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3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动力系统上,前两艘“渭河”级仍然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虽然从建造进度来看,第二批四艘也有可能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但是从第三批开始,将采用可控聚变反应堆,而且在第一批与第二批进行中期改进时,也将换上采用聚变反应堆的动力模块,完全实现“聚变动力化”。

与裂变反应堆相比,聚变反应堆的优势非常明显。

除了功率可以做得更大之外,聚变反应堆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优势,即噪声水平并不是线性变化。根据已经掌握的测试数据,聚变反应堆在输出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时候,噪声也不会明显增加。

如此一来,核潜艇的最大安静航速将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在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的情况下,最高航速为三十五节的攻击核潜艇,最大安静航速绝对不会超过二十节。如果采用功率更大的聚变反应堆,除了最高航速能够轻而易举的突破四十节、甚至四十五节之外,还能把最大安静航速提高到三十节以上,使潜艇能以安静航速全程伴随航母作战。

当然,降噪不止在动力系统上做文章。

“渭河”级是继“拉斯维加斯”级之后,第二种采用了主动降噪措施的潜艇。

所谓的“主动降噪措施”,不是指设法降低潜艇发出的噪声,而是通过一些设备,以相位干扰法消除潜艇发出的噪声。具体的做法就是,在潜艇的艇体上部署数千个“反相噪声干扰器”,由潜艇上的中央计算机控制,通过发出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声波,综合潜艇发出的噪声。

此举,能把潜艇的流体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

用同样的办法,还能把潜艇推进系统产生的空泡噪声强度降低百分之八十。

从实战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在同等情况下,被敌艇发现的距离至少能缩短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本艇被动声纳的探测距离能提高一点五倍。结合其他先进技术,比如最新式的侧舷声纳阵,等于使本艇的作战能力相对提高十倍以上。

在潜艇战中,这绝对是一个大到无法弥补的差距。

“渭河”号服役不久,海军就进行了一次模拟对抗演习,四艘097级用了四十八小时都没能找到潜伏的“渭河”号,而“渭河”号在出手后四个小时内,就“干掉”了四艘097型,证明了自身的先进性。

也正是如此,海军才决定大批量建造“渭河”级。

只是,前两艘“渭河”级都用来取代已经落后的093型。因为海军正在扩大攻击核潜艇阵容,所以095型将服役到二零四五年。也就是说,“渭河”级不会取代095型,而是用来充实阵容。

按照牧浩洋掌握的资料,第二批的前两艘肯定能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

如果战争需求比较紧迫,另外两艘也有能力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服役。到时候,中国海军将有二十二艘攻击核潜艇。

只要聚变反应堆研制成功,“渭河”级的建造数量很有可能超过二十艘。

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在“渭河”级之前,097型与095型各建造了八艘,093型只建造了四艘,而091型名义上建造了四艘,实际上只有一艘具备作战能力。如果“渭河”级建造二十艘,将成为中国海军第一种批量大建造的攻击核潜艇。

必须承认,与美国海军相比,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数量仍然严重不足。

只是,跟周边国家相比,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绝对强大。别的不说,日本海军只有二十四艘AIP常规潜艇。在西太平洋地区,除了中国、美国与俄罗斯,没有第四个国家拥有攻击核潜艇。

毫无疑问,攻击核潜艇是中国海军真正的王牌。

在战争中,谁也无法知道,这些潜艇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

如果考虑到攻击核潜艇的对地打击能力,这支力量更加具有威胁性。对日本这样的岛屿国家来说,甚至是战略威胁。

只是,中国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制海只是第一步。

要想取得真正的胜利,就必须打上日本本土。

走到这一步,唱主角的不是海军,而是陆战队。

第三十九章投送力量

第三十九章投送力量

因为中国海军没有严格按照“华盛顿条约”的上限打造航母战斗群,所以陆战队的建设更加引人瞩目。按照“华盛顿条约”规定,所有排水量超过一千吨的登陆舰艇,不管是编在海军名下,还是归在陆战队名下,也不管陆战队是否是独立兵种、或者是军种,都得算在海军舰艇名录内。

也就是说,登陆舰艇也要占用海军舰艇的总吨位。

相对而言,中国海军在登陆舰队上下的功夫超过了航母战斗群。

这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在内。

在海军中,登陆舰队一直是短板。到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时,中国海军的登陆舰艇总吨位还不到十五万吨,不到舰队的百分之二十。在美国海军中,这个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五,几个欧洲国家的海军也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之间,连俄罗斯海军都为百分之三十。由此可见,中国海军的登陆力量相当薄弱。

当然,这是历史原因。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前,中国海军只能算得上是“黄水海军”,即只能在靠近本土的海域活动,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因为没有作战方面的需求,所以中国海军也就不太重视登陆舰队。

别的不说,在俄罗斯都咬紧牙关建造两栖攻击舰的时候,中国海军仍然以船坞登陆舰为主,没有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期间,用于攻打布莱尔港的大部分舰艇都是船坞登陆舰。

此后,中国海军才开始重视两栖登陆力量。

说得准确一点,是在牧浩洋担任陆战队司令之后,两栖舰队才得到高度重视。

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的两栖登陆舰队是一支非常“新”的力量,大部分主力舰艇的役龄都不到五年,而且计划中组建两支两栖登陆舰队的半数战舰还在建造之中,大部分都要等到二零三四年才能服役。

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台湾岛”号与“海南岛”号两栖攻击舰。

去年年底,“台湾岛”号正式下水,“海南岛”号也在今年年初下水,舾装工作将进行到二零三三年底,预计在二零三四年六月底服役。

作为中国海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台湾岛”级的技术标准非常高。

在设计的时候,牧浩洋就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战术指标:综合作战能力不低于美国海军的“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为二零一三年服役的“硫磺岛”级,在此之前,美国海军还有一级两栖攻击舰被称为“硫磺岛”级)。

高的战术标准,对应的是高的技术标准。

“台湾岛”号的标准排水量为三万八千五百吨,“海南岛”号超过了三万九千吨,满载排水量都在四万六千吨以上。与其他战舰一样,“台湾岛”级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标准配备下能搭载四十多架作战飞机、以及一个加强陆战营的全部装备与官兵。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为二十八架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十八架直升机,或者搭载二十二架大型直升机与十八架武装直升机。

当然,两栖攻击舰的综合作战能力,关键不是载机数量。

执行两栖登陆任务时,除了搭载倾斜旋转翼飞机与直升机之外,“台湾岛”级还能搭载两艘运载能力为一百二十吨的气垫登陆艇、或者四艘运载能力为五十吨的登陆艇,或者八辆两栖战车。

在登陆舰队中,两栖攻击舰相当于航母战斗群里的航母,为核心战舰。

以美军的登陆战术为例,在登陆作战行动中,两栖攻击舰除了投送作战部队之外,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在登陆开始之后,出动舰载机,为上岸的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并且协调指挥其他登陆舰艇。

显然,两栖攻击舰是核心,却不是全部。

在一支登陆舰队中,除了至少得有一艘两栖攻击舰之外,还应该包括两到三艘综合登陆舰与两到三艘船坞登陆舰。

与两栖攻击舰相比,综合登陆舰重点突出了兵力投送能力。

为此,中国海军还建造了四艘“平壤”级综合登陆舰,前两艘“平壤”号与“开城”号将在年底服役,后两艘“元山”号与“咸兴”号正在舾装、预计在二零三四年服役,将分别配属给两支登陆舰队。

“平壤”级的吨位并不小,标准排水量为一万八千吨,满载排水量为三万二千吨。

作战能力方面,除了搭载六架大型直升机之外,还各能搭载两艘气垫登陆艇、或者四艘机械登陆艇、或者八辆两栖战车。更突出的是运载能力,每艘“平壤”级都能运载两个陆战营的全部装备与官兵。此外,每艘“平壤”级还能在正常情况下,运载五千吨作战物资,足以供三个陆战营消耗一周以上。

在登陆舰队中,另外一个不可否缺的成员就是船坞登陆舰。

虽然在投送速度上,船坞登陆舰远远比不上两栖攻击舰与综合登陆舰,但是在投送能力上,船坞登陆舰最为强大,是投送重型作战部队的主要力量,而且运载能力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登陆舰。

在中国海军中,主力是六艘“金兰湾”级船坞登陆舰。

“金兰湾”级的标准排水量为一万二千吨,满载排水量高达二万六千吨,能运载三个陆战营的全部装备与官兵。因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船坞登陆舰,所以“金兰湾”级在执行登陆任务时,以使用机械登陆艇为主。与其他战舰一样,“金兰湾”级也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非常方便的改装成登陆运输舰。也就是说,在完成了抢滩登陆、或者是在执行低烈度的登陆任务时,可以充当运输舰。

如此一来,中国海军的两支登陆舰队中,各拥有六艘登陆舰。

按照牧浩洋提出的建军标准,一支登陆舰队能在一次登陆行动中,投送一个全员满编陆战旅。如果两支登陆舰同时出动,能够投送总兵力在一万八千人左右的两个陆战旅。加上仍然在役的二十多艘登陆舰,陆战队能在一次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并且运送一周的作战物资。

对于岛屿登陆作战来说,这绝对足够了。

要知道,陆战队更需要独立作战能力,因此在编制上比同级别的陆军部队大得多,一个陆战旅的满编兵员在九千人左右,而一个包括了两个陆战旅、与数个直属作战部队的陆战师的总兵力在两万两千人到两万四千人左右。一次投送两个陆战师,相当于在一处战场上投送四到五万兵力。

别说登陆作战,即便在大规模地面作战中,这也不是个小数目。

因为陆战队是背海作战,所以还需要一支足够可靠的运输力量。

在小规模登陆作战行动中,登陆舰队就能为陆战队提供后勤保障,只是在大规模登陆作战行动中,必须出动运输船队。

以往,中国海军的主要做法就是征用合适的商船。

比如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中,海军就征用了二十多艘远洋货轮,主要是能够在简易条件下装卸货物的散装货轮。

要想提高登陆作战能力,这个办法显然行不通。

为此,海军专门为陆战队建造了两个型号的十六艘综合运输船,其中“太湖”级主要承担弹药等作战物资的运送工作,而“巢湖”级主要承担油料、淡水、食品、药品、衣物等非战斗物资的运送工作。

提到这两种综合运输船,就必须提到“青海湖”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说得确切一点,这三种战舰采用了相同的舰体,只是根据舰队的作战需求,采用了不同的任务模块,因此在排水量、航速、续航力、运载能力等方面,三种战舰相差不大。如果更换任务模块,可以非常方便的互换角色。

拿“青海湖”级快速战斗支援舰来说,标准排水量为二万四千吨,满载排水量高达五万三千吨,除去自身需要的燃油,能运载二万六千吨各燃油、淡水、食品、药品、武器装备的零部件等各类物资。在伴随航母战斗群作战时,通常运载一万二千吨航空燃油、四千吨舰用燃油、八百吨淡水、八千吨弹药、六百吨食物、以及六百吨其他物资。如果伴随以核动力巡洋舰为核心的舰队作战,则主要运送弹药。因为最高航速达到了二十八节,所以“青海湖”级基本上能够全程伴随航母战斗群作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青海湖”级使中国海军真正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

虽然海军只计划建造六艘“青海湖”级,为每支航母战斗群各配备一艘,但是在以制海与打击为主的作战行动中,海军还能征用陆战队的综合运输船,通过更换任务模块,使其成为快速战斗支援舰。

在二十二艘快速战斗支援舰的支持下,六支航母战斗群绝对不用为后勤保障担忧。

了解透彻之后,牧浩洋终于明白,腾耀辉并非他想像的那种人。虽然在所有人眼里,腾耀辉是“大海军主义”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海军建设上,腾耀辉非常理智,目的性也非常明确。

可以说,中国海军的所有建设都围绕着即将爆发的战争进行。

在走向远洋之前,中国海军必须战胜身边的最后一个对手

第四十章奋起直追

第四十章奋起直追

对海军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了解之后,牧浩洋还借阅了日本海军的情报资料。

与中国海军相比,日本海军的建设目的性更加明确。

在整体实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日本海军把重点全部放在了舰队上,基本上没有考虑兵力投送能力。

这也可以理解,作为岛国,日本首先就得考虑制海权。

只有在掌握了制海权之后,日本才能确保本土安全,也才有能力利用制海权,向海外投送兵力。

在制海权都保不住的情况下,打造实力强大的陆战队没有任何意义。

事实上,日本海军陆战队的规模非常小,仅有三万人左右,而且作战部队只有四个编制不到五千人的陆战旅。

在作战使用上,这四个陆战旅的主要任务是守卫外岛。

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几乎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海军身上。也就是说,日本可以用更多的军费来打造一支强大的舰队。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在日本海军中,核心力量仍然是航母,而且是正在建造的“飞龙”级核动力航母。

按照二部获取的情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