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你也是浙江人,眼看乡人受难,难道能无动于衷吗?”
最后一句话刺中了徐谦的软肋,徐谦绝不是那种因为大义就跳出来文天祥附体的人,可是他终究有底线,苦笑道:“微臣遵旨。”
嘉靖大喜,其实他有心想问问徐谦到底有什么主意,只是方才见徐谦很难启齿的样子,便打消了这念头,暂时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省得徐谦说出主意出来,才发现实在没有下限,他这皇帝若是欣然点头,说你放心去做,道德上怕会有亏。
嘉靖精神一振,道:“看你的样子,似乎颇有把握,有把握就好,来,陪朕坐坐,说说话。”
徐谦已将桌上的记录收了起来,夹在了腋下,道:“陛下,若是微臣回去得太晚,怕要被人起疑,眼下是多事之秋,微臣待会儿还要为陛下谋划如何对付毛学士,只怕要先告辞了,还请陛下恕罪。”
“这样吗?”嘉靖不由露出了几分遗憾之色,随即又笑起来,挥挥手道:“去吧,你这官一做,反而你我君臣像是生分了一样,不过你能知道朕的心思,朕也知道你的忠心,这就足够了,你放手去做吧。”
……
在内阁里,杨廷和满腹心事地进了自己值房,毛纪却趁机追了进来,笑吟吟地道:“杨公……”
杨廷和眼眸瞥了他一眼,脸色平淡如水,坐在自己的椅上,慢悠悠地道:“怎么,毛学士有事?”
语气之中既没有过份的亲昵,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过份冷漠,犹如一汪死水,宠辱不惊,宁静而又平淡。
毛纪笑呵呵地道:“方才陛下的态度似乎很坚决,不知杨公怎么看?”
他现在急于知道杨廷和的态度,在平倭的问题上,杨廷和一直显得有些犹豫,这和平时的杨廷和有着很大不同,以往的杨学士可谓雷厉风行,是绝不可能如此的。
也正因为杨廷和这样的态度,让毛纪的心里有点儿没底,他当然知道,自己虽然和他同是阁臣,可是地位悬殊太大,杨廷和的一句话甚至顶得过他的十句百句话。所以摸清杨廷和的底细是绝对有必要的。
杨廷和含笑地看了他一眼,道:“老夫能怎么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嘛,陛下的心思是好的,平倭……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毛纪冷笑道:“只怕陛下平倭未必是为了利国利民吧?”
杨廷和的脸色很平静,道:“那么你认为陛下是为了什么?”
毛纪沉默了一下,才道:“无非就是借机立威而已,陛下怕是想借着平倭干涉朝廷了。杨公不可不察啊,否则……”
杨廷和的脸色阴沉起来,道:“你休要胡言乱语,这种话也是臣子能说的吗?”
毛纪呆了一下,似乎一下子不认得杨廷和了,心里不由在想,杨公这是怎么了,怎么转了性子?
他不由想起来,自从蒋冕垮台,杨廷和对自己确实冷淡了一些,莫非他连自己都觉得碍眼?不对……毛纪连忙打消这个念头,因为他知道朝廷是不可能让一人独立支撑内阁的,朝廷没这个规矩,宫里也断然不会如此放心,打垮了蒋冕,还会有张冕,整倒了自己,还会有刘纪,自己对他一向顺从,杨公何必要整自己?
毛纪的这个想法确实是对的,可是他没有想到,这些时日他实在热情过度了,按理说,他现在只是阁臣,连次辅都算不上,这户部尚书还兼在蒋冕的身上,现在还未继任,就已经上窜下跳,以户部尚书自居,现在极力反对平倭也是为了在这件事上头做打算,或许他自己不觉得自己有点过于热情,可是他的一举一动其实都落在了杨廷和眼里,面对一个如此眼热于次辅之位的人,杨廷和会怎么想?
今日他可以图谋次辅,那么明日呢?
第三百一十八章:节操碎了一地
内阁,是杨廷和的内阁。
换句话的说,这里是他老人家说了算,甚至是毛纪,也必须在杨廷和的掌握之下。
他需要的部属,而不是榜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做法无可厚非,内阁大臣们不可能个个都如三杨内阁或者是刘健内阁那样的和谐,既然不和谐是大概率的事实,那么不妨就用强力的手段制造和谐,这个和谐就是,杨学士说你和谐就和谐,你敢有歪心思,他会毫不犹豫的弄死你。
而毛纪犯得错误就是,他有点飘飘然了,这不是个好兆头,杨廷和整垮蒋冕,可不是为了让你毛纪冒头,他这是立威,当然,按资历来说,这次辅终究还是毛纪的,可问题在于,毛纪表现的太早了。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可是想想皇帝和太子,那就好理解了,按理说,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可纵是老皇帝奄奄一息,你这太子若是敢表现的太过欢喜,怕也得倒霉。
杨廷和要的就是态度,他没点头,自然就还轮不到毛纪,当然,杨廷和倒还不至于一棍子把毛纪敲死,刚刚弄了个蒋冕,若是毛纪再出事,难免引人议论,况且毛纪平时还算乖巧,杨廷和只是想借机敲打一下而已。
可就是这么一下不轻不重的敲打,却是把毛纪吓坏了,毛纪脑子嗡嗡作响,脸色青白不定,最后小心翼翼的道:“杨公……我……”
杨廷和却是压了压手,打断了他的话,他微微一笑,道:“老夫知道你有你的难处,陛下平倭,固然有他的小心思,可是你呢,你极力反对,怕也有你自己的私心吧。”
毛纪愕然一下,期期艾艾的道:“我……我怎么可能会有私心,只是一旦起了战事……”
杨廷和轻轻叹口气,道:“你不必再说了,起了战事,国库难免收支就要紊乱,再过些时日,你就要接掌户部,这国库在别人手里没什么事,可是一到了你的手里就出现了亏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嘛。”
毛纪心里一暖,道:“杨公明鉴,我确实有这个心思,不过另一方面……”
可惜杨廷和根本不给毛纪一点机会,他继续道:“可是国库是国库,你站在户部的角度上,自然想着的是国库。可是天子和老夫站在朝廷的角度,想的却是整个国家,我大明沃土千里,带甲三百万,却有跳梁小丑,肆虐神州,虽是疥癣之疾,可朝廷若是不发兵,岂不是为人所笑?”
毛纪呆了一下,道:“杨公的意思……”
杨廷和却又微微一笑:“可是话说回来,陛下平倭,和老夫的平倭不同,陛下平倭,先整顿卫所,老夫却以为,这是徒劳,你说要从长计议,要徐徐图之,却也没有道理,要平倭,就要先有平倭之策,且再看看吧。”
毛纪一开始听杨廷和极力赞成平倭,心里猛地觉得不对劲,可是后来听到杨廷和的后半截话,心思总算放了下来,连忙道:“后日按理是廷议,陛下现在如此急切于平倭,内阁这边的章程他又不满意,只怕后日的廷议,陛下是要打算抛出来让大家讨论了,我听说,现在外头确实有不少风声,也有不少大臣极力赞成平倭,怕就怕那个时候……”
杨廷和微微一笑,道:“这件事,就不怕问老夫了,你自己心里思量吧,你是内阁大臣嘛,再过些时日就是次辅,难道连这个事都办不妥?”
毛纪精神一振,至少杨廷和没有反对他的政见,凭着这一点,他就觉得足够了。
从杨廷和的值房出来,毛纪的案牍上已经积了一沓待拟的奏书,他坐回自己的椅上,却没有拟票的心思,突然想起什么,寻来一个书吏道:“徐编撰回来了吗?老夫这里有一份票拟,要让他代为抄录一下。”
书吏是刚刚从待诏房那边过来的,摇头道:“回大人的话,还没有回呢,若是回了,肯定去叫人去翰林存档,到现在他那值房还是空空如也,要不,小人去请李翰林或是杨翰林来一趟?”
毛纪目光一闪,变得意味深长起来,道:“这就不必了,你下去吧,是了,让张舒来一趟,斟茶过来。”
那书吏连忙去叫人了。
张舒是通政司的差役,专门负责传递票拟和奏书,他和毛纪是同乡,平时关系不错,听到毛纪传唤,他自然不敢怠慢,连忙斟茶过来,在毛纪身边候命。
毛纪吃了口茶,皱眉道:“今日的茶不香。”
张舒紧张的道:“大人,这还是武夷岩茶,都是按着大人的吩咐炮制的……”
毛纪将茶盏放下,抚案道:“茶是好茶,奈何老夫却非品茶之人。”他眼眸一眯,道:“徐编撰一直逗留在东暖阁,这事你知道吧?”
张舒心里咋舌,晓得毛大人这是要进入正题了,连忙点头道:“小人也听说了,方才递了些票拟给司礼监的太监,听说徐谦和陛下说了好一会儿话呢,宫里这些没卵子的东西,最是津津乐道这个,谁的圣眷好,他们也拿出来吹嘘,倒像是他们……”
毛纪没心情听他胡扯,道:“陛下若是再见徐谦,你要通报一声,还有,吩咐一下外头的人,这徐谦有一举一动,都要通报,老夫总是觉得,这个徐谦在鼓捣什么东西,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要坏了事才好。”
张舒嘻嘻哈哈的笑道:“不过是个翰林编撰,大人这样在意做什么,大人捏捏手指头,都可以将他碾成粉末,教他死无葬身。”
毛纪冷冷笑道:“你懂个什么,这朝廷多的是给事中制约尚书、侍郎,也多的是言官整倒内阁大臣的先例,经历了这么多事,老夫再门缝里看人,那就真无可救药了。”
……
一份份的传报,每日按时送到毛纪的手里。
可是毛纪反而越来越疑惑了,事实上,徐谦这几日的行踪确实诡异,诡异的有点不太像话,似乎他特意让人用快马,去了杭州一趟,具体去做什么,却是知之不详。
去杭州……莫不是向明报求援?
毛纪心里有个预感,预感徐谦一定会从中作梗,会横插一杠子,明报也确实让毛纪有了那么点忌惮之心,毕竟这份报纸在江南颇有影响,可是他随即一想,又觉得自己多心,说的难听些,总共也就三天时间,就算是快马加急,那也不过是打个来回而已,远水救不了近火,徐谦最多弄个写了支持平倭的文章印在报纸上,可只是一篇文章,想要扭转乾坤,却未免有点高看他了。
如此看来,这徐谦在明报上头做文章,似乎还不足以雪中送炭,这东西至多也就是锦上添花而已。
倒是有一件奇怪的事引起毛纪注意,这几日,徐谦一直都往东宁侯府上跑,两天的时间去了两次,驻留的时间也不短,下了值就呆在那里,没一两个时辰不出来,出来的时候一身酒气,有时还是陆家的人送回去的。
陆家……
对于东宁侯,毛纪倒是真有几分忌惮了,大明朝的世家可不能单单看爵位,别看陆家只是一个侯爵,可是已经传承了六代,可谓枝繁叶茂,在亲军和京师五大营中影响不小,这也是为什么嘉靖给徐谦和陆家赐婚的原因,徐谦是嘉靖的心腹,赐婚陆家,某种意义来说是拉拢陆家,只要稳住了陆家,某种意义来说,新天子足以高枕无忧。
徐谦去陆家做什么?莫不是有什么阴谋……
毛纪狐疑不定的时候,事情倒是水落石出了,据说在徐谦见嘉靖的前一天,徐谦也去过陆家一趟,同样是吃了许多的酒,呆了一两个时辰才醉醺醺的回到府上。如此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莫非是自己太过多疑?
这两个疑点,像是梦魇一样让毛纪挥之不去,可是每次理智的琢磨,又觉得背后没什么深意,徐谦假若当真得了嘉靖授意,想要暗中捣鬼,应该多联系御使言官才是。可是话说回来,徐谦和都察院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到现在都察院里提到徐谦都是恨之入骨,当年徐谦毕竟得罪都察院有点狠了,大部分御使都清高的很,一向爱说别人是非,可是徐谦从前动过都察院的御使,在这个群体看来,徐谦简直就是奸贼中的奸贼。
“问题出在哪里呢?”
越是到了廷议临近,毛纪越是有些不安,可有些时候,他又不禁自嘲的笑了笑,对自己说:“不过是个翰林编撰,怕个什么?老夫宦海几十年,还怕他一个徐谦?”
第三百一十九章:交锋
其实如毛纪所闻,徐谦这几日既没什么寻常,又没什么不寻常,每日清早去内阁当值,当值时起草一下圣旨,或者和李时、杨慎闲谈。
李时是二甲进士出身,可是为人老练。而杨慎与徐谦有着相同经历,杨慎也是状元,在正德年间,他师从于李东阳,拜李东阳为师,在其门下学习功课。
徐谦的恩师是谢迁,谢迁与李东阳都曾在刘健内阁中显赫一时,光芒四射。
从某种意义来说,徐谦和杨慎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这时代的官,出身毕竟最重要,谈及师从,杨慎和徐谦都不禁唏嘘,不管怎么说,二人至少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推崇刘健内阁,只是……争议也不是没有。
杨慎认为,若是朝廷奸臣当道,大臣应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继续与奸臣周旋下去。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只是杨慎每每兴匆匆的提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徐六首同学就老脸一红,忍不住要争辩几句,倒不是他不认同这句话,可是恩师谢迁当时迫于刘瑾的压力致仕,而李东阳则继续留在内阁,他总是觉得,这位杨状元分明是在拐着弯的骂他恩师‘临阵逃脱’,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不反驳才怪了。
其实两个人暗中都在卯劲,师门之争只是表面现象而已,若是有人问起刘健内阁中谁贡献最大,刘健无疑是最耀眼的人物,可是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却很有争议,二人都曾大功于朝,也都同样为弘治中兴立下赫赫功劳,真要说谁更厉害一些,还真说不准。
只是徐谦和杨慎这两个学霸却不同,他们显然都认为各自的恩师更厉害高明一些。
于是乎,徐谦起草了圣旨,杨慎便会拿去仔细核实,就等着徐谦有什么把柄落在他的手上,自然徐谦也是这样做。
最惨的自是李时,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两面派,压力是很大的,他对着徐谦笑,对着杨慎也笑,风一吹,他就得琢磨着往哪边倒合适,这老狐狸成了精,每天的所作所为就是安慰和夸奖。
“徐编撰起草的圣旨心思细腻,条理清楚,治河在乎于疏而不漏,若是按这份圣旨治河,必定让人信服。”
“妙哉!杨侍讲的行书有乃父之风,大气开阖,媚而不妖,惊动天地也。”
“徐编撰果然不愧是我大明不世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