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闹到洛阳府,朝廷也不过问。
高家同样不差钱,高处恭是高怀德前妻的孩子,她死得也早,赵匡胤两个姐妹,大姐同样死得早,小妹与米福德成亲,不幸夫亡,赵匡胤想到了好兄弟,从中凑合,让他们成亲。但不可忽视赵匡胤这个小妹,那可是用擀面杖撵赵匡胤的猛女。她嫁过去,高家还能差钱用吗?
而且两家消息比较灵通,权利不能多想了,只好往钱上面想。于是有了三人一行。
不过幕后还有故事,非是宋九能想出来的了。
仆人带着石保吉在玩,石保正、高处恭与宋九坐下来了聊天。
仅是聊了一会,石保正主动往河洲上面引,问道:“九郎,那个河洲上造起来要不少钱吗?”
“是啊。”
“不知……”
“我会募一部分契股。”宋九开门见山说道。
“如何募?”
“有钱就可以加入,不问门第。”
石保正踱了几步,问:“不知我可能入股?”
“能啊,不过我申明在先,我的契股是六百万缗钱,不知大郎能出多少钱帛?”
“什么六百万缗!”石保正急了,这不是瞎扯蛋么,整个京城也没有那一户人家能拿出六百万缗的。
“不相信,你们可以托你们父辈问陛下与二大王,一是朝廷钱,二是技术入股,我说六百万缗是少的,”宋九道。六百万缗也能说,若从技术来说,六百万缗也不多,若从他欠下的税务来说,又太多了,那是往后拖,是四百多万缗,但忽视了贬值与利息,以一年百分之十的年息计算,实际此时只需付出四十几万缗,就是不包括利滚利,也只能算是六十几万缗,也就是低息年百分之十的利滚利只要四十万缗就可以将未来四百多万缗交齐,不滚也只要六十几万缗。
不过这种算法比较绕人,也只有宋九才会这样算,普通人根本绕不进去。
“朝廷钱?”
“是啊,与契股不同,只要投入,以后就等着分红,我以后每年要偿还朝廷的欠债,还有,它是十年开发,真正不盈利的是桥、书院与码头,那个款子由朝廷来出,其他的都会盈利。先前投入那怕是一百缗,每年盈利分红,到最后能滚成几千缗,但因为我的契股复杂,不会跟着滚,越早投入越划算。”
“难道朝廷会借钱给你……”高处恭问,除了朝廷,那家会借这么多钱给宋九?
“天机不可泄露,再说一件事,它只有五十年期限,除了那些住宅是永久卖给百姓外,五十年后会全部交给朝廷。”
“五十年啊。”
“石大郎,五十年就偷着乐了,我本来以为只有三十年四十年。”
“此话怎讲?”
“我只说三件事例,第一件事就是赌博,京城有几户百姓不赌的,大户人家一年赌上几千贯不算多的,平民百姓也有几缗钱的赌博,京城这么多户人家,还有许多外来的客商,这个数字会有多大?你们都是消息灵通的,我其中有一个体育馆就开了博采,仅它一项收入一年会有多少?我再说正店,那种环境,那种建筑,那种设施,不仅有美食,未来还会有美酒,一年能赚多少钱?我再说琉璃,你们也看到了一件番琉璃,做工精细一点能售价多少?而我研究的会更好,体积更大,它一年又能带来多少钱?还有更多,那个金铺更是一个销金窟,还早,以后我必将与朝廷联手,不然朝中大臣能因为眼红将我撕吃了。再说那个上天的玩意,我一人收费五百贯或一千贯,合理吧。”
两人噎死,高处恭道:“这么贵还说合理?”
“独此一家,能上天,能从天上往下跳,我收两千贯也行,爱上就上,不上有人会上。”
“那个真能上天?”
“二十天后你便能看到。总之,它全部落实下去,一年赚的钱将堆成金山银山,不仅五十年,我怕三十年后就会自动多交朝廷的钱,否则都保不住它。而且你们听了六百万缗钱数量很大,但不知道这个滚字,那怕你们投入一万贯,今年是一,明年是二,后年是四,大后年是八,然后是十六,三十二,十年滚下来,会是几十万本金。不会是你们一家两家,将来会有无数家往里面砸钱买股,我的股契会被逐渐稀释,最后连一成都会不足,又要交还朝廷的庞大的债务,过不过份?”
这样讲,宋九六百万缗契股就合理了。
实际中间又绕了绕,滚起来是对的,关健滚到最后,哪里需要这么多本金,都是二世祖,谁怕谁啊。宋九股份必然稀释,也不可能稀释到百分之十地步,但这都是有些绕人的数学题。也许宋九大规模教育,十年后学数学的人多了,才不会被绕进去,现在还不行,没有几个人能彻底想明白。
石保正与高处恭对视,以他们的家产,拿出一万缗两万缗不稀奇的,若是如宋九所说,十年后能滚成几十万,那也能说可观。虽不及宋九股份多,但一个需要偿还朝廷债务,一个不需要偿还,性质是两回事。而且那些古古怪怪的名堂,也离不开宋九。有权也不行,自己没能力变出来。
石保正站起来说道:“打扰九郎了。”
说完三人带着家仆匆匆回去,不过宋九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想到,鱼儿基本上钩了。
第六十九章神奇(上)
石高二人回去,他们家背景雄厚,高处恭的继母就是皇上妹妹,可以直接进宫问究竟。就是妹妹,赵匡胤也不好说出打赌的事。说得含糊,宋九是答应过交四百零几万缗给朝廷。
那就对了。
实际看到宋九砸了许多钱下去,声势弄得大,但只看到宋九在造声势,也不提钱的事,河洲百姓地契的钱才给了不足一半,宋九也不从与他打交道的一群衙内手中套白狼,赵氏兄弟也蛋疼了。除博采让兄弟俩不置与否外,其他的他们也希望出现,京城美丽也是他们光彩,况且以后历历数数交纳那么多税务,无异也使朝廷增加一笔收入。不过现在这个收入兄弟俩渐渐看得淡,看重的是各种技术。只有这个河洲成功发展下去,这个贪财的小子才有动力源源不断研究,朝廷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
于是兄弟俩不约而同在背后替宋九造了一些声势,这才有高石二家动心,开了头。
仍没有真正投入,要看,看宋九是否能将人送上天,能,再加上火药,这种新钢,河洲上一切都有可能,那时候可以入股了。
宋九也知道,暂时没有多想,甚至都很少回去,写了一些教材让学子自己自学,燕博士与张博士看得急,又不好说什么,心中想着是否要再延长学期。宋九还是以这个钢监为主,实际它还是一种原始的钢厂,技术水平只能相当于欧洲十六七世纪的水平。也许技术含量不高,可交给一个人来主持,那一个人都会累。
不过未来河洲上的事会更复杂,这个钱也不是那么好赚的。
十天后,拿下脚手架,里面的木材与泥巴也掏空了,但里面还得布置,过了四天,才开始预热。天气更冷,汴水开始正式结冰。宋九这几天就在几个窑炉边转,害怕他这种水泥会出现差错。还好,也许是四周升起了篝火,维持了温度,也许它的抗冷性比宋九预期想得要好,也许还未到最冷的时刻,总之未出什么问题。
中间陆续有许多官员过来察看。
正式冶铁后,赵匡义又赶了过来。弄了这么多事,花了无数钱帛,一是铁,二是钢。铁是关健,没铁就没钢。
离出炉时间不远,赵匡义看着宋九脸色,没有再问。那是自信而又有些小骄傲的脸色,问了又得蹭脸向自己讨价还价。淡淡说了一句:“宋九,你会不会制造木车流马?”
这件事宋九也听说了,来观看的百姓多,包括一群无所事事的衙内,也包括王全斌的孩子王审钧,从他们嘴中宋九得知了许多朝廷的情报。开始时后蜀官员张廷伟对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劝说,王昭远信其言,劝后蜀孟昶派孙遇、赵彦韬、杨蠲带蜡弹帛书去北汉,约北汉共同出兵伐宋。三人扮成商人,大摇大摆还绕了一些道路,来到东京城,然后再准备去北汉,这时候赵彦韬不知是怎么想的,也许看到宋朝比他想的强大,也许是同姓赵,暗中将此帛书献给赵匡胤。又有一个四川医官叫穆昭嗣担任朝廷翰林医官,赵匡胤看到帛书后将穆昭嗣喊来问四川情况,穆昭嗣答道:“荆南即西川、江南、广南门户,今已克此,则水陆比可趋蜀。”又得此帛书,赵匡胤大笑道:“吾西讨有名矣。”
你们想对付我,那不怪我要对付你们,这就是出兵的大义。
让王全斌为主帅,崔彦进为凤州路副帅,王仁赡为都监,刘光义为归州路副帅,曹彬为都监,沈义伦为转运使,曹翰为西南转运使,两路六万大军准备进伐后蜀。为惩李处耘之戒,又下诏有能乡导大军,供饩兵食,率众归顺,举城来降者,当议优赏。行营所至,毋得焚荡庐舍,殴掠吏民,开发邱坟,剪伐桑柘,违者以军法从事。
又在右掖门汴水北岸治一豪宅,五百余间,供什物器具,准备安置后蜀主孟昶。大军还未发,孟昶的宅子都准备好了,这是何等的自信。
当然自信是好事,可是后勤同样让人头痛。
但宋九会制造什么木车流马?似乎前世听人也仿造出来,可是宋九未看到实样,于是摇头苦笑。
赵匡义道:“看来你也不及诸葛亮。”
“二大王,千古以来出了多少个诸葛亮,微臣哪里敢与他相比。”宋九觉得很憋闷。
“你不是会物格学吗?看来物格学也不是无所不能的。”
“臣一人会不行,若是万人会,那就是无所不能。”
这句话颇有深意,赵匡义额首道:“对此陛下与本官也十分看重,不然何让皇子去你哪里观学?”
简单的一句话让宋九产生迷茫,宋朝重文黜武的事就是赵匡义搞出来的,可这段时间交道打下来,宋九隐隐发现不对,赵匡义想法是不保守,相反还略有些激进,对儒学看得也不是那么重。哪里出了差错,难道高梁河一役影响有那么远?
宋九想不懂。
出炉了。
天冷下来,冷却起来很快的,能做比较,先铸一器,试其韧性与硬度,它还有许多缺陷,但肯定比宋朝那种方式冶出的铁好了不知多少倍。并且浪费率也少,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成本也略略下降。赵匡义松了一口气,终于弄出来一样。为了它,整个朝廷都在骚动,更不知花了多少钱,看着铁水从槽口里平静地流淌出来,赵匡义道:“也算是大功一件。”
“二大王,我就不要朝廷赏赐了,请求朝廷疏浚汴水。”
“你不说本官就不知道哪?只要再出来好钢,不用你说,本官也会成人之美,成全你。”
送走赵匡义,接下来就是炼钢。这不但要炉窑,从炼焦到冶铁到炼钢,各种矿石放法也很讲究的,但是它们原理都不是太复杂,与十六七世纪欧洲人相比,也许部分细节上不及他们,但他们未必能有宋九原理知道得清楚,也导致一部分细节必然不如宋九。会各有优劣,不会好也不会太差。
将铁棒与木炭层层落好,开始升火。
先将民夫打发回去。但还有事,留下的将是未来这个作监的工人,官吏,宋九必须要讲解,不仅各个注意事项,操作过程,还有原理,不知道原理就会胡来。
宋九也清楚地说了一件事,那就是不断地改进技术。
材料的不同,温度的不同,以及各个细节的变化不同,都会产生不同质量的钢铁,这个宋九也弄不清楚了,必须以后慢慢摸索,不断地改进技术,才能尽善尽美。
也就是说最初出的钢与铁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它的质量比宋朝以前的钢铁会好了许多倍。
这些情况一起反应到了朝廷。
对此大家能理解,宋九只是侥幸遇到一个好先生,也不是神,无所不能,包括他听了木车流马的愕然。
几天后,京城外落起一场水雪,寒冬真正降临。
新钢终于出炉。
君臣又过来察看。
在这时代这可是一件大事。
将略变得粗大的钢棒取出后,开始锤打。对此宋九以前也做过讲解,所谓的百炼钢越炼越轻,不是将杂质去掉,那是错误的说法,真正杂质很少很少,每一次锤打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氧化过程,敲打掉的是氧化铁,若真的百炼,最后十斤铁不会剩下一斤铁,余下九斤铁全部成了氧化铁浪费在炉渣里。是好钢,可浪费让人目不忍睹。
大家忽信忽疑,是否如此,用这个新钢一比较就能验证。
钢棒出来也要经过锤打,之所以粗大,一部分氧化,一部分是渗了碳进去,还有其他一些反应物。前后两者必须要锤打掉的。但它浪费不严重,至少十斤铁能变成七八斤钢。
有工匠,有工具,就手打了一把朴刀。抽出一名侍卫的朴刀,相互对砍,两刀皆出现一道缺口,差不多大。
宋九略有些失望,不管侍卫手中这把朴刀是怎么打出来的,若是用木炭打出来的,温度不够,质量肯定跟不上去,若是用煤炭打出来的,含硫量会高得怕人,韧性也跟不上,除非是真正百炼钢,那是不可能的。难道哪里还出了问题?
有点儿想不明白。
已让君臣大喜,首先就是宋九说了好几次浪费,铁矿石出铁浪费,炼钢反复锤打,浪费的铁数量也远远高过这种炼钢法,人工也浪费,一把朴刀多次锤打,得花几个人工,而不是象现在一次成型。其次是效率,速度快,能大规模产量化,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还有火药的使用,这会使宋朝钢铁产量来一个飞跃性的增加。
赵匡胤哈哈大笑,说道:“宋九,这次算你替朝廷立下大功。”
“这是微臣应当做的事。”
“有功当赏,有过当罚,让朕赏你什么,你岁数小,升官不大好,朕就赏你一万匹绢。”
这个赏最好不过,官本位思想作怪,一些儒臣仍然认为它是小道,再升官还会罗嗦,但赏钱就不要紧了。而宋九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宋九大喜道:“谢过陛下。”
这里的事务也结束了,余下的由朝廷正式接管。
宋九回家,得弄一样东西出来,那就是上天的东西。但另一件事让他忧上心头。
第七十章神奇(中)
它就是钻石。
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划玻璃。玻璃技术比炼钢技术要复杂得多,但现在看起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