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嵬军!
杨琼的中军。
杨琼用旗号指挥。
一千六百名重骑杀出。
不知道史上的宋朝静寨军为何消失了,可能就是这个速度拖累吧。
但这支军队却给了西夏与金人灵感,西夏出现了铁鹞子,这个铁鹞子装备不及现在的静寨军。也不及史上那支静寨军,然而就是这支重骑,一度让宋朝很头痛。
然后到金国。
当然缺陷仍很多,成吉思汗的军队证明了金大神的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所以铁鹞子也被宋军打败过,金人的重骑让岳飞杀得落花流水。
但它现在还不是辽军能击破的。更不是义军能击败的。
一千六百名骑兵放在数万大军中不算什么,但是义军人数多,只是一群绵羊,甚至与唐河前辽国精骑相比,他们连绵羊都不是,只是一只只蚁蝼。
重骑划开一道道血浪。
义军很快就被杀傻眼了。
这时后方宋军在喊话了,投降不杀。
不杀,成了张咏治蜀的标尺,不杀,成了背嵬军平叛的根本。
然后重骑停下。
但这些义军仍不甘心。
于是趁机后撤。
杨琼旗帜一挥,四营重骑会合,让出五道巨大的通道,六营轻骑杀了出来,但没有追击,而是一路骚扰,不停地喊话。义军不敌,且战且退。没有退多远,一左一右两支骑军杀了出来。
张凝与杨延昭的背嵬左军与背嵬右军杀出来了。
非是中江战役,双方力量悬差太大了,背嵬军权当是一次实战练习的。
借助中江平原地势平坦,继续演绎着各种战术与配合。
一天下来,义军筋疲力尽,这时候荆嗣的前军从后方包抄上来。
背嵬军这才正式发起第二波冲锋。
四军合围,瞬间无数义兵倒下血泊中。
但这次攻击仍然很快就收下,这时候宋军再次喊话,最后一次机会,若不降,全部坑杀。
没办法再打下去了。
几万义军纷纷放下武器,伏在地上投降。
还是不杀。
几员重将从张雍嘴中得知成都城中的消息,都不想夹在张王之争中,于是就地解决。普通兵士遣散回家,至于各个首领,他们虽非名将,不过脱颖而出,都是武力过人之辈,这才服众的。派人劝降,收编到禁军中。一是投降朝廷进入禁兵,二是当首领处决,如何决择?各个首领纷纷俯首投降。
四员重将看到大局已定,将降兵交给了张雍处理。没有进入成都,而是呼啸南下。
南方还有大量的叛军存在。
王继恩出兵了,可是环眼四顾,成都附近都没什么叛军存在了。王继恩只好派军队南下配合背嵬军缴匪,但这些多是步卒,速度慢,还未到一处,叛乱早就让背嵬军镇压下去了。
背嵬军南下,大大小小战役一共打了三十多次,前后毙敌六千多人,俘虏九万余人。但背嵬军仅牺牲数名兵士,受伤兵士都不满一百人。
但其意义不仅如此,这是有史以来统治者在农民大起义中公开反思自己的过失,连赵匡义本人都下了罪己诏,而且一个不杀,传遍了巴蜀大地……
第四百八十一章等的人
“不杀?”
“也不是不杀,中江源一役背嵬军就杀了许多盗贼。随后与剑门立功的宿翰赴眉州救援,盗贼首领吴蕴负隅顽抗,背嵬军与宿翰部以及城中守兵多路夹击,又杀了许多盗贼。”
“张指使,杀就是不杀,不杀有可能反过来是杀。”
“这是……”
“如育子,过份溺爱,非是爱子,而是害子。巴蜀越早平定,杀的人才越少。背嵬军如此,张咏如此,巴蜀得救了。”
谁不想家乡好。
刘娥是四川人,前后两次叛乱,让巴蜀大多数百姓苦逼了。
“庙堂上还有什么消息?”
“我倒听到一条消息,宋公提议于巴蜀设五千乡骑兵。”
“乡骑兵?”
“具体的我也不大清楚,似乎这次背嵬军仍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马,背嵬军多是西北马与契丹马,在平原作战十分凶悍,但在丘陵地带,却存在种种局限。相比于西北马与契丹马,西川马与滇马虽然矮小,倒是更适合在巴蜀山路上奔跑或作战。设此骑兵主要用意就是在叛乱镇压后,能迅速将兵力撤回来,用于北方。第二个用意是此次一些蛮人借混水摸鱼,掳走了不少百姓。一旦平定叛乱,朝廷会向他们索要,若不听,可能拿其中几个比较猖獗的蛮部开刀,用于恫吓各个蛮部,让他们稍稍收敛一点。”
这一解释,刘娥倒是明白了。
以前宋朝严重缺少马匹,但定难平定后,宋朝实际控制疆域渐渐覆盖了整个南河套,北河套各部族也向宋朝称臣。宋朝又与辽国开战。几次大捷,缴获了许多战马。朝廷虽在中原减少了牧监,但在北方开拓了一些牧监。因此,军用战马基本满足了。
况且朝廷仍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但不代表着国家马匹就满足了。
简单的。如国用的运输,驿马,赏赐官员的马匹,御马。
民用马更多,达官贵人家中会养马,骑马与拉马车。商业上的运输用马,耕地用马……
因此巴蜀继续执行着茶马政策,一分官办,主要是用于西南官用马,二是私人贸易,私人交易的马匹。
不过官马主要还是用作战马。随着战马数量满足,官方的茶马贸易数量渐渐下降。
若是在巴蜀设五千乡骑兵,一旦有警可以迅速镇压,也能震慑各个蛮部,同时能增加茶马数量,进一步拉拢西川蕃人羌人。
但刘娥也没有完全明白宋九的用心。
宋九这次提议,实际真正对象是蛮部。以后政策会渐渐变得强硬起来。听话,有糖吃,不听话,那么这支熟悉当地地形气候的骑兵就会进入,大军相向。
这个不用太急,可以慢慢来,先组织好乡骑兵,再练兵,然后解决种种问题。最后才会将他们派上用场。
“不过我在坊间还听到一条消息。”
“什么消息?”
“坊间在传,宋公心肠慈悲。因此下令不杀,使两川数万被盗贼卷入贼军的无辜百姓得以活命。”
张耆前面说完,刘娥脸色便阴了下去。
“大娘子,勿用担心,宋公现在避嫌都来不及呢。况且是收买人心,若是陛下听说了,一定知道是有人陷害的。”
“赵公原来准备进入西川平乱,不过是峨眉山一个和尚说了两句话,赵昌言鼻折山根,此反相也,不宜委以蜀事。又说赵昌言素负重名,又无嗣,今握兵入蜀,恐后难制。赵公今在何处?”
这个谣传比那个茂贞大和尚用心还要恶毒啊。
做为人君,最恨重臣的是什么,收买人心!
但这是谁在陷害宋九?
不可能是皇上,皇上可能会略贬宋九,以让权利平稳过渡,不过总的来说,皇上对宋九还是相信的,甚至还是愧疚的。没必要用这个恶毒谣传迫使宋九下去,那样不是下去了,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卢多逊。
也不可能是宋九。
宋九说山人自有妙计,但不敢出这个拙劣的主意让自己下去。
那是谁?
实际庙堂就象国家一样,俺做老好人行不行?不行!你不吃人,人就得吃你啊。谁吃得厉害,谁吃得高明,谁就是胜利者。
就不知道是谁在搞鬼了,但不是她操心的,也没那能力操心,更不敢操心。
刘娥关心的是宋九等的是谁。
实际这个人已经来到京城了,只是刘娥暂时还没有注意。
寇准!
与宋九无关的,一是在西府,二是不敢再加宋九威势了。西府还有三个宰相,向敏中才上来,不能问。柴禹锡与赵镕两人的德性,赵匡义实际也清楚的。
东府宰相也不少,吕蒙正与刘昌言二人首先必须排除在外。刘昌言才上位,不过他以前的“主子”在原先两个皇储之间都扮演过隐形的但实际重要的角色。
有一件事赵匡义不欲伸张。
王继恩审查赵元僖案,在赵元僖府上搜出他这个二儿子与许多大臣来往的信函,包括赵普与吕蒙正。
吕端谨小慎微,问估计也问不出所以然。
苏易简喜吃酒,酒后吐真言哪,这么重要的事敢问酒鬼吗?
所以宋九断定赵匡义必然诏寇准再度回京,他是赵匡义的“魏征”吗。
不过寇准初回京城,虽得到左谏议大夫的尊职,还没有进入两府,因此刘娥未想起来。
实际小寇来到京城,决定帝国命运时刻到来了。
看到小寇,赵匡义很激动,卷起衣服,给小寇看腿上的伤口,一边埋怨道:“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
意思你再不来,就见见不到朕了。暗示他自己身体状况很不好,今天你大胆说吧。
寇准平稳地答道:“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俺也想回京哪,但你老人家将俺放青州一放,就是好几年,俺又有什么办法?
君臣二人寒喧一番。
赵匡义直奔主题。问道:“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
小寇是中二青年,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中二青年,与别的中二青年可是两样的。
这个问题可不能随便回答,于是说了一句史上有名的话:“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宦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
但千万别当真,若是在另一个时空,翻开史书,便知道晚年的寇准干了一件事,勾结周怀政等太监准备推翻刘娥,甚至强迫宋真宗退位。让给才几岁大的小赵祯。
政客的话不能当真了。
眼下寇准的答复让赵匡义略有些不快,朕都给你看腿伤势了,你得敢说啊。
于是索性直接问:“元侃如何?”
宋九对刘娥说不动如山,论感情色彩,赵匡义最喜欢的是老八,但老八是不可能做皇储的,太小了。其次元杰。然而元杰操守略差。
国家皇储有多重要,赵匡义非是昏君,不会将感情色彩注入到皇储当中。因此选来选去,还是看到谁长处多一点,短处少一点。那么必选赵元侃。
因此赵元侃不动比动强。
特别赵元侃最大的短板便是这个刘娥,以后为了这个刘娥不知闹出多大风波。所以宋九又刻意提醒,让他们勿要相会。
不过在宋九提醒下,赵元侃又做了一件事,李继隆调到西北,李皇后憋气。赵元侃进宫探望,殷勤服侍,又刻意看着赵匡义的伤势,“暗暗”垂泪。
不能再装了,但只流流眼泪还会的。
弄得赵匡义有些伤感。抚着他的头说道:“这孩子。”
特别是赵元侃探望李皇后,让赵匡义很欣赏。赵匡义非是不用李继隆,也非是不用宋九,不过这两个庞然大物若处理不好,不利于国家权利交接,所以才有这个安排,顺便看看朝堂动向。然而五儿子在府中大乐庆祝,唯独这个三儿子不以李皇后“失势”而不尊重。这孩子,别的不说,有良心。
但他自己的想法不算,还要看看大臣的想法,以便做为旁观者的想法,让他参考。
寇准顺水推舟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要立襄王为皇储,那就早点举行册封仪式吧。”
于是赵元侃皇储地位才确定下来。
而且比他两个哥哥幸运,先是让赵元侃为开封尹,再改封寿王,再立为皇太子。
直接给了皇太子这个名号了。
事后刘娥反复回味。
过了许久才明白为什么宋九能断定赵匡义要召寇准回来了。
又说寇准回来,会对赵元侃有利。
如果划分大臣,有三派,中立一派,对赵德芳兄弟赵廷美同情一派,憎恶赵德芳兄弟一派。
包括宋九都是第二派系的。
赵普肯定是第三派系的。
但小寇却是第二派系的,无他,他的妻子就是小宋皇后的妹妹。
然而做为皇子,元杰是第三派系的,元侃是第二派系的。甚至李皇后对赵廷美与小宋皇后都表示了同情,只是不敢说罢了。
所以小寇回来,必然支持赵元侃。然而寇准回答十分聪明,他不直接说赵元侃是适合的人选,否则以赵匡义多疑的性格,反而产生不必要的疑心病,改立元杰。因此寇准始终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最终使大局定落下来。
赵匡义此时身体很差了,瞒都瞒不住。
京城百姓也听说了,然而皇储空悬,这让老百姓十分担心。
因此发生了一件事。
赵元侃立为皇太子,要去太庙拜见列祖列宗。
太庙在皇城东南方向,并不在皇城内,于是侍卫簇拥着赵元侃前去太庙。
听说皇太子终于定落下来,京城百姓也松了一口气。不然老皇上说死就死,皇太子不定,那么好了,来一个七龙争嫡,甚至赵匡胤的孙子,赵廷美的儿子再在中间掺一脚,国家就乱了,首先倒霉的就是京城百姓。
因此一个个涌上街头观看。
看到了,赵元侃才二十几岁,身体魁梧,年富力强,这样的皇储才有助于避免皇帝过世后出现政局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一个个欢呼起来:“真一个少年天子啊。”
刘娥也在人群中观看。
开始她眼中充满了喜悦的泪花,忽然听到这些呼喊声,也不高兴了,差一点晕倒。
第四百八十二章天堂
寇准又被召进宫。
当然他知道因为什么事。
当年一声万岁,让他苦逼了。宋九回来,京城百姓是好心,一起围观,山呼宋公,宋九苦逼了,不求功,反请罪。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一个国家怎能出现两个天子呢?
但他不能说,等赵匡义先开口。
赵匡义道:“人心这么快就倒向了太子,今后朕置于何地?”
寇准一拜说道:“此乃社稷之福。”
“何解?”
“陛下勿要担忧,我朝是陛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庶民是劳力者,他们对许多事理不明白,也不明白天子是天子,太子是太子,太子只有一日没有即位就绝非天子的道理。故陛下绝无大位不稳之虞。以臣来看,太子民望如此之高,恰恰表明陛下为天下选定了一位深孚众望的储君,这样陛下百年之后,大宋江山就会有众望所归者来继承,这岂不是社稷之福?”
赵匡义又入宫对妃子将寇准的话转述,妃嫔们皆祝贺赵匡义。
于是赵匡义喜,留寇准宴,两人吃得酩酊大醉才散去。
究竟赵匡义是喜极而醉,还是苦极而醉,天知道了。
但这一来,赵元侃危机终于渡过去。
……
“怜儿,找一艘快船,先雇着。”
既然打算离开京城,宋九就提前准备了,家事国事。先是家事,让鱼娘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