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便为之策划,让他自称是仁宗流落在外的儿子,企图利用仁宗望子若渴的心理,蒙混过关。

同样是火灾,同样是流落在外的皇子,就连那龙凤绣花肚兜,林氏也同样拥有。皇佑二年如此敏感的时候,发生了如此相似的事情,未免有些太过巧合了。

冷清被处斩了,却也给大宋臣民制造了一个固有印象。如果这时,再有人出来自称是因为火灾流落在为的妃嫔和皇子,大宋臣民作何反应?日渐成熟,却胆战心惊的顾七有所顾虑也在情理之中。

提及此事,铁面宗主便很是不愤,冷冷道:“都是赵允让老儿的鬼主意!”

用脚后跟想想,冷清案并非巧合,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

虽说没有杀死那个孩子,却要断了“他”回宫门路,储君之位便离赵宗实更进一步了。此计更为恶毒的时,即便找到了孩子,也必定会有人质疑血统,难免会为人所诟病……

仁宗皇帝不见得不知道是有人搞阴谋,但是那会,赵宗实一党已经尾大不掉,没有证据,岂可轻动?

作为一个皇帝,他必须要为万里江山的传承负责。没有亲生儿子,赵宗实无疑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

可以相信,和善的仁宗皇帝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晚景凄凉?

铁面宗主道:“官家也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公子,可惜我等无能,让官家失望了。临终之前,官家还嘱托我,为了大宋江山安宁,让我放弃寻找……”

一个流落民间的正统皇子,一个合法即位的养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不言而喻。仁宗皇帝很负责,他是不希望留下江山不稳的祸根……

铁面宗主续道:“本来我也打算遵命行事的,可是赵宗实那家伙忒不是东西,官家尸骨未寒,他便策动濮议,让他生父入主太庙?此处至先帝于何处?对太后更是不孝,我等着实不愤,誓言要找到四皇子!天可怜见,总算是找到了!”

谁曾想,其中还有如此多的曲折,如此多的险恶!

“四皇子是如何入仕的,现在怎么和赵顼走的……”蒋雷霆有些疑惑。

林昭是仁宗四子,按理说是现任皇帝的叔叔,故而这种关系让他们这些深悉内情的人觉得格外别扭!

顾七无奈道:“唉,此事我也说不清楚。先帝驾崩之后,我便希望四皇子安度余生,不再让他读书科举,不想让他进入官场,再遭遇什么危险……不想,事与愿违,几年前,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阴差阳错地和王相公有了牵连,继而……”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铁面宗主忍不住一声轻叹,确实是个很别扭的局面,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宗主,汴京十万火急密报!”

正在此时有消息送来,铁面宗主接过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惊骇万分!

第二九一章万里山河,风云已动

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阴差阳错!

即便是身为皇帝的宋仁宗也多有无奈,明知赵宗实父子可能有不轨之举,却也无可奈何。

那么多的大臣上书,甚至是逼迫自己立储,其中包括韩琦、文彦博,甚至是包拯。

这些股肱之臣或许是忠心耿耿,一番好意,但是其中也不乏居心叵测之人。

也许是太过仁慈了,有些放纵他们,以至于赵宗实父子尾大不掉。

这也难怪,毕竟人家父子两代经营了好几十年,对皇位更是无限向往,大有志在必得之心。

这种情况下,要是轻举妄动,说不定会伤及大宋朝的根本,这是宋仁宗不希望看到的。

虽说认定了林氏腹中是个男孩,可毕竟没有生出来,没有得到天下人的认可。而且火灾现场,让很多人误解,以为林氏与未出世的皇子已经夭折了。

即便如此,宋仁宗依旧坚持,依旧想要追查到孩子的消息。只有他还在位,就能决定乾坤。

为此他在位的最后十多年,立储之事一直在和大臣们打太极,一直拖延到弥留之际,才不得已传位给赵宗实。

由此可见,必定有一个信念或者缘故支撑着宋仁宗。想来应该就是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他终究还是想要立亲生之子。

只可惜,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最终含恨而终,难免让人唏嘘!

至于为什么嘱咐了铁面宗主放弃寻找,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因此而动摇大宋皇位。国无二君,两个继承人之间必定是你死我活的矛盾。夺嫡争储的危险指数相当之高,动摇大宋朝的根本不说,谁会占便宜呢?

宋仁宗也是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不希望亲生儿子因此受到伤害。没有他的强大支持,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如何能获胜?

而且这些事情一旦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可以想象,宋仁宗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是多么为难?多么不得已?

至于这位四皇子为何不曾出现于史书记载中,就更好解释了。

试问登基的英宗赵宗实,会允许一个危及自己皇位合法性的人物存在吗?

为此,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制造火灾,炮制冷清案,最终造成这样的局面。

赵宗实的人寻找林氏母子也有些年头。也是音讯全无。随着英宗赵宗实驾崩,现任的皇帝赵顼登基,这些事情也就逐渐便的淡漠了。

皇帝都换了三茬了,还有谁会在乎当年一个不曾公开的皇子呢?

除了大宋朝中的一些老臣知晓当年之事,民间则全然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知道的人也会逐渐淡忘。陆续死亡。

如果赵宗实(立储之后便改名赵曙)乖乖的,不要弄出那么多人让人寒心的举动。他和儿子的皇位将会安安稳稳,有些事情也将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但他就是不安分!

赵宗实在位才不过短短四年,他都干了些什么?史书上最浓墨重彩的,可能只有“濮议”了!

嘉佑四年,汝南王赵允让死了,被追封为濮王。谥号安懿!

得益于他的十三子赵宗实登基为帝,濮王的众多儿子大部分都封王了,更有许多破格封为亲王。地下有知的赵允让似乎不满足,或者是赵曙赵宗实贪心不足,还要为老爹争取个名分!

所谓“濮议”就是为濮王确定一个称谓,宋英宗该怎么称呼他?

濮王虽然是其生父,但是因为继承皇位的缘故,他相当于过继给宋仁宗赵祯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他该称呼赵允让为皇伯!司马光和范纯仁等人也是如此意见!

可是从血缘人伦的角度,尊称濮王赵允让为皇考似乎也没错!古代礼法,“考”代表已故的父亲!

到底是皇伯还是皇考呢?别看只是一个称呼,区别可大了去了。古代对于子嗣传承的事情格外关注,寻常人家只是关乎礼法和财产,皇家可就关系到了皇位传承和太庙祭祀了。

如果赵允让的皇考称谓落实,那么作为皇帝之父。也就有资格进入太庙,享受后代子孙祭祀供奉了。虽说是身后之事,虚无缥缈,但是在古代。这绝对是大事。

问题就来了,赵宗实如果依旧认赵允让为父,那么宋仁宗该怎么说?毕竟他是过继之后继承皇位的,此举无疑是抛弃了嗣父宋仁宗,属于忘恩负义!

古代礼法中,嗣父母比生父母的意义更为重大,赵宗实的举动无疑不符合“礼”,更加有悖孝道。

但赵宗实浑然不觉,一意孤行,朝中为此还爆发过争执,便是宋英宗在位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大事“濮议之争”。

争论到最后,关键还在于曹太后的决定。

大宋朝有传统,新君登基之后,母后手掌玉玺,要垂帘听政一段时间。赵宗实想做什么,必须要曹太后点头才是。

赵宗实是曹太后接进宫的,从小抚养,可以说是养母一般无异,还特意将外甥女高滔滔许配给他,亲上加亲。

本来关系还算不错的,其他事情或许就支持养子了,但是这件事恐怕难以让步。

如果赵宗实认回来濮王赵允让,那么宋仁宗的祭祀问题就尴尬了,自己这个皇太后的名分更为尴尬,甚至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按理说,曹太后是不可能同意的。

可是关于濮议的诏书,曹太后却通过了!

万万没想到,赵宗实竟然使用卑鄙手段,将曹太后灌醉,然后偷偷盖了玺印。

自此之后,“母子”关系出现裂痕,曹太后对赵宗实日益不满,赵宗实也觉得老太太碍事。

此后,在韩琦的帮助下,逼迫蒙骗曹太后交出玺印,老太太就彻底被架空了。

赵宗实很开心,大权独揽,可以为所欲为!

但是他的举动却惹怒了一些人!

铁面宗主等人本来已经决定遵守仁宗皇帝之命。放弃寻找。可是赵宗实忘恩负义的行为让他们可是愤慨,尤其是对曹太后不孝,更让人愤怒。

于是乎,找寻仁宗亲生子的愿望求越发的强烈。最初的时候,或许只是想完成一个夙愿,到最后目的就有些不是那么单纯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经周折。加上各种巧合,流落民间的大宋四皇子重见天日了!

可是身为主角的林昭,此刻尚未西北的囚车之中,还不知道自己天潢贵胄的身份。更不知自己的身份和此番牢狱之灾将会给大宋朝,给这个时代带来什么?

总而言之,万里山河。风云已动……

“我见过那两个丫头了,月伦是你的女儿吧?”静心庵里,当年的宫女林氏,现在的静和居士终于有机会和顾七单独聊几句。

“是的!”

“清秀可人,很温柔可爱的姑娘!”静和居士连连称赞,旋即又问道:“孟家那位若颖姑娘是……?”

顾七笑道:“那是昭儿……孟姑娘和公子情投意和,早前我擅自做主。答应了他们的婚约……孟氏商贾出身,身份是低微了些……”

当林昭的身份说破之后,顾七言语之中多了许多不自然,也多了些许顾及。

“小五郎啊,你想多了,那位孟姑娘秀外慧中,通情达理,更为难得的是他对我儿一片痴情。是个好姑娘,我高兴还来不及呢!”静和居士道:“何况若非是她,我如何能见到那块玉佩,得知你们的消息?一切多亏她了。”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静和居士笑道:“对了,昭儿打算什么时候和孟姑娘成婚?”

“孟姑娘的兄长过世了,三年孝期马上就要过去,即可成婚。”顾七道:“不过公子已经有一房妾室。现在汴京……”

“想不到我儿竟然是个多情之人,只是不要花心就好!”静和居士如今心情大好,旋即又道:“你家月伦呢?可否许配了人家?”

“月伦还小,不曾有……”

静和居士轻声道:“我看月伦和昭儿倒是挺般配的……”这些天的接触中。从言语之间,隐约能感觉到顾月伦的心情,对表哥林昭的情愫非同一般,如果能玉成美事自然最好不过。

“夫人,小女出身卑贱,万万不敢高攀!”顾七不是没动过这样的心思,只是帮厨之女如何配得上皇子呢?以前也许可以稀里糊涂,但是眼下必须要慎重对待。

“小五郎,千万不要自轻自贱,你是我们母子的救命恩人,一手将昭儿抚养长大,他喊你一声舅舅是应该的。既然如此,和姐姐就别生分了。”静和居士这是有意抬举顾七,也算是变相表达感谢。

“多谢夫……林姐姐!”

“这就对了!”静和居士笑道:“孩子们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主吧!”

“嗯!”顾七自然乐见其成,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在一起是好事。女儿能有个好归宿,同时也是飞上枝头变凤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铁面宗主接到了从汴京来的紧急信函,看过之后,大惊失色!他带着面具,表情不易察觉,但是身旁的蒋雷霆已然是满脸惊骇!

“铁面,发生何事?”静和居士绝少见过他有如此反应,不由大为诧异。

铁面宗主迟疑了许久,才低声道:“公子……公子出事了!”

“啊?”静和居士惊呼一声,几欲晕倒!

PS:主角的身份揭开了,有许多书友已经猜到了,是宋仁宗第四子!

历史上,宋仁宗只有三子,且都夭折。仁君无后,难免遗憾,加之一些历史小疑点,三问杜撰了这么一个人物。

皇子身份,通敌叛国的阶下囚,这两重身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各方对待林昭会是什么态度?又会怎么做?结果如何?主角又会如何发展?

接下来都会写到,三问会尽力而为,写出一个高潮来!

写到这里,主角的目标也就明朗了,一个皇子,该做什么呢?

三问想说,

书名《宋王》,王可以是王爷,同样可以是帝王!

第二九二章落井下石

林昭“通敌卖国”的消息传到汴京,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片哗然。

皇帝赵顼勃然大怒,震惊无比。

第一反应,赵顼有些不太相信!

林昭叛国?

按理说不至于吧?自己待他不薄。

年纪轻轻,官至大理寺少卿,在大宋朝可以说是前途无量,这样的官员岂会轻易反叛?

之前似乎也没有相关迹象,怎地出使一趟吐蕃,变化就如此之大呢?莫非是在河湟吐蕃被梁乙埋收买了?却也不至于这么快吧?何况林昭也不是那种轻易可以收买的人!还有就是林昭与种家的关系,更是有些突兀!

不过李复圭送来的“确凿证据”,一桩桩,一件件都指向林昭,对他很是不利。最特别的应该是反叛理由,着实让人想入非非。

除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的吸引之外,还是西夏梁太后的入幕之宾,想想都很可笑。

梁太后年轻貌美,寡居宫中,手握西夏大权,似乎有足够的吸引力。林昭若是成为他的姘头,可就是西夏的假王父了,如同武周的张易之一般的超然存在。

色字头上一把刀,重重诱惑之下,林昭把握不住也有可能。毕竟梁乙埋的亲笔书信摆在案头,若是等闲关系的话,言辞绝对不会这么亲密!

当然了,如果只是这样,也有可能是反间计。

只是,大顺城的数千将士是怎么死的?李复圭的军报上极尽惨烈,让人不寒而栗,着实发指。而最大嫌疑人正是林昭,难免让人怀疑,让人愤慨!

还有那两千匹战马,是怎么回事?林昭开辟了茶马道是好事,此番还带回来许多战马,对此赵顼很是开心。本来还打算等林昭回汴京之后奖赏的。

可是……他竟然借此机会搞小动作!

两千匹战马对于缺马的大宋朝已经是一笔大数目了,林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