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拖到三月,烟瘴又正式上来了。
“如果是慢攻呢?”
“慢攻与前面的布置一样,必须要了解敌人的情报,先行做预防,防止交趾二次入侵,不过慢了,时间就不用那么急了,能逐步筹集粮食,并且广南因为开发,已经能提供部分稻米了。甚至都罕动用江南西路与荆湖南路的民夫,顶多抽调少量民夫,修一下道路,冬天时,押赴部分粮食入广。这样,民夫沾染疟疾的机率会更小。然后臣在广南训练五万以上的边军,虽然一年多时间不能让他们成为一支精兵,不过放在交趾岭南之地,五万边军当抵十万禁兵。那么第二年朝廷派出十万兵马,再与五万边军配合,便可拿下升龙城。这样虽然朝廷须等待一年,然而牺牲会更少,用兵成本也会减少大半。”
赵顼终于听明白,反正兵力是不能少的,十万兵马都少了的。
其次就是尽量想办法绕过这个烟瘴期,象潘美那样,将用兵时间放在十月末到二月初。
然而现在章楶也不知道赵顼为何召他迅速进京,于是继续说道:“不过陛下,若是让臣来选择,非是主战,至少非是大战,而是去广南练出一支强大的边军,再修建边防,然后对交趾展开局部性的报复,让交趾胆寒即可,而非是想要平灭交趾。且看这一战的结果,以臣的猜测,可能会出现几个变化。”
“什么变化?”
“交趾虽败,却让我们若大的国家不能灭国而返,虽败却犹荣,交趾百姓凝固力得到加强,因此离我朝以后也越行越远。”
“此战虽是胜利,但是惨胜,臣想,即便国库渐有储蓄也多因熙宁七年的大灾,与去年的征南,而耗之一空,最少想发起第二场大型战役,费用就会不足了。因此与契丹的谈判就会更加落入下风。”
“我朝倾如此大的力量,却不能平灭交趾,传扬开去,必被一些强大的蛮部所轻,若是有一个枭雄之辈,以后广南西部地区又会动荡。”
“还有……”
“还有什么?”赵顼问。
“恕臣斗胆说一句,许多人以朝廷得五州而贺陛下,实际非然,那五州多在山区,本身就难以管理。我朝富良江胜利后,却恍若失败一般,仓皇撤退。这也能理解,毕竟那时军中的疟疾越来越严重了。可这同样让五州山区各蛮轻视。即便我朝不征赋税,不征徭役,那么也只做到不作为罢了。然而那边交趾可以威胁利诱。朝廷如何处理?臣再斗胆预测,不过二十年,五州我朝不得不主动放弃。”
也就是这一战,花了无数钱帛,死了许多人,最后什么好处也未得到。
他说的这些后果,比王巨说的还要严重!
章楶又说:“即便如臣刚才所言,然而还有呢。自从交趾入侵后,臣与王子安通过几回书信。可惜臣匆匆进京未带来,不然也可以给陛下看一看。王子安与臣的想法差不多,即便能得到升龙城,然而怕就怕那个小国主带着大臣撤退到茫茫热带雨林中。到时候朝廷如何处理?丢掉了诚为可惜,若是置路置州治理,由他们带着残部负隅顽抗,可就不象巴蜀那样好平灭了。反而弄不好,成了一个大漩涡,朝廷会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最后还会悲痛地撤军回来。”
章楶又重重地说了一句:“如果朝廷想开疆拓土,于其拓交趾,不如拓大理。”
两国力量差不多。
大理虽然多是山区,也有热带丛林,但不是热带雨林,烟瘴的情况更比交趾轻微。
不过大理嘛……赵顼也摇头了。
为什么得交趾,交趾虽是热带雨林气候,可有许多江河的冲积平原,而且随着海船技术发达,它临近海滨也是一个优势,语言文化风俗也很相近。理论上有物产,也更好治理。
可开拓大理有什么用?多是山区,有了物资还运不出来,况且也不易治理。
他问道:“如此,交趾不可平灭。”
章楶也听说了王巨打算接手交趾这个烂摊子,这是先抑后扬,正等着赵顼发问呢,于是答道:“也不是不能平灭,但至少臣不行。更不能怪郭公,臣只是在事后分析。如果去年下诏让臣去,说不定会败得比郭公更惨。”
这是谦虚的说法,赵顼也没有当真,章楶继续说道:“不过还是有一个人能做到的,那就是王子安。”
“为何是王巨?”
“交趾难缠非京城诸官员所能想像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奇思妙想。纵观我朝,也只有王子安一人能做到。”
“你看。”赵顼将王巨的奏章递给章楶看。
章楶看后茫然,这个时间比章楶预料的更长,也确实,没有这个时间准备,如何能战胜敌人?
不过仅凭两广的力量就想灭掉交趾?
这个灭掉,不是指攻破敌人的都城,而是包括敌人逃到热带丛林里,都要将他们捉住或击毙。这可能吗?
而且他与王巨共同主持了庆州战役,虽然王巨很不错,更有许多奇思妙想,以及远见,不过放在具体的指挥,依然也陆续有错误出现,好在他比较谦虚,不断地校正,最后才产生了大捷。也就是王巨是人,非是神,至少不是李靖那样的战神。
不过王巨可不是一个骄傲的人,没有把握,他不会写这个奏章的。
如果这一战打得好,年龄也差不多了,那么王巨可能到了进入两府之时。
但王巨怎么打交趾?
“章卿,你意下如何?”
“陛下,到了这份上,没有苟且的余地,只有灭掉交趾,才能震慑南方。”章楶含糊地答道。
“可现在交趾那个小国王献上降书。”
“降书可以受之,最少受之后,能给王巨一个缓冲的时间。否则他以两广之力平灭交趾,还是很困难的。”
“受之后再征讨,我朝岂不是失信乎?”
“陛下,是不是失信,并不重要,且看西夏与辽国,我朝屈让如此,他们有没有守信?当年澶渊之盟,辽国大军困于澶州城下,实际很危险的,因此双方考虑了一下风险,于是搭成国盟。当年我朝与西夏盟约,同样如此,我朝国力残弊,西夏更是残弊不堪,又有辽国威逼,于是与我朝搭成和议。一旦双方力量失衡,这个和议不过是一张纸罢了。这才是真相。莫要用内治的办法与这个信用捆绑住自己,那非是雄主之为,而是宋襄公之愚腐。陛下,唐太宗如何?”
“千古一帝。”
“唐初之时,国有大旱,国家又未平稳,颉利与突利来犯,唐太宗带着一百余骑进入其营,约为兄弟。玄武门事变后,突厥攻入关中,唐太宗设疑兵计,怒斥二汗背约,然后空府库赠其金物,搭成渭水之盟,二汗由是撤军。但随后唐太宗是怎么做的?颉利与突利二汗自相残杀,派使求救。唐太宗说,我与颉利可汗有盟约,又与突利可汗结为兄弟,兄弟有难,不可不救,但不大好救,怎么办。杜如晦说,夷狄不讲信义,我虽守约,但他们常背盟,今他内乱而击,是他自讨灭亡。由是不相救。后来突厥属部薛延陀自称可汗,派使来告。唐太宗立即抓住战机,派李靖与薛延陀联手,一举将东突厥歼灭。还有薛延陀,也不过如此。试问如果唐太宗遵守盟约,何来的千古一帝的伟业?”
“陛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句践,比如晋文公的退避三舍……陛下,唐太宗能做,为何陛下不能做?还有辽国,亦是如此,辽国多少有些畏惧我朝,当初宋辽之战,辽国并没有占据绝对上风,如果辽国判断他们能占据绝对上风,或者熙宁七年只有我朝大灾,辽国没有受到灾害波及,那就不是现在的勒索一点边界,而是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了。”
“甚是。”
“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如此,就怕朝堂士大夫反对。”
王巨去两广,经过这一战,都知道交趾不是那么好对付了。
因此王巨无论怎么搞,只要不逼得两广百姓造反起义,或者他自己谋反,无论练兵或者其他,朝廷都不会有意见。这是不可能的,王巨在关爱百姓上,虽不及民间传说的那种地步,但对百姓还算可以。更不会谋反,有这个谋反的条件吗?
同意了交趾的献降,也给了王巨缓冲时间,他说了三到四年,最少前两年是准备的,必须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可这样,真到了出兵之时,又不知道会有多少士大夫反对了。
第632章右孙吴
“邕州城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谢晨说道。
过了一年,邕州又重新修起城墙。当时交趾还是有些想法的,破掉邕州城后,将城墙全部毁掉,丢到郁江。
想建城墙,就得需要砖石粘土,现在连城墙都扔到郁江里,宋朝后面想建也会困难了。说不定还能指望着第二次过来打劫。
可是邕州太重要了,它不仅是重要的边防州,而且境内有四十多个羁縻州,包括这些羁縻州在内,面积能达到后世广西的百分之四十几。这么大一片地区,必须要有一个安全的首城。
因此交趾退后,陶弼临危授命,来到邕州后,一是练兵拱固边防,二就是修葺邕州城墙。
不过邕州城墙虽然在原址上又立了起来,可整个城中人烟稀少,恍若死城一般。
谢晨是后来招募来的举子。
海外那摊子在迅速扩大,其实若是包括控制的土著人,人口不比西夏与交趾少多少了。
这必须得有更多的管理人才。
实际早在几年前,王巨就吩咐过,利用各个产业不断地培养着各种人才,包括管事,经济人与各色工匠。
又刻意用高薪招募了一些举子,不过想进入核心,必须要经过观念与考验的,第一个得有头脑,而不是书呆子。第二得忠心,得有一颗感恩之心,白眼狼是绝对不得进入核心的。
这些举子经过观察考验后,陆续进入各个核心,包括各定居点的临时管理,以及各种经营,还有其他的一些事务。
谢晨便是其中一个。
经过考验后,王巨让他来到岭南协助黄良与吕何让做事。
以前谢晨因为做事,曾来过邕州。
当时邕州仅是城中百姓就有一万多户,所以一部分百姓及时逃了出去,还让交趾屠杀了五六万百姓。
或者有人说,我们一个小镇子的人口就不止五六万百姓了。但这是宋朝,一百多万百姓,就逼得北宋不得不将京城多次扩大,以至达到了六十多平方公里,还是住不下,后来不得不在城外开了九厢安置。
一万多户百姓的城,在人烟稀少的广南,算是一个大城市了。
“子沾,恢复起来会很快的。”王巨道,说着,顺着路人所指的方向,一拍马向州衙驰去。
来到州衙门口。
不用介绍,王巨穿着紫色公服,在广南有资格穿紫色公服的官员并没有几个,而且又是如此年青,那只有王巨一个了。
王巨翻身下马,衙役小心地问:“阁下可是王公。”
一边说话,一边主动替这行人牵马。
郭逵南征,名头很吓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招讨使、兼荆湖广南路宣抚使,也就是除了掌管着征讨交趾事宜,还有权管辖着荆湖广南四路的军事之权。
王巨下来,名头要弱了。
前面是什么太子太保兵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宣徽南院使的什么,这些也是官,并且是一大堆三品到四品官职,不过都是职官,馆阁官与阶官,除了公服换成紫色,其他的王巨就不大在意了。
这也是赵顼借机升迁他的官职,而且总掌两广,没有这么多高官辍身,有的官员会不服的。
于是王巨也没有婉拒。
另外就是他的差官,判桂州兼广南两路宣抚经略使。
多了一个经略,而且还多了一个许便宜行事。
也就是从现在起,两广就交给你折腾了。而且赵顼又下诏给各司与各州军长官,让他们必须听从王巨指挥。
但也不是真让王巨胡来的,如果王巨将下面的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不管他做什么,各知州与各司使都会抵触,甚至闹到京城了。
所以这时衙役不敢称喟明公了。
官职高得怕人,已经超过了年龄的限制。
几名衙役还是很喜欢的,在连番大捷下,即便是南方,也听到了王巨的一些事迹,并且听说这个官在治理百姓上也颇有一手,以至让庆州几十万百姓上万民书。
就不知传言是真是假。
王巨语气很温和,说:“谢过诸位衙哥子。”
又问:“陶公可在州衙。”
“陶公正在州衙处理政务,”几个衙役一脸肃敬地说。
王巨暗中点点头。
临来前,他向朝廷央请必须留下几个人,老将和斌、燕达、曲珍、苗履、姚麟姚雄叔侄、杨从先、种谊。
为何要留下这几将,因为这几将都随大军南下过,不管是不是惨胜,都对交趾的地形以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和斌更是久在南方的老将。
实际杨从先原来仅是战棹都监,就是负责制造战船的技术官员,非是武将。然而未来必用到水军,也让王巨留下了。
除了留下这几将外,又再三申明让朝廷在这几年内让陶弼一直担任着邕州知州,不得调迁。
其实这一战发生前,王巨也没有注意这个陶弼。直到战争消息传出,王巨才对这个陶弼感到讶然。
然后派人打探了一下此人的生凭,更是讶然。
此人是陶岳之子,陶岳在后世没名气,但在宋朝很有名气,乃是有名的清官,整个端州知州不取不用端砚者只有包拯与陶岳两人。
不过陶弼更其父一筹,很早就随杨畋讨伐过五岭徭,平侬智高时又立下战功,并且在随后两次兴修灵渠,皆出过大力。以前也知过邕州知州,听说内政很好。被人舆为“左诗书,右孙吴(孙子吴起)”。章惇经营南北江,虑无人可用,便想到了陶弼,用他担任辰州知州。陶弼去辰州不久,便替朝廷招降北江彭师宴。
苏缄遇害后,朝廷又用此人担任知邕州。
郭逵连夜拨军撤退,还有其他各部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匆匆逃跑,甚至连辎重都丢下不要了。
但这时江对岸还有许多交趾军队的,正在隔江观望。
陶弼无奈,只好约束着他带来的邕州土兵殿后,才使得江对岸的交趾军队不敢异动。
否则郭逵那次会引起很恶劣的后果。
王巨手下还特别打听到一件事,因为陶弼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所以家至贫不能恤,妻在乡里,居然租别人的房屋居住。
什么叫好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