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太过怪罪自己,一切都很融洽。

不但没有因为此事而受连累,反而是因祸得福当上了参知政事,进入宰相行列。仔细说起来,似乎还要感谢林昭才是。

不过此刻,韩绛似乎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这些,西北纷乱的局势才是最让他头疼的事情。反击西夏,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也是难度颇大。尤其是西夏这次下了这么大的力气,又有李复圭这个奸细在,很多事情让他们十分被动。

不好应对啊!

韩绛由衷一声感叹,接下来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西北战事。至于林昭……韩绛只是轻轻一笑,二月初六他肯定能够赶到庆州,这就足够了。至于其他,韩绛只能说期待他的良好表现……

从汴京到庆州,半个月的时间,路程着实有些遥远,故而林昭和折文芯也不可能游山玩水,多有耽误。两人一路上都着急赶路,只有晚上的时候才如胶似漆,恩爱缠绵……

在汴京伯爵府的时候,因为有其他几位夫人在,难免会有矜持。而今路途之中只有他们两人,新婚小妇人,格外恩爱!

进入关中之后,两人在长安分别。林昭继续向西去了庆州,折文芯则是要返回府州,毕竟将领在外是不能携带家眷的。

两人约定好,战事结束之后,林昭便会前往府州,去拜会折家上下老小。已经把人家姑娘娶过来了,却还没上过人家门,当真有些说不过去。

林昭和折文芯并不知道,他们一路西行虽然没有遇到什么危险,可实际上一直有人默默地跟在他们身后,暗中保护。

仁宗之子的身份何其贵重,铁面宗主这边的保护自然悉心周到。折文芯也不例外,她可是林昭平妻,又是府州折家的女儿,是林昭联系府州折家支持的关键,同样不可掉与轻心。

只是在途中倒是可以暗中提供保护,可到了战场上该怎么办呢?铁面宗主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虽说他希望林昭在此番对西夏作战之中立下军功,得以升迁,积蓄实力为将来做准备。可是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安全问题着实让人有些忧虑。

战场之上,千军万马之中,贴身保护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插不上手,而今只能寄希望于仁宗皇帝在天之灵保佑了……

转眼之间便已经二月初了,林昭提前三天,于二月初三日到达庆州……

第三四六章期待表现

汴京,庆寿宫!

本来重病卧床,生命垂危的曹国舅痊愈了,今日入宫前来拜见太皇太后,姐弟一叙。如此并未引起太多的惊讶与好奇,反倒使得某些编造的谎话更加圆润了。

曹家一直对外宣称,是柴敏言妙手回春,将他救了回来。如此一来,曹家感激柴敏言,认其为义女并且厚待就显得顺理成章。太皇太后为其出面营救夫郎林昭,并且赐婚也就更加合理。

春日暖阳和煦,柳条已经开始吐露新芽,花蕊也有含苞待放之势,一切都生机盎然。曹国舅来的时候,曹氏正由赵福康陪着在花园里晒太阳。

自从得知“儿子”在世的消息,曹氏的心情便一直不错。虽说不能公开承认,也不能尽孝膝前,可只要他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慰藉,甚至还有些许的希望。至少曹氏不会觉得自己是个孤家寡人,不那么悲凉,将来黄泉之下与仁宗皇帝见面也好有个交代。

老太太虽然开心,却一直不显山露水,一直很低调。高滔滔和赵顼只当是赵福康痊愈,曹国舅大难不死,曹氏才开心的,故而并未有半分疑心。对如何为儿子将来谋划这件事上,曹氏尚未有决断,故而一直按兵不动,丝毫不动声色。

一个有权威,但是没有权势的太皇太后,能做的委实太少。既然如此,索性不为所动,在必须要的时候再出面,王牌的作用是一击必中。

曹佾来了,曹氏便顺手支开了侍从,只留下了赵福康一人。自家人说体己话,屏退左右很正常。他们的机密谈话绝对不能为外人所知。

“舅舅身体大好了?”赵福康起身见礼,满脸笑容。而今她已经没有丝毫病容,并且容光焕发。亲弟弟的出现,让赵福康心态上发生了转变,仿佛活着又有了另外的意义。虽说并未完全从梁怀吉那段感情里走出来。但至少注意力和心态已经变了。

“好了!”曹佾轻轻一笑,向曹氏见礼之后便落座了。

“听说东阳去了西北?”曹氏现在最念叨的便是林昭,哪怕没有一句问候,儿子始终是最亲的。高滔滔和赵顼倒是时常来请安,可那副面善心不诚的做法,老太太受够了。反而会感到恶心。

“是的!”曹佾之所以进宫,除了是来探望姐姐,更为重要的便是林昭的去向。

“是仲针不安好心?还是?”赵福康很敏感,和铁面宗主一样,她担心弟弟此去会被人陷害。而今她对皇帝侄子没有什么好感,人心隔肚皮。过继的终究是外人,哪里比得上血脉相连的亲姐弟呢?

曹氏隐约也有这样的担心,却又不希望这样。过继的孙子要害亲儿子,这样亲族相残的事情确实残忍,老人自然不想看见。

曹佾沉默了片刻,说道:“官家怎么想不好说,。只是东阳确实有去西北的道理。”

“我最担心的便是他的安全,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啊!”曹氏忧心忡忡,林昭的身份是否揭开,能否再登上皇位,这些都不重要,都可以将来再说。可安全至关重要,那可是仁宗皇帝唯一的血脉,绝对不能有闪失。

“这个,想必先帝在天之灵会保佑他的。铁面已经派出了足够的人手,尽可能地保护东阳。吉人自有天相,姐姐不要担心!”

赵福康抬头看着天空,悠悠道:“父皇,你可一定要保佑你的儿子啊!”

“也罢。尽力护他周全,实在不行想办法让他回来。”完全放心,那是不可能的,曹氏难免会有所担心。

曹佾点点头,却又道:“姐姐,其实去西北,在军中也是有好处的……”

“你是说……”曹氏隐约似乎明白点什么。

“铁面说了,东阳将来想要成事,必须要有军中的支持。能与京营对抗者,唯有西军。而今东阳已经迎娶了府州折家女,又对种家有恩,在西军之中已经有基础。需要趁此机会立下军功,在西军之中扩大影响。甚至……最好是能够掌握西军,如此才能与仲针一较高下。”

曹佾今日来,这番话还是有几分游说的意思。他们在外积极为林昭奔走,想办法,可内部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有道是里应外合,曹氏这边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

“好吧!”有些事情即便是有所顾虑,曹氏也无可奈何。因为她不能出面阻止,干涉。也根本就阻止不了,只能顺其自然,必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有选择了。

曹佾续道:“铁面说了,他会全力协助东阳,让其立下军功,步步高升的。”

“有他在,这个不难!”铁面宗主的实力曹氏自然是知道的,故而没有丝毫的疑惑,许久才悠悠道:“只是时间太过仓促了,要是日子再长点,敏言她们谁先有个孩子多好!”

“娘娘,不必担心,弟弟吉人天相自会平安。至于抱孙子,你且等着吧,迟早会有好消息的。”想到柴敏言高超的医术,赵福康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做姑姑是迟早的事情。

“嗯!”曹氏点点头,旋即又问道:“林妃来汴京了是吗?”

“是的,林夫人已在汴京,亲眼见证了东阳成婚。”

曹氏点头道:“也好,看一眼也是好的。亲生儿子成婚,她做娘亲的却不能参加,为难她了……我无法见她,你代我向她问好,这二十年着实委屈她了……”

“嗯,姐姐莫要担心,林夫人一直在庵堂之中,心态平和,看得很开。何况而今公子已经找到了,有希望有盼头。”

“嗯!”曹氏也说不清楚,这个盼头到底是不是希望呢?

一旁的赵福康却没有丝毫的迟疑,为了弟弟的前程,要尽可能做点什么的。

“舅舅,曹建年纪不小了吧。有没有打算给他谋个差事呢?”赵福康突然发问。

“呃……”曹佾一愣,不明白外甥女公主何以有如此问题,无奈道:“以前倒是几次提及此事,奈何他不成器……”

赵福康摆手道:“不打紧,曹建以前年轻。不懂事爱玩不奇怪,不过而今已经长大了。我这几次见他,发觉他已经沉稳了许多,可当大任。”

曹佾点头道:“是否能当大任不好说,不过是该让他多点历练了吧,公主的意思是?”老谋深算的他自然知道。赵福康不会无缘无故提及此事。

“舅舅以为让曹建去殿前司,在狄郡马手下做事如何?”赵福康笑道:“想必只要舅舅开口,仲针会卖舅舅这个面子的。”

“殿前司?狄咏?”曹佾猛地一惊,似乎想到了些什么。

在宋朝,殿前司与侍卫司分统禁军。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赵福康言下之意的重点应该是扈卫皇帝。戍守皇宫。

至于狄咏,则是大名鼎鼎武襄公狄青之子。

这哥们最为出名的不是狄青之子的身份,而是他的模样,绝对算得上是开封府里第一帅哥。他长得清秀俊朗,风流倜傥,曾是汴京一个红得发紫的明星,他的粉丝不仅有小家碧玉。更有大家闺秀,有时,狄咏出门时竟会造成开封市区交通堵塞。

这还不算什么,当时狄咏在皇宫中当值。宋英宗的女儿招驸马时也说:“我未来的驸马就要像狄咏那样的。”于是,宋英宗指着狄咏说:“你果然是人样子!”

皇帝的金口一开,当时开封百姓都称呼狄咏为“人样子”。狄咏因为父亲狄青是武将出身,略微卑微,当不得驸马。后来娶了清河郡主为妻,做了郡马,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而今在殿前司当值。颇受赵顼信任。

赵福康道:“东阳将来要是有什么打算,少不得要里应外合,殿前司是重中之重啊!有狄咏在,想必也没人会防备曹建,将来总是有用处的。再者。有铁面在,狄咏这边也是可以疏通的……”

曹氏已经明白了女儿想要做什么,摇头道:“曹建还小,不要让他搀和此事!”说实话,曹氏着实不想娘家人参与进来,争夺皇位风险何其之大不言而喻,赢了还好,一旦输了,那可就是万劫不复。

赵福康摇头道:“娘娘不必紧张,只是有备无患罢了,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不必担心的。舅舅以为呢?”

曹佾沉默许久,悠悠道:“想必东阳已经到庆州了,且先看看庆州局势,曹建的事情我会上心的。”

王韶,字子纯,仁宗嘉佑二年龙虎榜进士,与苏轼兄弟、曾巩为同年。

此人与寻常的读书人不同,经史子集烂熟于兄,算得上一方才子。更为难得的是,他足智多谋,富于韬略,在军事方面多有见地,胆略果人,能力更是一流。中进士之后,最初任新安主簿,后为建昌军司理参军。

数年之后,仁宗朝曾举办制科考试。要注意了,制科考试与科举略有不同,是宋朝才开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准确说是一种特别的选官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需要有特别的机缘才能遇上。两宋三百年,制科考试只举行了二十二次。其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

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只要通过了,无疑会成为真正的天子门生,起点完全不同,前途更是一片璀璨,其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正是因此,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三百年,仅有的二十二次制科考试,通过的只有聊聊四十一人。

仁宗朝这次考试,苏轼以百年第三等第一人通过了。制科考试分第一等、第二等、第三等、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苏轼何等厉害不言而喻,同期参加的王韶却落选了。

不过王韶并未沮丧,只是兴趣点似乎发生了些许转变。制科考试不中之后,他便客游陕西。访采边事,对西北边防和军事有很深入的研究。

熙宁元年,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其见地之高远绝对是首屈一指,值得称道。

由于《平戎策》正确分析了熙河地区吐蕃势力的状况,更提出了解决大宋朝最急迫的西夏问题的策略。其目的和赵顼与王安石“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甚合赵顼做大有为君主的抱负,也符合王安石断西夏右臂,恢复汉唐旧境的宏伟抱负。

因此得到北宋赵官家和王相公的高度重视和采纳。王韶随即被任命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之职,主持开拓熙河之事务。从此以一文人出掌军事,担负起了收复河湟的任务。

不过这几年,收复河湟,对战吐蕃的时机未到。尤其是需要联络吐蕃来牵制西夏,故而些许出战的计划职能暂时搁置。熙宁三年。赵顼派林昭出使青唐城,与吐蕃达成联盟关系。王韶收复河湟的计划延迟,被调去环州任通判。

赵顼的目的是想要王韶在环州先与西夏人作战,积累经验,逐步锻炼,将来才好堪为大用。没想到,王韶去环州才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发挥了重大作用。

李复圭出问题之后,赵顼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王韶,让他去处理庆州之事。王韶也不负众望,虽然让李复圭逃脱,却成功稳住了庆州局势,暂时掌管环庆路军事大权。

林昭一到庆州之后,便赶紧前来拜见权知庆州的王韶。自己来庆州做指挥使,王韶是庆州的代理知州,拜见是必须的。

如果是的指挥使,想要直接面对知州怕是有些难。可林昭毕竟身份特别,待遇自然就不同了。

庆州府大堂里,林昭见到了王韶,一眼看过去便知道是个读书人,看着甚至还有几分文弱秀气。谁能想到。就在两月之前,就是这样一位文弱书生将李复圭拿下掌管庆州的吗?

当时有李复圭心腹蹿腾,对新到任的文弱上级不服气。王韶根本没有废话,直接将其拿下,等人头挂在庆州城门的时候,所有人才知道这位文弱的王知州是个硬茬。

主持熙河之战,打败吐蕃人,开疆拓土的将军能差吗?岂可小看?只是第一眼,林昭便从眸子里看到了王韶眼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