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年里,北方的匈奴也很平静,入冬以后,他们开始向西迁移,据说是要收复失地,对大楚的威胁减弱许多,柴悦等将军因此能够返京,接受朝廷的再度封赏。
东海之战进行得也极为顺利,在云梦泽,黄普公只是小试身手,海上才是他大展拳脚的地盘,二三十条船、四五千将士,被他用得如神兵天将,逢战必胜,众海盗根本不敢靠岸,不是远遁它方,就是选择投降。
照此推算,不等东海国将全部战船造完,东海战事就能结束。
韩孺子迟迟没有任命南军大军马,打算将这个位置留给立功之后的黄普公。
一切都那么顺利,韩孺子反而感觉不适应,常常在梦中惊醒,从头到尾地思考,确定真的没有危险之后,才能安然入睡。
只有一件事还会偶尔打乱他的心情。
金纯忠花了将近两个月时间调查杨奉之死,找到不少线索。
杨奉返京途中,一直受到跟踪,其中几拨人与云梦泽群盗关系密切。金纯忠抓到几个人,却没法确认这些人与杨奉之死有无关系。
至于《淳于枭》这本书的其余部分,再也没人见过,金纯忠去得晚了,驿站已经住过别的客人,现场毫无价值。
景耀负责追查杨奉的家人,进展更慢,他找到了杨奉年轻时的邻居,对杨家早年间的生活了若指掌,可是从离家到在东海国入王府为宦的十几年时间,杨奉的经历整个消失了,没人了解他,甚至没人见过他。
景耀不死心,仍在执着地调查下去,向皇帝请示,他要亲自出马,前往各地追寻杨奉的蛛丝马迹。
侍卫头目王赫在观察了整整三个月之后,终于将栾凯送到皇帝面前。
韩孺子几乎将他给忘了,当初的热情早已消失,出于好奇,才在凌云阁召见这位武功高强的“刺客”。
栾凯天生是飞檐走壁的好手,一旦跪在地上,立刻显得笨拙而僵硬,犹犹豫豫的,总像是要跳起来。
他不像别人那么驯服,磕头之后,大胆地打量皇帝,受到太监的训斥之后才垂下目光。
对杨奉,栾凯只有一句话说:“他早说过陛下会用我,让我耐心等待,还真让我等到了,陛下,我能当什么官儿啊?”
“你当不了官儿,先跟着王都尉当侍卫吧。”韩孺子莫名地对栾凯存有好感,与他聊了一会,好感更多。
可栾凯这里没有杨奉的线索,在他的印象里,杨奉是个爱看书的怪人,而且胆子奇大,明明知道许多江湖人要行刺自己,却从不躲避,反而经常亲临险境,更兼心狠手辣,出手从不留情,颇合栾凯的脾气。
栾凯走后,王赫提醒皇帝,这种人招安容易,反叛也容易,不能成为近侍,只可外派使用。
韩孺子让王赫安排,心里却觉得,杨奉相信的人,大概不会错。
杨奉到底在出什么题目?韩孺子还是不能抛掉这个念头,但是想得越来越少,那本只剩三页正文的残书,被他收藏起来当作纪念。
将近年底,外出数月的景耀突然返京,事前没有写信,立刻求见皇帝,可他并非受宠之臣,等了好几天才得到通报。
韩孺子马上召见景耀,好奇心又被激发起来。
景耀的年纪比杨奉大得多,奔波多日却不显疲惫,向皇帝行礼之后,开始讲述自己这段时期都去过哪里、见过哪些人,都是些琐碎小事。
韩孺子听了一会,不得要领,屏退身边的太监,说:“景公有话直说吧。”
景耀等的就是这一刻,再度跪下,膝行几步,“老奴尚未找到杨公的家人,老奴查来查去,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人,老奴却不能查下去。”
“何人令景公如此忌惮?”
景耀磕头,吐出两个字,“上官。”
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封信
杨奉一直得到上官太后的信任,即使在他追随皇帝出宫期间,这份信任也没有减弱,这本是极其罕见的事情,却几乎被所有人所忽略。
一个是身世清白的太后,一个是神秘莫测的太监,的确很难联系在一起。
韩孺子也没想到,他清楚记得,自己刚刚进宫的时候,杨奉明显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思帝驾崩对杨奉打击甚打,于是孤注一掷试着培养新皇帝。
杨奉受上官太后信任,却没到宠信的地步,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比不了其他太监。可是当时最受宠的几名太监不是被杀就是被囚禁,下场都不好。
韩孺子没有忘记,景耀当初是杨奉在宫里最大的敌人之一,两人分别迎入不同的皇子,明争暗斗不断。
景耀自己也知道,为了向皇帝说出“上官”两字,他多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奔波多地,动用一切力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让他找到了至关重要的证人、证物。
义士岛公开扬言反楚复齐,杨奉却将孟氏兄妹介绍给上官太后,他认识岛上的人就很奇怪,将这样的人送进王府与皇宫,更是令人惊异。
景耀决定从此深挖,上官太后与孟娥尚在宫中,无法询问,孟徹下落不明,一直没找到,景耀于是亲赴东海国,从外围寻找知情者。
这是大海捞针的找法,景耀接触了大量的王府旧人以及投降的海盗,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或者曾在王府里做过事,或者走投无路时当过海盗,如今又回乡当良民。
认识杨奉的人不少,了解他的人却一个也没有,至于大量江湖传言,景耀不用调查就知道是假的。
景耀尽量说得简略,在见过诸多人之后,他找到了一位有用的证人。
此人是名书商,在东海国有一家店,因为书的质量好,种类丰富,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说,这一切都拜杨奉所赐。
从前他是一名普通的书商,东摘西抄,印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卖给不识货的客人。
某天,一名客人上门,拿出一本前朝野史,严肃地声称书印错了,书商当然不承认,以为既然是野史,当然会有一些无据可查的内容,客人也不发怒,翻开书,一页一页地翻动,指出前后矛盾之处,不用对前朝往事了解太多,只凭书中记载,就能判断对错。
书商越听越惊,只是一本闲书,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这名客人居然真的一字一字地读完,看出诸多错讹。
尤其是客人谈吐不凡,不像是普通人,书商害怕了,改口道歉,拿出店中藏书,请客人随意挑选,都不收钱。
客人挑了一会,指出所有的书都没价值,虽然没再多说什么,但是目光冷酷,充满鄙夷,书商一辈子都忘不了。
事后书商打听到此人名叫杨奉,是王府里的一名太监。
书商从此励精图治,四处收购好书、真书,每得一本,必然先送到杨奉那里,请他评判,随书赠送一些小礼物,都不贵重,略表心意而已。
杨奉一开始将书原样送还,可书商坚持不懈,杨奉开始做些评判,写在纸上,夹在书中,指点书商去何处、向何人购买何种版本的书籍。
书商渐渐开悟,收购的书籍越来越佳,有了一点小小的名声,店铺经营至今,快要让儿子继承了。
杨奉进京之后,联系中断,两人再没有见过面。
书商对杨奉不吝溢美之辞,为了说明自己真的认识杨奉,他捧出一只箱子,里面装满了纸条,全是杨奉亲笔所写。
景耀大致看了一下,纸条里没有线索,本打算放弃对书商的询问,可是多日来毫无所获,让他极其谨慎,舍不得太早改变方向。
他有自己的手段,通过当地官府里的公差,给书商一点小小的压力,然后买了几十套书,再给书商一点甜头儿,恩威并施,书商透露了更多记忆。
“我不知道老爷想问什么,不过我这里有一点东西,老爷或许会感兴趣。”
书商拿出另一张纸条,没放在箱子里,上面的内容也与书籍无关。
那是半封信,没有写完,不知什么原因,杨奉将它作废,无意中塞进了书里,一道送给了书商,他自己大概从不知道此事。
景耀带回了半封信,韩孺子一看就认出这的确是杨奉的笔迹。
信是写给妻子的,却像对待孩子一样,叮嘱她每餐不要吃太多,不要与邻居争吵,更不准动拳。
韩孺子难以想象杨奉怎么会有这样一位妻子,若非了解杨奉为人,他会以为这是开玩笑。
信里没提到孩子,但是有一句“前途莫测,若有万一,可向显妃求助”,信写到这里就没了。
景耀没有多做解释,“显妃”就是当时的东海王王妃、现在的慈顺太后。
杨奉既然让妻子向显妃求助,表明上官太后很可能了解杨奉的家事。
“还有什么?”韩孺子问,这的确是一条线索,却很难推进,景耀没有权力向上官太后询问,皇帝有权力,却宁愿不使用。
景耀沉默片刻,“老奴不敢说。”
“无论你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可以说了吧?”
景耀磕头,“老奴接下来所言,句句属实,但是都没有证据,唯陛下裁夺。”
“嗯。”
景耀再度磕头,而且是连磕数头,“先帝是被……是被毒死的。”
“哪位先帝?”
一般来说,先帝是指韩孺子的父亲桓帝,但是事情严重,他得问个明白。
“桓帝。”
轮到韩孺子沉默了,他早就听说过传言,都称桓帝是被上官太后所害,但是谁也拿不出实据,“既然没有证据,多说无益。”
对韩孺子来说,查清真相并无好处,反而令皇室尴尬。
景耀连连磕头,他隐忍至今,一旦开始,就不能退却,“可毒药很可能还在宫中,陛下不得不防。”
“这与杨奉有什么关系?”韩孺子之前的命令只是让景耀查找杨奉的家人。
“上官太后出身名门大户,进入王府之后与外界几无联系,从哪弄来的毒药?她为何那么信任杨奉?杨奉又为何让妻子在必要时向上官太后求助?一切皆有联系,陛下。上官太后生性多疑善妒,看着陛下一日好于一日、子孙众多,她能忍多久?陛下纵然时时防备,还有慈宁太后、皇后以及皇子与公主呢,他们都住在宫里……”
“别说了。”韩孺子严厉地打断,这不是他想听到的事情。
景耀磕头不止。
“退下,这些话不要再对任何人说起。”
“是,陛下。”景耀跪地后退,在门口起身,说:“刀剑并无伤人之意,只怕落入奸徒手中。”
刀剑是杨奉,奸徒是上官太后,景耀只能说到这,退出房间,轻轻关门,转身下楼。
楼下有几名勋贵侍从坐着聊天,看到景耀出现,没人打招呼,这名老太监早已失势,用不着讨好。
景耀一落千丈,获得赦免之后,也无法恢复从前的地位,他将自己的悲惨境遇全都归罪于上官太后。
东海王也在,比别人多看了景耀一眼,露出一丝询问之意。
一开始是平恩侯夫人联络景耀,景耀虚与委蛇,对这个女人不是很当真,直到东海王亲自出面,景耀才确信自己找到了盟友。
前往东海国、将寻找杨奉家人一事与控告上官太后联系起来,这都是东海王的主意。
景耀微微点下头,匆匆离去。
他不需要听到皇帝说什么,只需将一个念头送给皇帝就够了。
当了多年的太监,景耀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人比皇帝更多疑。
他早想揭发上官太后,但是一直觉得时机不对,所以他要尽心尽力地执行任务,只为让皇帝对自己多一点信任。
楼上,韩孺子独坐良久,他看穿了景耀的小小“诡计”,却不能否认景耀所言皆是事实。
“请收手枭。”韩孺子想起这四个字,或许这不是留给皇帝看的,而是想让另外的人收手。
韩孺子起身,走到门口,又走到窗前,推窗向外望去。
外面正在下雪,地面上铺着厚厚一层,整座皇宫银装素裹,四下里没有人迹。
韩孺子看了一会,关窗下楼,让侍从们出宫,他今天要早点休息。
寝宫里没有嫔妃,等随身的太监、宫女退下,只剩孟娥一个人的时候,他问:“你与太后还见面吧?”
在宫里,“太后”早已专指慈宁太后一人,韩孺子这回说的却是另一个人。
孟娥一下子就明白了,“嗯,偶尔见面。”
“剑鞘里的纸片,你对她说过?”
“说过。”
韩孺子叹了口气,“为什么?为什么你早不告诉我?”
“因为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韩孺子竟然找不出话反驳,好一会之后他说:“你能再去见她吗?”
“能。”
“告诉她——”韩孺子停顿一下,“朕知道了。”
“就这些?”
“就这些。”
用膳之后,韩孺子早早上床休息,还是习惯性地做些呼吸吐纳的功夫,一直不睡。
房门微响,这是孟娥回来了,她现在进屋时会故意弄点声响出来。
“太后说她不是淳于枭。”
“嗯。”
“太后还说,既然陛下想知道真相,她就给陛下一个真相,但是要陛下亲自前去,她不会通过任何人转述。”
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
“许多人都想让我死,我能理解,毕竟我得罪过那么多人。”上官太后斜靠在软榻上,她已经不年轻了,脸上未施粉黛,略带病容,却有一股说不出的妩媚。
韩孺子想起皇太妃说过的话,姐姐宁愿将孩子交给妹妹抚养,也要保持容貌、身材,专心讨好桓帝,有些东西大概学会了就永远也忘不掉。
韩孺子微微侧身,目光避开上官太后。
这是他的皇宫,却不能光明正大地说来就来,除了每日定时的请安,他从未进过慈顺宫,对许多人来说,这就是规矩,一旦破坏,免不了需要一堆解释。
上官太后“恰好”生病,第一天慈宁太后探望,第二天皇后等嫔妃看视,第三天,皇帝亲自来了。
在场的外人只有孟娥,她既是皇帝的贴身侍女,又是上官太后的旧人,不会受到怀疑。
“太后觉得有人在诬告你?”
上官太后微微一笑,“我以为陛下会与我同病相怜。”
韩孺子一愣,随后明白过来,上官太后是在说他的那段倦侯经历,他没得罪过什么人,可是退位之后,还是有人要杀死他,或者是要斩草除根,或者是要讨好新皇帝。
“我最大的罪过就是失去了权力。”上官太后继续道,声音有气无力,她的身体最近的确不太好,“或者说是交出了权力。”
韩孺子忍不住轻轻地冷笑一声,当时的上官太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