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颌首点头。
用不了多久,一封封奏报便经过内阁转入宫中,功劳的大小,确实是人说了算的,有的功劳固然大,可是若是被人认为没有丝毫影响,众口一词之下,大多数人的心里,都会不以为然。可是有些边边角角的功绩,若是对了胃口,又或者正好迎合了某些人的心理,大家一起夸大之下,就一下子变得卓著起来。
直浙平倭的功劳就是如此,俘倭寇五千,杀贼一千余,这无论如何,都不算是小功,况且设台湾府,也算是开疆拓土,况且台湾府上多为汉民,将汉民重新归化,又有诸多的文章可做。
嘉靖看了一份份的奏书,想不到在直浙,徐谦不声不响,又立了大功,这几日紧张的情绪,才稍稍缓和了一些。
在这个时候,终究有一股暖意注入他的心田,他不由笑道:“这个家伙,事前为何不通报一下,如此大的动作,朕竟是不知道?”
黄锦答道:“陛下,其实徐谦早已上书了,只是内阁觉得这是小事,所以一直压着。想来现在是压不住了,所以……”
嘉靖冷哼一声,旋即打起精神,道:“不过……这也算是好事,如此功劳,是该重赏了,否则不知道的,还以为朝廷吝啬,况且北边战争频仍,直浙那边也可立为榜样,让那些个丘八们好好看一看,看一看直浙是如何奋发有为的。”
他沉吟片刻:“调拨内帑五十万两,奖赏有功将士,只是徐谦的功劳,内阁那边拟定了没有?”
黄锦道:“奴婢听说,内阁那边似乎没有动静。”
嘉靖怒道:“岂有此理,请杨廷和觐见,朕要亲自过问,朕知道,他和徐谦不睦,可是如此怠慢功臣,未免太显得他小家子气,既然他想压着,想要拖延,那么朕就亲口问他。”
黄锦颌首点头,连忙去请杨廷和。
杨廷和来的倒是快,进殿之后还未行礼,嘉靖便兴师问罪:“近日有奏书传报,说是直浙又剿灭了倭寇,自此倭寇彻底厘清,这件事,内阁知道吗?”
若是知道,嘉靖自然还有后话,可要是你说不知道,嘉靖必定会勃然大怒,呵斥说这么大的事,内阁怎么可能会不知道。
杨廷和平静的道:“老臣知道一些。”
一些二字,模棱两可,进可攻退可守。
嘉靖似乎也听到了弦外之音,挑了挑眉:“那么,内阁为何不对相关人员进行升赏?”
杨廷和苦笑道:“内阁有难处。”
“难处?什么难处?”
杨廷和正色道:“其他人都可升赏,可是若是其他人员俱都重赏,而直浙总督却不封赏,似乎不妥。”
“直浙总督为何不升赏?”嘉靖沉眉。
杨廷和道:“陛下想来也知道功劳不小,而直浙总督主导此事,功劳自是不小,可问题在于,升该如何升,赏又如何赏?若是再升,就肯定要入朝,以他的资历,必定要担任尚书,只是尚书暂时没有空缺。可要是单纯的进行赏赐,又有不妥,因为一旦赏赐,而其他相关人员都升,唯独直浙总督只给一些财帛赏赐,似乎又是不妥。只是要封爵,显然又有难处,他的父亲已有爵位,父子若是都封爵,这封爵岂不是也是不妥,微臣的难处就在这里。”
嘉靖倒是无词了,升没地方升,六部尚书的位置都满了,总不能打发他去南京担任尚书,这就不是升了,显然是贬谪。可是要赏赐,无非就是财帛之类,可是相关人员肯定要升迁,反而功劳最大的只是赏赐一些金银,显然也不妥当。至于封爵,总不能说儿子立了功劳,所以给父亲加爵吧,就算给徐谦加爵,加了有什么用,徐昌现在是侯爵,若是给徐谦封一个伯,等徐昌一死,这侯爵世袭罔替,就是给徐谦的,徐谦这个伯爵就成了空头支票。
似乎……还真有些道理。
只是,嘉靖仿佛看出了杨廷和的心思,他显然是借着这个为难,所以故意想拖延此事,嘉靖感觉,杨廷和在糊弄自己。
于是嘉靖冷冷一笑,道:“依朕看,升赏也未必不可行。”
第六百四十一章:升任尚书
杨廷和假装狐疑的看向嘉靖,道:“还请陛下示下。”
嘉靖站起来,在殿中负手转了几圈,随即道:“户部尚书梁藤不是刚死吗?”
“可是……”杨廷和道:“陛下,杨一清兼任户部尚书,这个旨意陛下已经准了。”
嘉靖近来很不安生,每日处在猜忌之中,不但将这猜忌从内宫扩大到了外朝,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他对内阁的信任度也降到了冰点,此时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四面楚歌,越来越孤立。
此时突然想起了徐谦,猛地有了主意,他见杨廷和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心里冷笑,道:“那是权宜之计,户部群龙无首,所以需要有个人来主持大局,杨爱卿毕竟年纪老迈嘛,他在阁里已经事务繁杂,若是再兼个户部,只怕首尾不能兼顾,他年纪大了嘛,朕总该体恤他。况且徐谦在直浙办的钱粮局就很好,让他升任户部尚书吧,反正该历练的,也都历练够了,就是你吏部的功考,也不得不否认徐谦做的不错,杨先生以为如何呢?”
见嘉靖落入自己的‘圈套’,杨廷和却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只能点头道:“陛下说的有道理,只是这直浙总督,当遣何人接任?”
杨廷和可不是傻子,自然不会白送一个尚书给徐谦,所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想做尚书,先把直浙总督交出来。
嘉靖皱眉,道:“杨先生有什么高见?”
杨廷和正色道:“陛下,鸿胪寺卿王道中……”
又是他,上次杨廷和本就想让这王道中接替方献夫,而现在,却用来接替徐谦。
杨廷和其实早就做好了盘算,让徐谦入京,再釜底抽薪,让王道中督抚直浙,借着这个机会,好好的治一治直浙的风气。
嘉靖倒是无可无不可,虽然他对王道中反感,可是想到徐谦即将回京,而且杨一清辞去户部尚书拱手让给徐谦,这也算是内阁的一次让步,因此,他这一次没有激烈的反对,只是沉吟道:“王道中可以胜任吗?”
杨廷和道:“完全可以。”
嘉靖颌首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么就如此颁布旨意吧,速召徐谦回京,命王道中赴杭州上任。”
杨廷和松了口气,道:“老臣遵旨。”
目送走了杨廷和,嘉靖的眼眸却是掠过了一丝疑色。
……
杨府。
一顶轿子停在了杨一清的府上。
来人并没有递上名刺,只是从轿子里出来,在外头张望的杨家主事便飞快上前,道:“王大人,我家老爷恭候你多时了。”
来人便是鸿胪寺卿王道中,算起来,还是杨一清的门生,只不过因为平时关系并不紧密,所以走动倒是不多。
其实这种事倒也常见,比如杨一清曾主持过两次会试,按理来说,当时两科的官员都是他的门生,免不了他呼他一声座师,作为主考官的,也不可能和所有人都打交道,一般都会看中几个好苗子,才会有一些交道,甚至提供一些帮助。
很不幸的是,王道中在当时,并没有被杨一清看中,只是现如今,因为他现在的职责关系,却和杨一清的关系开始紧密起来。
王道中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颌首点头,旋即由府中主事领进了里厅。
见了王道中进来,杨一清并没有其他举动,等到王道中行了礼,杨一清才笑起来,道:“子诚啊,上次见面,似乎还是你们鸿胪寺来内阁交割岁末的公文,老夫当时想和你好好说几句话,只是公务繁杂,所以至今还有些挂念,来,坐下说话。”
王道中欠身坐下,微笑道:“大人客气,下官末学后进,能聆听大人教诲已是福分。”
寒暄过后,杨一清突然淡淡的道:“近来的风声你听说了吗?”
王道中道:“似乎朝廷有意让下官去直浙?”
杨一清不由呵呵一笑:“是,事情已经定了下来,就等朝廷旨意下来了,老夫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你有什么想法,你不必有什么顾虑,有什么说什么。”
王道中迟疑了一下,道:“直浙的事,下官多有耳闻,有人说是人间天堂,有人也说是面目全非,可是不管如何,为政者不能在乎眼前,而应当看长远。”
“何谓长远?”杨一清想不到王道中竟有侃侃而谈的意思,倒也打起精神。
王道中正色道:“就说这新政兴商贸吧,兴了商贸固然看上去是百姓得利,人人欢欣鼓舞,这是近利。可是因此而伤了农,这就是长远。农耕不兴,则社稷不稳。商贸不兴,则百姓不富,这里头就有一个取舍,世上总没有两全其美的事,因此,先贤们才说,农为国本,这即是说,他们认为,百姓可以不富,但是社稷不能不宁,若是因此伤农,最后有银而无粮,到时一旦天灾,就要酿成人祸,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下官以为,直浙新政如此矫枉过正,长远的害处却是不小,这是下官的一些浅见,还请大人海涵。”
杨一清连忙点头,鼓励道:“想不到你还有这样的见识,不错,老夫也是这样认为,直浙有一些人,只顾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忘了根本,别看现在歌舞升平,就怕将来出事,一旦出了事,不但社稷动荡,而且百姓也要流离失所,你我都是朝廷命官,难道能坐视不理吗?”
王道中正色道:“其实微臣已经准备好了奏书,就是为了弹劾……”
杨一清摇摇手,微微笑道:“弹劾有什么用,你不要总是书生意气,眼下四处都是闹哄哄的,学争在争,礼议也在争,国本同样还在争,争来争去,最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老夫的意思呢,是不争。”
“不争?”王道中一时糊涂。
杨一清莞尔笑道:“不争,但是要做,比如徐谦,他就是先做出来,最后才引起争议,结果朝廷在争,他却在浙江大力倡导他的新政。所以呢,这种弹劾的事没有必要去理会,老夫请你来,就是希望你能在直浙有一番作为,革除掉一些地方上的弊政,正本清源,至于惹出什么争议,这却是无妨,你放心,朝廷里头,有老夫和杨公在,总能为你压着。”
王道中终于明白了杨一清请自己来的目的,他当然清楚,这是杨一清让自己去做先锋,这种事做的好了,自然好说,可是一旦做不好,就可能丢到前途。
杨一清挑了挑眉,道:“子诚莫非不敢?”
王道中脸色冷静,他叹了口气,道:“大人的意思,下官明白,下官此去直浙不知凶吉,不过大人言尽于此,下官也不得不表个态,下官是反对新政的,在京师的时候是反对,在鸿胪寺的时候也是极力反对,现在此去浙江,担负直浙总督,也是反对,下官的心思不会变,昨日不会,今日不会,明日也不会。”
杨一清大喜,道:“杨公果然没有看错人,社稷危如累卵,要的便是你这样的敢言敢为之士。”
王道中忙道:“大人谬赞。”
杨一清算是彻底放心了,他现在终于明白,杨廷和为何非要点选王道中不可,这个人……确实可以用,用的好的话,正好用来过河拆桥,姓徐的就算升任了户部尚书又有什么用?户部尚书,终究还是在内阁之下,不可能绕过内阁,去做自己的事,没有内阁的批准,他徐谦什么事都别想办成。可是直浙总督可以发挥的余地就大了,钦命总督一方,掌握军权,节制治内百官,甚至直接插手民政、刑狱,这是独立之权,别看户部尚书比直浙总督更体面,可是在权利的配置上,还真未必及得上总督。
“是了,你此去浙江,便是闯入龙潭虎穴,徐谦在直浙经营多年,羽翼已丰,切不可掉以轻心,老夫一直和杨公商量,无论如何,也要助你一臂之力,这一方面呢,会调一支军马正好去浙江驻扎,名义上自然是替换新军,新军立了大功,陛下也颇为欣赏,所以想抽调入京,让京师各营军马好好观摩效仿,可是必须有军马前去换防,人选,老夫已经想好了,到时你若是有什么难处,尽可以去找刘总兵。还有……老夫从前管马政的时候,也有一些幕友,这些人公务案牍上的事颇为老道,也可以随你一道去,至于你还要什么,也尽管来提,只要能办到,老夫尽量予以满足。”
王道中顿时松了口气,他怕就怕到了浙江四面楚歌,可是现在看来,似乎内阁早有安排,连忙道:“这就足够了,下官一定不负大人期望。”
第六百四十二章:开宗立派
三月十九,刚刚回到杭州的徐谦便接到了朝廷来的旨意。
对于这份旨意,整个浙江一时又惊又喜,喜的是徐谦高升,某种意义来说,是朝廷更加肯定了新政的成果,若是朝廷不承认,莫说高升,怕是加罪都来不及。
而且直浙总督升任户部尚书,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像是明升暗贬,这是实打实的高官,大权在握,户部尚书往往在朝中,都是地位仅次于阁臣、吏部尚书的存在,地位和礼部尚书相当。
现如今,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兼任吏部尚书,因此此时的徐谦,年纪不过二十出头,就已经成为了朝廷第三号人物,手握天下钱粮,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主持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除此之外,还掌握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握库藏户部三库;掌握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这个权利,绝对不小。谁掌握了户部,捏住了钱袋子,几乎天下的官员,都得乖乖的仰仗着户部行事,比如兵部,想要军饷,就要先拟出章程,说今年哪里哪里需要饷银若干,而后报到户部之后,户部要进行核算,若是觉得索要饷银,可以直接打回去,让兵部从新核算,没有户部尚书的同意,没有户部尚书盖了大印,谁也别想从国库中支取一两银子。
因此,户部尚书是一种超然的存在,他的存在目的就是和其他五个部堂以及京师中的各寺各监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所以经常在廷议上,往往户部尚书都是焦点,他要痛骂都察院浪费钱粮,要痛斥兵部这群混账东西算账不明,还要叫骂鸿胪寺浪费公帑。
这就是户部尚书,高端大欺上档次,狂酷霸拽吊炸天!
只是另一方面,浙江官场却是动荡不已,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