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没有继续说下去,但言下之意已经很明白,他肯定已经得到李世民的许可。若是生变。可以调动边疆各州驻军,江夏郡王便是统帅了。
如此看来,此番出使……
谢逸不禁生出一种凶多吉少的感觉来,李二陛下果然给自己找了个危险的苦差事啊!
在长安的时候还不和自己多说,现在上了贼船,再想退缩已经来不及了。
唉,被皇帝陛下坑的感觉真的不好。
“王爷,既然如此,还是请您尽早准备一直精兵等候在边界处。万一有什么,下官会第一时间掉头往回跑的,到时候麻烦您接应一下。”
谢逸话一出口,李道宗便“鄙视”地看了一眼。低声道:“谢逸啊,虽然有这个准备,但如果能不开战,还是尽量不开战的好!”
呃……
“敢问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王爷的意思?”谢逸心中暗想。印象里的大唐帝国是强盛的,李二陛下也是强势之人,对开疆拓土比较有兴趣的那种。
面对咄咄逼人。颇有威胁的薛延陀去,岂会忍气吞声?不合常理嘛!
李道宗多少有点误会了谢逸的意思,他以为谢逸是在强调,为臣者只奉皇帝旨意,不听郡王告诫。
“当然是陛下的意思了,此等关乎国朝江山稳定的大事,岂是我一个武将敢置喙决断的?”
李道宗解释道:“前年关中旱灾,去年东都水灾,今年也有不少地方受灾,且秋收才开始。钱粮方面,朝廷的准备并不充足,打仗除了拼将士的勇武之外,最要紧的便是钱粮。”
“这么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凭着这张嘴,尽量让夷男不反是吗?”
“没错,尽量不现在反,只要拖上一年半载,朝廷准备充分了,自然会腾出手来收拾他们的。”
谢逸无奈道:“如此甚好,下官心里有数了。”
“陛下派谢学士前往,自然是信任有加,相信谢学士一定会办好的,就凭你这张舌灿莲花的嘴。”
李道宗悠悠道:“但愿从薛延陀回来,谢学士能再获得一个殊荣——大唐的苏秦张仪之才。”
谢逸低声道:“王爷,你这么是转着弯骂我是吗?”
“怎么会?你若是连本王这关都过不了,那就真没资格去薛延陀了。”
狄知逊哈哈一笑,言归正传道:“王爷,说说草原的情形吧!”
“好!”
李道宗道:“此番夷男寿辰,除了大唐,草原各部都有派使臣前往,其他的不要紧,最重要自然是西突厥使者了。
本来前两年西突厥内乱,两家以天山以西的伊列(犁)河界相互对峙,水火不容,严重内耗。我大唐也正是趁此机会出兵北上,才得以从容击败颉利,安定北疆的。”
“确实如此,东西两边的突厥人虽然分而治之,但到底同宗同源,当时若相互援助,我大唐军队相对取胜可不容易。”狄知逊对此深以为然,十年前他们都是那场决定国运大战的经历者。
“但现在不同了,今年咥利失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作乱,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西边的突厥人算是统一了。”
李道宗道:“别看西突厥可汗上表大唐皇帝,又是纳贡又是修好,但实际上却别有用心。尤其是近几年,大唐对西域各国的影响逐步加深,击败吐谷浑,大有沿着祁连山下的走廊恢复前汉盛世的趋势。
西突厥素来将西域各国视为囊中物,自家后花园里的臣属,焉能让别人染指?所以对我大唐还是相当忌惮和敌视的。”
那是当然,大唐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威胁到西突厥的安定,有想法是自然的。
如果放在以往,西突厥人估计不介意和大唐打一仗,但东边突厥颉利的战败是个血淋漓的教训。
使得他们不敢轻言动兵,毕竟从天山脚下兵发长安夜不现实。只要唐军尚未直接到达西域,两国的直接正面冲突暂时会避免。
自己不动手,可以怂恿支持别人动手嘛!
比如吐谷浑和薛延陀!
此时想来,几年前吐谷浑进犯大唐之事颇为诡异。吐谷浑力量相对薄弱,后面尚且有强大的吐蕃为威胁。
正常情况下,他们不该轻易对外动武,尤其是惹怒大唐这等庞然大物才对。可他们却偏偏这么做了,那么此事就显得非同寻常了。
大唐君臣原以为是吐蕃人在背后捣鬼,但前不久发生了一件事,一个插曲揭开了事实真相。
这事说起来当真有些意思。吐蕃如今国力强盛,在军事方面几乎可以与大唐比肩,其赞普松赞干布年轻有为,也颇为仰慕中原大唐帝国。
也有那么一个心愿,迎娶大唐的公主。
最初是有想法,大概觉得自己身价不高,不曾明说。但某次一个大唐使臣出使吐蕃,多嘴说大唐有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
吐蕃人一听有些不服气了,小小吐谷浑竟然迎娶了大唐公主。吐蕃怎么能例外呢?
于是乎,松赞干布便派人前来长安提亲,求娶大唐公主,结果被李二陛下直接给拒绝了。
提亲被拒。松赞干布和吐蕃大臣都觉得很屈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乎,他们带着兵马便去进攻吐谷浑了。
不得不说,吐蕃人这个逻辑思维真是特别。是大唐拒绝了他,可他们去率部攻打一个毫无过错的部族,吐谷浑当真是冤枉啊!
嫉妒。松赞干布肯定是嫉妒吐谷浑可汗,一个不如他的能娶到大唐公主,而他的求亲却被拒绝了。
所以得胖揍一顿吐谷浑,以泄心头之恨。
再者,或许可以理解为大唐示威或者说警告。看看我们吐蕃军力多强大,想打谁就能把谁打趴下,你们大唐不要看不起我,下次求亲可不能再拒绝。
根据文成公主下嫁的典故来看,吐蕃人的目的应该算是达到了。
同时也暴露出吐蕃和吐谷浑之间关系不良,那么在背后怂恿吐谷浑进犯大唐的,必然就是西突厥了。
对吐谷浑而言,他们大概是想要以此来借助西突厥的力量,来牵制的吐蕃,从而给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除了吐谷浑,西突厥要拉拢的对象自然是薛延陀。
从各方面来看,薛延陀都比吐谷浑更有价值,更有实力。薛延陀而今的兵马与昔日的颉利可汗不相上下,他们距离大唐更近,开始作战后不想吐谷浑那样有后顾之忧,可有全心全意南下进攻。
对大唐造成的伤害和压力也是最大了,西突厥可汗相信,夷男绝对能把战火烧起在东边草原。
所以,夷男寿辰这样的好机会怎么会放过?西突厥必然会被人前来出使,加以最后的怂恿,并且商讨具体策略。
李道宗道:“西突厥可汗派出了他的亲弟弟努失毕部小可汗胡禄为使臣,出使薛延陀,你们到时候可能会正面交锋。一切当需小心。”
“有胡禄的资料吗?”
“有一些,但很简略,毕竟西突厥距离长安遥远,且刚刚发生过动乱,胡禄算是新崛起的新贵,以往籍籍无名,所以了解不多。”
“好吧,那就等到了真珠可汗汗帐再见识见识吧!”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那就只能随机应变了。
“嗯!”李道宗道:“你们务必要小心,不管怎么说胡禄身份尊贵,西突厥能让他出使,便表明对此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达成意向的可能很大。”
谢逸不禁心中暗叹,使臣的身份确实比较重要,但也要分场合和情况。如果真是为了与西突厥比肩,甚至超越之,最好是派一位亲王出使。
李世民能舍得自己的亲儿子,亲兄弟冒险出使?可能吗?
更何况,身份只是一个重视程度的象征,对薛延陀的影响成分不大。真正影响夷男做出决断的还是利弊权衡。
大唐给不了他太多利益,如果威慑再不够的话,便只能想办法糊弄和“恫吓”了。
要怎么做呢?
“王爷,就没有点好消息吗?”谢逸笑道:“如果完全是王爷所说的情形,下官还真有点畏缩啊!”
“使臣代表大唐,谢学士可不能有损大唐国体尊严。”李道宗悠悠道:“至于好消息,倒也不是没有。”
谢逸忙问道:“哦,什么好消息,王爷快快说说看,也好让下官压压惊,平复一下心情。”
李道宗沉吟道:“这个……从长安传来消息,夷男有两个儿子大度设和突利失不和,这事使团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呃……这也算好消息?”
李道宗一本正经道:“对啊,有了这个消息,至少有利于使团行事嘛,自然是好消息喽。”
“好吧!”满头大汗的谢逸表示无奈,只得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李道宗期许鼓励道:“嗯,好好想想,到时候或许用得上。”
谢逸不甘心,问道:“王爷,长安那边传讯时,就没说点其他的?就没点建议什么的?”
“建议?应该算有吧,房玄龄让你好生利用薛延陀两位王子的矛盾,最好是挑起其内斗。”李道宗的回答与没说区别不大。
谢逸沉吟道:“对王子而言,最大的矛盾便是王位了,只是夷男正当盛年,似乎不着急立即承认,不过……”
“不过什么?”李道宗顿时颇饶有兴趣。
“如果想要他们的矛盾现在就爆发,那就得将立下储之事提前闹大,不若由我们大唐朝廷出面,给夷男的两个儿子加封。”
谢逸道:“比如都加封小可汗,将来便都有继承大可汗位置的资历,而今内斗便会开始加剧,甚至与夷男生出矛盾来。”
李道宗是明白人,当即了然于心。自古国无二君,薛延陀要是有两三个可汗,那可就热闹了。
狄知逊赞许道:“倒是个好主意,不过得三省,甚至是陛下应允支持,也得有个合适的由头。”
谢逸笑道:“由头好不简单,当年汉武帝不是已经干过了嘛!”
李道宗和狄知逊对望一眼,异口同声道:“推恩令?!”
第一九二章请旨长安
汉初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到了景帝年间酿成大祸。
诸侯王与汉朝廷和皇帝因为种种利益纠葛而产生对立和摩擦,矛盾越发激烈,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
好在汉景帝反应迅速,又有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奋力抗敌,最终平定叛乱,没有让大汉王朝分崩离析。
但汉朝的诸侯分封问题依旧存在,强大的诸侯王对朝廷和国家安定始终是个威胁,汉武帝时的淮南王之乱便是例子。
为了彻底解决诸侯封国问题,而又不引发诸侯王强烈的反抗,汉武帝采取了一种温和的方式——推恩令。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以关怀所有的刘姓子弟为由,认为原来仅仅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毫无继承的处境表示同情和抚慰,并加以改变。
为了表示对所有刘姓皇族子弟的关怀,朝廷推恩众人,诸侯王死后所有的儿子都有继承权,封国由几个儿子均分。
表面上看似的朝廷多分封了几个王,实际上除了年节多点赏赐,死后多修几座规格高一些的王陵之外,朝廷实际上没有什么损失。
实际分封出去的土地面积还是那么大,原本可能对朝廷产生威胁的封国越分越小,抱团的筷子被分成一根一根。
比如梁孝王刘武死后,梁国便被分为五个诸侯国,于是乎中原地区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和朝廷叫板的诸侯了,皇帝也便能心安。
这样的方式比较温和,老牌的诸侯和嫡长子肯定不乐意,但其余原本对王位无望的儿子自然高兴,会多加支持,执行起来也容易多了。不至于让诸侯王们同仇敌忾,联合起来反对大唐。
温水煮青蛙,杀人不见血的招数。还美其名曰推恩令,但效果当真不错。
适才李道宗提及真珠可汗夷男的两个儿子不和,可以加以分化,谢逸便想到了这个招数。
王子不和睦,争夺的本质是什么?
不就是王位嘛!
毫无疑问,薛延陀的两位王子肯定盯着老爹夷男的可汗之位呢!
但夷男正当盛年,可能不会过早决定王位继承人,所以两位王子争斗尚且有限,不足以内耗。
但如果提前催化,那就不同了。
草原部族和中原王朝不同。草原上是部落制,每个王子都会统领一部分人马,都颇有实力。夷男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儿子的帮衬,率部拱卫并地方别人。
这一点,与中原皇子不掌军政,争斗起来主要是打打嘴仗,相互攻讦,争取大臣的支持和皇帝宠爱不同。
草原上要是起了冲突。是可以真刀真枪你死我活的,对大唐而言,这便是机会。
两位薛延陀王子大抵早就有这个心思,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名义。也不敢轻易开罪老爹夷男,所以多有隐忍。
然而,如果大唐给个封号的话,那就不同了。所谓名正言顺嘛!
毕竟对草原部族而言,大唐的封号还是很值钱的。
薛延陀崛起之后,夷男的实力一度可以和昔日的颉利可汗相提并论。但仍旧恳请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
西突厥何等强大,新可汗上位,也有朝贡长安求取封号的举动,吐谷浑和吐蕃亦是如此。
好像没有大唐的封号,就名不正言不顺一样。
既然如此正好,那就给薛延陀的两位王子也来个封号,给个可汗的名头,反正不花钱,只需要一道诏书即可。
有了这个封号,那两位王子就有名正言顺能够争夺薛延陀继承人的身份,甚至与自己的老爹夷男争一争。
如此一来,草原就成了三股力量,虽说是父子。但在王位面前,还能拧成一股绳吗?说不定还会彼此内斗,那样一来消耗可就大了,还有力量对大唐造成袭扰吗?至少威胁度会大大降低。
如果运作得当,再加上点好运气,甚至可能让薛延陀分崩离析,从此一蹶不振,毕竟是有成功例子存在的。比如突厥,不就分了东西两部嘛,西突厥内乱多年,也是刚刚才停歇的。
毫无疑问,这是大唐君臣最希望看到的场面。
因此当谢逸首先提出这个观点,联想到推恩令时,老谋深算的李道宗和狄知逊很快便想明白其中缘由。
纷纷拍手叫好,当真是个好主意。
“谢逸……逍遥啊,在长安时便听说你头脑灵活,想法多,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啊!”李道宗连连称赞,言谈间对谢逸的称呼也改了。
作为尊贵的长辈,以表字相称,明显有看中亲近之意。
谢逸谦虚道:“王爷谬赞了,不过是灵光一闪想到了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