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兵王在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强兵王在三国-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诳危桓鲈旅糠暝轮芯突崾诳巍!

刘宣听了后,点了点头,道:“我们走吧!”

一行人往管宁的住处行去,刘宣一行人出现,顿时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

忽然,一个年轻的士子冲了出来。

这名青年拦在了刘宣面前,道:“站住!”

史阿见状,当即就要拔剑出鞘。

刘宣伸手制止了史阿,道:“请问阁下是?”

青年士子看向刘宣,眼中带着天然的敌视,以质问的口吻说道:“你别管我是谁,你是靖王刘宣吗?”

“本王正是!”

刘宣点头,眼眸微眯着。

他刚到了管宁的住处,就有人跳出来阻拦。

这事儿,透着古怪!

尤其是跳出来的人很敌视他,让刘宣心中戒备了起来。

青年士子说道:“刘宣,别以为你是靖王,就能怎么样。我告诉你,幼安公是不可能答应你的,是不可能和你回青州的。”

管宁,字幼安。

管宁和邴原一样,都是北海国朱虚县人。

在汉末,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而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

在黄巾战乱时,管宁和邴原等人一起来到辽东避乱。

管宁淡漠官场,到了平郭县后,只谈诗书经典,从不涉及到政事。正因为如此,管宁并未卷入辽东朋党之中。因为他在辽东讲解《诗经》、《书经》经典,引来了大量的士人。

渐渐的,管宁有了今日的名望。

无数的士人倾慕而来,都为了听管宁授课。

刘宣看着青年,他忽然明白了过来。眼前的青年出来阻拦,不是因为和他有什么仇恨,而是因为要阻拦刘宣带走管宁。

刘宣明白了根结后,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刘宣眼神一冷,道:“大路朝天,各走一遍。莫非这里,是你家的不成。本王到哪里,还需要你来管束吗?”

青年士子闻言,双手伸开挡住道路,道:“我不让你过去!想要去见幼安公,就先从我的身体上踏过去。”

刘宣说道:“凭你能挡住吗?”

青年士子看了看,见刘宣还带了士兵,表情很是凝重。

刘宣脸上带着戏谑神色,又说道:“如果本王是你,就不会选择这么笨的办法,肯定会找一把宝剑,拿着宝剑搁在脖子上,然后威胁说只要本王再往前一步,就自杀在这里。或许这样,本王会考虑一下。”

青年听了后,眼中一亮道:“你说的是真的?”

刘宣道:“当然是真的,”

“你等着!”

青年大喊了一声,转身就朝着居住的房屋跑去。

刘宣摇头轻笑,迈步就往前走。

青年刚刚跑到了家门口,就见到刘宣继续往前走,他大喊道:“刘宣,你不讲信用。”旋即,青年又飞也似的来到了官道上,再一次堵在了刘宣的身前。

青年说道:“刘宣,你怎么如此不守信用。”

刘宣道:“本王哪里不守信用了?”

青年表情执拗,很是肯定的说道:“你明明答应了我,说要让我拿着宝剑在官道上阻拦,然后你要考虑的。”

刘宣轻笑道:“对,本王是答应了你,说你拿着宝剑搁在脖子上,那么本官可以考虑一下。但是,本王没有说要等你啊!”

青年听了后,脸上露出惊讶的神色。

旋即,青年才明白了过来。

刘宣耍他啊!

青年深吸口气,大声道:“刘宣,你休想让我放你过去。哼,我不会再上当了。我就站在这里,你想去见幼安公,先从我的身体上踏过去。”

刘宣摇头道:“你这样做,就不可爱了啊!”

青年道:“刘宣,有我在,你休想把幼安公带走。”

“咳!咳!”

忽然,一声咳嗽从后方传来。

却见竹楼的大门打开,一个三十有余的中年人站出来了。此人身穿一袭粗布麻衣,衣着普通。但是他的面容恬然安静,眼眸深邃浩瀚,给人一种儒雅淡然的感觉。

在他的面前,仿佛一切都风轻云淡。

在他的面前,仿佛一切都不在乎。

这个人,赫然是管宁。

相比于华歆热衷于官场,管宁是最淡漠官场的人。管宁最仰慕的人是郑玄,他希望向郑玄一样,做一个治学的人。

所以这么多人来了,管宁仍然愿意为这些人讲学。

管宁看到了刘宣,道:“靖王,请!”

说完,管宁回到了竹屋内。

刘宣看向青年,道:“还要拦路吗?”

青年怔怔看着管宁消失的背影,喟然叹息一声,就落寞的往自己的住处行去了。

刘宣知道青年不舍管宁离开,刘宣同情青年,却不会因为青年而放弃管宁。他带着一行人来到了竹屋外,却是让史阿带着人在外面等,只是和邴原一起朝竹屋内走去。

进入大厅,刘宣拱手道:“在下刘宣,见过幼安先生。”

在管宁的面前,刘宣不再是北海郡王。

称呼上,已经有所变化。

管宁微微颔首,摆手道:“靖王请坐!”

“多谢幼安先生!”

刘宣拱手道谢,然后和邴原坐下。

第332章 管宁的考验

管宁年龄不苍老,却给人一种面对睿智老者的感觉。他目光打量着刘宣,淡淡说道:“殿下的来意,在下已经清楚了,只是在下不能答应殿下。”

一开口,管宁就堵住了刘宣的嘴。

刘宣却是不着急,道:“先生为什么拒绝呢?”

作为一个政客,最基本的是脸皮厚。如果管宁一回绝,刘宣就觉得没了脸面,觉得丢了面子,那事情就不用办了。

刘宣很有耐心,他并不着急。

这一次,定要把管宁带走,让管宁在东莱郡安家落户。

管宁缓缓道:“在下不求财,不求官,只求治学。如今在辽东,能够安居乐业,不被打扰。这就足够了。”

刘宣拱手道:“先生真乃贤人雅士。”

管宁道:“一介草莽,殿下谬攒了,实在是不值一提。”

此时的管宁,简直是水火不浸,油盐不进。

刘宣和管宁闲聊着,只是聊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始终都无法涉及到重点。刘宣很有耐心,也不着急,反正有的是时间。

半个时辰,转眼就过去了。

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管宁起身说道:“殿下如果愿意,那就留下来用晚饭吧。”

刘宣道:“多谢先生。”

管宁起身走出了竹屋,竟是在屋外准备晚饭。管宁的吃食很简单,刘宣、邴原也就随着管宁一起吃了晚饭。

至于史阿等人,刘宣吩咐一行人自行解决。

吃过晚饭后,管宁回到厅内。

灯火摇曳,管宁的目光落在了刘宣身上,道:“殿下的事迹,在下倒是听闻了一些。只是殿下汲汲营营,将来有何打算?”

刘宣一听这话,心中骤然笑了起来。

来了!

现在才是重头戏!

至于刘宣刚到的时候,管宁和他说的话,应该有考校的意思。

事实上,管宁下午和刘宣说话,一方面是表明心迹,言明不打算做官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考校一下刘宣耐心的想法。

如果他一回绝,刘宣就带人离开,事情就到此为止。

刘宣留下,事情有转圜的余地。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管宁给刘宣设下的一个小小考验。

刘宣微微一笑,不急不缓的道:“先生,论及将来的打算。在近期内,是把北海国和东莱郡治理好,锻炼出一支无敌之师;短期内,是平定青州,稳定青州局面;长期内,则是西出青州,荡平天下战乱,中兴汉室。”

大致的一个规划,刘宣说了出来。

管宁点头道:“殿下果然是好志向,希望殿下能够成功。天下太平,百姓也能有好日子过,不至于****受苦,夜夜受累,朝不保夕。”

刘宣说道:“要解决百姓之苦,却并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需要无数人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管宁说道:“愿闻其详!”

刘宣心中窃喜,这可是说服管宁的机会。

面对管宁,刘宣没有立即述说,反而是慢慢的思考。

宁愿慢一点,刘宣也不愿意出错。

管宁也是表情平静,静静等着,邴原坐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并不开口说话。

房间中,灯火摇曳。

忽然,刘宣说道:“百姓之苦,究其原因是战乱所致。”

“往大了说,需要四处征讨不臣。往小了说,需要无数人一点一滴的付出,才能积累力量,然后四处征伐,平定局面。”

“这一切的基础,人才是根本。”

“不管粮食有多么的丰足,士兵有多么的精锐,累计了多少的钱财……如果人才缺乏,都难以成事,或者可以短期内成事,但难以长久。”

“军中无大将,政务缺能臣,那么不论是战场,亦或是政务,都无法运转。”

刘宣眼神自信,镇定自若的说道:“所以在本王看来,要解决百姓的疾苦,得挖掘大量的人才参与,才有机会力挽狂澜。”

话语的语气,已经有了变化。

此刻,刘宣是靖王,是从一个王者的角度阐述问题。

管宁微微一笑,道:“殿下之言,或许有理。但在下不过是一个治学之人,上马不能行军打仗,下马不能治国梳理内政。在下这样沽名钓誉之辈,如何能担得起殿下厚爱?”

刘宣摇头道:“在本王眼中,先生才是真正的人才。”

管宁微微一笑,说道:“殿下谬赞了,刚才在下就说了,在下不能治国不能打仗,算什么人才呢?”

刘宣摇头道:“先生勤于治学,教导出无数人才,这不是真正的人才,那谁是真正的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生传道授业,为无数人开启智慧,让无数人成才,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管宁听了这番话,眉头一挑,眼中也颇为惊讶。

没想到,刘宣竟是说出这样的一番话。

刘宣表情肃然,继续道:“在下请先生回青州,一不要先生行军打仗,二不要先生治理内政。在下只需要先生在青州传道授业,潜心治学,钻研经典,那就足够了。”

邴原作为归顺刘宣的人,听到这里,忍不住开口劝说道:“幼安,靖王志在平定天下,中兴汉室。而他所做的,也是让你教书育人,和你现在做的,是一样的事情,为何不回去呢?”

管宁脸上的表情,开始犹豫了起来。

出仕为官!

这不是管宁需要的。

刘宣提出的要求,契合了管宁的想法和初衷。

以至于,管宁的心动摇了起来。

刘宣继续说道:“幼安先生,本王心中有些许疑惑,可否请先生解惑?”

管宁道:“殿下请说!”

邴原看在眼中,心想管宁肯定逃不出刘宣的手掌心了。当初他遇到了刘宣,先是被刘宣辩驳的哑口无言,然后刘宣登门拜访,他就败在了刘宣的三寸不烂之舌下。

如今刘宣面对管宁,恐怕管宁招架不住。

刘宣表情平静,不急不缓的道:“先生是愿意教一人,让一人开启智慧;还是愿意教天下人呢?让天下人开启智慧呢?”

管宁想都不想,就肯定的说道:“管宁之志,便是穷究经典,让天下人开启智慧,让天下百姓不再蒙昧。”

第333章 劝服管宁

(第2更,还有第3更,求票啦。)

刘宣一副了然神色,说道:“既然是这样,那么先生为什么还要寄居辽东呢?先生当初寄居辽东,是因为中原战乱纷纷,难有清静之地治学教书育人。但如今,青州趋于平定,北海国和东莱郡更是百姓安居乐业,一片乐土。如今有了条件,先生何苦要留在辽东。”

“再者,辽东偏僻之地,这边的学生终究是少数。先生研究经典,为世人讲学,前来听讲的人终究是少数。”

“北海国中原之地,在北海国治学,研究经典,传授学问,才能让无数人开启智慧。”

刘宣说道:“一人智短,众人智长。幼安先生到了北海国后,还可以呼朋唤友,广邀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学生授课。如此,岂不是更好?如今在辽东,先生势单力孤,纵然是竭尽全力,也难以有所成就。“

管宁点了点头,脸上也流露出一丝赞许神色。

眼前的靖王,不简单!

这份口才,着实是不凡,纵然是管宁心智坚定,也被刘宣说得动摇了起来。

刘宣继续说道:“本王曾经听一位前辈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论在朝廷亦或是隐居,都是心系社稷,心系天下。”

“先生此前留在辽东,是无奈之举。”

“如今还留在辽东,着实令人遗憾。”

刘宣表情郑重,说道:“本王一直认为,先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先生这般人,不应该埋没在辽东。”

管宁的眼中,闪烁着一道异彩。

“居高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说得好!”

管宁看向刘宣,道:“说这些话的人,敢问尊姓大名?”

刘宣道:“此人名叫范仲淹!”

管宁表情郑重,问道:“此人住在何处呢?如此性情高雅之人,必定是名士,在下一定要前往摆放才是。”

刘宣闻言,心中却是好笑。

范仲淹那都是七百多年后的人,怎么去摆放?

刘宣解释道:“范先生和本王也只有数面之缘,他四处游历,四海为家,他的住处,本王也不知道。”

管宁轻叹了口气,道:“可惜!”

刘宣看向管宁,正色道:“先生,本王诚恳的邀请你回东莱郡。”

管宁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说道:“殿下,回东莱郡可以。但是在下再次重申,绝对是不会入仕为官的。”

刘宣笑道:“我不会勉强先生,而且我也不需要先生做官。等先生到了东莱郡后,我会拨款专门修建学舍,组建书院,让先生能一展所长。”

对于人才,刘宣是极为看重的。

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人才为王,拥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的可能。

只是三国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第一,颍川书院。

如郭嘉、戏志才、荀彧、荀攸等人,都是出自这里。

第二,鹿门书院。

如庞统、诸葛亮、徐庶、孟公威等人,都出自这里。

刘宣的想法,是在东莱郡组建一座书院,然后通过管宁的名气吸引人才,然后培养人才,让东莱郡成为人才汇聚的地方。

管宁微笑道:“殿下能保证,那在下就放心了。明日一早,在下就和殿下一起离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