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冉升被田羽问的一愣,不过马。上笑着说:“他们是贼,咱们是官,官贼本不能共存,当然要剿灭他们,国公爷,你这是怎么了。”
田羽反问道:“难道这些人生来都是贼?”
高冉升这时候才明白田羽话。里面的深意,良久没有回答,最后在田羽的紧盯下才嗫嚅的说:“当然不是,当年如果不是我遇到了国公爷,恐怕最后也会沦落为流寇或者山贼,活不下去,当然就要造反。”
田羽大声说:“不错,这就是官逼民反。大汉民族像来。都是主张和平的民族,同时性子也比较柔弱、和善,有兼容并包的容人之量,也是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可以说不到逼不得已绝对不会造反。不知道你想过没有,这样杀下去,何事才是个头呢?”
高冉升叹息说:“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难道剿灭了流寇天下不就太平了。”
田羽苦笑了一声,然后摇头说:“一天不解决根源,。天下就永远不会太平,我们剿杀了李自成,还会出现张自成,孙自成……”
高冉升握了握。拳头说:“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孙自成,有国公爷还怕剿灭不了这些流寇。”
田羽摇头说:“冉升,你错了,你没有读过书,但是你应该知道历来都是以武夺天下,以文治天下,还没有说能够以文夺天下,以武治天下的。就是以武夺天下,以武治天下也不会长久,武力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当年蒙古铁骑横扫大陆,是何等的气势,但大元朝统治中原不过百年,就是他们太相信武力了,最终还不是他们认为柔弱的南人推翻了他们的统治,才有了咱们大明二百七十多年国祚。现在咱们军事上势如破竹,击破李自成不过时间上的问题,但是最艰难不是击败李自成,而是如何让大汉民族强盛,屹立在世界之巅。”
高冉升眨了眨眼睛,对田羽的话似乎有些理解,又有些模糊,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当然田羽提出来的问题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要说高冉升这个没有读过几天书,只懂得傻人的武夫,就是田羽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答案。
田羽看到高冉升一脸的茫然,不由摇了摇头有些责怪自己,怎么无来由的和高冉升讨论起这些,以自己二十世纪的知识体系尚在迷惘,何况高冉升呢。田羽拾起了张鼐的马刀,自言自语的说:“也许一切都源于人心中的欲吧,欲乃丧志之媒,多少英雄豪杰就是跨不过这道关。却不知名利甘饴死成空,也许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最好的注脚吧。”
高冉升懵懂的跟随在田羽的身后,看到田羽似乎忘了自己还在战场之上,李自成大军尚自逃窜,小心翼翼的说:“国公爷,下一步怎么办?”
田羽被高冉升的话惊醒,对自己不知何来的伤春悲秋之感也不由感到好笑,拍了拍高冉升的肩头说:“全军迅速打扫战场,继续追击,不能让流寇有任何休息之机,希望咱们能够在李自成逃回开封之前将这支大军全部歼灭。”
高冉升答应一声便急忙传令去了,而田羽则陷入了沉思,这个棘手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田羽已经不知道多少次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原来田羽不过一镇总兵,心中想着是既然穿越过来,就不让晚清丧权辱国的历史重演,因此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如何对付鞑子身上,现在鞑子已经势微,而田羽则登上了楚国公的位置,不得不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个时辰后,大军打扫完毕战场,朝着李自成离去的方向而去,李笑天这时候已经将所有获得的辎重列了一个清单给田羽,粮食、甲胄等能烧的几乎都被李自成烧掉了,剩下的多是银两,当田羽看到清单上的数量还是吓了一跳,因为没有办法称重,因此李笑天只是粗略的算了一下,大约有二千万两银子左右。田羽这时候不由为崇祯帝悲哀,若以此银输边而停练饷、剿饷大明又是何种景象呢?
李自成在得知张鼐断后的一万五千大军溃散而张鼐殉国的消息后,再也没有派出任何一只军队断后,他知道现在分兵断后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效果,不过以肉饲狼罢了。李自成让十多万大军聚集在一起行动,只守不攻,田羽就是再强大要啃掉自己这十多万大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坚持到开封就可以了,虽然李自成不确定能够安然赶到开封的大军能够多少,但他非常有信心带着这十多万大军赶回开封。李自成有信心,但他手下的将领可没有李自成的信心,他们已经被山东镇强大的攻击力吓破了胆子,尤其是袁宗第,刘芳亮这几个亲自和山东镇交过手的将领,他们私下里商量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所有的精骑都集中在一块,一旦事情到了不可测的地步,抛弃步兵和辎重,护着李自成和大顺高官轻骑而走。
山东镇一直在流寇后面追击,不断的派出骑兵骚扰李自成,李自成对这些骚扰根本就不主动出击,而是派骑兵护住两侧,边走边防御,山东镇杀败李自成大军自身损失也很大,风雷雨电四营损失全部超过三分之一,三个主力骑兵营尚好一些,但自离京就一直赶路,要不就是作战,马力还有兵士的体力都到了一个瓶颈,而关宁铁骑经过上一次会战损失超过半数,几乎丧失了战斗力,白广恩的部队虽然损失很少,但战力不强,李笑天的铁卫营又被田羽派去运送缴获的银两去山东,这批银两解了田羽的燃眉之急,而且有了这些银子,田羽可以短时间打造更多的虎狼之师,济州岛有上万优秀的兵源,田羽未雨绸缪,收留了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都被田羽运往济州岛,除了加入二机厂外,不少人被分配到渔场还有牧场,分配到渔场和牧场的流民其实就是田羽的预备役部队,这些人一直在有组织的训练,只要发给他们武器,他们马上就会成为一支军队,当然这样的军队是无法和现在的山东镇相比,但一旦他们融入山东镇,被山东镇强大的军魂所感染,一定会很快成为优秀的战士,这些情况让田羽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攻击,只是不断的骚扰李自成的部队,这也是田羽的疲敌之计,无论是大明将领还是李自成,都知道在到达开封之前,双方势必还会有一场恶战,田羽这是在积累力量,准备最后一击。
军事上田羽胸有成竹,但另一件事情却极大的耗费着他的心力,那就是南京的弘光帝,崇祯自尽,太子和二王被俘的消息在四月份传到南京后,南京的官员们经过一番勾心斗角,最后立了福王的儿子朱由崧为帝。朱由崧登基的日子还要比田羽立的永泰帝早了几天,如果果真如同消息所说崇祯和三个儿子都没有逃脱大难,南京官员立帝登基无可厚非,但最终田羽从李自成手上夺回太子,又立了太子为永泰帝,那么南京这个弘光政权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永泰下旨取消弘光年号,封朱由崧为福王,封地仍为洛阳,起初事情很顺利,朱由崧纳表称臣,愿永为大明藩王,不过最近朱由崧的态度却暧昧起来,而南京则谣传北京的太子为假,不过是田羽扶植的一个长相颇似太子的孩子,田羽接到这个消息后,就知道是马士英等人在里面作怪,为弘光政权延续而进行的政治造势,这件事情关乎大明的走势,田羽不得不小心应对,马士英和江北四镇掌握着不少雄兵,这也是朱由崧和支持者的依仗,田羽知道必须先处理这个事情,而剿灭李自成的事情要延后了,否则自己和李自成拼命相争,反倒让朱由崧渔翁得利,和李自成打还是不打,这些天一直让田羽委决不下。
第二百七十六章 将相本无种
崇祯十七年四月,崇祯帝死于社稷,而三个儿子无一逃脱大难,实际上永王不知下落,定王被孙传廷营救,不知道消息传到了南方不知道怎么就成了三人都亡于王事,当消息传到南京后,聚集在留都南京一带的明朝官僚们顿时乱成一团。为了能够收拾半壁江山与流寇继续对抗,这些官僚不得不面对一个迅速解决明王朝的继统问题。
南京留都官员只能从当时藩王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孙中挑选,符合条件的一共有四个藩王,分别为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福王朱由崧在李自成第二次攻陷洛阳后,就逃到了南京,而惠王、瑞王、桂王远在千里之外,因此只有从河南逃来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儿潞王朱常淓中选择其一。
南京留都官员多数都是东林派系的官员,当年阉党与东林党的较量,东林党失败,虽然东林党在崇祯之处重掌朝政,但只是昙花一现,因此东林派系官员遭到打击,不少人被贬到留都,原本不得志的人才来的南京反倒成了最好的避难所,史可法等重臣顾虑到老福王几乎夺嫡的旧事,唯恐立了福王之后会掀翻旧案,引用“奸邪”,对自己不利,于是借口“立贤”,主张拥戴潞王。凤阳总督马士英看到史可法等人支持潞王,认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联络了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刘泽清等掌握兵权的实力派拥立福王,史可法无奈之下只好接受这个结果,马士英因为拥戴之功而窃据高位,把朝内比较正直的官僚都排挤出去,由自己掌握大权。
正当马士英踌躇满志之时,田羽拥立太子在北京即位的消息就传到了南京,马士英感到了田羽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只是太子即位处在正统帝位,他也是无可奈何,正当马士英等人慨叹命运不公,让田羽夺得了太子的准备撤销年号称臣的时候,一件小事让马士英捞到了救命稻草。那就是南京有谣言说太子早死,李自成所获的不过假太子而已,这个消息原本只不过小范围传播而已,而且传播的时间大约是四月份的时候,到了五月份田羽扶植太子登基,这个谣言就很少出现了,但马士英却在无意中听说了这个谣言,让他起了不臣之心。
马士英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田羽对抗,因此找上了黄得功等人,黄得功几个人也都因为拥立福王捞取了足够的资本,几乎人人封伯,一旦承认永泰帝的正统地位,他们拥立福王所得到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眼见着得到的东西就要失去,让这些人丧失了应有的良心,一致站到了马士英这个战线上,通过马士英的策划,田羽扶植假太子登基的谣言风起云涌,希望凭借这个谣言达成分疆而治的目的。马士英之所以这么干,也和弘光统治集团没有多大的权威有关,由于弘光政权内部的腐败和矛盾重重,黄得功等人已经由大明将领转变为掌握一方的军阀,让他们怎么能够轻易放弃既得利益呢。另外弘光政权掌握着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和数量可观的军队。以兵员来说,仅镇守武昌一带的左良玉部就达二十余万,加上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以及两广、云贵、江浙等处的驻军,兵马约近百万。这些也给了马士英他们信心,山东镇战力再强,也不过十万,如何能和百万雄兵相比,更何况田羽还要面对李自成这个强大的对手呢。将相本无种,他田羽能当楚国公,我们怎么就不能,这是马士英、黄得功之流的想法,为了权力,他们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将整个国家推到了全面内战的边缘。当然,在弘光政权统治下的地方还是有不少人坚持认为永泰才是正统地位,但面对利益,绝大部分人选择了缄默,这样也使得情况变得越来越微妙起来,明面上弘光还没有动作,但私下里却暗流涌动。
就在田羽出京后不久,弘光。在马士英等人的撺掇下,在南京公然为崇祯和太子立祠,这个举动让南京不由哗然,弘光的这个举动不啻于昭告天下,太子已经亡于社稷,不认同永泰的正统地位。史可法等东林党内心中是承认永泰的正统地位的,因此纷纷上疏弘光,请弘光遵从帝命,去除年号,归为藩王。
马士英知道这些东林党人不会。就范,在为崇祯和太子立祠之后便加快了排挤东林党的动作,许多承认永泰正统地位的直臣都被削职回乡,史可法等人对手握重兵的马士英等人无可奈何,最后史可法等承认永泰帝位的大臣纷纷北上,一时之间南京官员、缙绅、名士北上如过江之鲫,本来弘光政权就是由江南最腐朽的官僚地主为基础,勾结在流寇打击下逃窜而来的军阀集团建立起来的,骨子里糜烂已深,所以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加上真假太子之争,使得大部分正直官员离心离德,许多有正义感的士大夫纷纷北上,使得弘光政权更是摇摇欲坠,朝政也被马士英等军阀集团所把持,朱由崧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朱由崧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志,他也知道太子绝对不会是假,否则在京的那么多勋贵皇亲岂能被田羽所蒙蔽,之所以不承认永泰帝的正统帝位,第一是不想放弃到手的帝位,第二则是因为他一直认为当年自己的父亲福王更应该承继帝统,自己这次不过是拿回该自己得到的东西,最后一个原因他何尝有决定权呢,因此将所有的政事都托付于马士英,而自己一门心思吃喝玩乐。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就是他在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
马士英已经笼络住黄得功等。江北四镇,这几个人也因为拥立福王获得了极大的政治资本,现在马士英最担心的就是左良玉,左良玉在拥立福王的时候动作较之马士英等人慢了一些,虽然他也被封伯,但那不过是因为他手中的兵力实在是强大,弘光为了笼络他而抛出去的橄榄枝,那不过一个虚名而已,实际上左良玉所获甚少,因此马士英连忙加大笼络左良玉的力度,马士英也知道田羽和左良玉的恩恩怨怨,左镇和山东镇格格不入让马士英对笼络住左良玉有了极大的信心,爵位上不能再赏了,否则江北四镇讨封恐怕又会接踵而来,只有从其他方面想办法了,最后马士英送给左良玉二十万两银子,左良玉收到银子后,和马士英心照不宣,静观其变。
这些既得利益者心照不宣,反倒是一些南方缙绅。坚持永泰正朔,而抗拒弘光政权的政令,有些地方甚至自动发起了暴*,击杀弘光政权派驻的地方官。在马士英等人的铁血政策下,这些反抗显得徒劳无益,随着四镇派兵镇压或者已经倒向弘光政权的地方守备部队的打击,这些抵抗逐渐被平定,不过公道自在人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