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3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上,河湟吐蕃那边也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虽说是大敌当前,该团结一致的,可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只要参杂了私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国家部族之间,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单纯的!

河湟援军迟迟不来,木征着急和怨怼的同时,更多的则是着急,故而更加不敢与宋军交战了。

与此同时,他肯定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如果河湟那边不来救援,那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付宋军了,即便最后是鱼死网破,也不能退缩。对自己而言,只要失败,那便是万劫不复,没有退路的。

在本身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拖延时间,观察宋军的弱点,寻找机会,出其不意进行反击。同时也是以这种方式来麻痹敌人,当宋军进展太顺利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些许的得意。汉人有句话叫骄兵必败,这句话说的一点不错,或许会有些帮助的。

木征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不仅是能够在战场上拼杀,做战略部署的统帅,在战争心理上也有几分质朴的把握!

故而面对景思立大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木征无可奈何,只有撤退,远远与之避开!然后像狼一样躲起来,暗中观察,伺机而动……

第五五三章想个办法

木征有些着急了,他的使者已经去青唐城很久了,书信也送到了青宜结鬼章手上,可是援军却没有来。

河湟会坐视不理?木征轻轻摇摇头,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不可能不懂。

叔叔董毡或许不如爷爷角厮罗那样英明神武,却也算得上是明智,这些道理他肯定是懂得。青宜结鬼章就不必说了,那家伙才是最让人忌惮的。

可是援军为什么还是没有来呢?

木征思来想去,大概猜想到一些。救援是肯定的,但是拖延却也是必然的。

毕竟河州虽然名义上属于河湟吐蕃,却已经独立存在的好多年,董毡与瞎毡的之间的矛盾或许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散。但是河湟与河州之间的这种从属关系却难以改变,对河湟而言,河州永远是一部分,只要有机会就要收复的。

以前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河州来作为和宋朝的缓冲地带。但是现在,既然宋朝有心对吐蕃用兵,缓冲地带存在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尤其是河湟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怎么能让他落入宋朝人手中呢?

所以,董毡必须然会出兵救援。

但是战胜宋朝人之后呢?难道还是让河州超然存在,让木征单独主政,自立为王?董毡不傻,不可能让侄子这样做的。

只是明目张胆对河州下手,难免有骨肉相残的嫌疑,而且难度也不小,平白消耗自己内部的实力。

现在宋朝人的入侵绝对是天赐良机,有木征的求援,河湟大军便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河州境内。系出同源的吐蕃人也很容易接受他们,尤其是打败了宋朝入侵者以后,对他们必然是感恩戴德。

虽说河湟是别有用心,甚至可以说有些卑鄙,但也唯有木征这些上层人物明白。普通老百姓哪里明白?他们只会认为河湟人帮忙赶走了敌人,帮他们光复了家园。而且董毡作为赞普,在吐蕃人心中也有很强的归属感。借此,可以很顺利的接管河州。

至于原来的主人木征,他自然有心反对,可是能怎么样呢?在之前和宋朝人的作战中,他的实力已经消耗了七七八八。这个时候已经无力和叔叔董毡叫板了,只能乖乖交出河州。

虽说木征觉得,董毡这么做有些不地道,可是他并不怨恨叔叔,如果换做是他,他也是会这么做的。

很多时候。抵御外敌并不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战争也是外交的一种,而外交则是内政的延续。利用这种机会,加强内部统一,董毡作为赞普并没错。这样借刀杀的计策屡见不鲜,不高明,却很实用。

木征看的分明,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

河州的地位很尴尬。实力也很弱小,本来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在特殊时期,可以借助各国之间争斗,维持一种巧妙的平衡。

可是现在,这种平衡被打破了,河州在想要保持独立就不可能了,结局注定是了靠向某一方。

至于究竟是哪一方,与时局有关。也有河州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是木征的个人选择有关。

西夏人暂时退出了这场游戏,木征的选择只能是宋朝与河湟。

投降宋朝,结局会很惨,以后会成为笼中鸟,有可能什么时候就莫名其妙的暴毙身亡了。听说宋朝建立之初,就有过许多鲜活的例子。

当然了。最终迫不得已倒向河湟,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只是毕竟同时吐蕃人,同是一个家族,当自己威胁不到董毡父子地位和统治的时候。活命还是可以的。

如果能保持一些力量,应该还会有一定的权利,保持一定的地位和待遇,总比投降宋朝人强得多。

也许这就是宿命吧,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无奈!

木征此刻能做的,也许就是尽量多保存一点实力,不至于河州基业全都毁于一旦,将来即便是向叔叔董毡低头,也多少能有一点自保的力量。不过有时候力量太强大,反而会引起别人猜忌,说不定反而没有好日子。

唉!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

木征轻轻摇摇头,如今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战争之初,宋军的士气很旺盛,兵锋正盛,这时候和宋朝人硬拼,绝对是不智的,绝对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

反正河州的土地辽阔,先丢点土地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将来在反攻也不迟。以空间换时间,木征也是懂这个道理的。对于草原上的部族而言,只要人在,土地和牧场迟早可以抢回来的。

消耗宋军的战力和耐力,让他们成为骄兵,然后在寻找时机,借助地利之便发起反击。再者,木征这么做也是存心想要逼迫一下叔叔董毡。

当河州的土地一点点被蚕食,越发逼近河湟的时候,叔叔董毡还能那么淡然自若吗?唯有他们能早些出兵,自己才有与宋人一战的实力。

不得不说,木征也着实是不容易,最近为了这些事情可是费尽心机。

同样费尽心机的还有景思立和刘昌祚!

他们两人率军进入河州境内,根本就是如入无人之境,除了一些城池搬迁不走以外,大部分的吐蕃人都消失不见了。

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根本没有找到吐蕃人,跟谈不上与之作战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占领了大量的吐蕃又能如何呢?全都是草原和森林,却空无一人,有什么意义呢?连敌人都为见到能叫战争吗?

没办法,他们只能就地驻扎,然后将消息禀报到熙州大本营,请主帅王韶和副帅林昭来做决断。

景思立是一个很谨慎的人,这样的局面虽然顺利,可是顺利的有些过分了。找不到敌人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一味的前进,谁知道前面会是什么?

说不定吐蕃人正在什么地方伺机而动,等着偷袭自己呢?厉害上和草原部族交战,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孤军深入乃是兵家大忌,所以必须要小心。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韶和林昭也非常无奈!

“这个木征不简单啊,有些能耐,比他老爹瞎毡可强多了。”王韶不由感慨了一声。

“可不是,他这是故意拖延,不与我们交战!”林昭道:“虽说有迫不得已的意味,却也算是不错的对策。”林昭不由想起,当年出使河湟青唐城的时候与木征会面的场景。这个人完全能够独当一面,有能耐,有手腕!而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明证!

“景思立和刘昌祚都是谨慎的人,他们现在已经停下来,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林昭点头道:“他们的决定是对的,木征此举明显是疲兵之计!”

“是啊!”王韶道:“本来士气如虹,可是这样下去,将士们会习以为常,失去那股子锐气!”

“木征很聪明的,他知道现在与我军交战,占不到便宜,所以才会采用这等方式拖延时间,消耗我军的士气和体力。”林昭道:“说不定,他还会派出一些小股部队,然后故意败给我们,这样下去,将士们怕是要滋生骄傲心理。”

天朝上国的传统,使得许多人都天生具有一种骄傲心理。见到如入无人之境,没有吐蕃士兵的抵抗,已经有人认为是大宋天威到来,吐蕃人望风而逃。有这样思想大的将士还不在少数,如果继续蔓延下去,会是怎样的后果?

林昭不由有些担心,还别说,木征真是个人才,对宋军心里把握竟然这样精准!

“是啊,我也有些担心!”从一开始,王韶肩上的担子就不轻松,赵顼对她寄予厚望,此战需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效果可都非同一般。王韶有压力,却也深知这是一个机会,如果成功了,名动天下,光耀门楣不说,还能够名垂青史。

在动兵之前,王韶信心满满,认为吐蕃人虽说勇武,此战有些难度,但是想要取胜似乎不难。可是真正开战以后,王韶才发现情况比自己预料的要糟糕,很多事情都有一些棘手。战争的胜败,进展,以及代价和结果,这些问题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压力不小啊!

林昭也能体会到,因为王安石的事情,赵顼在朝堂上可以说是完败。这种时候,为了他的帝王威望,几乎是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熙河之战上。这种情况下,王韶怎么能没有压力呢?

当然了,林昭也有,但是目的不同,期待的结果不同,所有心境自然也大不相同。

“河湟那边没动静吗?”

王韶摇头道:“目前是一片安静,没有丝毫动静,似乎有些反常!”

林昭略微沉吟,摇头道:“不反常,董毡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是想要将河州从大宋手中抢走,据为己有。很显然,木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故意败退,未必没有向董毡施压的意思!”

“该如何是好呢?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尤其是董毡若是突然出兵,那他们的实力可就壮大不少,而我们的兵力也不是那么充足!”王韶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是啊!”林昭也喃喃道:“是得想个办法?”

第五五四章咽喉要地

西军是宋朝三大主力禁军之一,人数不少。

但是宋朝西北的边防线却很长,从黄河几字拐弯处的府州和麟州开始,一直到熙州,大致包含了后世陕、甘、宁三省,少说也有几千里的边防线。

要防御的对象就更多了,麟州和府州一带除了防备西夏,还要提防着辽国,附近还有横山诸羌。至于环庆路则是防御西夏前线,虽说去岁西夏刚刚经历了无定河大败,却依旧是一只实力不可小觑的狼,即便是受伤了,一样也能咬人。

尤其是宋朝对河湟吐蕃动兵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唇亡齿寒,河州与河湟是这样,河湟与西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河湟吐蕃在西夏背后侧翼,如果河湟地区为宋朝人所据有,会是什么后果?

到时候河湟高原与陕西诸路就会像一把钳子一样包围西夏,完全钳制他们。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不过是被限制了发展而已。但是宋朝和西夏是天生的仇敌,宋朝一直有灭亡西夏,收复国土之心。

一旦形成这样的军事格局,宋朝人会坐失良机吗?从两翼一起对西夏发起攻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腹背受敌,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西夏是绝对不希望河湟被宋朝人占领的,毕竟以前河湟吐蕃偏向宋朝的时候,他们便十分恼火。要是真让宋朝人入主河湟,他们将永远沉浸在噩梦里,直到灭亡的那一天。

西夏人有可能插手!

那所谓的盟约根本起不了多大的约束作用,从动兵之初他们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必须要防备西夏人!故而环庆路,秦凤路都有大量军队驻防,根本不敢轻易调动,就是为了防备和震慑西夏,尤其是主将王韶不在的时候。就更需要小心翼翼了。

这种情况下,能够调到熙河前线的兵力也不过三万人而已!

而且汉人作战还有个特点,那就是分兵驻守,尤其是驻防城池。而吐蕃这样的草原民族却无所谓,翻身上马,何处都可以安家。这样一来,兵力还会有分散。机动兵力并不十分多。

按常理而言,这些兵力单纯对付河州吐蕃是足够了。但是木征就是避而不战,你又能怎么样呢?

尤其是河湟地区已经进入秋天,如果战争继续拖延到冬天,严寒对宋军而言是个巨大的考验。这一点,吐蕃人都占便宜许多。人家的体质肯定更耐寒。再者便是粮食运输,沿着渭水的地方还好说,可以部分借助水运,即便是陆运,地势也比较平坦,可是再往前可都是山区和高原了。宋军的粮草供给也颇有压力,王韶怎么能不着急呢?

林昭同样也很着急!

此战的胜败。除了对大宋的意义重大之外,对他更是如此。

获胜才会有声望和功劳,更为重要的是兵权。

怎么才能掌握兵权?至少目前自己前面有一个王韶,他会是一个巨大的阻碍!没有了王韶,林昭才能顺利接掌一切!

可是该怎样排除这个障碍呢?

有三种方式:第一,杀了王韶,自己动手,或者借吐蕃人之手;第二。说服王韶,收为己用;第三,将王韶光明正大的调走!

林昭对王韶并无杀心,毕竟他当初帮助过自己。即便是有这个心,可想要谋杀一军主帅也是有难度的。毕竟主帅只要是运筹帷幄,并不直接上前线,这种这样下如何假手吐蕃敌人?如果自己下手。必定会引起赵顼的猜疑和天下人的不齿。林昭自然不会做这种冒险,而且得不偿失的事情。

至于说服王韶,林昭没有那个把握!此人虽说是嘉佑二年的进士,可他对仁宗皇帝有多少忠诚和感恩呢?反倒是赵顼。这几年对王韶多有提拔,并且委以重任,单单是这份知遇之恩就让王韶很忠诚。事关重大,林昭不敢轻易冒险。

唯独可行的是第三种方式,光明正大的将王韶调走!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初期河州之战获得胜利,王韶返回汴京述职,并且接受皇帝的封赏才离开了。不过在那期间,发生了影响深远的踏白城之战,宋军大败。以至于在河湟地区的诸多谋划全都付之东流,甚至对宋朝的国策与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了,这些都是另外的后话。

对林昭而言,至少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当然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