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当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锦衣当国- 第4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出,乱局顷刻而定,此事虽有功,但如此勇悍之内卫,将来必有祸患

笑天下人之胆怯,平素自称,总曰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王通率军入北疆,无一确切消息来,却皆以为王通所率兵马溃败,不自信若此,想来可悲可笑

百姓黎民,不通文字,易为奸邪蛊惑,今观京师士林,何尝不是如此,无缘无故,皆称王通败矣,说来可笑,如此太平年,竟然有如此多人想不太平,想兵败亡国

凡是经历过这几个月的人,都留下了各种各样的记载和感想,不过是五个月不到,人生百态,喜怒哀乐,朝局变化,战局反复,都是精彩纷呈,轮番登场,让人目不暇接。

亲身经历者,或者感慨,或者自嘲,或者嘲笑,都有各种不同的感想,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谁也没有想到,王通居然会取得这样大的胜利。

百姓们的情绪最为直接,也反应的最快,当这个大胜的消息传回来之后,京师持续了好久的慌张和惊恐瞬时间一哄而散,人人都有昂然兴奋的神色。

各个酒坊茶肆都是挤满了人,说书先生也开始说王通单枪匹马,一日之间连败鞑虏百余名大将的故事,京师的酒、肉、糖果各项物品的销量,都和节日差不多,欢腾喜庆。

大捷的消息传回来之后,最忙的反倒不是内阁六部,而是内廷的司礼监文书房和外朝的通政司,对于要求严办王通,从重治罪,以及要求派人管理天津卫的奏疏,万历皇帝下令,不必批复,一概发还本人。

那些说王通肆意妄为,导致三万大军覆灭的,那些说天津卫重地,一定要派文臣前去管理的,还有说天子应当摒弃内官和武臣的蛊惑,多听文臣的话的,都是被发还了回去。

看到自己写出来的奏章,再看看如今的真实状况,尽管奏折上没有一句朱批,尽管言辞最激烈的人也没有被申斥或者治罪,可这等情况,脸皮再厚的人也觉得受不了,好像是有人在当面狠抽自己的耳光。

对于这样的胜利,连万历皇帝都表现的那般癫狂,下面的人震惊愕然可想而知,京师文官士林,判断错了局势,说错了话,一时间都是哑口无言。

这纷纷攘攘之间,有些小事就不为人注意了,比如说武清侯府有几位清客因为偷拿武清侯财物,还有私通武清侯府的下女,被抓住之后打了个半死,直接送到顺天府问罪,这等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人可怜。

不过,各处报往宫中的呈报上,却都是说到,武清侯府这几个人送到顺天府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不过武清侯家什么身份地位,打死几个下人算什么,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闭着眼睛也就过去。

接下来就没有什么消息断绝的事情了,从归化城那边一封封奏疏送来,在万历皇帝的督促下,内廷和外朝各个衙门高效率运转,一桩桩的政策被定下。

蓟镇出两营共六千人,大同六千人,为归化城守兵,兵卒所在边镇军属尽快迁移至归化城,归化城为军镇,不设文臣,由内官挂司礼监衔头去往镇守,又由御马监拣选两掌司,一为精通军务管理军兵,二为通晓经济,管理田地贸易,抽取税赋。

归化城领兵武将为分守参将,直属于禁军统辖,不受大同以及宣大管辖。

因为归化城距离京师很远,所以给了归化城的镇守和军将自决的权力,而且允许在归化城收取的税赋粮饷直接支给军饷和军粮,这等于让归化城的镇守和军将成为了半独立的状态,必须要有所节制。

这个节制并不是派文臣过去督抚,而是在城内分驻一锦衣卫千户,这个千户下面分军法分司、巡捕分司和整训分司,专门负责城内城外的治安,其他人不得干涉。

民政之事,则是由御马监分管财赋的掌司负责,除却收取赋税管理田庄之外,他还兼领地方官的职责。

不过这个地方官也也和其他处的不同,这名民政掌司下属的吏目差役,六成是城内各个商业协会的头面人物担任,这样也确保了这些商业协会的利益。

在王通上呈的奏折中,归化城的民政机构,有个很古怪的名称,唤作归化城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

说是归化城孤悬塞外,民政之事纷繁,不能一人专决,也不能多人互相推诿,没有决断,所以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让大同来的商人们,本地的汉民商人,还有不属于俺答部族的商人,还有民众的头面人物,都在其中作为委员,平衡各方利益。

尽管归化城周围良田万顷,出产丰富,但每年给宫中的进献却不会有粮食,每年只会选取最饱满的粮食一石象征性的送去,归化城的粮食会被山西和陕西的粮商收购,贸易之后的银两按照比例送往京师。

在归化城所有的商人都需要在官府登记造册,只有在册的商人才能在归化城做生意,才可以寻求归化城驻军的保护,不然的话,会被视同非法。

想要登记在册的话,需要缴纳一笔保证金,然后要承担义务,比如说某些事情上的赈济,比如说商人的护卫在紧急时候会被征召。

归化城除却万余兵马之外,也有一项和天津卫相似的政策,那就是保安军,这个乡勇团练的设置明文规定,归化城和周围的汉民之中,每百人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数参加,参加训练的人免除一定额度的赋税,如果能骑马参加作为一名骑兵,税赋甚至可以全免。

王通奏疏上这些,实在没什么祖宗规矩可讲了,不过朝堂上通过此事的速度却比王通想的快很多很多。

一来有这样的大胜,万历皇帝的权威极大的提高,经过这次的事情之后,李太后几乎找不到任何干涉的借口,而武清侯李文全交出京营统领位置的举动,更是说明了一些什么。

二来京师中对这等政策攻讦不休,鼓噪最为厉害的言官士子此时都是灰头土脸的状态,因为妄论北疆战事,已经成了笑柄,声誉大跌,这时再贸然出头说什么,实在是不明智。

三来朝中大臣并不是糊涂人,大明被鞑虏压制了这么久,突然间有这样的胜利,又取得了归化城这样的落脚点,事急从权,尽快在那里稳下来占住才是整理,一切事情都可以稳下来再说。

最后就是,王通所做的一切,众人就算有疑问也不敢明里提出,生怕再犯了一二月间京师舆论的错误,既然你王通提出来,那就先按照你的做,是对是错,等做起来之后再说不迟。

但不是没有争论,争论最大的就是商队在草原之上可以携带火器,甚至还有轻炮的情况,这等军国利器在民间商人手中,实在是让人担心。

不过对他们的问题,王通早就预备了答案,商队的火器不得入塞,入塞入归化城时,需要将火器单独放置一处,由官差一名和商队一名共同看守,火器也是单独登记造册,每年点检一次,违者重罚。

而且火器只有归化城才能修理,只有塞内才能制造,归化城和大同边镇都有更多威力更强的火器,在各个商队中至少要有两名退伍老兵作为护卫的头领,不然不许建立卫队,以心怀不轨论处。

王通奏疏中也言明,这些商队携带武器去往四方,一是为了护卫自己周全,二是为大军打个前站,窥伺鞑虏情形,杀伤小股部落,为将来的开疆拓土打下基础。

既然不在塞内,归化城还不知道能占几年,化外之地,也就由他了,大家也知道,王通真要坚持的话,他们也无可奈何。

奏疏中自然也提到了缴获,良田万顷、牲畜无数,奴隶无数,金银财宝无数

现在朝中议论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了该给王通什么样的封赏了。

七百八十七

三月京师,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王通在归化城取得大胜的消息愈发的确定,也有更多的细节传了回来。

传回来的细节越多,就越让人感觉到信服,民间就愈发的兴高采烈,直到三月,京师好像还在正月一般。

据说天津卫和京师的豪商已经有不少人准备去往归化城看看,俺答部这么多年和大明边贸,又是屡次入寇,不知道掠夺了多少好东西,而且从前边贸这一块,都是被俺答部和几个大部垄断,大明的商人就算是想要做生意,也只能将货物先卖给俺答部和其他几个大部落,更大的利润都被这些人赚取。

眼下归化城归属大明,等于是在草原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大明的商人们可以更方便的去北边,西边和东边贸易,赚更多的钱。

别处的人不知道,京津甚至辽镇宣府的人却知道王通这边火器和大车的厉害,王通在归化城给了这样那样的方便,山西本地商人可能还心怀疑虑,可京津那边的商人都知道这意味什么,最热心的就是那些有海上背景的商人,王大人在归化城的政策是什么,是允许私掠,在草原上烧杀抢掠,只要你自己有本事,那就尽管去,这等事坐地发财啊,有火铳,有轻炮,谁还怕那些鞑子。

这段时间,直隶、山东、辽镇甚至河南地一时间都清静了许多,街面上游荡的无赖混混,好勇斗狠之徒,以及无事做的军户余丁,都消失不见。

地方官府差役都是省心了很多,也有人知道内情,说是这些人都被去往北地的商人们招募了,想要去塞外做生意,总要有人当护卫,真是懂得武艺,见过厮杀的角色,早就有一份差事,良善人家又不愿意背井离乡,也就是这些人愿意为了几口好酒肉去搏命。

当然,各处的人逐渐进入山西,山西本地地方官焦头烂额,这个是免不了的,不过胜利之下,这都是小问题了。

京师是天子脚下,三教九流汇集,谁琢磨出个新东西,马上就会有人学习。

如今京师有钱有产业的人家,最时兴的娱乐就是去戏院和剧院看戏,不那么有钱的坐在下面看个热闹,有钱的坐在包厢里是个交际,据说朝中大臣,宫中的宦官,甚至如今的万岁爷都经常过去看。

现如今戏院剧院里最好看的戏,莫过于几出大明锦衣卫潜入北疆,和鞑虏奸贼斗智斗勇的戏剧,实在是精彩万分,看着戏,想想北边那场大胜,心情格外的好。

戏园子对一些讲究的人来说,未免太喧闹了,有时候台上正唱到精彩的地方,台下叫好丢银子,一下子什么都听不见,偏生现在戏园子不给大家包场,一切都是卖票,实在是让人无可奈何。

但有人看到了戏院的红火,却琢磨出别的东西,你家有新戏唱腔好,我这边弄几个会唱曲会弹琴的,布置的风雅点,也不卖身,就是让大家欣赏音乐和歌曲,不也有人捧场吗?

不过这样的生意,大多被各家青楼抢去了,大家听曲都喜欢听个漂亮女子唱的,何苦再去别处折腾。

生意开起来又败落,但也有成功的,京师城中最出名的琴师开设了一家琴馆,只设十二个座位,买的是从前一名户部员外郎的宅子,很是清雅的地方,弹琴的人在珠帘轻纱遮掩之下,听琴的人都是背对。

在京师这等富贵地方,来这里听琴还真能找到一些出尘之气,你若是擅长琴艺,也可以弹奏一曲,每个座位一天是五两银子,每天就那么几曲,你呆一天也是五两,一刻也是五两。

这等地方,偏生有许多人愿意来捧场,有的人未必怎么懂琴,可来这样的地方,就显得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旁人不同,比那去戏院听戏看戏的显得高雅多了。

这里也是允许包场,你能出六十两,一个人呆一天也是好的,这更让有些习惯摆谱的人喜欢。

这个琴馆想要包场却不容易,每月只有三日可以包场,这三日每次询问,都有人说已经被人提前定下。

今日也是个包场的日子,门前有一辆青布帘子的马车停靠,仆人穿着灰衣,看着很像是普通人家的式样,可真要是京师高门出来的人物,一眼就能看出那仆人是当今内阁首辅申时行的车夫。

内阁首辅申时行喜欢听琴,他家中的琴娘也是琴艺高超,不过成为内阁首辅之后,申时行将家中的琴娘一个个安置了出去,申时行的爱好并没有变化,只是更加谨慎小心了而已。

自己弹琴是一回事,听琴又是一回事,自从京师开设琴馆之后,申时行很是微服去了几家,有的人多眼杂,有的琴艺低劣,纯粹是卖女色,只有这里最合他的意。

内阁首辅明面上的俸禄极少,但实际上的收入则是极多,一月包下几天,实在是很简单的事情,每到闲暇时,申时行就安排人来招呼一声,自己安静的听一会曲子。

琴声悠扬,申时行坐在座位上,双目微闭,在那里静静欣赏,这琴馆的琴师当年也曾被申时行请过去演奏,水准很高。

正入神间,却听到有脚步声响,一下子就让这种幽静的气氛破坏,申时行皱了下眉头,睁眼看,自家的长随正快步走来,申时行虽然不喜,但也知道,不是要紧事,知道自己脾气的长随不会这么贸然打搅。

“劳烦先生先回避下!”

申时行温声说道,后面琴声停下,人已经离开,长随走过来在申时行耳边说了两句,申时行脸色一沉,开口说道:

“此时不谈公事,明日再说。”

“严大人说务必私下说,一定要今日见老爷。”

申时行沉吟了会,点了点头,宅园不大,没多久,穿着素色对襟员外袍的吏部尚书严清走了进来。

内阁名为六部之上,可掌握着人事大权的吏部尚书被认为是仅次于内阁首辅的实权位置,申时行少不得起身为礼,笑着说道:

“申某好不容易有这么一处清静地,却还是让严兄找到了,快坐,快坐!”

“严某贸然打扰,还望申阁老莫要见怪!”

双方笑容可掬的互相见礼,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内阁六部之中除申时行和王锡爵之外,其余的人都是张四维的徒党,张四维丁忧在家,在朝中的影响力愈发的消退,不过张四维一党和申时行却始终不对付。

申时行这个内阁首辅做的不那么顺心,办差也是感觉手脚伸不开,自然不会对张四维徒党眼下的首领严清有什么好感,不过严清这个人做事出自公心,身为吏部尚书对申时行和王锡爵这一系的人并没有什么打压,所以大家面子上还过得去。

严清坐下之后,开门见山的问道:

“申阁老,昨日圣上召对,可是说的关于王通的封赏,不知是怎么定的?”

问的很直接,申时行沉吟了下,开口说道:

“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