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分成,然后投资——尽管每一步都打了个小小的折扣,但是丹尼尔·桑德勒正在步履坚定地遵循超级明星的行事规范。”
《娱乐周刊》这篇新报道称不上有偏向。
在简单分析了丹尼尔这两三年的好莱坞经历,《周刊》不悟感叹地说道,“去年当米高梅决定给他5%的盈余分成的时候,所有人都震惊不已,但是今天他将拿到新片的10%的票房分成,大家已经见怪不怪——当然,这两个机会有所区别。不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某种程度上也展现了这个布鲁克林男孩在好莱坞的成功足迹。现在,他有份参与创建的dd影业投资了一部千万级别的影片——和汤姆·汉克斯合作。谁能说,明年他不会投资并且拿下一部上亿投资的分成呢?”
这种期许多少有点过火。
但是风向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美版午夜凶铃》消息的不断发出,大嘴巴的戈尔爆出自己曾经邀请丹尼尔出演男主角,但是被“可怜”地拒绝了。
说他被“奥斯卡和美金”弄昏头的新闻一下子占据了主流。
这确实是两个相差悬殊的机会,一个是前途渺茫,甚至不确定能不能闯过试映周的爱情喜剧,另一部却是投资六千万的知名恐怖片ip,按照《旧金山纪事报》的说法。
“显然,能够成为投资人和享受票房分成的诱惑让丹尼尔不惜放弃了一部大制作,我们只能希望他的运气这一次依然奏效。”
……
“丹尼尔,真的很抱歉,我完全不知道会这样。”
戈尔还是缺乏经验,丹尼尔当然没有办法怪他。
只不过特里弗忙碌之余,私底下说戈尔是个“缺心眼的胖子”总归是无法避免的了。
谁让他给特里弗找了这么大一个麻烦。
丹尼尔目前正是密集出席各种活动的时候,记者们面对面询问的机会也很多。
“是的,戈尔是我的好朋友,我对他的邀请非常感激,但出于我对日式恐怖的不了解,所以才遗憾地推辞了《午夜凶铃》,跟别的电影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至于另一部片子,是的,是一部爱情喜剧,主要在加拿大拍摄,我被故事打动了,尼娅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和汤姆·汉克斯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帮助这样一部温暖的作品,我们觉得观众有权享受到这样的故事。”
这样冠冕堂皇的措辞当然没有办法安抚到媒体。
不过特里弗手段不差,一些影响力比较大媒体还是会给他面子,不会过多地从抨击丹尼尔出发,最多只是表示一下这两个机会的悬殊程度,用以嘲笑丹尼尔的眼光。
“看见没,库萨先生,您的趋向让我遭受了全美媒体的奚落。”
库萨·达蒙根本不认。
“得了,桑德勒先生,说得好像这一切跟你没有关系一样,我可没指望能把你当成牵线木偶。”
顶着这一团阴云,丹尼尔出席了奥斯卡提名者午宴,又参加了好几个各种杂志、团体举办的奥斯卡前夜派对。
颁奖前夕,即便是有三座奖杯在手,丹尼尔的赔率还是慢慢提高到和威廉·达福差不多的程度,1比1。5,贝尼索略高一点1:2,杰布和阿尔伯特分别是1:5和1:7。2——这是两个基本出局的赔率。
“巴宝莉这次挺大方的,但你真的决定要穿自己的衣服么?”
英国老绅士蒂姆·罗兰给丹尼尔介绍了一家意大利手工礼服店,对方特意来到好莱坞为他量身。
“梅丽莎说它行动太迟缓了,我们得催催他。”
和巴宝莉的代言谈判进入了实质阶段,但是巴宝莉最终没有同意在奥斯卡前达成合同——即便梅丽莎表示了不满。
因此丹尼尔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谢谢八字不合的打赏,好名字——)
第114章奥斯卡前夕
“巴宝莉负责企业管理的副总裁紧急联系了我们,他们认为在奥斯卡颁奖礼如果不选用巴宝莉的礼服,将会对我们之间的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丹尼尔决定穿自己的衣服走红毯的消息传到巴宝莉方面的时候,可以预见的反应很快就来了。
说实话,以丹尼尔在好莱坞的资历,对顶级奢侈品服装如此强硬,实属罕见。
因为事实上,大部分不能代言奢侈品的明星,都需要借各个品牌的衣服——这是互利双赢的事情,品牌得以宣扬声名,而明星则可以借助品牌价值来抬高自己。
将使用礼服和代言捆绑在一起,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规矩。
不过一切规矩都不等于必须遵守,只要你能承担相应的结果。
当库萨和丹尼尔议定这么做的时候,当然也就考虑到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
按照库萨所说,丹尼尔现在有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那么代言的可观收入就不是那么急迫——特别是奢侈品的代言费并不是那么高,快消品牌反而大方很多。在这个前提下,利用奢侈品来为丹尼尔的事业和形象增加动力,就是最重要的目的。
这意味着越早越好,如果接下来丹尼尔真的顺风顺水,那么巴宝莉的促进作用就会越来越局限。
这才是库萨决心采取强硬态度的最重要的原因,哪怕巴宝莉因此放弃和丹尼尔的合作,也可以让梅丽莎尽早和其他奢侈品牌接触。
“告诉他们,要么下最后的决心,我们已经谈判了很久,要么我将在最近的公开活动中弃用巴宝莉,这不会改变。”
梅丽莎点点头,她明白库萨和丹尼尔这对“嚣张跋扈”的合作者的态度。
……
奥斯卡真的快到了。
整个比弗利山来来往往的车辆比以往多了一倍,而各中肤色的媒体人开始在街上到处拉人,他们有些服务于报纸和电视台,有些则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种媒体。
《洛杉矶时报》,东海岸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正在做他们最后一次调查。
因为大本营就在好莱坞附近,《洛杉矶时报》历年的调查都被认为是最权威的民意调查。
保罗·迪克斯是《洛杉矶时报》的一名年轻记者,冒着寒风在结构采访不算是什么好差事。
他拦住了白发苍苍的女性,她看上去正拎着一兜生活用品从超市出来。
在得到许可之后,他开始提问,事实上,这位道格森太太已经不是第一次被采访了,奥斯卡临近,每两天就要出来采购的老人家被不同的媒体记者拦住过好几次。
“你对奥斯卡关注么?”
“年年都看。”
迪克斯有点意外,奥斯卡的吸引力正在经受考验,是什么因素导致道格森太太这么关注奥斯卡呢。
“因为每年都得有记者来问我,所以我得储备一些知识,比如罗素·克劳去年也入围了。”
保罗:“……”
“好吧,道格森太太,那么请问你对今年的奥斯卡有些什么展望呢?”
道格森太太重复了自己说过即便的答案。
“我觉得《角斗士》会拿大奖。”
“最佳影片?”
“是的。”
“我更爱汤姆·汉克斯,还有朱丽叶·比诺什在《浓情巧克力》里的表演,不过我觉得汤姆和茱莉亚·罗伯茨将是新的影帝影后。哦,对了,导演,我喜欢安李,不过对《卧虎藏龙》不太感兴趣。”
“影帝,汤姆·汉克斯,影后是茱莉亚·罗伯茨,导演你认为是安李,那么其他奖项你还有看法么?”
“男配角那个年轻人,我孙女很喜欢他,他演的罗马皇帝挺好的。”
“你说的丹尼尔·桑德勒,你孙女是他的影迷是么?所以你才支持他?”
“不,我看了《角斗士》,他的表演确实不错。”
保罗感谢了到格森太太,开始寻找不同年轻段,不同肤色,不同工作人群的路人采访。
“罗素·克劳”
“汤姆·汉克斯”
“艾德·哈里斯”
“茱莉亚·罗伯茨”
“丹尼尔·桑德勒”
“威廉·达福”
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结果,这些结果经过记者和工作人员的统计,在24日的《洛杉矶时报》上公布出来。
“罗素·克劳领先一步,茱莉亚·罗伯茨没有对手”
“在23日进行的街头调查中,汤姆·汉克斯因为过去的壮举而被认为不可能再获奖,他曾经连续两年拿下奥斯卡影帝,史无前例的三座影帝奖杯,显然奥斯卡还没有准备好,罗素·克劳尽管麻烦缠身,但是缺乏有力竞争者的前提下,还是被认为最有可能拿下影帝宝座。而在影后方面,大嘴美女茱莉亚·罗伯茨没有任何对手,老牌女性朱丽叶·比诺什也被认为很难为她的夺奖之路提供有力障碍。在最佳影片一项上,《永不妥协》和《角斗士》相差无几,但后者在中老年群体中更受欢迎,这一群体和奥斯卡评委在年龄上比较符合。另外,倍受欢迎的华语功夫片《卧虎藏龙》也是有力争夺者,不过相对于最佳影片,其导演安李被认为在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导演上更有竞争力。除此之外,竞争更为激烈的奖项来自最佳男配角,年轻天才和老牌演艺派之间的争夺更加受到瞩目,丹尼尔·桑德勒胜率不低,和《吸血鬼魅影》的威廉·达福相差无几,反而业界热门贝尼索·德尔托并不被看好……”
相对于《洛杉矶时报》这份真材实料的调查报道,业界更关注《综艺》和《好莱坞报道》的结果预测,但今年山鹰公司的预测报告也备受瞩目。
这家年轻的调查公司,涉足的范围越来越广,业界认为“成熟的信息采集系统和大数据处理技术,为山鹰在电影票房、市场调查、奖项预测等诸多方面提供服务提供了便利和说服力”。
……
米拉麦克斯,鲍勃·韦恩斯坦的办公室。
“哈维,这家公司的预测和我们认为的结果在主要奖项上相差无几,你认为这是业内人士的预测,还是他们真的拥有一套数据预测机制?”
奥斯卡结果抵定,明年晚上的雪兰剧院会揭晓最终的答案,哈维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若非对某种机制具有强烈信心,山鹰不至于发布这么一份报告,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主要业务,没必要冒险。”
鲍勃点点头。
“丹尼尔怎么样?”
(周五受难日)
第115章依旧前夕
米拉麦克斯,或者说韦恩斯坦兄弟的奥斯卡重心当然不会是丹尼尔,不过今年并不是米拉麦克斯的大年,总体上缺乏有竞争力的作品和演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提名,现在基本上已经完成的很好。所以丹尼尔的得奖公关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显得比较占优势。
那些有投票权的犹太裔评委,总得给韦恩斯坦一定面子,不是么?
“说实话,可能性很大。”
“所以,年轻的奥斯卡奖得主就要诞生了?”
“不仅如此,我刚刚得知,丹尼尔曾经在金球奖前夕到巴黎去过,行踪完全保密,你知道他为什么去么?”
鲍勃果然产生了兴趣,他跟哈维不同,哈维某种程度上等同于米拉麦克斯的公关部门,而鲍勃则执掌一家制片厂——他们得推出质量上乘的作品,不然公关起不了作用。
“他去见了罗曼·波兰斯基。”
“《钢琴家》?”鲍勃当然知道波兰斯基的新项目,但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惊讶,“是男主角?”
“不出意外的话。”哈维放下了手上的报告,“这部作品对波兰斯基意义重大,如果不是得到了他充分认可,丹尼尔不可能得到这个机会。雪鹰的蒂姆·罗兰是他们的牵线人,对了,丹尼尔是通过雷德利和蒂姆认识的。现在,雷德利、蒂姆,还有德拉克那个老家伙都在卖力帮他,更别说环球和梦工厂,甚至米高梅也在做一些不怎么出力的事情。”
鲍勃沉默了一下,“我们最近有合适的项目么?”
“为什么要是最近,鲍勃,再给他几年,今天属于罗素·克劳的风光很有可能属于他,那时候我们的合作才更有意义。”
两位老谋深算的韦恩斯坦对视了一下,心中都明白彼此的想法,米拉麦克斯和迪士尼本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无法掩盖和弥补,迈克尔·艾斯纳那个老家伙正在向迪士尼影业倾斜,而他们也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养子”。
沉默之后,哈维略有迟疑地说道,“丹尼尔还跟我说过一些东西,我不清楚这有多少可信度。”
“恩?”
“还记着山鹰公司对《珍珠港》的分析吗?”
“当然,他们觉得这会是不太受欢迎的作品。”
哈维点点头,“不止如此,丹尼尔的态度更为明确,他说杰瑞已经邀请他看过《珍珠港》的试映版本,他觉得这部作品的票房可能将会出人意料,尽管绝对量不会低,但他预估不会超过两亿,你知道迪士尼已经为它花了两亿五千万,如果这个预测可信,那么这次迈克尔可就要赔进去不少了。”
“一个亿以上的亏损,董事会不会无动于衷。”
“你觉得我们应该和罗伯特·艾格加快接触么?”
鲍勃对这个决定非常慎重,这不是件小时,迈克尔·艾斯纳对本部的偏爱尽管不是什么秘密,但还能够做到面子上持正,如果米拉麦克斯的态度更加明确一点,艾斯纳的态度肯定会完全不同,到时候韦恩斯坦兄弟会不会被赶出米拉麦克斯,谁都不知道。
尽管这家公司是他们一手创造,但被收购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决定公司前途的最终权力了。
“必须要慎重,”鲍勃敲着钢笔帽,“丹尼尔没说原因么?”
“一堆分析性的语句,说实话,如果不是没这个必要,我都觉得他是不是向山鹰公司买了附加服务。”哈维笑着说道,“但听起来真的很有说服力,而且——这跟我们的预测是一个方向的。”
办公司重新陷入沉默中。
……
卡文·金斯最近的电话开始多了起来。
年年如此,他的家人并不意外,没到奥斯卡临近,跟他打听投票的人就层出不穷,那些说客和公关反而少了,现在更多的是媒体,媒体迫切希望在明天的颁奖礼之前就能得知大概的结果,如果他们打了一百个电话中有八十个都给了罗素·克劳,那么他们的报导就有严重的倾向——这是赚取信任和权力的好时候。
“投票需要保密,琼斯。”
“别来这一套了,卡文,谁都知道你是个大嘴巴,没谁会怪你的。”琼斯——并不是《洛杉矶时报》的琼斯,而是《娱乐周刊》的琼斯·琳达,她做奥斯卡报导很多年了,和卡文打交道也有很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