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尽管朝廷规定的是五户或者十户为一保,但是在现实运用中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来是现实情况的问题。二来,地方官为了保证放出去的钱粮一定能收回来,自然而然就选取那些富裕人家,增加其名下的担保人数,从而保证贷款可以绝对的收回。

官府考虑的永远只是账面上的东西和利润,至于老百姓的想法和死活,他们根本不曾考虑,不曾顾及。

很不幸,王员外就被富阳县看成了一个香饽饽,所以让他为三十户人家担保。

上一个季度,王员外刚刚被坑了,损失了许多,故而对青苗法根本没有什么好感。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心有畏惧。

万万没想到,在官府竟然再次找上门来。王员外一听来意,尤其是三十户人家的数据,顿时吓的两股颤颤。

不过才七户人家已经让他损失惨重了,很勉强地支撑过来了,现在变成了三十户,其中又会有多少人还不起青苗钱呢?那到时候自己需要帮着补偿多少呢?王员外根本不敢想,只要其中略微出一点问题,自己就该倾家荡产了。

所以,这事他肯定的不愿意,于是乎婉言谢绝了。可是官差们不依不饶,根本不给王员外谢绝的机会,这事你就根本推辞不了。

王员外本是个读书人,也懂一些道理,对此很是不满,便据理力争。县衙的差役哪里肯与之讲道理,过程之中更是推推搡搡,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候,王员外的小女儿王朝云瞧见父亲被欺负,便用出面指责,估计小姑娘的言语也颇为犀利。结果成为冲突导火索,引发了严重的冲突。

县衙的差役们近一段你时间来,趾高气扬习惯了,感觉受到了很大羞辱,一时之间有些冲动,竟然和王家人厮打起来。

这个过程之中,王员外竟然意外受伤,倒地身亡了!

两浙路,乃至大宋朝,青苗法推行中的第一桩命案就此发生!

第一九二章小朋友

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竟然发生命案了,听起来有些滑稽,可这件事情可能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毕竟初衷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法令,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很不和谐的情况,竟然死人了,这算是怎么回事?

而且王员外之死是官员差役们直接造成的,原因则是对青苗法抵触与不满,更是因此而发生冲突,影响难免就有些恶劣。

发生此事之后,富阳县令刘惠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晦气,当真是晦气!

青苗法正如火如荼的时候,死了一个人,无疑会影响到正常的推行进度,效果,并且影响到他的声誉。如果这件事闹大了,被保守派的官员们拿出来做文章,说不定还会影响到大局。

刘惠很恼火,可不敢触这个霉头。对于他而言,此番推行青苗法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是仕途上能有所起色的唯一希望,因此绝对不能容许有任何的事情影响到前程。

故而,刘惠的第一想法就是遮掩,弹压一下王家的人,就让这件事当作是从来没有发生过。

不管怎么着,自己也算是一县之主,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办到的。至于王家人,凭借着自己的强权,不怕他们不听话。只要事情不闹大了,一切都好说!

起初的时候,王家人表现的很的温顺,当然了,兴许心中满是愤怒,却又无可奈何罢了!见此情景,刘惠也就暂时放心了。兴许在他眼里,一个乡绅根本就翻不起多大的浪花。

可是很明显,他小看了乡绅的女儿……

王朝云看到官差为难父亲,很是不满,出言维护父亲,可到底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得是人间险恶,说话也太过纯真直接。以至于冲突升级加剧。

王员外也是在盛怒之下,加上想要维护女儿,结果在冲突上不幸亡故。

发生这一切之后,王朝云很伤心,也很自责,不管怎么说父亲之死与自己是有关联的。当然了,朝云姑娘更多的还是愤怒与仇恨!

父亲是被人害死的!

王朝云虽然只有九岁。但出奇地早熟,心智也更加成熟。当县衙的差役们紧紧看着自家的时候,她知道暂时没有机会。

为了报仇,必须要学会忍耐,学会寻找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惠与差役们的警惕性在下降。同时他们主要防备的还是王家的大人。至于王朝云虽然有聪慧之名,可到底只是个孩子,多以对他的警惕性与防御性都很松懈!一个小女娃能做什么?不就是一个平常的乡绅们,还能斗得过县令老爷?或许刘惠至始至终都不曾正视过这件事。

事情往往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生转折!

想要为父亲报仇,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比富阳县令更厉害的人物。也许以前,王朝云束手无策,但是现在另当别论。至少与杭州通判和钱塘县有过一面之缘。而且在印象他们都是嫉恶如仇,善良的好人。

按理说是该直接去找杭州通判,小姑娘这几日耳濡目染,已经懂得一个道理,官大一级压死人。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王朝云却首先想到的是钱塘县令,一位帅气的大哥哥。

兴许是在危险的时候,林昭出手将他拦腰抱住相救的缘故吧。想起那双有力的臂膀和温暖的怀抱,小姑娘心中便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所以潜意识里,她觉得应该去找林昭!

于是乎小姑娘在家人的帮助下,偷偷溜出了富阳县……

钱塘县的花厅之中,林昭正与几个美女坐在一起喝茶!

今年在孟家在西湖附近买了不少的茶山,新鲜出产的茶叶口味很是不错,林昭对此很是满意!

“已经是夏季了。出春茶之后,今年的茶叶品质正在逐渐下降。”孟若颖说道:“工人们都很卖力,已经全部哄炒……只不过……”

“只不过什么?”林昭轻声问道。

孟若颖迟疑道:“春茶的品质不错,想必销路还好。可是后面的这些,当真不怎么样……售卖的事情可能会……”

“不必担心,都很好卖的!”林昭这才知道,原来孟若颖是担心茶叶质量问题会影响到销售。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茶叶的品质是随着节令变化的,当然了这与温度、水分等各种自然条件大有关联。但是可以肯定一点,对于江浙一带普通的炒青绿而言,清明后,谷雨前,确实是最适宜的采制春茶的时节。据说,从时间上分,明前茶是茶中的极品,雨前茶是茶中的上品。至于立夏之后,茶叶的品质便会下降许多。

林昭摇头道:“不会的,明前茶和雨前茶我已经派人送去汴京了,不知道诸位达官贵人是否喜欢?”

不管是棉花还是龙井茶,林昭都想要走高端路线。只听他继续道:“至于雨水之后,立夏之后所产出的茶叶,中原人看不上,但是有人看得上!”

“你是说……?”孟若颖对此似乎有那么一丝不解。

林昭笑道:“别忘了,北方草原上的人,吃的都是牛羊肉,难免燥热,茶水清爽,正好解油腻,想必他们会喜欢的。”

“对了,去岁西夏来朝,陕西路的榷场已经开了,把茶叶买到西北去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可能得要官府的同意才行!”

西北边境与西夏的榷场贸易是彼此交流的重要渠道,但是这一过程中,宋朝一直都小心翼翼,对贸易的商家管理极为严格。因为他们担心一件事,那就是走私……

要知道,西夏国内物资匮乏,与宋朝的榷场贸易是重要的物资流通渠道,甚至有严重的依赖性。每逢西夏不听话,宋朝就会关闭榷场,对西夏的威胁很大,屡试不爽。

之前梁太后为了在国内站稳脚跟,废除汉礼,同宋朝关系紧张。可是在不久之后,还是得低头向宋朝求和。原因何在?除了是已经稳住了国内局势外,另外一个重要缘故,就是迫不得已。

不过才一两年时间,西夏国内的用度已经严重匮乏,尤其是他们所产出的青盐无法外销,已经有些民不聊生了。所以梁太后的让步与低头,也有着现实的无可奈何!

林昭一提到西北,孟若颖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夏!不过转念一想,以林昭的人脉资源,想要办到这一点似乎不难!

林昭只是淡淡一笑:“不只是西夏,茶叶可以卖去很多地方的!”记忆里,有一条茶马古道甚为出名,如果有些模式成功,兴许可以辅助解决大宋朝现存的一些问题。

早在去年开始投入棉花种植之后,林昭便有了一个想法,而今一个方案与建议早已写好,已然送去了汴京,上奏给皇帝赵顼。

想必官家会有兴趣的,那么这些个茶叶……孟家又将多一份利润可观的生意!对此林昭很有信心。

孟若颖见状道:“既然你早有安排,那我就放心了……”

“没问题的,你放心就好了,倒是棉花的事情就得多盯着点,那玩意要秋天的时候才能采摘,现在是关键时期,不能松懈!”相比之下,林昭更为在意的是棉花。茶叶已经有上千年的饮用历史了,可是棉花……一个海外来的新品种,接受认可度比较低,现在正处在推广的关键时期,自然得慎之又慎。

孟若颖点头道:“没问题,粮食我都已经准备好了,只要一收获,粮食会全部发放给村民的。倒是收获的那么多的棉花,处理起来并不容易……”

“棉纺作坊的情况如何了?”林昭思来想去,觉得棉纺织与棉被,棉衣制作该同时展开。毕竟棉花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纺织,织棉布!

“已经在修建了,秋天的时候可以落成,只是需要的女工不少。江南的纺织女虽然不少,可熟悉的大都是丝织和麻布,对棉花有些生疏……”

“这个不打紧,先慢慢摸索吧,可以重金在江南招募纺织高手,只要能够对棉布纺织做出贡献或者改良的,再予以重金奖励。纺车的模型不是已经有了吗,只要有棉线,织布完全同理,相对不是很困难!”

孟若颖轻轻一笑:“你倒是什么都为我想好了,可是你自己……”

林昭也是无奈一笑,上一季的青苗法用棉花种植推广应付过去了,可是下半年又该怎么办呢?

总不能一直这样用两倍的粮食去换吧?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整个青苗法的推行都是存在问题的,有些意见不吐不快。

林昭思来想去,觉得皇帝赵顼与王安石如此器重自己,自然该诚恳效力才是。虽说朝廷已经迫不得己地在全国推广青苗法的,但林昭觉得,有些意见和建议还是该说!

皇帝与王相公皇帝该能听得进去吧!感觉似乎多少有点风险,所以林昭还是有些疑虑。

正在此时,有差役来报:“公子,门口来了个小姑娘,说是你的……小朋友,想要见你!”

第一九三章多管闲事

“小朋友?”林昭不觉有些懵了。

差役点头道:“不错,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自称是你的……小朋友,想要见你。”

“不会是什么人恶作剧,或者小孩走错了地方?”孟若颖不由疑惑。

“看着不像!”差役摇头道:“那小姑娘知道公子的名讳,看着有板有眼的,我们起初也以为是小孩子胡闹,让她离开,可是这小姑娘似乎铁了心了,就是不愿意走!”

“这么说,这小姑娘还挺有意思的!”孟若颖轻轻一笑,饶有兴趣地看着林昭。

沐思虹突然眉头一动,说道:“林郎可还记得,上元节在西湖边,那个猜灯谜的小女孩!”

毕竟已经时隔半年,当时觉得有点意思,还出手帮助了那小女孩。可平日里林昭很是忙碌,哪里会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事情过后便全部抛诸脑后,忘记了。

若非沐思虹提醒,他一时间还想不起这茬来,这会脑海中才依稀出现一个俏皮聪慧的小丫头形象!还记起那个女孩似乎叫做王朝云,可能与苏轼大有关联。

“那小姑娘极为聪慧,林郎你还搭救了她一把呢!”沐思虹再次提醒,林昭已经完全明了于心。

孟若颖一听,心里顿时好生羡慕,上元佳节,林昭与沐思虹一起游西湖,可惜自己没能去。同时对这个猜灯谜的小姑娘有些感兴趣了!

“听起来蛮有意思的,那这小姑娘来找林郎是……”大家更好奇地小姑娘的来意!

林昭一想,既然认识,人家上门了,那就见见呗!也算是给苏通判个面子,嘿嘿!

于是乎很快,差役便带着一个小姑娘来到花厅。

虽然时隔半年,但林昭还是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女孩,确实在西湖有过一面之缘。只是……

明显能够感觉到。小姑娘的精神气质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元节那晚在西湖边见到,小姑娘可谓自信满满,乐观开怀,嘴角始终挂着淡淡的笑容,虽然年纪小,却也有种迷人的感觉。

但是这回,小姑娘阴沉着一张脸。嘴角的笑容也不见踪影。而且脸上似乎还有浓重的悲伤与仇恨,没有一点活泼的感觉。与上一次相见简直判若两人,这半年时间小姑娘到底经历了什么?今日的来意又是什么?

林昭很好奇,三位美女同样好奇!

“大哥哥,你还记得我吗?”小姑娘虽然脸色不好,气氛低沉。但是礼貌与举手投足之间怎么看都像是个大人。

林昭点头道:“王朝云?”

一刹那间,小姑娘的眼眸之中闪过一丝淡淡的喜色,没想到钱塘县的这位林县令竟然记住了自己的名字!这让他感觉自己没来错地方,事情的前景也光明了很多。这几日她在加入的护送之下逃出来,也没少吃苦。

今日来到钱塘县衙求见,也只能说是碰碰运气。想要进县衙不容易,人家林县令是否愿意管这事。也另说!小姑娘的运气还算不错,死缠烂打终于进来了县衙,这会更像是看到曙光一般!

“嗯,没想到大哥哥还记得我的名字!”王朝云惊喜一闪而过,旋即又被浓重的悲伤弥漫。

林昭轻轻一笑,他不会告诉王朝云,记得你的名字是因为苏轼,以及你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些事现在想想。着实太过荒诞了,毕竟王朝云还是个孩子。当然了,这个小姑娘到底是不是苏轼的爱妾,还真的有待考证!

“记得,当然记得,你今日又是一个人出门的?你父母呢?”林昭笑着问道。

没想到一提及父母,本来十分坚强的王朝云瞬间泪流满面。一下子跪倒在地。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众人都很惊诧,谁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不过从小姑娘的悲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