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扬长避短,何必飞影浪费兵力以及不必要的牺牲在两座坚固的城池上呢?当真是得不偿失,很不划算。

梁乙埋道:“伏兵途中宋朝人肯定也会想到的,并且多有防备,完全无法奏效,所以这方面没有什么可能。至少他们目前并未派出援军,伏击并未成功。”

这么将领很是无奈,你从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伏兵,明明白白地告诉宋朝人我会在半路截杀你们,宋朝人自然有防备了。这哪里是伏击,简直就是威胁,一种变相的威慑。到最后是个不伦不类的样子,起到的作用的也……

梁乙埋确实是这样想的,伏兵是根本无法瞒住宋朝人的。索性直接告诉你们,让你们有所忌惮,然后他就可以从容在大顺城做布置了。

当真是……也不知道最初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如此嚣张大意。只是即便是如此状况,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那位西夏将领续道:“国相,我们可以撤出的途中的伏兵,对大顺城围而不攻,吸引宋朝大军前来救援。然后就在这里,在大顺城下,与他们主力直接决战。如此我西夏铁骑的威力将发挥出来,战果必然会很不错的。”

其实这也是不错的想法,在西夏将领看来,出兵的最大目的是尽可能地歼灭更多宋军,扩大战争成果。为西夏国争取更多的利益,这个才是第一位的。

一个小小的大顺城算不得什么,庆州才是关键。宋朝人很大的一个优势,或者说凭恃便是高大的城墙,那么将他们引到城外,宋人没有凭恃,实力相对来说就弱了许多。平原野战乃是西夏铁骑优势,实力一增一减,差别还是很大的,到时候必然事半功倍。

而且在他看来,这件事的操作性很大,很容易就可以做到。

但很多时候,

事情该如何发展并不完全是从理论层面决定的,与决策者的心态和一些现实原因有很大关系。

梁乙埋能听得进去劝说吗?那位将领觉得自己的意见很中肯,只要国相采纳,取胜并不难,到时候也算得上是大功一件了。

可一边站着的陈桥心中却是冷冷一笑,西夏的将领很忠心国家,这是好事。可是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国相的心态,梁乙埋之所以出兵是为了什么?

大顺城才是他的第一目标,只因为他的大仇人林昭在那里!

虽说梁乙埋多少也有些意识,知道国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进攻大顺城和庆州的战略意义已经上交给梁太后了。

如果只是如此,说不定他会采纳的。可是梁乙埋很固执,他更希望将为国立功和个人报仇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最好是合并起来一起解决,那才是最好不过,两全其美。

所以攻破大顺城,擒获林昭,两件事结合在一起才是最美妙的事情。偏生梁乙埋又是一个相对有些理想化的人,他认定了这样是最好的方式。自然不会轻易改变。

即便是在大顺城城下歼灭了大量宋军,可是大顺城却依旧屹立不倒。如何擒获林昭?如何一雪前耻?如果这些做不到,就一点也没意思了。不洗刷昔日的耻辱,以后如何抬得起头做人?

梁乙埋轻轻摇头道:“算了,只要攻陷了大顺城,庆州无险可守,我们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至于围点打援这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还好,如果是可以吸引宋军前来救援。想必王韶是不会上当的。再者,到时候我们在城下和宋军决战,大顺城里的守军要是在杀出去,里应外合的话,我们可就腹背受敌了,所以千万不敢如此大意。”

那么西夏将领很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是太后的亲弟弟,国舅兼国相的梁乙埋,人家做了出如此决定,自己岂能随便质疑?既然吩咐了,到时候照做就是了。只是平白无故要放弃许多的机会,战事不知道要拖延到什么时候。贻误战机不说,因此产生的危机也在逐渐增多,难免让人有些小小的失望。

只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是一声无奈的叹息,以及默默的祈祷罢了!

陈桥看在眼里,心里已经明镜似的。战局会如此发展这个很难说。或许西夏有大胜的机会。可是以梁乙埋现在的状况,想要取得重大胜利。似乎有些困难……

也罢,胜败与否与我何干呢?反正我和林昭之间没有深仇大恨。即便是有仇又能如何呢?报仇与活命相比较,绝对是后者更为重要。

奈何李复圭和梁乙埋似乎都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为了报仇不顾性命,不顾大局。以至于很多事情注定了莽撞,注定了会因为些许不合时宜的事情,导致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前车之鉴就在不久之前,奈何他们根本没有认真反思过,一如既往地按照原来的秉性行事……

大顺城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说不好过不了多久,这里会是一片人间炼狱,也是想办法早些离开才是。去西域做自己的富家翁,从此远离这些打打杀杀的斗争,过上平静的日子。

梁乙埋看了一眼身边的李复圭,这厮也想要逃走,可是眼神之中又有太多的迷恋和期待。说到底,李复圭依旧怀念以前权势滔天的日子,对权力和富贵生活充满了希望。前往西域,对于那未知的生活,让他有些许的担忧,甚至有些害怕。至少他现在还期待着,梁乙埋攻陷大顺城杀死林昭,他自己也能报仇雪恨。

一丝报仇的快意能比得上性命重要?梁乙埋之所以如此坚定,坚持要攻陷大顺城,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一位李复圭的怂恿。梁乙埋觉得,有李复圭这个昔日的庆州知州在,许多情况可以了如指掌,等若胜券在握。

是这样吗?陈桥心中暗自冷哼一声,李复圭有几斤几两他还是知道的。至于将来的路,去西域确实是未知的生活,可是留下来又能如何呢?一辈子都是阶下囚,都是别人利用的棋子,虽说都会有生命危险,有什么好留恋的?

既然如此,那随你好了,陈桥觉得,自己应该早作打算……

“庆州的情况如何?王韶那边有什么反应吗?”梁乙埋沉声询问,王韶这个名字对他,对于整个西夏而言都有些陌生,故而无法把握这个新来的书生是否好对付。

“庆州那边目前还算平静,因为我们在荔原堡有伏兵的事情,王韶不敢进攻,一直按兵不动呢!听说他还收缩了防线,想来是对我们多有忌惮。”

按兵不动,这是什么意思?这厮当真如此胆小吗?不过如此倒是正好,自己便可以更为从容了。

梁乙埋的眼神不由自主地落到的李复圭身上,意思已经很明确了,是向他求证关于王韶的信息。毕竟到目前为止,与王韶有过接触,尤其是交过手的人唯有他一个人。所以他的看法和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

李复圭和王韶只有一个短暂的交锋,因为自己麻痹大意,突然被王韶偷袭,然后狼狈地逃走。随后王韶以铁血手段镇压叛匪,将庆州牢牢控制在手中。

这件事中,李复圭很丢人,过程之中更是多有狼狈。但是爱面子的他又死要面子活受罪,说王韶很强?自己很弱?一向高傲的他怎么说的出口?即便现在已经沦落西夏,可脸面还是要的。

“上次只是大意不防,被他偷袭得手。王韶到底只是一介书生,读书考进士或许还行,带兵打仗怕就是外行了!”李复圭道:“要不你看,庆州那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丝反应,他八成是六神无主,不知道如何应对。肯定是请示韩绛,听从调遣。如此一来,庆州驻军之间配合必然不及时,不协调,对于梁国相而言是个好机会。”

“好机会,自然就不能错过!”梁乙埋随即吩咐道:“立即对大顺城发起进攻,轮番进攻,昼夜不停!”

第三五七章防御战

西夏大军轮番进攻,大顺城遭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林昭和景思立也忙的焦头烂额,不断在城墙上奔走,指挥作战。如此猛烈的攻势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城破人亡,万劫不复,所以谁也不敢掉与轻心。

这一次大顺城的守军有五千人,按理说大顺城这种关键地方,兵力更多点,越多越好才是,至少更为稳妥一些。

可大顺城只有那么巴掌大的地方,人再多了根本就容纳不下。再者,人数一多,粮草武器补给的需求也就更大。

虽说从庆州到这里只有四十里地,一路上却是虎狼环伺,风险极大。所以五千人已经上限了。好在五千兵卒都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西军老兵,战斗力都不错,经验也更为丰富,若是寻常的新兵蛋子,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的。

在这一点上,王韶还算厚道,只是其他方面呢?

最初被指派来大顺城,林昭并未多想,毕竟自己曾在大顺城驻守过,对这里的一切颇为熟悉。同时也符合了自己的一些心理期待,感觉是被重用的。

可是没多久,梁乙埋便带着西夏大军杀过来了。

林昭这才有所醒悟,看来自己是低估了梁乙埋对自己的仇恨。不就是青唐城里的那点过节嘛,至于连番率领大军出击,非要置人于死地吧?堂堂西夏国相,这心胸也太狭窄了。看看我。上次率军猛攻大顺城,浴血奋战险些城破人亡也不曾记恨你。你怎么就想不开呢?

林昭还曾连声苦笑,无可奈何!

奈何梁乙埋就是要来,林昭也无可奈何。此番又是五万大军,可谓是来势汹汹。前日,林昭站在城头曾经看见梁乙埋阵前督战,身后还站着一个人,赫然正是叛逃西夏的前庆州知州李复圭。

对梁乙埋,林昭可以看的很淡。甚至不多计较。但是李复圭,那绝对是不可饶恕,此仇不报非君子。

陷害自己遭遇生死危机,险些人头落地,这份深仇大恨岂能轻易消散?最重要的还是大顺城里那千余将士枉死他手中,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构陷他人。残害属下将士,这等人神共愤,禽兽不如的事情他当真能做出来?

既然他这么做,就必须要让他付出代价,必须要血债血偿。一看到李复圭,林昭便会想起那个夜晚。熊熊大火下将士们的哀嚎,以及自己发下的誓言。

势必要手刃李复圭,为那千余枉死的将士报仇。原以为永远没有机会,将成为永远的遗憾。李复圭要是一直待在西夏,自己还真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却没想到他自己竟然如此胆大妄为。送上门来。

哼!既然来了,那就让你有来无回好了!

当然了,林昭可比他们理智多了,尽管他想要杀李复圭之心非常迫切,却也知道事情不可操之过急。冲动是魔鬼,一冲动就要坏事,凡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单单是眼下的局面,大顺城已经被西夏大军围困的水泄不通。李复圭在城外有西夏大军的保护,想要杀他谈何容易?

轻易开城门出战?那显然是自己找死的节奏。岂能因为报仇的事情置大顺城的安危于不顾,置数千将士的安危与不顾?孰轻孰重,根本不需要多想。至始至终,林昭都是一个知情重的,做事谨慎的人。

想要杀了李复圭,只能寄希望于庆州的王韶了,至少要能杀那个禽兽奸贼,用何种方式并不重要。上次陈桥从他手中救了李复圭,相信王韶自己也多有恼怒,深以为憾,如今再给他这样一个机会,相信他会好好珍惜的,一雪前耻的。

只是到底要什么时候呢?王韶本人又是如何打算的呢?林昭心中也是有颇多疑惑!王韶到目前为止,按兵不动,到底是另外有打算?还是有什么别的念头呢?

自从西夏大举进攻的时候,林昭便对王韶的动机产生过些许怀疑。仔细想想,自己出现在大顺城,引起梁乙埋大规模的报复也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奇怪的。

王韶难道丝毫没有想到这一点?以他的聪明才智,以及提纲挈领,掌管一州军事与情报的状况来看,多少都是有些了解和预料的。

既然如此,王韶为什么还是要这么做?看样子他像是故意的,只是他故意想要做什么呢?是公报私仇吗?王韶与王安石的关系也很亲密啊!若非王相公提拔,官家赏识,他三十多岁的年纪岂能轻易坐上一州知州的位置?

若非他与王安石亲厚,怎么会派他来接替李复圭呢?李复圭之所以大意不差,着了王韶的道,很大程度的因为他们都属于王相公门下,彼此虽然不熟,却也有同门之谊。他却忘记了,自己从来都是在欺骗王安石的信任,哪里谈得上是门下呢?顶多是王雱有些许联系,王安石又几时点头承认呢?

何况那个时候王相公自己都已经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保全他呢?他要是知道,王雱还对他动了杀人灭口之心,只怕会更加心凉。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李复圭才着了王韶的道。

林昭不禁在想,王韶与王安石到底亲厚到何种程度呢?会不会也……其实更为担心的是皇帝赵顼的意思,如果是皇帝授意,王韶只怕是难以拒绝。虽说赵顼将自己无罪释放,并且还封了伯爵,好像是一如既往的宠信。

可是有些裂痕一旦出现了,就永远无法弥补。赵顼虽然看着和颜悦色,可是背地里多阴险还不知道呢?想当初他应该是明知道自己是冤枉的,却还要授意禁军将士作伪证,这厮不安好心显而易见。

后来迫于压力,赵顼不得不承认错误,可他肯定不会再一如既往地信任自己。毕竟他曾经对自己动过杀心,自己会不会依旧忠诚是个问题,他自然是要有所考量。当然了为了维护他的面子,英明神武,将自己杀人灭口也完全是可能的。

在汴京的时候,众目睽睽之下,他不敢轻举妄动。何况还有太皇太后护着自己,他是需要掂量掂量的,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不过西北山高皇帝远,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些许事情就容易多了,比如借刀杀人,丝毫不留痕迹。王韶接到授意是有可能的,如此安排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也不好说。

林昭当真是无奈,想要在大宋朝混下去,却得罪了皇帝,以后的日子还怎么混?他也曾想过报仇,可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如何是皇帝的对手呢?心中虽然格外压抑,可具体实施怕是非常困难。

离开宋朝?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周边的国家是待不下去的,难不成要带着娇妻美妾,远赴海外?这可是公元11世纪啊,这个时期可不流行出国,何况局势似乎还没有恶劣到这个程度。

只是将来该怎么办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