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道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方道仙-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入了玄式长老的洞府,见到一具遗蜕,然后获得洞中藏宝,获得仙家传承。

入了另一位长老闭关之所,或能拜师学道,修成仙家。

秦先羽自语道:“这就是机缘?”

善原低声笑道:“也未必就是机缘。”

秦先羽眉头微皱,露出疑惑之色。

“有人入了谷悦长老洞府,或许进不去,或许被洞府禁制所灭,当然,姑且算是入内去了,他得了面塑,然后或是不敢吃,置之不理,或是带回家中作了摆设,或者又被后辈之人误食,也或者是胆大还是饥饿之人,他吃下了面塑,获得九牛二虎之力。”善原忽然摊了摊手,笑道:“兴许九牛二虎存放时日太长,毒死了也说不定。”

“再如玄阳长老,炼丹最忌打扰,或许顺手送了一粒毒丹,也或许打扰他的人其实体质不凡,顺手打进炉中去炼丹。”

“如玄式长老,或许遗蜕珍宝传承须得考验,受不过考验便不能活,或许他仙逝前起了恶心,但凡入洞府者俱都陪葬。”

“再比如小师叔祖,他虽然不恶,但专于修道,倘如有人进了洞府,扰了道功,或许他老人家便顺手抹杀了去。”

善原说道:“再如之前垂钓的老者,互相对弈的两位,草庐隐居的儒生,降龙伏虎的道人,凌空而行的仙家。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仙家,或许只是勘破红尘的凡人,更或许是妖类幻化蒙骗,他们或许是善类,或许是恶类,或许可以指点你,或许随手灭杀你。”

秦先羽皱眉思索,眼神略有迷茫,“机缘未必是机缘?”

过了不知多久,然后他才忽然有所惊醒。

善原笑问道:“仙君可有所悟?”

秦先羽点头道:“略有所悟。”

善原问道:“悟得多少?”

秦先羽道:“未足一成。”

“大好!”善原面露喜色,说道:“掌教真人传信说,倘如仙君未有所悟,今日便可回归中州,倘如仙君悟得二三成,也可回归中州,倘如悟得一半往上,或尽数悟透,便更不必说。”

秦先羽眉头微挑,问道:“为何?”

“未有所悟,乃全无悟性之辈,故而不予理会,自归中州燕地去。”

善原说道:“悟得一成往上,可不必再悟,归返中州燕地,静心修道几年,必有所获,免得道德仙宗为你操持杂事。悟得一半往上,那便不用来道德仙宗寻这一场机缘造化,因为你悟得的太多了,接下来连道祖之尊,也不能教你什么。至于尽数悟透,纯属胡说八道,死要脸面,故作姿态,为我道德仙宗所不齿。”

秦先羽半晌无言,然后才道:“我有所领悟,又悟不足一成,又当如何?”

善原面色肃然,说道:“当能面见道德仙宗!”

四百八十二章十三寸先天混元祖气的少年

秦先羽就处在道德仙宗之内。

但善原转述掌教真人的话则是称,当秦先羽有所领悟,且悟得不足一成之后,才能面见道德仙宗。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身在山中不见山。

他如今身在道德仙宗,能见驻世神仙,能见仙禽神兽,能见仙云灵雾,能见群山起伏。

这是道德仙宗的场景。

他看见了这些场景,看见了道德仙宗的仙人,看见了道德仙宗的仙家景色,但他至今未曾得见道德仙宗。

为了见道德仙宗,秦先羽朝着远方山峰走去,据说前方有人在等候。

善原奉命服侍他,今日奉掌教真人之命,领着他四处行走,问他悟了否。当秦先羽有所领悟,善原也就功德圆满,如今退了回去,闭关修行。而这位有所领悟,且悟得恰好在一成以内的燕地小祖师爷,自然会有更为合适的人去引导他接下来的路。

秦先羽走了约有半个时辰,才走到了前方的一座山峰。

山下有座小亭,建在水流边上。

听流水潺潺,觉气息清凉,确是十分舒心。

秦先羽目光落在小亭上,便见到了那个正在等候他的人。

那是一个少年。

并不是貌如少年,而是一个真正的少年。

修道人中,因修行有成,即便上了年岁,面貌也依然不老。比如龙虎真人,寿至二百余岁,就算年过百余。也如中年一样。而对于较为注重相貌的修道人就更是如此。即便年迈得几乎要与世长辞,或许也保持着年轻的样貌。

在修道人中,判定一人年岁,只能看出他气息是否古旧,是否年轻,是否老迈,以此断定是老辈之人或是后辈之人,而实际上。并不能察觉对方真正的年岁,更不能从相貌上断定一个人的年纪。

这个少年面貌约十六七岁,可秦先羽看到他的第一眼,便觉得这少年的年纪,必定是与他清秀面貌一样稚嫩。

因为秦先羽从他眼中看到的是极为干净的光芒,看不到半点沧桑老迈之态,也看不到对于世间的一些感悟情绪,这种纯净的眼神只有未曾经历过事情的孩子才有。

不单是眼神,还有气息。

先天混元祖气属本源之气,上体天心。下应自然,感应最为深刻。而秦先羽从对方身上感应到了清新之气,未有半点老迈腐朽,也没有历经世事的沧桑。

而真正让秦先羽心绪难静的是这少年的道行,从气息上判断,这少年修为约是练气大圆满巅峰,因为他修炼的是先天混元祖气,气高一十三寸。

“年纪轻轻,已然修成一十三寸先天混元祖气。”

秦先羽看着那少年,感叹道:“我当年是借了玉丹灵水及灵液,借助外力,如非是道剑在身,护住自己,根基早已崩毁。而这少年不借外力,也能修成十三寸先天混元祖气,真是天纵之才,不愧是只专于修道的道德仙宗弟子。”

那少年坐在凉亭旁,双手托着清秀的脸庞,看着清水流转,怔怔出神。

直到秦先羽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惊醒过来。

然后这少年起身来,露出十分灿烂阳光的笑容,问道:“是中州燕地的羽化仙君?”

秦先羽点头应道:“是我,请问小兄弟如何称呼?”

少年略有羞怯,说道:“同辈之中我最小,师兄们都叫我小天,仙君也可以这么叫我。”

秦先羽微微笑了笑,显得平和温善,道:“你多大了?”

少年道:“下月就满十八,现在十七。”

“十七啊……”

秦先羽低声感叹。

说来,除却当初观虚师父之外,这少年应当是他修道至今所遇的修道人里,唯一一个修炼先天混元祖气的。而他未满十八,已经是一十三寸先天混元祖气。

想起观虚来,一时间,秦先羽心中竟有许多难言的感慨。

按说先天混元祖气乃是本源真气,多是元胎化道的道祖才有,但世上还有一些功法,能修成先天混元祖气。而这种功法极为难得,九大仙宗俱是稀少,其中以最为专注修道的道德仙宗较多,而世间把这类能够修成本源真气的功法,便唤作直指大道之法。

秦先羽早知道德仙宗里面有修炼先天混元祖气的弟子,也知道有一十三寸真气,一十三寸金汤玉液,但却还是第一次见到。

未想,是这样一个场面。

“我原是在山中看水,但掌教真人说让我来这里等候中州燕地来的羽化仙君,我就来了。”少年说道:“掌教真人让我带你四下看看,为你介绍一些人,一些事。”

说到这里,少年面上的笑容愈发灿烂,说道:“说来这事也只有我才能胜任,因为大家静心修行,多是闭关修炼,对其他同门的事情都不熟悉,许多道路或许都不清楚。”

秦先羽微微施礼,说道:“有劳了。”

……

道德仙宗群山起伏,时而能见云雾绕在山中,有猿啼呼啸,灵鹤展翅。

而道德仙宗之内,并没有什么豪奢宫殿。

遥观山峰,或者山上,或者山下,时而能见有道观,又或是楼阁。

沿着山路走,常能见到凉亭,也能见到楼阁,草庐。

“本门以修道为重,不以外物奢华虚荣而迷惑本心,故而并无豪华宫殿,也无奢侈享受,多是这些亭台楼阁,道观小庙。既是简朴,又贴合自然,也符合本门修道之念。”

少年介绍讲述,清晰明理,说道:“这些建筑三三两两,或远或近,或大或小,建在山中上下,时而密集,时而又如点缀,并不如何规则,但实际上,它们互相之间构建起来,形成了非常不凡的图案轨迹,于是勾动了山河大势,化为本门护山大阵。”

“我们走在这山中,经过凉亭楼阁,或许会见到一些师兄在其中闲坐饮茶,观赏风景。”

“走过那些道观,也大多有师兄在内修行。”

少年笑着说道:“不过只有我才知道哪些道观是空的,哪些道观住着人,也知道哪一条山路常有师兄们在那里观赏风景,领悟自然。”

秦先羽听他说完,才微笑道:“贵宗各弟子的居所,与其余仙宗,着实有些不同。”

ps:道德仙宗的情节,是我一直想写的一段

四百八十三章见道德仙宗【一】

在少年的带领下,秦先羽登山而行。

前面山道上,有一青年道者,约三十来许,他眉目低垂,时而在树前比划,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这是本门一位三代弟子,修为至龙虎巅峰,原已将要得道成仙,后来看一夜风雨,花开草长,心有所悟,于是止了修行,观看满山花草树木,感悟自然,感悟天心。”

少年笑着说道:“门中有长老谈及,赞他道心有成。也有长老斥他荒废修行,全无修行之念,着实令人惋惜叹息。”

秦先羽仔细看他,只觉那青年道人眼中再无他物,只看着那树木,怔怔出神。

原想上前去与之交谈,但细看之下,终究打消念头。

这青年道人眼中别无他物,自也不愿有人扰他。

“他平日里行踪不定,也就只有我,常在山中走,才知道他在哪里。”

少年笑得颇有得意之色,像是一个孩童。

秦先羽微微一笑。

他们继续前行。

前面山道上有个凉亭,亭中有两人,他们相对而坐,也在对弈,但口中言语不断,声音平静淡然。

秦先羽细听之下,不禁骇然。

这两人竟是在论道,他们谈论山河大地,草木枯荣,也在谈论日月交替,星辰万古,他们在谈论道从何来,谈论天地因何而生,九鼎何以镇世,又论生死轮回,除却天仙外,万物生灵终要落个尘归尘,土归土,意义何在?

不知不觉间,两人已谈论了两三个时辰。

而秦先羽和那少年也在旁边山道上听了两个时辰。

“他们经常论道。这些还算好的,上次听他们论人心善恶,论天地众生,听得我三天都没能睡着。”少年笑着说:“听得他们论起人心善恶,举例无数,听得好像天地都是灰暗。人总是假的,那天后,我看见每一个人总是害怕,直到后来有师兄告诉我。”

“自己心中善,天地便是大善。”

少年说道:“不过从那之后,我不敢听他们论道了,虽然他们论道很广,什么事情都能谈论得出来。”

秦先羽略有感慨,说道:“这两位真是学识渊博。”

他细看之下。那论道的二人,都是仙家之辈。

“他们两人都疏于修炼,极少静坐练功,总是喜欢论道,后来掌教真人与他们说,若要论道,且先知道,要想知道。必先得道。”

少年笑道:“所以他们都已得道。”

得道者,凝于大道金丹之内。脱去凡俗,唤作陆地神仙。

那两人偏头看来,略有点头,以作示意,然后便不予理会,继续论道。而他们的棋局,又是一盘和局,已无处下子。

少年继续领着秦先羽行走,指着前方的山洞,说道:“内里有位长老。枯坐二百余年,一心修行,意在积蓄真气,汇集法力,心系道行增进,却未曾习练过半点神通道术。”

然后他指着满山遍野,说道:“这里有许多山洞,许多洞府,但有些是空处,而多数有人在内修行,他们百年如一日,积蓄真气或法力,借以突破境界,寻求得道成仙,寻求元胎入道,道胎化圣,更是寻求仙胎羽化之境。”

他们来到一座洞府前,敲门拜访。

内中并无回应。

然后少年伸手推开了洞府大门。

显现出来的是一座水晶所铸的通道,仿佛冰晶,却又不冷。

尽头处是一汪清池。

清池上有一人盘膝而坐,闭目运功。

他坐在池水上,未曾运用法力,未曾施展本事,却浮而不沉。

他轻得似乎不像是一个人,而像是一根羽绒,或许他的本体就是轻如羽毛。

就如和沉铁外形相似的浮木。

这人身着道袍,面色清淡,听闻动静便睁开眼睛来,眼中如水晶一样淡漠,只瞄了一眼,便垂下眼睑,默默修行。

秦先羽忽然怔在那里。

清净之心者。

秦先羽有天生清净境,但他却有一个常人的心。

但这道人,乃是清净之心。

从见到这人的第一眼开始,秦先羽便知晓,这是一面镜子。

倘如秦先羽自身的清净境,是一面湖泊,随风荡漾,遭遇诸般事情,能起涟漪水痕,能生喜怒哀乐,最终仍会归于平静。但这道人不会,他有清净之心,便是一面镜子,万物不沾身,万事不在心,淡然超脱,漠然无情,任何事情都在他心底泛不起一丝涟漪。

这种人物,对世间是大善。

所谓大善,便是因为将世间一切,俱都一视同仁。

不论你是常人,还是修道人,或是同门,还是长辈,皆与花草无异,俱是岩石尘土。

世间一切,都是灰烬尘土。

而灰烬尘土,也是他眼中的世间众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秦先羽微微闭目,心中道:“清净之心,天生便是一个圣人之心。”

他睁开双眼来,目中不似那道人一样淡漠,略微有些情绪波动,但终究归于平静。

“这位是本门二代弟子,天生有清净之心。”

少年说道:“怀有清净之心的人物,万般事情加身,亦无喜怒哀乐,心如明镜,勘破一切。”

秦先羽说道:“道书中说,这等人物心性绝顶,天赋绝佳,故而修行起来,乃是世间一等一的迅捷,若能修得直指大道的功法,便能有望得取大道,踏足道境,成就真仙道祖。”

“确是如此。”少年说道:“但正因为过于完美,心性过于清明,故而少了人世感悟,少了喜怒哀乐,少了凡世情绪,在勘破仙圣之境时,或多或少有些碍难。反倒是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