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一顿,杨卓继续说道:“第二难就是边患,凉州之地聚居了大量羌族和氐族,还有少量鲜卑和匈奴人,如若不能让这些外族一一心服。只怕每当大将军出兵关东之时,这些外族就会勾连叛乱,大将军要平天下,难矣。”
张绣见得杨卓说了两难就不说。问道:“那第三难是什么?”
杨阜不答反问道:“大将军以为当先平边患还是趁关东诸侯混战先取关东?”
张绣想也不想就答道:“边患。”
杨卓听完,嘴角一翘,笑道:“大将军果然英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先取关东。再平边患,到时只会是内有世家之忧,外又有胡族之患也。”
张绣问道:“义山还未说第三难?”
杨阜说道:“大将军既然准备先平边患,这段时间内只怕关东诸侯已经决出胜者,那么他就是大将军的第三难。”
张绣听完,笑道:“义山既然提出三难,必有解决之法吧?”
杨阜哈哈一笑道:“大将军英明。这第一难其实大将军已经有了解决之法,只不过此法无数十年之功不可与世家匹敌。”
张绣问道:“义山所言可是科举?”
杨阜答道:“不错,世家既然对其畏之,自然是知道科举是对其根本进行打击,有数十年之功使科举发展起来,可与世家抗衡,大将军再配合之以武力,就能一举将天下世家清除,此难可解也。”
张绣听完点头问道:“义山,那第二难呢?”
见得张绣有些急色,杨阜微笑答道:“大将军就是为此问而来寻卓的吧?”
张绣笑道:“却是瞒不过义
杨阜说道:“西北边祸,以羌人为最,故此欲平边祸则先平羌人。羌人之间各有矛盾,以阜看来,当以羌治羌,而大将军再辅以武力,以雷霆之势先平羌人。只要羌人一平;氐人势力没有羌人强,受大将军兵锋震慑,不敢不服。
这就是威,加上大将军如今在凉州施行之策,无论汉羌百姓皆信服。此为恩。恩威并施之下,羌人氐人自会信服。而大将军又对羌人和氐人施以教化,只需数代,羌、氐胡人与我汉人无异也。”
张绣听得,不住点头。其实也是来到这个时悄张绣才知道,汉胡之别其实不以血缘论,而是以教化论。通俗点说就是文化。其实这个汉胡之别是传自先秦,春秋时期中原诸国皆视楚国为蛮,然到战国之后。楚国吸收了中原文化。与春秋时之楚国于文化上已经是截然不同,反而与中原诸国相差不大,故此战国时中原诸侯已不再视楚人为蛮人,楚地为蛮地了。
同理,先汉和后汉各时期分别有不少匈奴人归附汉廷,不少融入中原的匈奴人经过汉化之后已经不再保留其风俗,反而与一般汉人无异,这些人就血统上而言是匈奴人,但其实汉人已经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同胞。而历史上强大一时的鲜卑族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记载中,其实并非他们被灭族了,而是经过北魏时期的全族汉化之后再经百余年,鲜卑族已经完全融入于汉族之中了,这就是高等文明对低等文明的同化。
而汉胡之间以血缘论,其实是在宋代之后才出现的,由于北方胡人屡次南侵,中原人对其恨之入骨。故此不再以文化论,而是以血缘论。特别是蒙古族灭掉南宋之后,这种汉胡区分就特别明显,因为元朝以血缘分等级,使得汉胡以血缘分等级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清朝入关之后再次发展到一个巅峰。
不过现在张绣所处的时代乃是汉末,还不是那个以血缘论汉胡的时代,依杨阜所言,对付羌、氐就是先以武力威慑,然后用中原文化对其进行教化,数代之后达到同化的目的。张绣本人也是比较赞同的,对付这些胡族不可能只用屠杀,除非真是杀到灭族,不然两族之间的仇恨就永世不能解开。如若屠杀至灭族。首先就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只要倾注全国的人力、物力才可能做成。而且杀完一族之后又会有第二个胡族冒出来,历史上匈奴灭了有鲜卑、鲜卑没了有突厥,突厥走了又有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可谓杀之不尽。既然如此也就用同化的方法更好。
历史上汉族与胡族之间也是走同化这条路,不过历史上更多是胡族自动选择汉化,如今既然张绣来了,让胡族汉化这条路不变,但主动权则要掌握在汉人的手上,这样才能将汉族和周边的胡族一同走向更高等的文明。这并非歧视,而是汉族高度发达的文化决定汉族将处在领导地位。
只听见张绣开口问道:“义山所言以羌治羌乃是何意?而若是要平羌,只怕会惹来北面的鲜卑和匈奴等胡族,这不可不防。”
杨阜微微一笑,道:“阜所言以羌治羌就是不给鲜卑和匈奴出兵的借口,当然胡人并无信义,要震慑胡人还是需要强大的武力。但以羌治羌,起码让鲜卑和匈奴得不到大义。而大将军可得大义之名张绣奇道:“义山所言如何以羌治羌?。
杨卓答道:“羌族最强三十六部之中已经有十二部投靠了大将军,只要从这十二部羌族之中选出羌族勇士组成一军,以统一羌族各部为名行征伐之事。此军用以对付羌人。而大将军又可出兵,讨伐韩遂,到时凉州可一举平定。”
张绣听得,皱眉道:“羌人三十六部只有十二部服本将,以此十二部联合其余小部征其余众部,会不会太难?况且何人可领此军,羌人之中勇士不少,但知兵法者却不多,若此军败了只怕边患就更难除了。”
杨阜听得,大笑道:“大将军何需担心,投靠大将军的羌部之中,参狼羌和白马羌两部势力最大,若此两部答应出兵,大将军就可立得数万羌兵。而且其余羌部并非团结一致。很多羌部均可以参狼羌和白马羌之名义拉拢,先零羌等先从北宫伯玉。后从弗遂屡征关中无果,损兵折将,势力大不如前,有此十二羌部再加上主公大军提供适当的援助,统一各羌部并非不可能,而阜再荐一大将,其有万夫不当之勇,羌族之中的勇士无人是其一合之敌,有此将领兵,统一各羌部当有九成把握张绣听得,惊讶道:“竟有此大将?他是何人?”其中张绣已经猜出杨阜所说的九成把握与十成无异,不过这时代的人都不喜欢讲话说满。故此杨阜只说九成。而最令张绣惊讶的自然是大将了。
杨阜见得张绣惊讶,微微一笑道:“大将军岂不闻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说完将目光望向马超。
张绣顺着杨阜的目光望去,微微惊讶道:“孟起?”
杨阜点头说道:“不错,马将军母族乃是白马羌,而马将军神威整个凉州只怕无人能敌,以马将军挂帅领兵平羌,自然最佳。”
张绣听得,有些疑惑地望向马超。问道:“孟起,这样可行?。
马超点了点头,说道:“可以的。白马羌和参狼羌两部的人超均认识。他们对超也很信服,如若带他们领兵平羌,当无妨。”说完向着杨阜抱以微笑,多谢他举荐自己。之前两人的不愉快倒是不见了。张绣听得,重重地点了点头说道:“义山所言有理,既然如此,等本将与参狼羌和白马羌等几部首领商量完之后,就让孟起挂帅领兵平羌。”
杨阜做了一个等了一等的手势。插话说道:“阜以为,平羌之前,可让马将军领兵先平大将军治内的氐人弈旬书晒加凹姗不一样的体蛤
第三百六十七章 招羌兵马超平边
杨阜点头说道:“不错,这些氐人都在陇西和阴平郡边缘,不易管理。而这些氐人走到这么远,也是为了逃避大将军的管治。阜以为正好趁此机会,出兵威慑,大将军既可派人对氐人进行管理,又可让羌族各部军队磨合。而大将军去年网经历大战,今年确实不适合平定凉州以及羌人。故此阜以为,今年让马将军大军以氐人练兵磨合,明年与大将军大军一同配合以雷霆之势平定凉州方为上策。”
张绣摸了摸下巴的短须说道:“有理,不过如今韩遂治下羌乱几乎平定,现在出兵讨伐韩遂到是好时机,如若等到明年韩遂的元气恢复之后恐怕征讨韩遂要耗费一番功夫。”
杨阜听得,大笑道:“大将军,卓有一策,可令韩遂治下羌祸复起。”见到张绣露出好奇的神色。杨阜说道:“韩遂治下叛乱的羌人皆是一些小羌部,兵器不多,粮草又少,故此叛乱才如此容易被韩遂镇压。大将军只需派人将一些粮草和兵器送给他们,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反韩遂,如此一来可继续削弱韩遂和支持韩遂的先零羌等羌部的力量,又可以收得这些小羌部的人心,到时大将军一到,这些小羌部必然拥戴。平定凉州则更易了。”
张绣听完,点头赞道:“寿成所言不差,义山果然不才,本将的大将军府尚缺一从事,不知义山可否来助本将一臂之力。”
杨阜微微一笑,起身说道:“谢大将军赏识。”
杨阜说话之时心中也有一点惊讶,大将军府从事的地位非但不低,反而很高。张绣这种属于可以开府建制的大官,开府建制之后长史就是地位最高的属官,也就是贾诩担任的一职,可以说是膘骑大将军府的大管家。紧跟后面的就是别部司马。这别部司马主要是掌兵的,现在担任此职的乃是张绣的心腹周仓,统领盘古力士作为张绣的近卫营。紧跟后面的就是从事了,可见此官职位不低,而且为张绣心腹,日后升迁也很容易。
张绣对于此行的顺利感到有点意外,但转头一想也觉得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现在他张绣不再是当年董卓麾下的一名小小将军,门庭可捕罗雀。现在的张绣可以说是整个大汉最强势的诸侯之一,而且据三秦险地,又有宛洛、汉中、河东等地为前哨,真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张绣如此势力如果还招揽不到人才那才是真正的意外。
由于杨卓刚才回来,故此张绣等人决定在杨阜家中住一晚,等杨阜收拾好之后才一起返回天水见参狼羌和白马羌的首领。
在与杨卓等人一同用晚膳之时;张绣却是突然记起姜姓是天水一带的大族,这大族与世家类似,但又与关东世家有点不同。关东世家是累世为官,而且家世显赫,这大族倒是不如世家显赫,祖上能为显赫一时的大官者不多,故此称不上世家,而只言大族。
这大族之中出人才倒是很多,而且一出不只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于是张绣便问姜叙道:“伯奕。汝武艺不差,族中可还有兄弟身手了得的?”
姜叙想了想,说道:“回主公,族中兄弟以叙最为年长,其余的现在大都年幼,未堪大用。倒有一人。乃是叙族弟。年纪比之义山尚要小些,名曰姜圃,武艺在族中只在叙之下。若是大将军有意,叙可以书信将其招来。”
张绣听得,心中惊道:“姜圃?就是他了。”心中念道之后,便点头说道:“好,伯奕到天水且写一封书信,将其招来。”顿了一顿,张绣又问道:“对了,看伯奕你的年纪也不可曾成婚?”
姜叙这么一个大汉子听得,红着脸摇了摇头,说道:“尚未,不过族中已经定下了亲,过了年应该就要成婚了。”
张绣见得,大笑道:“男大当婚。伯奕何须害羞。对了,那你的族弟呢?可曾定亲?”
姜叙笑道:“多谢主公关心,族中长辈已经为圃弟定了亲。不过女方年岁尚还要过多几年才成婚。”
张绣听得,微笑地点了点头。暗道:“很好,既然已经定亲了,爹娘皆在,姜维你走不脱了。”
你道张绣为何如此在意这姜圃。其实并不是因为姜圃他本人,而是他的儿子姜维。汉末三国之中。除了那些一门父子皆俊杰之外,其余的都很难记住这些大才的老爹或是儿子。但唯独一个是例外,那就是姜维。
姜维自然很出名,他老爹其实并不出名,史书之上也仅是略略提及。但张绣对其如此印象深复,就是他的名,姜圃。在张绣穿越之前,圃这个字有另外的意思。张绣初听姜维老爹叫姜圃之时,还笑了许久。故此才印象深刻。
旁边杨卓倒是觉得张绣有些不对。不过也猜不出什么,只以为张绣是对姜叙兄弟的关心,便没有再细想下去。
用膳之时张绣一直都保持灿烂的笑容,其实张绣高兴也正常的。三国末期为数不多可称俊杰的姜维、钟会两人他们的父辈都在自己的麾下。待得他们出生之后只要稍加雕琢。就是上好的玉器。当然张绣其实也有可能担上改变历史的风险,但也无妨,他们的父辈也不差,钟繇自不必说,姜圃再差也是个副将之才。倒是与他们二人有一段纠缠的邓艾此时还不知在何处。
用过晚膳之后,众人各自安歇。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张绣等人就一同前往天水,杨阜虽然是文士。但凉州人哪个不懂骑马,而翼县离天水也不远,早上辰时出发,午时左右已经到达天水。回到天水之后马腾已经出去寻参狼羌和白马羌的首领了,杜畿和华雄对于张绣如此快回来感到有些惊讶。张绣将杨阜留在刺史府让其与杜畿交流一下,自己则和马超等人一同去观看凉州兵团的练了。
杜畿与杨卓皆是文士,自然有文士之间的话题,而且二人性格类似。都是明!阜久居凉州,对凉州的情况了如指掌。桓纸愕处现任凉州刺史,虽然有马腾这个在凉州生活了很久的人相助,但马腾毕竟是武人,看问题时也不如文人细致。故此留下杨卓与杜畿交流,相信二人交流过之后,对于发展凉州会有更多的见解。
这边张绣领着马超等人参与练凉州兵团,其实主要是帮姜叙熟悉。张绣自然也在军中好好显乖了一把勇武,连挑华雄、马超、胡车几三人,后来又独斗华雄、马超联手数十合不败。看过之后军中士卒自然更加敬服张绣,而姜叙也发现自己的武艺比之四人相差很远。
第三日的时候,姜可也到了。这姜圃倒是与姜叙这壮汉不同,生的脸皮白净,五官也很得体。也算是一名美男子。演义中有言姜维是一名美男子,所言不无道理,应该是有遗传因素在的。
姜圃来了之后张绣直接将他安排到了华雄麾下,在凉州兵团效力。张绣在天水呆了五天,马腾才领着两名老人回来。
凉州刺史府中,张绣坐在主位之上。众文武赫然在列,两名羌族老人则是坐在文官一列。
只见下面两名羌族老人分别起来向张绣行了一礼,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道:“在下扎西,添为参狼羌长老,向汉人膘骑大将军问好。”
扎西网说完,他后面的那名老人也说道:“在下特吉,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