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3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惠卿乃是新党第二把交椅……”

“没错,如果我们真能扳倒王安石,那么赵顼一定会推他上。”林昭道:“王安石虽然执拗,却也算得上是君子,可吕惠卿不同,这厮就是个小人,一旦掌握了权力,还不知道会怎样呢?小人得志,鸡犬升天,新党必然会搅动朝堂不安,争斗加剧不足为奇。”

“这潭水越混,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大!”狄青也深知这一目的,只是没有将吕惠卿的分量看的很重。

林昭道:“不过关键还是要看老天爷,他老人家不出面,谁也赶不走王安石!芒种节就要到了,看看上天究竟是帮我,还是帮赵顼吧!”

PS:有事情耽误了两天,很抱歉,这次恢复更新,不会再有断更的状况了!

第五三五章心生不妙

熙宁五年四月二十一,芒种节!

皇帝赵顼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缓解大宋朝目前严重的旱情。为此赵顼很虔诚,斋戒了三日,又顶着一个多时辰的烈日,完成了所有礼仪。

可惜很遗憾,赵顼的诚心似乎并未感动上天,一直到端午节,依旧没有下雨。如此状况下,夏季的播种又错过了,秋天的绝收和歉收已经是注定的。

从年初开始,汴京等北方主要城池的粮食价格便开始上涨。进入五月之后,粮食价格开始连翻数倍,除了因为供应减少和缺粮的担忧之外,更多的则是商家们囤积居奇。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只是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存粮并不多,前段时间似乎有人在不经意之间从他们手中买走了很多粮食。

商人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却也无可奈何,旱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到呢?很快,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以孟氏商行为首的一批粮行竟然全都以平价卖粮,而且数量充足,汴京的粮食价格立即开始回落。

商人们在孟氏粮行充足的供应下最终妥协了,如果是寻常商家,可能会被人寻衅滋事,甚至是报复。可是孟氏粮行的背后是威远候府啊,试问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汴京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到了正常水平,比原来略微高一些是必然的,不过至少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老百姓们对孟氏粮行以及威远候林昭感恩戴德,汴京城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皇帝赵顼对此也颇为赞许。在汴京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林昭主动提出。自家有存货,愿意低价出售,调节市场。

对于这样贴心的臣子,赵顼自然是十分满意。想要加以赏赐的时候,林昭却已经去了应天府,最近他为疏浚运河的事情忙碌不已。

臣子用命自然是好事,可赵顼心里依旧很难受。天还是没有下雨,难道老天爷当真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真心要为难自己吗?

旱灾加剧之后。传言也越发的多了,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年代里,旱情已经不只是天灾的事情了。

有人说这是天降异像,必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果不其然,伴随着旱灾的加剧,蝗灾也随之产生,北方多地出现的赤地千里的状况。

终于。开始有人指责,这是朝廷执政有失,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是皇帝无道的表现,因此上天才降下灾祸表示惩戒。

这一套在古代社会是很流行的,赵顼听到之后顿时压力山大。汗流浃背。想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可能,传言已经越来越多,他追究哪一个?这个时候稍有处理不慎,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赵顼这次是真的有些慌了,即位以来第一次危机出现了。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担心旱灾。大旱之年容易生民变,按照这个节奏。大宋朝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如果天不下雨,有的皇帝迫不得已,甚至会下罪己诏什么的,赵顼一时间六神无主,竟不知该如何才好!

很快,开始有言官上书表示,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错,都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有第一个人这么说之后,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旧党的官员们立即动作了,这不是打击变法,打击新党的绝好理由吗?

新党坚守常平仓,不愿意开仓救灾的事情也开始为人所诟病,虽说这是赵顼的意思,可是没有人责怪皇帝,全都成为王安石的罪名。

有民间士绅也上书表示,变法执行之后,他们越发的贫苦,生活无以为继。一时间,旱灾笼罩下的大宋王朝掀起了一股反变法,打击王安石的风潮。

规模之大,让赵顼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这里面固然有旧党推波助澜,抑或是有人主导的因素,可现在终究摆在,这次是众怒了。又有旱灾这样的严重的状况在,情况比想象的要糟糕。

随后开始有人上书,请皇帝罢王安石宰相职,以谢天下!

这些年,为了变法,赵顼可是一直顶着压力,力挺王安石,即便是眼下这种危难的时刻,他依旧没有轻举妄动。

罢相?开什么玩笑!

至少这一刻,赵顼依旧坚持着!

王安石本人倒是淡定,并不认为自己是旱灾的罪魁祸首,他依旧认为自己一身正气,变法乃是利国利民的举动。完全是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状态,可以说是泰然自若。

可是他的儿子王雱有些坐不住了,老爹的相位不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他不可不像王安石那么淡定,那么单纯!

这件事根本不是老爹有没有错的问题,而是皇帝那边耐压能力,以及天象和民心决定的。如果朝堂和民间反对变法的声音继续高涨,皇帝顶不住压力,最终的结果只能只是牺牲老爹了。

对皇帝而言,天子无道和宰相失职相比,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实际上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一旦出现日食或者灾祸一类的事情,皇帝一般会采用更改年号,更换宰相的方式来应对。

宰相往往就是皇帝的替罪羊,这也是历史上多奸相而少昏君的缘故!天子岂能轻易犯错?错误那都是宰相的。

王雱很清楚,一切全在赵顼身上。皇帝是父亲最大的支持,只要他坚持,地位才能稳固。

只是赵顼能坚持得住吗?

王雱心中满是担忧,饶是他平日里足智多谋,此刻也是束手无策。毕竟一边是民意,一边是皇帝,他都根本没有插手的可能。

吕惠卿见状安慰道:“元泽莫要担心,官家不会放弃变法,自然会维护令尊的。”嘴上是这么说,可是心底里却另有想法。

赵顼不会放弃变法这是肯定的,只是就一定会维护王安石吗?吕惠卿心中冷冷一笑,对自己而言,这件事或许是个机会。

王雱错误地以为,这位师兄与自家是利益共同体,故而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猜疑。他的心思全部集中在皇宫之中。

当听说有两个尊贵的女人进了福宁殿,王雱顿时心生不妙……

第五三六章再加一把火

福宁殿,皇帝赵顼的寝宫。

此刻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滔滔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上天降下灾祸。

曹氏出面的原因,是林昭的请托,请嫡母出面帮忙给赵顼施加压力。

至于高滔滔,她本身就对王安石那一套很不看好。在原本的历史上,赵顼死后,高滔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辅政,便立即启用了司马光,任用旧党人,全面否定新法。之前碍于儿子的面子才没有出声。当然了,她也是担心干涉政务,引起长子猜忌,兄弟失和!

这一次,情况已经越发的严重了,可是赵顼仍旧要维护王安石,这在高滔滔看来完全就是不理智,是糊涂。她不愿意再看儿子这样糊涂下来,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儿子的英明形象,以及地位稳固。

从仁宗皇帝去世,到而今才不到十年时间,他们是过继的宗室子弟,根基尚且不是那么稳固。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平日也就算了,可是大灾之下容易生变,这个时候更需要谨慎。

尤其是高滔滔的娘家,也是变法的受害者,族人似乎也受到了新党官员的欺压,试问堂堂太后如何能忍气吞声?

今日她去庆寿宫给曹氏请安,提及此事,曹氏与赵福康心念电转,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曹氏便不动声色地附和,也声称王安石变法是误国误民,还让高滔滔敲打警示赵顼。不要胡闹。

曹氏明显是以退为进,在这样的大事上。高滔滔如何能抛开她单独行动?最终决定,一起出面“劝解”皇帝!

以往婆媳两人明里暗里的较劲,很少有这种意见一致的时候,这一次也着实是难得!

在这个阶段,曹氏和高滔滔都表现不错,做出了后宫不干政的表率。可是这一次,两位老人家实在是坐不住了,她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儿(孙)子。

说教?

没用的。两位老人家没有那个口才,也未必有把握说服赵顼,所以他们直接采用了一个方式——哭!

很多男人受不了女人流泪,赵顼便是如此,更别说这两个女人是祖母和母亲了。

百善孝为先,皇家更是讲究以孝治天下。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一起哭泣,皇帝可就压力山大了。弄不好就会传出个不孝的传闻来。

两位太后哭泣不已,同时还控诉王安石变法搞乱了国家,以至于出现旱灾这样的警示,如果不重视,甚至可能有亡国之祸。

赵顼实在是无奈,他不希望有人以这件事来给他施压。可是任由他怎么解释,怎么劝说,祖母和母亲都充耳不闻,一直哭诉王安石变法的害处。

这时候楚国大长公主赵福康,舒国长公主赵宝安。以及皇后向氏都赶来劝慰,可是两位老人家似乎铁了心。态度十分坚决。

高滔滔道:“仲针啊,以往我们说你不信,可是而今呢?大宋是个什么局面?百姓是什么反应?王安石那一套误国啊!”

“仲针啊,以往你重用王安石,我们不过问,因为你是皇帝;你还年轻,需要历练,却也不能为人所蒙蔽啊!”曹氏道:“想来过些时候,你会看清楚变法真相的,只是如今等不到那时候了,民心不可违啊!”

“陛下,民心不可违倒也罢了,最多只是激起民变,花些精力或许能平定,可是若寒了百官之心呢?动摇根基的事情可不能做!”赵福康摆出做姑姑的身份,沉声道:“有时候牺牲一个人,可定臣民之心,可固社稷之根本,以保江山稳固;当年庆历新政,父皇还不是罢了范文正公的相位吗?”

“是啊!王安石能与范仲淹比吗?”曹氏与高滔滔都问出了这样一句话。

王安石搞变法,或许比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更彻底,更深入。可是就这段时期而言,范仲淹的声望绝对在王安石之上。

赵顼原本很坚持,可是这一刻他有些动摇了。

百官上书弹劾王安石,要求罢相,他可以认为是旧党反对变法的手段;民间反应,他不以为然,百姓懂什么国之大计?可是渐渐的,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说变法有问题,而今甚至连他的亲人都是这样的观点。

难道自己真的错吗?赵顼意识到,变法是有问题!其实以前他有这样的察觉,只是一直没有放在心上而已。更多的时候,他用支持王安石这样的行动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和权威,并且通过变法来达成一些目的。

可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他意识到,这条路似乎没有这么顺利。如果此刻他一意孤行,那么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是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百官与百姓离心离德,自己还要背上昏君的骂名。如果不是宰相的错,那上天降下的灾祸难不成实在示警君王无道?

这个罪名他自己承担不起,也不愿意承担,在维护王安石和保全自己之间选择,赵顼绝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曹氏和高滔滔走了,赵顼好一番劝解才将两位老人家送走。可是心里却根本平静不下来,他动摇了,坚定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不过,赵顼也只是动摇而已,目前并未做出决断!

尽管发生在皇宫大内,可是很快,消息就传开了。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向皇帝哭诉王安石变法误国!

这可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毕竟两位可是大宋朝最尊贵的女人,德高望重,她们的训诫劝导下,皇帝应该会有所表示吧?一时间,官员们都翘首以盼,等待着垂拱殿里的圣断!

王安石依旧泰然自若,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倒是王雱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太皇太后和皇太后都出马了,这次的事情当真严重啊!

皇帝动摇是必然的,除非这个时候下一场雨,否则根本无法缓和皇帝和压力,最终的结果似乎也无从改变!

难不成老爹罢相已经是定局了吗?王雱好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急怒攻心,咳嗽的老毛病又犯了,继而直接卧床不起!

吕惠卿见状道:“元泽啊,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些事情该早作准备才是,或许……或许老大人该做最坏的打算,早做应对,以待来日……”心中却暗自冷笑道,来日是我的来日,而不是你王家父子的!

身在应天府的赵顼听到消息之后,只是淡淡一笑;“母后和姐姐的效率真高啊,不过我们还需要加把火才是,通知下去,汴京那边该动作了!”

“是!”

“我们也该启程回汴京了,好戏马上开锣,可不能错过了!”不过,林昭更为牵挂的是,柴敏言和折文芯产期将近,不日就要临盆了!

第五三七章最后一根稻草

酒肆之中,郑侠与徐荣正在饮酒谈天。

谈及的内容正是当前的旱灾,以及满朝掀起的弹劾王安石,请求罢相一事。一来因为此乃当前热门话题,同时也是徐荣有意无意引导,故意提起。

郑侠是痛恨王安石已久,言语之中自然流露出许多的不满,对王安石的遭遇颇有几分幸灾乐祸的意味。

徐荣却叹息道:“虽说外有百官弹劾,内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哭诉,可是官家依旧没有动作啊,看来这王安石根基稳固非常啊!”

“哼,最可恶的是他自己,天怒人怨到了这个地步,他都不肯自己主动辞官!”郑侠道:“官家没有动作,想来是给他留个面子,让他体面自己离开,可惜王相公泰然自若啊!由此可见,此人贪图名利,恋栈权位到了何种地步?伪君子还是真小人,显而易见!”

以前两人是师生关系,关系亲密,彼此敬佩欣赏。可是分道扬镳之后,言语却又这样的狠毒,徐荣心中不由感叹。

“是啊,按理说是该主动辞官啊,没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