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6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正在向西南太平洋增兵,到了三月底,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将超过五十万,其中大约有十五万地面部队。也就是说,美军很有可能在四月份攻打东南亚地区。

当然,事后证明,军事情报局的情报有误。

美国向澳大利亚增兵,不是为了攻打东南亚,而是为了增强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或者说兑现美国总统的承诺。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没有任何在西南太平洋上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

问题是,在当时,这条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不能在三月底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掌握战略主动权,那么海军与陆战队就得在四月份把重点转向东南亚,迎接美军的战略进攻。结果就是,牧浩洋将不得不取消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

进入二月份,牧浩洋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即将发动的战略进攻上。

其他战场上,二月初期的局势也比较平静。

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在“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发动了几次战术级别的进攻,没有取得多大收获。根据罗林森的作战规划,除非把美军增强到十个师,不然美以联军将不会发动进攻。

此时,罗林森已是联军总司令。

在美国与以色列当局达成妥协之后,联军司令部不再是摆设,而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部。

也就是说,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得听从联军司令部的调遣。

结果就是,巴拉姆受到冷落。虽然他在一月底提出,联军应该在二月份发动进攻,而且把重点放在约旦战场上,甚至认为在美军不肯出力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可以单独承担起攻打沙特的作战行动,但是在罗林森的干预下,巴拉姆的提议被以色列总理否决,以军必须配合美军作战。

这让巴拉姆非常不满,甚至威胁要辞职。

伊朗战场上,俄军仍然在围攻由数十万伊朗军队守卫的德黑兰,虽然一度突破了伊军的外围防线,但是始终没能攻占德黑兰,反而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布鲁希洛夫则再次提出放弃伊朗战场,结果再次遭到否决。

大陆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进攻非常稳健。

到二月一日,中国陆军已经控制了俄罗斯的大半个远东地区。向北推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马加丹附近。只是受恶劣气候影响,这支进攻部队在乌斯季奥姆丘格停了下来,预计要到五月份才能继续前进。向西推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已经到达贝加尔湖北岸,另外一路部队则到达了赤塔东面。虽然受后勤补给影响,第三十九集团军的进攻速度有所放慢,但是戚凯威增在策划围歼赤塔州的七十万俄军。

西伯利亚战场上,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并且第三次放弃了这座在战火的摧残下已经变成废墟的城市,退回到了尤尔加西面的防线上,在此为俄军增添了近五万人的伤亡名单。在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协助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充分利用强大的战术机动能力,突袭了方圆三百公里范围内的俄军重要据点,使俄军在该方向的大规模反击行动不得不一再推迟。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黄瀚林基本上兑现了承诺,即稳住了几个主要地面战场。

当然,这对改变战略态势没有太大的帮助,毕竟交战双方动员的力量都很有限,地面战场还不具备决定胜败的重要性。

二月一日,牧浩洋签署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开始了海军的战略反击行动。

第一百零二章破交作战

第一百零二章破交作战

反击不是宣言,而是行动。在舰队很难发挥作用的时候,牧浩洋不得不另想办法,也就采纳了周渝生的建议:让潜艇充当反击主力。

当时,中国海军能够担任战略反击任务的,只有十二艘099型攻击核潜艇。

在此之前,这些潜艇主要伴随舰队活动,因为只有攻击核潜艇有足够的续航力,能够始终跟随舰队活动,而“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的续航力非常有限,需要经常浮上海面补充电能。

随着舰队返港,十二艘攻击核潜艇得以解脱。

一月底,周渝生就把这十二艘攻击核潜艇派了出去,其中八艘前往东太平洋,执行一次象征性的反击任务。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这八艘攻击核潜艇将用巡航导弹攻击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

显然,这么做只有政治与宣传意义,军事价值并不大。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并不主张攻击美国本土,因为他觉得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增强美国国内的战争凝聚力。可是黄瀚林却觉得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有限的反击,至少能让他向民众做出交代。

别忘了,打了这么久,中国军队还没有攻击过美国本土。

相反,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美军一直在轰炸中国本土。哪怕美军的战略轰炸并没造成多大的伤亡与损失,可是已经对民众产生了影响,让很多人产生了质疑,即在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中,投入的大量军费竟然没有使军队获得攻击敌人本土的能力,那么多军费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牧浩洋不用面对民众的质疑,黄瀚林却要设法平息民众的怨愤。

事实上,中国军队不是没有办法攻击美国本土,而是军方高层不想这么做,即牧浩洋与母祁铁都认为,轰炸美国本土没有多少意义,至少在战略防御阶段,轰炸美国本土的军事价值非常有限。

从军事角度讲,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要知道,中国的战略轰炸机需要飞行数千公里,而且得向北飞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才能到达加拿大上空,然后用巡航导弹攻击美国本土。这条航线不但漫长,还充满危险,轰炸机的生存率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向东飞行,横跨太平洋,即便遭到美军拦截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作战半径延长了数千公里,轰炸机群至少要进行两次空中加油,除了需要占用大量加油机,作战效率也非常低。至于攻击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毕竟美国早就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本土防空网。相反,在其他战场上,轰炸机的价值更大,能够为前线部队提供更多的帮助。

也正是如此,母祁铁一直反对轰炸美国本土。

在不动用轰炸机的情况下,潜艇成为攻击美国本土的唯一手段。

当时,周渝生还提到,在用巡航导弹攻击了美国本土之后,八艘攻击核潜艇还能在东太平洋上活动一个月,即能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袭击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的船队,才让牧浩洋做出让步。

除此之外,还有四艘攻击核潜艇被周渝生派往大西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是一次政治任务。

要知道,攻击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不是无限的,要受到携带的食物、官兵的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攻击核潜艇的部署周期在六十天到九十天之间,即便在战时,部署周期也不益超过一百二十天。过于漫长的话,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官兵过于疲惫,降低了潜艇的作战效率。

如此一来,攻击核潜艇的活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如果在战区活动一个月,那么攻击核潜艇的活动区域离最近的海军基地也不益超过五千公里。

问题是,中国在大西洋上没有海军基地。

虽然在战前,中国与阿根廷的关系非常不错,但是阿根廷还没有参战,而且也没有答应向中国开放港口。

至于其他南美国家、以及非洲西海岸国家,更加靠不住。

当时,中国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话,唯一的停靠地点就是与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而牧浩洋显然不会让潜艇去古巴。

针对这些问题,周渝生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尽可能的延长潜艇的部署时间,比如增加携带的食物总量,安排最优秀的潜艇官兵等等。二是向大西洋派遣由商船改装的潜艇母舰,为潜艇提供进距离支援。三是催促外交部门尽快采取行动,拉拢几个大西洋沿岸国家,特别是南大西洋的沿岸国家,向中国潜艇开放港口。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期间,周渝生还专门找过杜小蕾。

可惜的是,杜小蕾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

不管怎么说,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绝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而且绝大部分大西洋沿岸的中立国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投靠中国。别的不说,连阿根廷都保持中立,就更别说南非这样的国家了。

当时,杜小蕾给周渝生出了一个主意,即说服牧浩洋,尽快在非洲大陆上采取行动。

可惜的是,连周渝生都知道,在非洲开辟新战场是很不现实的想法,因为中国军队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

受这些因素影响,到一月份的时候,周渝生只派了两艘潜艇母舰去大西洋。

这两艘潜艇母舰由大型快速货轮改装而来的,而且悬挂阿根廷的国旗,名义上运送非战争物资,实际上却装载了供潜艇使用的鱼雷、导弹等军事物资。按照周渝生的安排,潜艇母舰将在南大西洋上活动,主要在南非到阿根廷的航线上航行,只在必要的时候,比如需要补充新鲜食物的时候进入阿根廷港口,其他时候都在外海航行,并且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命令与潜艇会合。

二月一日,在牧浩洋签署了命令之后,周渝生才派出了四艘攻击核潜艇。

这四艘潜艇首先前往浩洋港,补充新鲜食物,休整五天之后,再横跨印度洋,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南大西洋。按照周渝生的部署,四艘潜艇将主要在南大西洋活动,首先执行一个半月的部署任务,再与潜艇母舰会合,补充食物与弹药。如果一切顺利,这四艘攻击核潜艇将长期在大西洋上活动。

显然,对处于困境的中国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内,这四艘潜艇是中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主要“代表”,而且收获了相当丰硕的战果。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四艘潜艇就击沉了总载重吨高达一百四十万吨的三十八艘美国籍商船。虽然这让美国意识到了大西洋上潜在的威胁,从七月份开始,所有船只都以船队的方式活动,得到了反潜舰艇与反潜巡逻机的直接掩护,但是在接下来半年内,仍然有总载重吨近一百万吨的二十余艘美国籍商船被击沉。虽然这个战绩,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还不到美国商船总量的百分之五,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改变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护航舰艇占到了美国海军舰艇总吨位的百分之二十五。当时,美国海军把三分之一的反潜战舰放在了大西洋上,甚至为此把十几艘快速货轮改装成了护航航母。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只有四艘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

要到二零五四年,随着“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大规模服役,以及阿根廷参战,中国海军才会向大西洋增派潜艇。

从作战效率上看,四艘攻击核潜艇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海军舰队。

当然,在这个时候派攻击核潜艇去大西洋,有两个非常主要的前提条件,即牧浩洋已经决定让舰队在西太平洋上作战,以及“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且建造进度非常快。

在西太平洋上活动,舰队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伴随,全电动潜艇就足够了。

作为取代“黄貂鱼”级的大型全电动潜艇,“金枪鱼”级的续航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全程伴随舰队作战。更重要的是,“金枪鱼”级的主要行动已经超过了攻击核潜艇。如此一来,等到中国舰队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继续向东、或者向南进军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护航了。

当然,牧浩洋批准动用攻击核潜艇执行破交任务,也有他的理由。

除了满足黄瀚林提出的要求之外,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分散美国海军的兵力,使美国的优势变成劣势。

要知道,美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控制了更加广泛的海洋,能够从更多的地区获得更多的战争资源。相反,中国被压制在亚洲大陆上,控制的区域非常有限,在获取的战争资源上很难与美国相比。

长此下去,中国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

在获得战略主动权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美国的海上航线,使美国无法顺利从其他国家获得战争资源。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海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大力建造潜艇的主要原因。

即便等到中国海军掌握了主动权,潜艇依然是封锁美国的主要力量。

第一百零三章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三章折中方案

二月四日,中东再起战火。

虽然马歇尔没有满足罗林森提出的所有要求,美军在中东战场上只投入了八个师,其中只有六个是主力师,但是在巴拉姆一再以辞职相威胁,迫使以色列总理不断向美国当局施压的情况下,罗林森不得不做出妥协,即采纳巴拉姆提出的计划,在约旦境内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

促成这次进攻行动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即协助俄军攻占德黑兰。

早在一月份,布鲁希洛夫就一再提出,应该尽快结束伊朗战争,以便把俄军主力派往西伯利亚战场。虽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俄罗斯总统否决了布鲁希洛夫的要求,但是伊朗战争久拖不决,已经给俄罗斯制造了极大的负担。即便俄罗斯总统不懂军事,也能够明白,伊朗已经成为俄军的坟墓。

受此影响,二月初,俄罗斯总统正式向美国总统提出,美以联军必须在中东战场上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迫使中国向中东增兵,而俄军将趁此机会强攻德黑兰,争取在一周之内攻占德黑兰。

问题是,俄罗斯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按照俄罗斯总统的承诺,俄军在攻占德黑兰之后,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将继续向南推进,争取在二月底到达波斯湾。当然,俄罗斯总统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即美国按照承诺向伊朗派遣四个师。

事实上,支持该建议的不是美国总统,而是马歇尔上将。

当时,马歇尔已经认识到,美以联军很难单独在中东战场上取胜,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帮助俄军在伊朗取胜。说得直接一点,伊朗战争的胜负,将决定中东战争的胜负,俄军取胜能给美以联军带来好处。

为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