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一次的和谈在程序上已经结束了,所以林昭和谈使的身份自然也就作废了。这一次,连韩绛都无法做主,自己自然不好说什么了,根本不好插手。林昭本身也不愿意介入这个烂摊子,巴不得抽身离开呢!

林昭笑道:“韩宣抚使,反正眼下防守严密,和谈的事情也需要一段时间,左右无事,我能否告假?前去府州一趟。成亲许久,尚未去过妻子家中,有些说不过去,此番正好有机会,准备先去拜见一下舅兄和诸位长辈,还请韩相公周全。”

林昭是府州折家女婿,韩绛是知道的,既然林昭开口了,反正眼下也确实没有什么要紧事,自然不会反对。

“好,你且去吧,有事情我通知你就是了。”韩相公爽快地答应了。

“多谢了!”从开年到如今,已然有五六个月了,林昭也确实累了,正好趁此机会度假休息一下。绥州这边的事情有韩绛在,根本不必担心,自己这个毛脚女婿也该上门了,去拜会一下神交已久的大舅哥折克行。

当然了,林昭之前必须交代一下,尤其是明月宗那边。看样子西北的事情该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重点该是汴京,他们也该有所变动。至于西北,眼下怕是要暂时告别了,不过要不了多久,应该还是会回来的。这是自己的后花园,必须牢牢掌控,绝对不容有失。

只是没想到,他刚刚见过韩绛刚回去走的时候,便有亲兵过来禀告道:“林侍郎,种大公子求见!”

种家最常出现的是种师道和种师中,大公子自然是就是种师道了!

他此刻来见有什么事情呢?

PS:给大家拜年了,恭祝诸位朋友马年大吉,万事如意!

第四三二章义结金兰

“彝叔,你怎么来了?”

种师道笑道:“韩宣抚使来了,想着东阳兄应该能得几日清闲,特来邀请你前去清涧城盘亘几日。”

林昭笑道:“多谢彝叔美意,适才确实向韩宣抚使告假了,不过得去一趟府州。”

“哦,原来如此!”种师道恍然,人家毛脚女婿上门,完全可以理解。

“改日一定要府上拜访!”

种师道笑道:“东阳兄太客气了,你们认识许久,多次并肩作战,是患难与共的兄弟,清涧城也是你家,随时欢迎回来。”

还别说,种师道今日之所以来请林昭,完全是种谔的授意。眼看着林昭如此出色,前途无量,错过此等人才着实可惜,必须要加以拉拢。他们不像折家那样,有个好女儿可以嫁过去。种谔思前想后,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种师道与林昭义结金兰。

如此也算是拉近了林昭与种家的关系,种师道前来邀请,就是希望到清涧城之后再想办法提及此事,从而促成。

却没想到林昭却着急前往府州,使得种师道有些失望。他很清楚,战事结束之后林昭在西北待着的时间不会很长,说不定近日离开前去府州,便许久难以相见了,所以义结金兰的事情必须要马上抓紧。

尽管种师道说的很委婉,各种东拉西扯,不过林昭还是很快注意到种师道语句之中最核心的东西。

他想要与我结为异姓兄弟!

林昭弄清楚之后,心中大为惊喜,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他一直想要和种家拉近关系,虽说平日里交情不错,这次又特意让种家立功。施以恩惠。这可惜东西到底太虚无,忘恩负义就不说,涉及到重大事件,当真不怎么靠谱。如果彼此之间有更亲密的关系,那自然是最好不过。

义结金兰。仅次于姻亲关系,是可以间接利益相连的。哪怕到时候种家有反复,也不打紧,光是这层关系就会让别人忌惮,有利于让种家倒向自己这一边。虽说有些利用的意思,不过这可是种家自己提出来的。

听种师道言下之意。似乎是种谔的提议,种老将军心中打什么主意也是可以猜想的。从一开始,里面多少就有一丝功力,故而林昭也没有多少负罪感。

“彝叔兄,你我脾气相投,也患难与共。不若趁此机会结为异姓兄弟如何?”林昭当即主动提议。

种师道拐弯抹角地说了半天,言语之间透露着这个意思,却始终没有说出口。毕竟他相当于是有些高攀,万一林昭拒绝了,抑或者是答应的很勉强,面子上都不好看。而今林昭主动提出,他顿时喜出望外。这样最好不过。

“承蒙东阳兄看得起,小弟自然愿意!”

两人也算是一拍即合,随即便摆下香案,磕头行礼,义结金兰。当然了,少不得一番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豪言壮语。

仔细问过年岁,两人年纪相当,林昭比种师道略微大了数月,自然就是兄长。

“兄长!”

“贤弟!”

“从今以后你我便是八拜之交。以后可要相互帮助,一同前进啊!”

“那是自然!”

世上多了一对八拜之交,却也是两个强大实力结为同盟。虽说尚未完全明确,却已然埋下了伏笔!

当林昭将此事告知的时候,狄青也颇为满意。

“虽说种师道有些高攀了。不过以此笼络住种家,将来誓死为公子效命,也是好的。”狄青沉吟片刻,如此说道。在他们眼里,林昭的身份无疑是最尊贵的,与皇子义结金兰,绝对算是高攀。

“总归是好处的!”林昭倒是没有那么功利,至少种师道为人不错,有这么个兄弟也是好的。

“公子要去府州?”

“是!”

“也好,去见见折克行吧!”狄青点头道:“种家这边是个不小的收获,折家虽是姻亲,却也需要拉近关系。”

林昭道:“西北的事情暂且告一段落,狄公操劳许久,也可以休息一下了,明月宗的重点也该调整一下了!”

“那是自然,让李承护送公子去府州,雷霆留下了善后,主要力量的便回汴京去了。”狄青对此深以为然,虽说公子预测,熙河一带迟早会有战事,不过时间尚不确定。而今已经在西军之中留下渊源,迟早会回来了。眼下林昭在西北的行动该结束了,公子在哪,明月宗的核心就在哪里。

一切安排妥当,林昭便在李承的护送下前往府州。明月宗出动了二十人担任近身护卫,对外则宣称是林昭所招揽的仆从。身为一个伯爵,兵部侍郎,尤其是在西北这种兵荒马乱的地方,招揽的私人扈从一点也不奇怪。

种师道还特意派出了一队三百人的兵马护送,经过的路途主要是宋军控制下的无定河沿岸,安全自然没有问题。至于葭芦寨,虽说西夏士兵还在死守,却已经陷入了宋军的团团包围之中。这可是人数不少的战俘,将来和西夏议和的时候,都是有用的筹码。

毕竟是一片好意,林昭也不拒绝,随即匆匆赶去府州,以女婿的身份却拜谒妻家的长辈。

就在林昭前往府州的时候,汴京也接到了西北的捷报。

之前接到紧急军报,说西夏与宋朝签订和约的次日便突然出兵,战争再次爆发。消息传出来,朝堂上一片哗然。

指责西夏背信弃义的同时,对和谈使兵部侍郎林昭的弹劾也如同雪片一样。

王雱与吕惠卿之前的弹劾是个由头,捕风捉影的事情本来也无人在意。可此时,却成为做文章的由头,出现这样情况,和谈使是否该负责任呢?林昭会不会真与西夏有勾结,一手策划的这次突然袭击?

这样的好机会,王雱与吕惠卿自然不会错过,这可是难得的好契机。局面是他自己造成的,朝中官员本身就有微词,正好趁此机会痛打落水狗。随即又是一轮弹劾,有猜忌林昭用心的,有说他叛国的,也有说失职的。

一时间给林昭泼脏水的人一拨接着一波,林侍郎就像是十恶不赦之徒一般,成为大宋首恶。可是戏剧性的一幕随即发生了,不过数日时间之后,陕西路宣抚使韩绛的报捷的奏章到了。

西北大捷,不仅成功挫败了西夏的进犯。还成功反击,夺取了静州与绥州各一半。而且韩绛特别言明,一切都出自于林昭的谋划,他还亲自冒险出击,歼灭西夏铁鹞子。

消息一出,朝堂上再次一片哗然。

尤其是之前弹劾林昭的那些人,更是哑口无言,尴尬无比。一个成功反击,并且取得重大胜利的将领,他算渎职吗?他能叛国吗?和西夏人有勾结?听起来更像是个笑话。他们的行为无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那么的可笑。

最郁闷的当属于王雱和吕惠卿,事情是他们挑起了,是他们推波助澜的。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局面,他们当真有些懊恼,难不成林昭当真是有神助?

弹劾就这样无疾而终了,赵顼本来有些怒意,对林昭也是多有怀疑。可是而今的局势是最好的说明,说明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赵顼也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一些想法,因为李复圭那件事,和林昭之间有些隔阂。

虽说过错不在林昭,可赵顼总觉得,见到林昭的时候有些不好意思。也担心林昭对因此生出二心,背叛自己。可事实上似乎不是如此,林昭一直表现的很卖力,这次更是为大宋朝立下的大功。

或许是自己多心了,赵顼心中又想到,一个小小的臣子,如何敢记恨君王呢?那不是和他自己过不去吗?看来自己是有些过于苛责他了,这次立功,是该补偿他一下。此子是个可造之材,悉心培养,还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当然了,还是先试探一下最好!

看着韩绛禀报来的战事经过,赵顼心里就在盘算着如何封赏。取得了相当于一州之地,可是开疆拓土之功啊,封赏可是不能少。

不过在论功行赏之前,有另外一个问题需要先决定。

那就是和西夏到底是战是和?

目前宋军的势头十分不错,占领无定河以东的土地,士兵正高。趁着如此机会,一鼓作气,继续进攻,说不定还会大有进展。数十年来对付西夏,一直处于守势,也是败多胜少,难得有如此胜利。也有继续推行的基础,朝堂之上有不少人已经开始呼喊,增加兵力,直捣兴庆府。

作为一个有大志向的年轻君王,赵顼有这样的冲动。

当然了,也有人反对,认为该停战。已然取得了这样的成效,见好就收便是了。万一继续冒进,结果却战败了,好不容易取得了成果将会尽数付之东流当真是不划算。

对于赵顼而言,这是他登基以来首场胜利,是完全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若是好高骛远,万一要是……

一时间,赵顼好生为难!

第四三三章因功封妻

赵顼毕竟还年轻,他也有些许的虚荣心。

在对西夏作战这件事情上,他的“祖父”仁宗皇帝并无多少成就,多半时间以失败为主,主要采取守势。也是在那个时候默许了西夏的超然存在,甚至容许了李元昊据有占领宋朝的土地,在其执政历史上也是一桩污点。

至于他的父亲英宗皇帝,在位不过短短四年,来不及有什么大作为。数十年来,西夏一直是大宋的心腹之患,也一直很不光彩。这次好不容易在自己手中有了出息,取得了一定胜利,并且占领了一州之地,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通过此役,可以显示出自己比前代君王更为优秀,更符合中兴之主的特点,将来史册上也能留下不少的溢美之词。可是赵顼一直也有做大有为之君的志向,恢复汉唐旧日疆域,也是他的梦想之一。

这次对战西夏是个很好的开始,若是趁着这个机会,能够继续扩大战果,那么……那将会是天大的功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赵顼不想就此罢手,可是又有些担心,万一出兵再有什么失误,反而失败的话,那可就是……

赵顼一方面想要保持现有成果,一方面又想扩大战果。一系列的愿望与担忧交织在一起,让他颇为纠结,西北安定的喜悦也完全被冲淡了。

一个人做不了决定,那就询问一下臣下的意思。放在朝堂上公论,不会有什么结果,好几次的经验告诉他,那样最后的结果还是争执。所以只能询问重臣们的意见,比如宰相。比如翰林学士,比如六部尚书。

王安石和赵顼一样的矛盾,在疆土问题上他一直主张恢复汉唐旧日疆域,是有雄心的。如今宋军在西北大获全胜,势头不错。乘胜追击似乎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是……王相公同样有顾虑,他倒不是向赵顼那样患得患失,而是在考虑能否支撑这一场战事,确保胜利。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敢轻易而为之。

再者,变法正是关键时候。这个时候将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战争上。变法容易被忽略,也会因此大受影响。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故而也有些为难。

至于翰林学士这边,倒是没有那么多私心。只是建议皇帝两手准备,保证基本利益,争取利益最大化。

比如。司马光就说了一句很实际的话:“边功虽好,却也要顾及国内,以及辽国的反应,还是慎重为好。”

辽国怎么能没反应?虽说西夏反复了好几次,可辽国人最终还是看在往日的面子上帮忙,出手拉西夏一把。说到底还是利益的问题,辽国不想看到宋朝太强大。将西夏打的太惨。毕竟西夏的存在是帮他们分担压力,牵制宋朝。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辽国南京幽州城外又进行了一场演习,规模比上一次更大,假想敌自然还是宋朝。

如此情况下,大宋朝廷自然就有压力了。赵顼无可奈何,在咨询了诸多的臣子之后,想要了一个折中的两全之策。

西夏的投降,接受!

谈判也可以开始,但是条件必定十分苛刻。态度自然要盛气凌人。提出的条件最好是西夏一时间难以答应的那种,目的就是拖延时间。然后再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做决定,到底是出兵进攻,还是顺水推舟答应和谈。

“姑且这这么办吧!”现实所迫是一方面,赵顼的表现也从来不是那么果决。

“是!”

诸位宰相们也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们底气与信心都不是很充足,可不希望好不容易获得的一点成功就此付之东流。这次幸好有林昭在,此子果然是厉害,第一次和谈的文书上帮宋朝省下了五年的岁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同时也为以后的和谈定下了基调。

西夏翻脸之后,他又立即出兵,在西北打的十分漂亮。单单是这一仗,就可以让宋朝许多的将领汗颜了,林东阳运筹帷幄,大有名将之风。枢密院甚至把林昭看成了种子统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