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梁乙埋姐弟两又不安分了?”耶律洪基沉声询问。先前全心全意向辽,前不久又接受宋朝的册封,现在又与宋朝反目。西夏人到底想要干什么?这变脸比变天都快!

耶律乙辛笑道:“兴许真是如此,凌结摩公主那边有消息称,梁乙埋亲自去了青唐城。送去了李秉常的妹妹,据说是要和吐蕃人联姻。”

虽说辽国和吐蕃并不直接接壤,但是辽国还是一直专心经营着与吐蕃人的关系。毕竟河湟吐蕃可以同时威胁到西夏和宋朝。与之交好,还是大有好处的。

本来是庆功的,结果话题却不由自主地变成了国家大事。对此耶律浚没有任何疑问和反对,反而听的津津有味。

他现在的身份代入感与责任感已经越发的强烈,身为辽国太子,将来时要统领大陆东部最强大的国家。所以,从现在开始,这些事情他都要很认真地学,而且似乎学得还不错。

耶律浚沉声道:“西夏想要和吐蕃联姻,想必宋朝肯定不答应了!”

“那是肯定,听说宋朝也派了个使臣去河湟!”耶律乙辛沉思道:“对了,就是前年来大辽的林昭,宋朝皇帝正是让此人前去出使吐蕃了。”

提到这个名字,众人都有印象。当年林昭在辽东,也算是表现精彩,萧胡睹之乱能够迅速平定,林昭还是有很大贡献的。何况人家最后还救了皇后与公主,说起来还是辽国的恩人。

“是他?”耶律浚记得,为了表示感谢,自己还送了一匹白马神驹给他。对林昭,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众人议论的同时,并未注意到,还有两个人听到“林昭”这个名字的时候很惊讶,神情变化很大!

一个就是小公主耶律特里,两年时间过去了,从小女孩变成了大女孩,不过依旧还是个小姑娘。

不过草原上的姑娘似乎都比较早熟,水灵灵的眼睛,听到这个名字之后激动不已。两年前是他救了自己,还有那蹩脚的书法,却风采风流无限的句子,都让这位小姑娘特别看中……

还有一个人,目光更加的炙热,那就是皇后萧观音。

听到林昭的名字,萧观音几乎是条件反射,四处瞧瞧。旋即才得知他远赴河湟,出使吐蕃去了。

但是这个名字一直回响在耳边,萦绕的心头,久久难以平复。

一段尘封的记忆,或者说一段无法忘却的美好记忆浮现在脑海中。

辽河边那个美妙的夜晚,篝火之旁,为了救他,纡尊降贵,香舌舐背为他疗伤。不想他迷迷糊糊的竟然趁人之危,然后就把自己……

不过时候,萧观音并没有怪他。并非是出于颜面的缘故,隐约之间更有种满足,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

丈夫整日里只知道围猎,对她缺少关心,更加不懂内心丰富的感情。性情的才女不被人所理解,她很孤独。

在这个时候,林昭却能够理解她,并且给它开导与温暖。这让萧观音很享受,至于那不经意间的误会,春宵一刻,却在无意间带给了她真正的快乐。

那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永远都不能说出口。即便是平日里,萧观音也尽力将其屏蔽在生活之外。

这是一个秘密,一个重大的秘密,绝对不能泄露。

关系到自己和族人的生死安慰,必须要慎重。平时她连想都不敢多想,毕竟彼此之间相差十岁,这段莫名的感情有些惊世骇俗,甚至是违背伦常,所以萧观音不敢多想。

可是当提起林昭名字的时候,那种按捺不住激动便会涌上心头,回忆更是如同潮水一般袭来,久久难以平息。

好在今日的焦点是耶律浚,也没有人想到皇后会有出轨行为,故而压根就没有人留意萧观音,也没有往那方面想!

那边辽国君臣的讨论继续,耶律乙辛道:“兴许这次是个机会,可以适当做些南下的准备!”

耶律浚却不以为然道:“西夏和宋朝之间经常起冲突,这个也不奇怪,很平常!如果是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对我们兴许是个机会,但是现在,孤以为还是要观望才对!”

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耶律浚说的有板有眼,颇有储君风范,诸多大臣都连连点头。

耶律浚续道:“何况现在是秋天,天气晴朗,等过几天入冬了,气候严寒。不管是宋人还是西夏人,谁能够撑下去?”

众人都赞许地看着他,太子爷分析的似乎很到位。只是不知道是自己的见解,还是听了别人的说法。

耶律乙辛顿时感觉有些脸上无光。本来在辽国是第一宠臣,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的。可惜随着太子耶律浚的长大,隐约已将威胁到他了。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耶律浚四处巡查,没少给他找麻烦。这种当众驳面子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耶律乙辛慢慢的心里开始有些不满!

而耶律浚少年心性,兴致勃勃,很多事情都不曾留意。萧观音似乎有所留意,临别的时候,林昭似乎告诉过他,要小心乙辛。但毕竟已经两年时间了,萧观音已然将此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对,所以切莫着急,先观望一下宋朝和西夏对阵的状况再说!”耶律洪基道:“毕竟两国是有盟约的,切勿轻易动武……”

“是!”还是耶律洪基发话比较管用,大帐内顿时没了反对的声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河湟吐蕃青唐城,林昭带着宋朝使团,刚刚出城,向着东方前进,踏上了归途……

第二六零章明察暗访?

归期至,辞别了吐蕃赞普,宋朝使团踏上归途。

在青唐城,压力不小,安全还受到威胁,林昭着实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何况在河湟吐蕃的使命已经圆满完成,是时候该回汴京了。一来是尽快赶回汴京去向皇帝复命,同时家里还有许多人等待着自己。

但是几家欢喜家愁,有些人心里却有些淡淡的忧伤,比如说折文芯。

此番她的河湟执行一波三折,不过最后在林昭的帮助下,事情还是妥善解决了,按理说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折七姑娘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原因无它,过了秦凤路或者环庆路,就要和林昭分别了。

折文芯当真有些舍不得!

从大散关一直到青唐城,千里通行的情谊。彼此之间有过怀疑,有过误解,有过暧昧,更有一种别样的情愫。

尤其是折文芯,林昭两次三番救她,冒险帮助他们折家,让他感动不已。

有太多的场景已经永远镌刻在她心里,比如河州夕阳下的树林里;比如青唐城中,刀光剑影的马车上;还有日前,吐蕃王宫的马球赛场上。与他同行是一种幸福,与他并肩而战是一种快乐。总之,只要有他在,世界便很美好!

而这所有的点点滴滴积累起来就是感动,是美好的回忆,更是一种永远的情愫。

要离开了,折文芯自然舍不得。经此一别,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到他,或许永远没有机会了吧!

想到这里,折文芯心中就怅然若失,满是忧伤!

只是身为一个女子,这些根本不能随便表露出来。更何况也不知道他心中到底是何情况?甚至对他本人和家庭没有丝更深入,更完全的了解,芳心已经倾倒,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身为女子。这种事情自然不能主动,故而一路上闷闷不乐,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如何说出来。

她不知道,其实林昭的心里也有些别样的感觉。

也许在到达青唐城之前,林昭对折文芯更多的是怀疑,是提防。这是出于他使臣身份,必须要警惕的。

但是河州的那场刺杀和火灾,却意外发现折文芯是个女子。其实许多的感情往往是由误会,尤其是暧昧的尴尬开始的。

偶然的亲密接触让林昭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感觉,不过当时连林昭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直到在那漫天的火光下,直接道出心中的怀疑。折文芯泪流满面,委屈不已的时候。或许真的冤枉了她,林昭心中生出了一种歉疚。

再加上折文芯身上不同寻常的美,已经千里同行,不经意之间积累的点点滴滴,这种歉疚逐渐转化为一种关心,一种很特别的东西。

在青唐城分手的时候。林昭便有些不舍。直到阿昌来找到自己,说折文芯病倒的时候,林昭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的紧张,关切之情油然而生。

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的思维,对于礼教大防不很在乎,和折文芯之间的关系越发的亲密。尤其是遭遇刺杀的长街血战,某些情愫在不经意间发酵。继而升华!

之后,林昭不惜与阿里骨做交易,帮助折文芯。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保全府州折家世代忠良吗?折文芯本身有多少分量,林昭也说不清楚。

少男少女心中都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只是都有些懵懵懂懂的,碍于身份和一些很现实的原因,都不曾表露出来。

也许继续这样下去。一桩良缘将会就此阴差阳错!

天可怜见,冥冥之中总有些巧合的机缘,促成美事!

青宜结鬼章将宋朝使团送到边境就折返了,肩负着镇守河湟东大门的责任。

宋朝使团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五千匹战马。苏南党征已经通过特别的手段。将另外两千匹马送到了陇右四不管的区域,已经由折文芯派人接手。

因为这次携带大量马匹,再通过河州就有些不合适了。所以明知道环庆路在打仗,也不得不偏北而行。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折文芯,方便她运送马匹。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使团还是尽可能地贴着秦凤路行走,相对安全一些。

原以为到了这里便会分别,却没想到一道圣旨早已等候在此。

在秦凤路某处扎营休息的时候,苏岸带着一个人走进了林昭的营帐。

“公子,此乃皇城司勾押官,从汴京而来。”苏岸及时向他介绍了来人身份。

林昭不禁有些诧异,皇城司的人从汴京来找自己做什么?

“哦?可是官家有什么旨意?”林昭想着这是唯一的合理解释。

果不其然,皇城司勾押官奉上了密封的圣旨,说道:“官家密旨,请林郎中过目!”

林昭接过,验过封印之后,一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制曰”二字。由此可见,这是皇帝赵顼亲笔所书的圣旨,林昭的表情顿时凝重了几分。

看完之后,更是惊讶,没想到,皇帝竟然是让他去庆州,去调查李复圭一案!

在此之前,这位李知州的大名可以说如雷贯耳了。心中虽然恼怒他的一些做法,但是一直没想到,自己与李复圭之间会有什么交集或者联系。

可现实似乎开了一个玩笑,竟然让他去庆州查案,去查李复圭。

圣旨中有写道:此事关乎西北边陲安定,关于将士名节,臣民瞩目,东阳须当尽力,务必使庆州案水落石出。

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确,此案关乎到李复圭和种咏,都是大宋朝数一数二的名将。现如今出了这种尴尬的事情,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以正视听,昭告天下是不行的。当然了,调查也必须要慎之又慎。

赵顼给出的理由是:东阳擅长刑狱侦缉之道,胆大心细,汝往庆州,朕心甚安!

只是如此吗?

密旨最后还交代,皇城司的信使会向其交代案情。

听过叙述之后,林昭便猜到个大概,事情绝对没那么简单。

赵顼之所以让自己去,是有原因的,某种程度上,还真没有几个比自己更合适的人选。

作为皇帝,按理说赵顼需要一碗水端平,需要的是忠诚效忠国家的将领。

但是这件事有其特殊性,李复圭这边关乎到了王安石,两人关系亲厚,人尽皆知。最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已经开口力挺李复圭。

而另外一边,种咏的职位不高,但他毕竟是种世衡的四子,代表着青涧城种家,享誉百年的大宋名将世家。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在大宋朝那是有目共睹的,最重要的是在西军之中影响甚高。

一旦处理不好,必然将会有一方受影响。赵顼不希望为自己驻守边疆的将领寒心,也不希望肱骨之臣的王安石受到牵连。

那么调查的方式和人选就至关重要。调查之人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同时也可以权衡利弊,进行协调。

首先这个人必须得机灵,能力强,林昭绝对符合。

其次,这个人要忠诚,要公正,有正义感,赵顼完全相信林昭。

在此基础上,能够照顾着点王相公更加完美。

赵顼想着,林昭与王安石亲厚了那么长时,又是个性情中人,想必会念着点王安石的好。必要的时候能够给点帮助,虽说现在关系有裂痕,但赵顼相信林昭会这么做的。

青苗法一事之后,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林昭与王相公政见不合,关系不睦。那么派他前去,外人自然不能有任何异议,也不会落人口实。

加之林昭刚好出使河湟吐蕃归来,距离庆州的距离很近,顺道前往很是方便。

如此,可以说是最完美的安排。

赵顼如意算盘倒是精明,林昭却不由苦笑,官家这是给他出难题啊!

庆州的案子影响肯定不小,而且涉及到军方,调查需要格外慎重,麻烦不说。官家期待的这个平衡,很难把握。

“林郎中!”皇城司的使者道:“官家有交代,圣旨你收着,至于是明察还是暗访,由你自己做主。必要的时候,可以公布圣旨,以大理寺少卿的身份提点陕西四路刑狱,全权处理环庆案。”

大理寺少卿,不小的官职了,对于林昭这个年纪而言,绝对是高官。关键是后面那句话,提点陕西四路刑狱,无疑是掌握了大宋西北最高的司法权力,权力之大,甚至超过了后世明清时期的八府巡按。

权力虽然大,但林昭知道,这些都是虚言,最重要的职责还是调查庆州案件。

“官家吩咐了,让林郎中务必尽快,朝中为此争执不休,官家希望早日尘埃落定。”皇城司勾押官及时转达了皇帝赵顼的期望。

对此林昭完全明白!眼下在大宋朝,只要是与王安石有关的事情,必然会引起波澜。何况此事还参杂了西北战事,诸多名将,就更加干系重大了。朝中的老头子中争论不休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如此一来,自己身上的压力就大了好多。

皇城司勾押官沉声道:“林郎中,官家有旨意,属下以及使团的五百禁军将士都归你调遣,如何安排请你决断!”

所谓决断,区别就在于究竟是明察还是暗访?

林昭不禁有些为难,到底该怎么办呢?

环庆路这潭水可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