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只接到了赵昭,不见家人踪影。折可大知道,姑姑折文芯留在汴京,势必会沦为人质,安全着实让人挂心。

“没事,你放心吧,我会妥善安排的!”赵昭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心里却有种忐忑不安。

赵昭沉吟片刻,喊来李承吩咐道:“立即以我的名义上书,就说西夏人行刺,并且引火焚烧永昌陵,我追击刺客过程中,偶遇西军将士前来报讯,西夏入侵绥州一线,军情紧急,来不及辞行,直接前往长安守御,请官家见谅!大意就是如此,你让人斟酌着用笔吧!”

“是!”

“还有,尽快将消息通知家里,母后和长姐,让狄公小心。”赵昭心中略微有些凌乱,为今之计,只能这样安排,让赵顼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了。

“好,休息一个半时臣,用饭之后立即动身,过了潼关之后才算真正安全!”

汴京皇宫,垂拱殿!

赵顼勃然大怒,赵昭竟然溜走了!

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当事情真的发生时,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赵宗晟站在下面,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自从那晚赵昭消失在自己视野里,他就预想到会有今日,承受雷霆之怒是必然的。

“废物?三千人看不住一个赵昭吗?”赵顼破口大骂,全然不顾及面前站着的是自己的亲伯父。

“官家,是臣无能,可是永昌陵突然失火,情况危急,不得不调动人马救火啊!”赵宗晟无奈道:“赵昭实在狡猾,就是趁着这个空档逃走了。”

“哼,明知他狡猾,就该加倍小心,岂能这般大意?”赵昭怒骂着,突然问道:“好好的,永昌陵怎么会失火呢?”

“是啊,臣也觉得永昌陵失火一事很蹊跷。”赵宗晟立即附和,说实话,他真的有些害怕这个凉薄暴怒的侄子。此刻,只要能让赵顼息怒,做什么他都愿意,甚至是下跪都可以。有时候他的真的在想,昔年那般冒险扶持十三弟上位当真值得?如今换来了什么?这个侄子,当真有些让人伤心啊。

“莫非永昌陵是有人蓄意纵火?”赵顼言下之意十分明确。

赵宗晟道:“当时有西夏人行刺秦王,按照秦王对西京留守王圭的说法,是西夏人做的。”

“西夏人?哼!”赵顼冷哼道:“哪有这般巧合?王圭也是个蠢材,朕对他寄予厚望,可他竟然让赵昭溜走。”

赵宗晟默然不语,唯唯诺诺不敢多说话。

赵顼道:“如此,他的嫌疑倒是最大的……”

“事关重大,官家莫要疑神疑鬼。”皇太后高滔滔走进来,沉声道:“秦王乃赵氏子孙,怎么可能对太祖陵寝不敬呢?此事要么是巧合,要么是西夏人干的。”

“娘娘,赵昭胆大包天……”赵顼觉得,这是个可以利用的借口,可以大做文章。

“你有证据吗?秦王有什么理由这么做?天下人会相信吗?”高滔滔冷冷反问,他不认为赵昭会这样卑鄙无耻,更不赞同儿子的莽撞。

“可是,娘娘……”

“没有可是!”高滔滔道:“若是不杀了他,他要走就是必然的,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多想了,还是谋划一下以后吧!还有啊,濮王也尽力了,官家就不要责怪他……”

“好吧!”母亲发话,赵顼不敢拒绝,只得答应。

正在此时,有内侍送来三份奏疏。赵顼抬头一看,一份是秦王赵昭的,一份是西京留守王圭的,还有一份是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上奏。

第六二五章一时之长短

王圭的奏疏是对赵昭从洛阳离开的详细解释,并奏报三千西军骑兵突然出现的情况。还有就是秦王交代,抓捕西夏刺客的进展情况,自然是毫无进展。

赵宗晟是匆匆由永安赶回来的,对洛阳的详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大概。看到王圭的禀奏之后,赵顼才了解详情。

只是略微看了几眼,赵顼就勃然大怒。

三千西军将士出现在洛阳附近,由此可见,秦王从永安逃走是蓄谋已久。这也就罢了,让赵顼不可忍受的是那三千骑兵。

洛阳是西京,距离都城汴京距离并不是很远,两京之间的地区乃是大宋最核心的区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支骑兵突然出现在西京,哪怕只有三千人,其中意外却格外非同寻常。

试问哪个帝王会容许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军队直接出现在都城呢?无论人数多少,是什么缘故,目的何在?都是谋反。

自从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大宋王朝对武人和军队就格外提防。在军队调动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将领有统领兵马的权力,但是调兵权始终掌握在枢密院手中。没有枢密院的调兵令,私自调动兵马五十人以上,便是大罪。

而今有一支骑兵突然出现,人数足足有三千人。在特殊的情况下,足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惊天作用。

王圭说的很清楚,他得到消息的时候,骑兵距离洛阳的距离不足二十里,这是什么概念?何以沿途的州县都没有示警,拦截呢?

骑兵来自西军。这是赵昭的手笔,他这是想要干什么?赵顼怒道:“他这是做什么?他是向朕示威?还是想要直接突袭两京,兵变谋反吗?”

赵宗晟低声道:“是太过分了,不知会官家和枢密院,私自调动兵马。实乃谋逆之罪。”

高滔滔眉头一皱,走上前去,低声道:“谋逆?王圭还有别的话吗?秦王自己怎么说?”在她看来,儿子实在太冲突,谋逆这种话能随便说吗?若是换做其他人,直接下狱问罪。甚至直接斩杀都可以的。但这个人是秦王,是仁宗皇帝的亲生儿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赵顼愤愤不平的时候,高滔滔走上前去,将奏疏拿在手中,开始翻阅。这些年因为长子和次子之间不和睦。为了保护次子,防止长子的猜忌,高滔滔坚持后宫不干政。然而今天,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打破了这个固有的原则。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介入政务。

“你看,王圭说的很清楚。这些西军将士是自发而来的,并非是听从某人的命令或者组织……”高滔滔轻声言道。

“只是他的借口,分明就是他自己安排的,难不成要掩耳盗铃?”赵顼愤愤不平,恼怒非常。

“掩耳盗铃又如何?还是看看秦王自己的说法吧!”高滔滔翻开赵昭的奏疏,说道:“你自己看,西夏入侵,西北军情紧急,将士们得到消息,西夏欲行刺秦王。前来保护,禀报军情,与王圭所言相同。

秦王在奏疏中说明了,军情如火,来不及辞行。还请官家恕罪。同时还为那三千将士请罪,说他们一片赤诚,虽然违背朝廷法度,但请官家恕罪,给他们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哼,分明就是狡辩!”

“那又如何?秦王理由充分,那些将士也情有可原,他还把姿态放的这么低,你怎么惩戒?还能不依不饶吗?”

“可是……”

“可是什么?”高滔滔沉声道:“我只问你一句,你做好准备和他撕破脸皮,公开决裂了吗?”

“这……”

赵顼明显迟疑了,虽然和赵昭针锋相对,甚至不共戴天。但是眼下,面子上还是要应付的。一旦撕破这层伪装,那就是明刀明枪公开争斗,一切都将浮在表面。

仁宗之子刚刚回归皇室,就和人家过不起,公开想要杀害?哪怕师出有名,但罪名并不充分。文武百官和百姓会怎么看待?他们会觉得是莫须有,是欲加之罪,到时候有理都变成理亏。

赵昭顶着皇叔的头衔,威望很高,百姓对仁宗皇帝又十分怀念,这种情况下,怎么对赵昭动手?

弑叔的罪名他承担不起?赵顼承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压力。更承担不起,冲动之后的代价!

史书上对自己又会怎样评价?太皇太后最作何反应?文武百官,甚至百姓会作何反应?不可预料的后果是否能够轻松承担?

赵顼是一个凉薄之人,但他自己并不承认,在人前更不愿意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有自欺欺人的意味。

一句话,就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拿不住切实的把柄,可以绝对置其于死地,赵顼不敢轻举妄动。再者,公开决裂的风险很大,彼此之间的力量对比还不明确。

明面上看,自己似乎占了很大优势。但暗地里是什么状况,他并无万全把握。尤其是很多大臣和将领态度,影响举足轻重,稍有不慎,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要命的是一件事,京营禁军南下平叛,汴京防守空虚。把赵昭逼急了,狗急跳墙,来个鱼死网破,会是什么后果?他当真不敢多想。

关乎皇位争夺,一旦公开决裂,那就是不死不休,赵顼不敢不谨慎。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赵顼深以为然,稳妥起见,必须要摸清楚赵昭的底牌,双方力量对比有数之后才能谋而后动。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一听到消息便愤怒不已,根本冷静不下来。此刻听母亲当头棒喝之后,醒悟过来,才觉得之前的言辞很可笑。

高滔滔这才轻声道:“这不就结了,何须在乎一时之长短?既然抓到了西夏人,那么太祖陵寝失火就是他们做的。西夏人十恶不赦,天理难容,难道不该征讨吗?”

“母后的意思是?让他去打西夏人?”

“有什么不好的,无论胜败,西军的消耗不可避免,胜是大宋获胜。你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史书上是你这个帝王的功绩!”高滔滔冷冷道:“他终究不过是个臣子而已!倘若败了,对其声望有损,战败这样重大的过失,他还有什么资格驻守长安,统领西军呢?”

“母亲说的是!”赵顼笑道:“是他自己找西夏人做借口的,活该!”

“有西夏人牵制,他哪来的经历和实力顾念汴京呢?更何况,他的妻儿老母都在我们掌控中!”高滔滔语重心长道:“运筹帷幄,从容应对,有的是时间。接下来该怎么做,你该知道吧?”

“知道!”赵顼这才翻开第三份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的奏疏,一目扫过,顿时眼前一亮。

第六二六章身不由己

文及渊,文彦博第三子,熙宁五年进士,名次比较靠前。

本来大宋王朝新科进士的起点都比较低,升迁比较缓慢。

但文及渊是个例外,在三司度支司短暂的实习之后,便平步青云。文及渊很有才学?不见得,最主要是因为他爹是文彦博。

自从韩琦倒台之后,文彦博升任河北路宣抚使,又是三朝老臣,门生故吏满天下。赵顼有心防备文彦博,却也要拉拢他,施恩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文彦博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再有封赏不合适,施恩给他儿子倒是可行。到了文彦博如今这个位置,已经是文臣的顶端了,他还能在乎什么?在意的不就是恩荫子孙吗?给他儿子一个好前程,他自然会心生感激的。

赵顼这个想法很好,所以直接提拔文及渊为长安提举常平司。这个职位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实际上却很重要。主管储粮、河运、劳役等方面,看似平常,但都是些关乎到要害之处。尤其是储粮,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粮食干系何其重大不言而喻。

文及渊的职权范围也包括了常平仓,这可是与变法息息相关的部门。赵顼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将文彦博的儿子拉近变法之中,从而牵动文相公的立场,减少一些阻力,增加一些支持。

不得不说,赵顼的如意算盘很精明。可世上的事情,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赵昭的突然出现,使得长安显得格外特殊,长安乃至整个西北的官员也都越发的敏感。

直白点。就是关乎到站队的问题。

文彦博身为河北路宣抚使,在一定程度上应够影响到河北路大军。德高望重,门生故吏众多,在皇位争夺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彦博自己是不想早早站队的,观望是最合理的选择。

但是争斗的两个主角却不这么想。秦王赵昭当然希望文彦博能够站到自己这边来。赵顼则是另外的想法,他认为文彦博是自己的臣子,就该绝对忠于自己。如果他倒向赵昭,甚至是观望犹豫,都是背叛和不忠。

赵顼性格多疑,猜忌是必然的。尤其是文彦博的儿子在长安为官。与赵顼的距离很近,已经勉强可以算是近臣了。赵昭以前与文彦博第六子文及甫过从甚密,与文彦博本人也有接触。这些原本很普通的行为,如今都格外惹眼。

这些天他对很多关键位置的官员都忧心忡忡,文彦博首当其冲,他甚至动过心思。是否找个可靠之人将文彦博替换?但兹事体大,关键时刻又不敢轻举妄动,可心里却始终难以彻底放心。

就在这个时候,文彦博的奏疏到了!

赵顼看过之后,压抑的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奏疏之中,文彦博说的很清楚,儿子学识不足。德行与能力也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在感谢官家厚爱之后,文彦博委婉地替儿子文及渊辞官。

为子辞官!赵顼明白,文彦博在向他传递一个讯号。想要用儿子辞官方式来与赵昭划清界限,也就意味着要全心全意对自己忠诚。

赵顼顿时放心不少,文彦博这样的重要人物能安定下来,实在是太重要。至少怀疑对象少了一个,无人可用的感激境地多少有些缓解。

当然了,赵顼也不是傻子,尤其是性格多疑,善猜忌。对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怀疑。文彦博上了一封奏疏为他儿子辞官,就代表他会忠于自己吗?

赵顼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也许这只是文彦博自保,想要避开漩涡的一种方式,焉知不是以退为进?他想要做什么?置身事外观望吗?还是说已经和赵昭有什么勾结。想要着急撇清关系?

当越是位高权重之人,所做的行为都没有单纯可言。文彦博究竟是什么态度,还有待确定。

至于确定的方式?赵顼看着手中的奏疏,嘿嘿一笑!

文彦博着急表明忠心,这很好!文及渊也正好在长安,可以近距离接触赵昭,是大有用处的。

赵顼略微沉吟,随即在奏疏上做出了批示,吩咐道:“密奏批复,送大名府文彦博处!”

皇帝交代的事情,属下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有快马出动,通过驿站,迅速将奏疏传递到大名府。

文彦博本来的打算是让儿子自己上疏辞官的,但思虑之后,他改变主意。还是自己亲自来比较好一些,如此可以清晰表明立场,官家也能更放心一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