想的?认定了朕会采用卑鄙手段,两张签条上都写着‘死’来害你。然后你自以为是,吞掉其中一个,好让朕吃个哑巴亏是吗?你已经是个阶下囚看,而朕君临天下,用得着用如此下三滥的手段来对付你吗?即便是你不相信朕,也总该相信欧阳公和富相公吧!”

“不,不可能,你怎么会让我公平抽签呢?”赵颢一脸难以置信,恶狠狠地看向欧阳修和富弼,冷笑道:“他们现在都听命于你,还有公平可言吗?”

赵颢话音落地,那边年老德昭的欧阳修就朗声道:“当然不公平。”

“你看,我说对了吧,赵昭,你就是个卑鄙小人。”赵颢顿时得意万分,仿佛是一个赌徒,在血本无归之前获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足以安慰人心。

富弼却摇头道:“赵颢啊,你枉费了陛下一片慈悲苦心。两张签条,我与欧阳公写下的都是一个‘生’字。陛下心存善念,放弃为鄂王殿下报仇,愿意放你一条生路,可是你生性狭隘,将陛下看的如此不堪,自作聪明,自寻死路啊!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不……不是这样的……”赵颢有些难以置信,完全无法接受,剧本不该是这样的……

满朝的文武大臣看得分明,皇帝陛下心怀仁慈,有意放赵颢一马,给他生的机会。可惜赵颢自作聪明,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将自己陷入死路。这是典型的自作孽不可活的情况,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皇帝陛下的仁慈与赵颢的愚蠢与丑陋形成了鲜明对比,反差极大。当然了,也有一些人看得更深远,他们看得出来皇帝陛下确实有整死赵颢的心思,只是手段是相当的高明,把握到了赵颢的小心思以及他的性格缺陷,并且加以利用。

用最为仁慈的手段为赵颢设置了必死之局,事关皇位稳固,怎么做都无可厚非。皇帝这一招虽然算不上光彩,手段却极为高明。当然了,若非赵颢自己作死,也不至于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他真的去抽签,那怎么都能活命,终究还是咎由自取,没什么好说的。

“不……不……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赵颢已经瘫倒在地,怎么也不相信这是事实,竟然自寻死路。说到底,他终究还是怕死!

高滔滔轻叹一声,转身拦住儿子,轻声道:“仲明,我们走吧!”

半个时辰之后,高滔滔与赵颢,于福宁殿火场外的树林中自缢而亡!

第七零四章御驾亲征

高滔滔和赵颢死了,其余几个小儿子听到消息之后,惊恐不已,也都纷纷自杀。

至于赵宗实其他几个活着的女儿,赵昭没有打算深究,女子对皇位并无威胁,不过她们的公主身份都被剥夺了。

为了与废帝划清界限,原来的驸马纷纷休妻,将昔日的金枝玉叶赶出家门,大都下场凄凉。无奈之下,佛堂尼庵成为她们唯一的归宿,一辈子只能与青灯古佛相伴。

赵昭没有理会,这种事情上没有怜悯之心,毕竟她们的父母犯错在先,父债子女还,天经地义。尤其是关乎皇位争夺,更要讲原则,留她们性命已经算不错了,至于过什么样的生活,老天爷说了算。

登基之后,自然要有一系列的避讳尊奉,加封与论功行赏。

赵昭登基次日,柴敏言等人都回来了。当然了,对外宣称是被赵颢关押,意欲威胁赵昭,好在遇到心善的内侍小海,将他们解救,躲藏于宫中仓库之中得以安然无恙。

这个时候,大局已定,这些事情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其真实可靠性又有谁会质疑呢?

赵昭成为皇帝,嫡母曹氏自然是太后无疑了,但生母林氏该当如何安置,却有些麻烦。

在此之前的传统,若嗣皇帝并非嫡子,而嫡母和生母都在时,通常只有嫡母为太后,生母只能为太妃。在原时空,宋神宗死后,向皇后为太后。但宋哲宗赵煦生母朱氏只为太妃。若是嫡母不在,生母为太后倒也可以。

赵昭该怎么办?

自小与生母林氏分别二十年。林氏也为此受尽苦楚。连曹氏都说,不能薄待了林氏,毕竟她是皇帝的生母。

曹氏心里很清楚,赵昭毕竟不是她亲生,虽然现在是母慈子孝,但凡事必须要多考虑一点。她的年纪已经很大,做事需要圆滑一些,哪怕不为自己。也得为了曹氏家族考虑不是。

有了曹氏的支持,些许事情就好办多了。赵昭和礼部大臣商议之后,尊嫡母曹氏为母后皇太后,生母林氏为圣母皇太后。这个原本始于明朝成化年间称谓,提前到了大宋出现。

两宫皇太后并尊,嫡庶有别的礼制并未改变,反而凸显了皇帝的孝道。这没什么不好的。至少满朝文武大臣并不反对,天下人的反响也很不错。

随后赵昭遵从两宫皇太后懿旨,加封嫡妻柴敏言为皇后,其他几位夫人封妃。皇太子的人选自然是皇后柴敏言的嫡长子赵鸿。

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太子之位必须确定,这关系到国本归正。关系到江山社稷与民心的安定。尤其是自己经历了一番波折,并非正常继承皇位,这方面就更需要注意了。更何况,马上就要御驾亲征,有太子坐镇。总是有备无患。

随后,一应的功臣都得到了论功行赏。皆大欢喜。

至于朝政局势,文官这边情况还好,富弼和文彦博为宰相,欧阳修还是更愿意回老家去养老,司马光为参知政事。大宋中枢有三位重臣坐镇,稳定程度与效率都不言而喻。韩绛仍旧担任枢密使,在汴京防备秦王的这段时间里,他完全被架空赋闲在家。

三司和六部也立即开始运转,听从新皇帝的诏命,跟随三位宰相一起为大宋王朝出力。至于军方,情况比较复杂。各地的厢军和禁军就不说了,地方上都是以朝廷为核心的。主要大宋王朝的三支主力。

西军是嫡系,京营如今也算是归附了,郭逵很识相,知道这个时候牢牢抓住兵权反而会被猜忌。反正开城投诚已经是大功一件了,荣华富贵不会少,何必惹得当今官家不快呢?

所以他直接辞去了汴京的兵权,交给赵昭的嫡系。这个道理,所有人都清楚,京城的兵权只能由皇帝亲信掌控。

对于郭逵的这种态度,赵昭还是很满意的。因此并未冷落这位将军,在南方与交趾作战,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大宋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将领。无论是此番对辽国作战,还是将来平定南方的战事,都少不了他。

故而赵昭第一时间将他调去了河北路,那边的大军主导权在宣抚使吴充手中。也许他曾经在赵昭与赵顼之间中立过,但得知赵昭即位之后,吴充第一时间表示了臣服。其实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忠诚于大宋的官员,还是值得信赖的。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国大军,他处置的十分妥当。耶律浚信誓旦旦要快速突破宋军边界,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止步不前。而吴充则功不可没,对此赵昭下诏书加以勉励与赞赏。

河北路将领中有许多人和文彦博有关系,如今自然是纷纷归附。如此一来,等若是限制了宣抚使吴充的权势,使得河北路的军事力量颇为均衡。

与辽国决战已经不可避免了,赵昭原本觉得,至少是几年以后的事情。却不想耶律浚如此着急,来势如此凶猛。到底是什么缘故他并不清楚,但既然耶律浚铁了心,那自己也不会有任何的畏惧。

开战就是了!

既然是决战,那么至少要直接决定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已经拖延了百年以上的问题必须解决。

这也是自己立威,彻底掌控大宋,掌控天下局势的机会,赵昭自然格外重视。

御驾亲征,这是必须要的。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交给任何人指挥,赵昭都不放心,还是自己亲自出马比较好。

也好彰显大宋抵抗的决心,除此之外,也是为了齐心协力考虑的。接下来的河北路必然云集各路兵马,光是河北路大军不足以应付大局。守城或许可以,但是想要反攻辽国,就必须要增加兵力。

抽调西军参战是必然的,种师道和刘昌祚已经在赶上雄州的路上了,除此之外施剑飞得到了赵昭的重用。他对辽军作战方式了解比较多,对指挥战事多有帮助,赵昭期待着他的精彩表现。

除此之外,郭逵和狄咏也前往前线,甚至连年迈的杨文广也上书请战,要求代表杨家将出战。

赵昭感念他已经年老,尽管老当益壮,但不忍他上前线劳累冒险。同时向他保证,此战一定洗刷当年太宗高粱河之战的耻辱,并且为老令公杨业报仇。杨文广老怀大慰,嚎啕大哭恭送皇帝,等待着捷报传来。

与此同时,大批的粮草军械也在及时送往河北路前线,整个大宋都在为战争而服务。

到了八月初,一切准备妥当,赵昭率领大军出发,御驾亲征,迎战契丹!

PS:抱歉,雷雨停电,更晚了,见谅!

第七零五章一雪百年耻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唐,为了谋取天下,向契丹求援。代价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并且称比自己年纪小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石敬瑭则做了可耻的儿皇帝,遗臭万年。

两年之后,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帮助称帝,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从此华夏历史走入了一个岔道,一个持续数百年的悲剧一步步拉开。

如果是其他地方,丢掉十六个州的土地虽然糟糕,却也不至于很严重,严重到影响几个王朝的生死存亡,影响到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

但燕云地区则不同,这十六州位于燕山与太行山北段,是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接壤地带,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自先秦以来,中原地区频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秦时有匈奴,隋唐有突厥,这其中还出现过五胡乱中华的惨剧。

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采取的方式各有不同,有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霍去病封狼居胥这样的进攻方式,有唐太宗以天可汗的身份震慑北疆的方式,但大部分时间都是采用防守姿态,防备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

即便是远征进攻,防守也不可以疏忽。中原王朝没有游牧民族那样强大的骑兵,加上农耕文明以城市和村庄聚居的成活习惯,注定了只能固守,不能歉意,通常就是依托地形守卫,加以防备。

山脉河流都可以成为天然屏障。更有伟大的万里长城来防备北方骑兵,各处的山口与关隘防御意义都非同小可。

尤其是与游牧民族接壤的燕山、太行山这一线,对于中原东部地区的防御,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燕山与太行山是天然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只需要把守好山间的通道与关隘。就能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但石敬瑭脑袋一热,将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等若是将这道最要命的防线丢了。

再往南便是一马平川的平原,面对骑兵铁蹄,无险可守。契丹人若是有心,想要南侵自然十分容易。契丹骑兵对整个黄河以北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黄河以南都城汴梁的安全。

从此之后,中原门户洞开,王朝头顶悬着一把利剑,随时可能砍过来。致使中原王朝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防,牵制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的防御效果还会大打折扣。

比如宋朝,失去了燕山屏障,为了防御契丹,只得在北方边界上开凿大量的塘泊,利用水域来人造屏障,从而只当辽国骑兵的冲击。河北路的大军还得时刻戒备,唯恐契丹趁虚而入。

一个不小心。就可能造成亡国之祸。昔年的耶律德光长驱直入攻陷汴梁,直接灭了后晋。辽国承天太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