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鬼章啊,你是东部统帅,最了解前线的情况,你以为该当如何?”董毡轻声询问。

青宜结鬼章这才道:“鬼章以为两位王子所言都有些道理,不过……我以为,河州是必须要救的,唇亡齿寒是必然的,我们现在坐实河州被宋人占领,将来的处境会很糟糕。即便是宋人不进攻河湟,我们也会寝食难安的。

与其将来为难,倒不如防患于未然。不过臣并不建议立即出兵救援,河州并非坚持不了片刻,我们不妨略微等待,观察一下宋人的决心,以及战事的发展状况。如果木征真的顶不住了,我们再出兵相救也不迟!”

第五五一章熙河开边

青宜结鬼章说道:“就河湟与河州之间这样唇亡齿寒的关系而言,只要河州遭到攻击,我们就得出手相助,不管河州方面是否求援,这实际上我们未雨绸缪的自保。

而今正好木征主动求援,说明他很理智,很清楚现实,这样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合作,自然最好不过。”

多吉大师问道:“鬼章将军,你说要出兵相助,却又不主张立即出兵是为何?”

同样有这个疑问的是阿里骨,青宜结鬼章这是什么态度?想不得罪他与蔺逋比,可而今明显是两个都得罪的节奏啊!不过有一点他是承认了,青宜结鬼章的军事才能,在他之上。或许他当真有更为独到的见解吧!阿里骨有些后悔,觉得自己有些冒失了,也许该更加仔细的深思熟虑一番才是。

青宜结鬼章道:“我想,目前事态主要发生在河州,那么木征首先出面迎敌是他的责任。如果河州受到更多的威胁,那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靠向青唐城;再者,在这个过程里消耗一下木征的力量,如果成功赶走宋朝人,我们便可以顺理成章控制河湟。”

很明显,这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图。只是青宜结鬼章也说道:“不过这个程度必须要控制好,不能让木征彻底完蛋,否则接下来对宋军的作战会很不利的。同时也可以趁此机会,了解一下宋军的实力,以及作战方式。如果早早卷入战争,一开始就和宋朝彻底站在对立面,不大好,还是徐徐图之的好。”

董毡满意地点点头,看看这番见解,不愧是河湟吐蕃第一青年将军。不,准确说是第一将军。青宜结鬼章,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考虑问题很周全。

一个大将,不仅仅要作战勇猛,更需要谋略,汉人称作运筹帷幄。一个只懂得拼杀的将军,只能是一个将军,如果懂得谋略用计,就会是一个统帅。一个能打胜仗的统帅。

青宜结鬼章就有这样的素质,董毡十分无奈,两个儿子要是有这样的见识和能耐就好了。蔺逋比就不说了,差的太远,即便是阿里骨,考虑问题也颇为不如。

唉!

董毡忍不住心中暗叹一声。当真是命啊!生子当如鬼章啊,可惜,可惜!

不过有这么个人才总归是好的,有这么一个人来辅佐儿子多少能安心一些吧!只是他们之间能相处的很融洽,君臣之间能相得益彰吗?

顾及不到那么多了,董毡暗自摇头,目前没有精力去谋划若干年以后的事情。船到桥头自然直,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吧,当务之急是对付宋军。

“鬼章说的有道理,先让木征抵挡一阵子吧!”那么比较功利的考虑,董毡不会反对,对于一个君王而言,就是这样玩权术的。

如果能趁此机会将河州掌握在手中,自己的实力。以及在整个吐蕃的影响力都会大大提高。同时也能彻底解决这种纠缠了,三代人的恩怨。当然了,木征终究是自己的亲侄子,不会亏待他的。

“不过,鬼章你要做好准备,整顿大军,随时准备出征救援河州!”董毡这样一句话。等于是确定了青宜结鬼章的统帅之位。

“是!”

多吉大师道:“还有,对宋军的主帅,还有主要将领也多些了解,相信作战的时候会很有用处的。”

青宜结鬼章道:“是。已经有一些了解了,主帅是王韶,副帅就是几年前出使青唐城的那个林昭。”

“是他?”阿里骨顿时一惊,仔细说起来,他与林昭之间可是有恩怨的。当初林昭出使青唐城,本来与他保持着良好关系,并且还有一定的利益同盟。不想最后却破裂了,阿里骨还透露消息给梁乙埋,使西夏人在途中伏击林昭。

就这么一件事,算是彻底结下梁子了。如果真的前线交战遇到了,林昭肯定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而自己是他的对手吗?想起那个英武不凡的宋朝年轻人,即便是暗中自问,阿里骨都没有多少底气!

青宜结鬼章道:“王韶在宋朝在西北的名将,颇有能耐;林昭则是一个新秀,不过从数年前与他的接触来看,此人不简单,智谋和才能都非常不错。最重要的是,他对我们吐蕃非常了解,这一点才是最麻烦的,肯定不好对付。

去年他可是俘虏了梁乙埋,并且在无定河让西夏人大败而归,故而这个人尤其要小心。同时还有景思立、刘昌祚、听说还有宋朝西军名将种家与折家的将领参战,对手的实力当真不弱,这一仗怕是不容易啊!”

青宜结鬼章是由衷感慨,肩上的压力着实不小!

说到这里,董毡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一丝淡淡的忧色!

他们有很多想法,可都显得有那么一丝理想化,似乎一直相信吐蕃一定能够战胜宋军。可是一听宋军如此强大的阵容,心中不由自主地也在犯嘀咕,此战险恶,吐蕃一定能够获胜吗?

这个问题,林昭也有思考,不过他笃定一个信念,此战必须获胜!

这一仗太重要了,不仅关系到宋朝未来的国运和国策,更关系到自己的命运。

胜,则是名震天下的大英雄,威望与影响力必定大增,唯有如此,才有与赵顼一较高下的资本。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兵权!

所以尚未到西北的时候,林昭就努力发挥副帅的作用,适当点将。

景思立和刘昌祚自不必说,有交情,有恩义,是可以大力发展的,而今他们已经被王韶调过去了。不要紧,去了之后在慢慢谋划嘛!

在此基础上,林昭也特意给种谔去书信,将种师道调去前线。同时还从府州将折克行的儿子折可大,堂弟折克柔调到前线。

此番大战,没有自己的班底怎么能行呢?至于王韶,到了之后再说吧!此人与赵顼的关系太过亲密,没有完全的把握绝对不敢与之接触,看来只能找机会将他从西北弄走了。

不过一切都言之过早,如今也只能是布局谋篇,具体状况只能等到了前线之后再看情况了。

随机应变,相机而行,八字灵活方案!

七月下,等林昭赶到熙州的时候,王韶已经对河州动兵。

轰轰烈烈的熙河开边正是拉开序幕!

第五五二章伺机而动

七月末,林昭赶到了熙州,正好是秋风初到的季节!

直到此时,林昭才发现,熙州集结的宋军并不多,只有不过两三万人。不过对付河州吐蕃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只是若进一步的朝河湟进发,怕是兵力略有不足。

初到熙州,林昭自然要去拜见主帅王韶了。

对林昭的到来,王韶自然是格外欣喜,这是他特意点名让皇帝要的人。此战进军河州,可是麾下的将领对河州了解并不多,毕竟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西军而言,在西北的敌人只有西夏。吐蕃人始终是以盟友或者藩属国的身份出现了,根本不曾有过敌对交战。

将领们不仅对吐蕃地区的地形,军队战力这些重要方面没有了解,最重要是心态上,从未对吐蕃人有足够的仇视和重视。这让王韶有些担心,作战过程中必将会出现诸多问题,能否顺利推行也未可知。

尤其是官家的目标远大,来西北之前就曾面授机宜,最根本的目标还是河湟高原。想要做到这一点,难度更大,若是没有几个得力的人手,尤其是了解河湟的人相助,想要成事谈何容易?

说起对河湟吐蕃的了解,有谁能比得过林昭呢?

以往与青唐城之间的来往都是文官,很少有武将前往。唯独两年以前出使的林昭,算是半个的武将吧!

林昭的能耐自不必说,去了这一趟绝对没有白走,对河湟的方方面面都多有了解。沈括之所以能制作出那份河湟沙盘,其中也有林昭的功劳。

更为重要的是对吐蕃将领的了解的,若非林昭不断强调青宜结鬼章,王韶险些忽略了这个青年将军,至少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再者,便是林昭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他早早地看出来大宋与吐蕃会有一战,从他对自己的提醒便看得出来,他是有准备的,肯定也有对策,在战事过程中也会表现的很出色。

林昭在去岁对西夏的战争中表现有目共睹,军事才能也是年青一代将领中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毕竟王韶年纪不大,实际上也算是后起之秀,那些上了年纪,有资历的将领未必将自己放在眼里。指挥起来没有那么得心应手,有可能会贻误军机。这一点,也算是王韶的一点小私心吧!

综合以上诸多考虑,毫无疑问,林昭会是最优秀的帮手!

所以王韶才特意点名向赵顼要了林昭,希望他能来给自己帮忙!

实际上,王韶先给林昭帮了个忙倒是真的,否则威远候还不知道得怎样费尽心机,才能有机会如愿出征西北。

想要坐上这副统帅的位置无疑更难,那么有许多事情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大事也有可能拖延,所以当真要感谢王韶将军了。

只是林昭是否能给王韶帮上忙都不得而知了,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找林昭前来绝对是正确的决定,最起码对大宋是绝对有好处的。

“王将军!”

“东阳啊,你终于来了!”

两人一见面,少不得有几句寒暄!

林昭笑道:“承蒙将军看得起,在陛下面前点名!”

“听闻东阳喜得贵子,我却把你从温暖的汴京拉倒秋风瑟瑟的西北,还要面对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地道,你可莫要怪我啊!”王韶倒是真有几分这样的顾虑,让林昭来是有道理的,可是人家自己未必愿意。

不过他的顾虑完全是不必要的,林将军心里还不知道怎么乐意呢?笑道:“王将军说哪里的话,能为大宋建功立业,是在下的荣幸。再者,此战胜算很大,王将军这是特意给在下送功劳,感谢都来不及呢!”

“东阳如此有信心?”

“必然的!”

王韶笑了笑,有信心是好事,在他自己看来,结果似乎也没有什么悬念。他不由自主想到一个问题,如果当真获胜了,赏赐是必然的,那林昭岂不是又要加官进爵了?只是他而今已经是侯爵了,难不成还要直接晋封为国公?大宋朝有这么年轻的第一代公爵吗?这小子,当真是独树一帜!

“对了,官家可有什么圣谕?”林昭是从汴京来的,或许会带来赵顼的什么特别的吩咐。

林昭笑道:“官家有什么交代的话肯定会有圣旨的,只是临走的时候曾经有机会聆听声圣训,待河州之战落幕之后相机而行,决定战事是否进一步推进!”

这件事绝对的实话实说,反正没有什么特别的,赵顼肯定交代过王韶。至少目前,与王韶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那东阳以为呢?”王韶轻轻点头,他们心里都清楚,进一步的行动指的是河湟高原。只是当真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吗?官家心里的想法似乎已经是方向了。

林昭道:“此事由不得你我决定,也由不得官家,或许吐蕃人会为我们,或者已经为我们做出的决断!”

“哦?”

“王将军以为,董毡会坐视河州被我们占领吗?”林昭的一句话反问,足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哈哈,这倒是!”王韶对河湟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一点论断是十分赞同的。

林昭这才问道:“现在是什么状况,董毡那边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没有,这事我一直密切注意这,可是到目前为止,河湟那边一片安宁。”王韶道;“那个青宜结鬼章也不在东部边界,而是回到了青唐城,不知道吐蕃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没动静?应该只是暂时的,唇亡齿寒的道理,董毡不可能不懂,他若是真因为当初兄弟之间的那点矛盾不救援河州,那就绝对是愚蠢。以自己的了解来看,董毡是个聪明人,他的选择自不必说!

只是与青宜结鬼章,他竟然回青唐城去了,这一点有些反常啊!说实话,这次出征,林昭最忌惮的就是此人,这个年轻的吐蕃将领,颇有几分深不可测的意味,必须要小心才是。

“那河州这边呢?”

王韶道:“其实木征是有意和解的,不过我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即便是他三番四次表现出要交出凶手,并且给予赔偿,我也都置之不理了。连续四五次之后,木征终于恼羞成怒了,不但放了那些的肇事凶手,还给了赏赐,显然是有心与我军一绝死战。

河州虽然是一隅之地,可方圆却也有两千里地,人口也不少,故而木征手下还是有些力量的。景思立已经率军与他们有过两次交战,略有小胜,也推进了一些,只是遇到的始终只是河州吐蕃的小鼓部队,一直没有遇到木征的主力。”

“这就对了!”

交战之初,虽说河州占据了地利的优势,可是河州的力量毕竟弱小,兵力也有限,至少与强大的宋朝时不能比的。如果一开始就正面拼杀的话,说不定会直接遭遇惨败,然后元气大伤,想要卷土重来,抑或是想要发起反攻都是不能的。

所以木征一开始并不敢冒险直接与宋军决战,他是在拖延,在等待!

他最期待的应该是是来自于河湟的援军,如果青宜结鬼章的援军尽快到来,两者合兵一处,与宋军的实力也就不相上下了,在占据了地利优势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与之一战!在此之间过早消耗自己的力量,绝对是不明智的。

一来有鸡蛋碰石头的嫌疑,二来,等河湟的援兵之后,自己手中没有足够的力量相互制衡,将会完全失去主导,沦为河湟的附庸。木征希望叔叔的援救,却不想完全沦为傀儡,至少现在不能。这场战争,关乎到河州的命运,自己身为主人,必须要亲自参与才可以。

事实上,河湟吐蕃那边也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虽说是大敌当前,该团结一致的,可是任何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