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最是帝王家,这句话自然不是空虚来风随便说的,只是……
这样做了以后,将来九泉之下,母后会不会责怪自己呢?突然之间,想起亡故的母亲长孙皇后。李承乾的心里猛然咯噔一下。
……
谢逸和孙伏伽在大理寺忙忙碌碌,审问李佑和阴弘智尚未结束。
分隔审问,当同一个问题变化方式,不断多次提问之后,已经开始有一些效果了,经过比对李佑和阴弘智的说辞开始渐渐有了一些细微的偏差。
阴弘智倒仍旧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说话仍旧是严丝合缝,似乎找不出一丝一毫的漏洞。
但实际上,太过严谨有时候反而是漏洞的体现。可以理解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甚至是不断推敲才说出来的。
哪怕是一些很随意的问题,他都要深思熟虑,似乎唯恐说错什么。正常人哪里为把自己搞的这么劳累?
这般超乎寻常的谨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阴弘智说的不是实话,他在努力地想要掩盖什么。而说出来看似天衣无缝的言辞实际上可能是弥天谎言,想要传递些许他自己想要表达的讯息。
一个谋反的逆贼,这般谨慎,条理分明。言辞针对的还是当朝太子,关乎江山稳定。似乎只有不安好心四个字可以形容。
这越发坐实了谢逸的怀疑,阴弘智此举恐怕不简单……
只是现在还未有确切的证据,虽然自己和孙伏伽都已经认可李佑和阴弘智的说辞有问题,但就这样奏报给李二陛下似乎不太合适。
纵然是李世民本人相信了,但其他的王公大臣呢?
要知道,这件事非同寻常。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捏造揣测,必须要有确切的证据来说话。尤其是自己的身份相对敏感,除了代表晋王府之外,本身和东宫与魏王府的关系都不是很好,弄不好会被人诟病为公报私仇。
所以谢逸不得不谨慎。可偏生在这个当口有冒出来一个冯孝约,一个昔日的东宫千牛备身,又一刀插在了东宫的胸口,并且泼上了一份墨水,想要洗干净太难太难。
看来对方真是有备而来啊!
谢逸关心的重点不是东宫是否能洗白的问题,东宫就此倒下自然是好,但如果让别人趁势而起可不是什么好事。
尤其是到目前为止,压根没有抓到任何具体的把柄,虽然猜得到幕后凶手,却不知对方的底牌以及可能的动作,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谢逸不想在这件事上有任何的信息落后,否则不仅仅不能掌控局势的发展,在最恰当的时候做出反应,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举动。甚至可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还有便是李承乾会怎么做?历史上的东宫谋反已经不远了吧,究竟会是哪一天,会是怎样的情形?
李世民是否有所察觉,有所准备,大唐的天空未来会是什么颜色?这些问题都让人惴惴不安!
孙伏伽似乎也嗅到了什么,他比较着急,他是希望这件事能够妥善解决,不要出什么大的乱子。这是一个忠臣该有的态度,所以尽早从李佑和阴弘智嘴里拿到实质性的证据就显得至关重要。
“谢学士,虽然现在已经发觉异常,李佑和阴弘智的说辞开始有差别,甚至矛盾之处,但这……”
孙伏伽也好生为难,身为大理寺卿,被皇帝委以重任却没有进展,他觉得自己很失败。
可事到如今,如果只是将这些算不得铁证如山的东西交给皇帝,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这样吧,将李佑和阴弘智关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交流,或许会有所发现。”谢逸沉吟片刻,给出这样一个方案。
孙伏伽沉吟片刻也同意了,说道:“好的,到时候我安排人在一旁监听……”
谢逸当即摆手道:“不必,阴弘智此人十分老道,若是发现隔墙有耳,反而什么都不会说。再者,即便是听到什么又能如何?除非是皇帝陛下亲耳听到,否则她事后矢口否认,你能奈何?”
“那……”孙伏伽有些不明白了,既想让他们说点什么,又不派人监听,那意义何在呢?又有什么作用呢?
谢逸笑道:“孙寺卿尽管安排就是了,此事我自有办法……先将目前已经发现的内容禀报给皇帝陛下吧!”
“好吧!”孙伏伽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想到谢逸不是无的放矢之人,或许有什么非常之能把,说起来自己倒是真的想要见识见识。
谢逸暂时离开了大理寺,他需要回家一趟准备点要紧的东西。
长安城里的淮阳郡公府冷冷清清,谢家妇孺已经从白云观离开,所谓的祈福结束之后便回了辋川别墅。而且那里有阚棱亲自坐镇,防御级别已经提到最高,暂时倒是不必担心。
现在谢逸更为担忧的反倒是晋王李治,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本钱,现在长安城里这个风雨飘摇的局势焉知会不会影响到他。
如果李治又一丁点的闪失,那自己可就真的满盘皆输了,可是自己偏偏不能公然出面提醒李治,或者采取什么措施。
否则李治本人,甚至是李世民都会有所怀疑,毕竟未卜先知这种事是没办法解释的。但是没有一丁点防备是不行的,该当如何是好呢?
谢逸思索许久,请了一位客人登门,没错,正是晋王府伴读——狄仁杰。
狄家小郎君现在已经长大了,作为未来的宰相,此子的潜质和见地都是不错的,在晋王府也做的很不错,将来肯定会成为李治的左膀右臂。
即便是现在还小,也已经是晋王府的心腹和要紧人物,没办法直接提醒李治本人,但可以找狄仁杰嘛!
这小子从小和谢家关系良好,对自己也算是颇为崇拜,最要紧的是与妹妹小蛮关系很亲昵,很有成为谢家姑爷的潜质。
狄知逊和谢逸其实都已经默认了此事,只待两个孩子再长大一些,便可缔结良缘。这种情况下,谢逸和狄仁杰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默契度很高,在这个时候是可以将此等要紧事情委以重任。
反正目前的严重程度还有限,只是做些许提防,相信狄仁杰是能够做好的,谢逸对他很有信心。(未完待续。)
第三八八章朕失一镜
阳春三月,算是长安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的百姓出城前去欣赏灞柳飞雪,或行走在渭水两岸,或前去南山脚下踏春。
普通的百姓感觉不明显,但长安城里的权贵之家却都清楚地察觉到笼罩在长安,乃至整个大唐上空的阴云。
东宫风雨飘摇,皇子蠢蠢欲动,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但结果又与所有人切实相关。
哪个皇子上位,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家族而言都意义非凡,尤其是那些和东宫与魏王府或多或少都关联的人,都对此格外关注,忐忑不已。
狄家却是例外,狄知逊是郑王府的长史,儿子狄仁杰则是晋王府的伴读,与东宫和魏王府都没有什么瓜葛。无论最终结果怎样,他们都不受影响。
狄仁杰这会正哼着小曲,骑着马一路小跑往淮阳郡公府去,半个时辰前有人来通知谢娘子准备了礼物,从辋川别墅送回来,让他登门去取。
一听说是谢小蛮送的礼物,狄仁杰压根没有多想为什么礼物不直接送到家里,反而要让自己上门来取,便迫不及待地骑着快马来到谢家。
少年郎情窦初开,对心仪的少女劝心全意,尤其是那天在辋川别墅送过礼物,应该算是定情礼物之后,平日里聪明睿智的的狄仁杰在谢小蛮面前已经失去了该有的敏锐和判断力。
满心欢喜地来到谢家,没想到等待他的不是谢小蛮的礼物,而是表情格外凝重的谢逸。
狄仁杰当时有些愕然,但看到谢逸凝重的表情之后便瞬间的冷静下来,在晋王府待了多年,深得谢逸教导和影响。狄仁杰比寻常同龄的少年更为成熟,也更为镇定。
“谢长史有什么吩咐吗?”
“是有点事情要交给你做,不知道你有没有胆量和能力完成?”
两个人的对话很平静,都彼此静静地看着对方,格外的沉着冷静,哪怕明显已经意识到涉及的不是小事。但仍旧没有丝毫的波澜起伏。
“可以!”虽然不知道是什么事,但狄仁杰没有丝毫的犹豫,便点头给出了笃定的回答。
“好的,你这般……”谢逸附在狄仁杰耳边轻声交代几句,然后正色道:“能做到吗?”
“能!”第二次在已经确认了事情难度之后,狄仁杰再次给出了完全相同的答案,还是那么的自信笃定。
“那好,这件事就拜托你了。”谢逸也对这个尚未成年的少年郎寄予了充分的信任,他相信整个有宰相之才的少年肯定能将事情办好。
随后狄仁杰便离开了谢家。进门的时候他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郎,出门的时候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少年俊杰,注定是未来的宰相……
……
谢逸出宫的同一时刻,孙伏伽进了皇宫,去向李世民禀报已经审理的案情进展。
“李佑和阴弘智的说辞有出入?”
“是的,多次审问之后,两人的说辞还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还是有所出入。按照正常情况来看。应该是彼此窜供不够仔细,细节有瑕疵的缘故。”
孙伏伽道:“相对来说。臣和谢学士都觉得阴弘智回答问题过于理智,李佑则过于机械,所以窜供的嫌疑比较大,他们的说辞恐怕未必可信。”
“如果是这样的话,东宫是清白的?”李世民淡淡地问了一句。
孙伏伽不禁有些惶恐,连忙道:“这只是臣根据多年的惊讶推测的结果。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不敢向陛下保证……”
“这些朕还是知道的,你继续加强调查便是了。”李世民摆摆手,心情似乎轻松了不少。
虽说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李世民仍旧愿意相信孙伏伽的这套说辞。愿意相信李承乾是被冤枉的。
李二陛下似乎很乐于见到这个形势,帝王猜忌之心让他不得不疑心长子,但是从内心的感情上他是不愿意相信嫡长子会谋反的。所以当有了这样的佐证之后,他心里反而松了口气。
这就好……
如果真是如此,倒真的是冤枉了李承乾,对此李世民满心愧疚,甚至在想着待事情了结之后该当如何补偿嫡长子。
所以本来对东宫的些许猜疑,以及必要的揣测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些许监控措施似乎也不必要了……
不过这幕后到底是什么人捣鬼,李世民对此深恶痛绝,他自然是要查个明白的。
就在这拨云见日,即将见到阳光的时候,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却传到了承庆殿——魏征病了,沉疴突发,已经病入膏肓。
魏征主管着门下省,是当朝首屈一指的重臣,且因直谏而扬名天下。这些年魏征兢兢业业,难免积劳成疾,前些天身体已经有些不适了。
但皇帝诏命他前去东宫担任洗马,按照道理如果身体不适是可以换人选的,但是魏征没有推辞,更没有拒绝皇帝的安排。
托着疲惫的病体进了东宫,前去辅佐太子李承乾。最近一段时间,东宫风雨飘摇,几乎每天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为了稳定局势,改变太子在皇帝和臣民心目中的形象,魏征做了很多很多。
不过他认为最要紧的不是这些外部局势,而是太子殿下的内心态度,如果这不能有所改观,迟早会出事情,其他的什么举动都将毫无作用。
为此魏征也没少费工夫,但起到多少作用这就不好说了。正是因为内外张罗,操心这许多事情,这段时间魏征耗费的心神太多太多。
偏生最近几天,东宫有出了许许多多的乱子,魏征难免操心,着急之下急怒攻心,结果……一下子就病倒了,且是一病不起。
经年累积的沉疴疾病终于在一个关键的时候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年老体弱。且忧心劳累的魏征如何能支持的住?
以至于很快便病势严重,甚至到了病入膏肓,随时可能撒手人寰的地步。
当朝重臣,门下宰相,东宫师长,这样的大人物病入膏肓。是必然会引起震动和些许影响的。
按照惯例,在重臣弥留之际是必须要奏报皇帝陛下知晓的,无论是事先心中有数,还是做出相应的人事安排都是必要的。
不过最紧要的则是皇帝前去探望,对臣子和其家属而言这绝对是莫大的荣耀。
皇帝前去和臣子家里探病往往是有门道的,一般都选在弥留之际,如果皇帝来过之后没有死,反而会有尴尬,有人甚至不得不惨烈地自行了断。
这种特殊的皇家恩宠。有时候当真让人为难。因为皇帝登门探望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探病,另外一方面便是皇帝来听重臣的遗言,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大臣们临终说出来的话往往非常要紧,且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皇帝听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了,皇帝愿不愿意去听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必须要告诉皇帝。让皇帝陛下有选择的机会。
尤其是魏征这种一生都在纳谏的名臣,临死一谏或许惊天动地。意义非凡。说不定还会和东宫有关系,毕竟魏征这些日子对太子真的是多有维护。
消息送到了承庆殿,李世民愣了片刻,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悲凉。这些年身边越来越多的大臣离开,先是杜如晦和屈突通等人,后来的虞世南。现在则已经轮到魏征。
当一个个的大臣,曾经的左膀右臂开始头发花白,开始离开人世间,李世民也莫名心中感慨,自己的年岁已经不小了。也开始须发泛白,也开始衰老,也许要不了多久之后自己也就……
虽然整天有人在耳边山呼万岁,但人生在世有谁能够万岁呢?秦始皇想要长生不老,结果二世而亡的例子就在眼前,李世民不是糊涂人,不会犯那种错误。
人总归是要死的,否则昭陵就没必要修造了,也好!死了之后去了另外的事情,就能和心爱的妻子,和观音婢见面了,也没什么不好。
但在自己死之前,必须要安排好大唐的储君,安排好江山传承问题,否则她就是李唐的罪人。而且这些事情大都关乎长孙皇后的儿子,如果不妥善安排,去了那个世界见到她,她问起来自己该如何回答呢?
李世民不由自主轻叹一声!
既然如此,那魏征到了弥留之际,前去探望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听听魏征要和自己讲的遗言之外,这才是体现皇家恩典,君臣情感的好机会,李二陛下焉能错过?
走出承庆殿的时候,老宦官在一旁小声提醒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