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就行,皇上的席桌在七楼贵宾间,由寿星陪同就行,因为老太后不适应嘈杂场合。
于是世敦将皇上的旨意向一二三楼传达,刘芳将皇上的旨意向四五楼传达。
一会皇上一行到达,公主、太后由管上学陪同上七楼贵宾厅休息,管世敦、刘芳陪同皇上由管正权带路,进门前管正权先宣布:“皇上驾到!”然后大家起立,皇上进来后,大家拱手致礼三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然后举杯祝皇上万寿无疆!
康熙帝走到席桌中间,看到芙蓉,问道:“你那四星呢?”芙蓉赶快把五个孩子带到皇上面前,大三星已七岁,小喜星四岁,欢仲也四岁,”皇上说福禄寿是有爵位的,喜星没有,朕封喜仲也为龙骑尉,封欢仲为欢乐格格,这是你夫妇为朕的盛世大业所作的大贡献的奖赏。
芙蓉,正仕率五个孩子伏地谢恩。
逐楼见了出席宴会的客人,走至六楼时,该楼是重庆的主要官员,世敦让夫人们皆坐五楼,以便皇上在六楼发表重要讲话。
果然皇上停在这里,作了即席讲话:
“各位臣工,朕这次率六部尚书南巡,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看在实施教化、普及儒学上做得怎么样了,二是,朕提出的建立天下大治的盛世大业做得怎么样了,结果完全出乎我之所料,各省皆做得很不错。我们在杭州余杭书院听了诸生们讨论我们目前的状况,有一诸生提出目前已实现了天下大治。建成了盛业大业,我听了都大吃一惊。我们实现天下大治了吗?建成盛世大业了吗?于是让随行的六部大臣们讨论这件事,大臣都认为天下大治的盛世大业基本实现了,基本实现就是实现了。任何事情做到完美无缺是几乎不可能的,现在我提议为建成天下大治的局面干杯!”
“干杯!”大家举杯高呼。
然后由世敦刘芳送到七楼,皇上向老寿星管神医敬酒,祝贺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长命百岁,为了表示在对太皇太后、太后及从多嫔妃救治的功劳。并作为寿礼特赏赐黄马褂一件,御酒一缸。二侍卫一人捧着黄马褂的礼盒,一人抱美装御酒的礼盒过来,管上学连连拱手谢恩。
工商界的巨子们谁都受过老神医的恩惠而无以报答,趁为他祝寿,早就作了准备。特用和田母玉打造了一尊五尺高的喜星,正好与福禄寿三星合为四星,因为老神医在曾孙辈中最看重这四兄弟,认为将来必有大出息。所以工商巨子送这件礼物。已放在他第二进正屋专门作的神台上,他当即更三星堂为四星堂。
皇上一行又西去成都,对成都情况很满意。无论是官学私学皆开展比较好。成都城内外古迹甚多,凡有益于风化的皆修缮得很好。供人们瞻仰。有一点他特欣赏,就是在成都外围再修两圈以疏散旧城拥挤的人口,而不是另建新城。这也是解决旧城问题的又一成功之路。对总督吴敬请给予了表扬。
然后乘船到了昆明,看了五华山的官学、文庙。在滇池边的魁星楼,和小昆明。及滇池周围的别墅及滇池养鱼,也看了金马山上正在修建的昆明书院。接着去大理看了白族的义学,看了大理县的宣学,听了云贵总督关于贵州情况的介绍,刘芳是亲自参加开发的,作了详细的补充。
康熙帝:“上将军一手操作的贵州开发,朕放心,贵州就不去了,往回走,去两湖。”
十二天后船到武昌,仍往在东湖清华行宫,听了管世惊的汇报。能满足天下之需的湖广儒学教育本来基础就好。官学私学都很兴盛,康熙帝特别让管世惊汇报了西部山区的教化情况,管世惊告诉他义学普及到乡,私塾村村都有。在私学上将本已有之的珞珈山书院加以整修,并扩充了一倍,教习、生员都增加一倍。同在湖南,对著名的岳麓书院进行整修扩充,生员和教习各增加一倍,聘了著名大儒为山长,而且对南岳大庙进行维修,在衡山南面我们老祖宗发迹地方管家冲附近新建衡岳书院,比照岳麓书院的规模,除了正宗儒学课程外,专门开设了我们老祖宗管仲的《管子》一课,意在学习他经邦济世之学。竟然有的生员专门从远处来听课,学成后无论作官和经商都很成功。
康熙帝:“《管子》这本书我认真研读过,管仲之学的确是一本很好的经邦济世之学,其实我们提倡儒学就是为培养经邦济世的人才,而非学究,各书院都可以开这门课程。正峰做得对。”
接着又去九江,看了庐山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正森已出资修缮一新,接着又去南昌地区看了府州县学,又去合肥看了府州县学和正木出资修的蜀山书院。去天下至美的黄山和天都峰下正在修建的黄山书院。最后到了江宁,看了府学和江宁县县学,和著名的金陵书院。在前朝江苏考生往往居全国之冠,考取进士名额在全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历时半年的南巡结束了,康熙帝一行回到京师,休息了两天便于第三天大集群臣,宣布他立志建立太平盛世的大治局面已大大获成功,实现了建立康熙之治的理想和愿望。
康熙说:“理想和愿望实现了是不是就可以躺下来睡大觉,不再思进取了呢?不是,绝不是!我们这种实现虽然是真正的实现,但是是基本上实现。重庆巴县知县指出我们还有不足之处,城市和乡里还有差距,内地和边疆还有差距,汉族和非汉族地区还有差距,说得对。所以我们的实现只是基本上实现,我们仍需马不停蹄,人不停步,仍然应按照目前这样继续干下去。”
礼部尚书纳兰说:“皇上领着全国官绅百姓实现天下大治的局面,建立起太平盛世,其文治武功非前朝帝王可比,我代表群臣,提议给皇上个尊号,以显示大功告成,望皇上俯允。”
康熙帝:“朕谢谢大家,但目前还不是庆贺成功的时候,等我们全大清的百姓都过上丰衣足食,十八省都成真正礼仪之邦之时再说吧。要做到这两点我们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君臣还要继续努力。”
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向盛业(大结局)
这时皇宫卫士告诉皇上管尚书和刘将军求见。皇上感到自己该说的已说了,立即宣布退朝,并请总理傅大人留下。
群臣退出,刘芳与管世敦进殿,三呼已毕,皇上说:“我们到乾清宫御书房,边喝茶边谈事。”
到御书房后,皇上赐座,上茶,说道:“上将军显然有要事要告诉朕,请讲。”
刘芳:“臣首先祝贺皇上建成治世大业,但治世大业还要靠武力事保卫,治世大业才能巩固和持久,也可以说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海军可算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但陆军呢,目前尚无一支像海军那样的常备不懈,随时可以出战的无坚不摧的激动兵力,臣特为此而来,想与皇上和大将军商量。”
康熙帝:“上将军,你说到关键问题上了,打个葛尔丹,临时来买砲,海军中砲手也用上了,甚至保卫京师的军队也用上了,真如你所说,我大清缺一支常备不懈的随时可以出战的精锐之师,请上将军继续说下去,你肯定想出办法了。”
傅大人:“皇上,臣下完全同意上将军的看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既是大清治世的保卫者,而本是天下大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注重了农工商和文教的发展,就忽略了这方面的建设,臣下是负有责的。上将军足智多谋,定然胸有成竹,不妨说出大家一道斟酌。”
刘芳:“皇上。这是臣在清理援助琉球之战的战利品时想到的。我发现在缴获的四万件兵器中有二万件上等钢火的倭刀,同样可制成两万件刀矛兼具的长刀。也就可以建立一支一万五千人的长刀营,再组建一支两千人的火器营。三千人的弓弩营,不就是一支两万人的步兵精锐之师了吗?再加上组建有三个大队的炮兵师五千人,五个大队的骑兵师,从而形成一支三万人的强大陆军,按西方编制是一个军。目前我们已有忠康的二个大队的炮兵,缺一个大队,刘鸣剑的骑兵已有五千人了,再买一个大型的野战炮,组建一个大队。再召二万人的甘凉劲卒。组成弓弩营,火器营和一万五千人的长刀队,这支军队便建成了。再加以严格训练不久便成为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队了,再从军官学校和现有长刀营中抽人组成这支军队的领导骨干,皇上派一得力的阿哥率领,这支军队便建成了。”
康熙帝:“上将军,你的恶方案非常完整,朕完全同意。大将军,你的意见呢?”
傅大将军:“上将军说道我们最薄弱的环节了,相信这支军队建成后,我大清将不惧任何国家。我也完全同意。让岳雷立即去甘肃,招二万甘凉劲卒,再买一大型野战炮队的砲火。就组建成功,只是皇上派谁来带领?”
康熙帝:“环顾我的诸多阿哥。只有四阿哥有雄才大略,而且我上三旗的一些事平时让他大理。应说够条件,但我不想让皇子参与这些事,我宁愿让你们二位推荐一位合适的人选。”
刘芳:“皇上,如果皇子不宜充任,臣推荐经过几年边疆历练的大将军之子傅忠康担任这支拥有步、骑、砲三军的三军司令官兼砲兵司令官,让骑兵司令官刘鸣剑暂时兼步兵长刀队的司令官,他原是习步战的,等岳豫州再大点便可任骑兵司令官。臣建议这支步兵称大清皇家近卫军,归皇上直接指挥调遣,其他人皆无权调动,兵部只负责后勤保障。”
大将军:“臣认为如果让忠康出任近卫军司令官,让郁芙蓉以正二品兵部侍郎的身份任参军长,管正仕为军需长升为户部四品郎中衔。”
康熙帝:“这样搭配很好,让年青一辈起来,挑过这个担子,晋封忠康为虎贲将军,正二品。朕知道芙蓉是上将军开发农工商的最得力的助手,因此朕特许芙蓉也像上将军一样,需要时才在军中,平时亦可参与各地的开发。”
刘芳:“谢谢皇上。”
康熙帝:“管大人忙于创建朕的盛世大业,此番进京,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讲吧。”
管世敦:“皇上,臣近来读《资治通鉴》,发现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中经了一百年,其中包括了武则天五十年执政时期,反观我们现在,还有许多事要做。且不说巴县县令龙得水说的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边疆地区,汉族与边疆各族的差异,就是黄河与淮河两条害河的治理,豫东、鲁西黄泛区,皖北与苏北的淮河流域的生产的恢复都尚未起步,臣此次进京就是想与皇上和傅总理磋商这两件事,不知皇上和傅大人认不认为臣下有些唐突。”
康熙帝:“管大人,你所讲的,是朕夙兴夜寐都挂着的大事,只有日夜操劳国事的朕才明白它的分量,大治局面虽然达到,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解决,称太平盛世就不恰当,管大人从侧面提醒了这点,治世与盛世并不是一回事,治世治世基本实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昌明,而盛世则是完全实现,是全大清十八省都达到上述三点,从前者到后者还要经过艰苦的努力,管大人,你说的是对的。”
傅大人:“管大人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妨一说。”
管世敦:“淮河问题的根子在黄河,黄河治好了,淮河的事就好办,而治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宜两种办法同时并举,一种是尽量不让其溃口,这就仍沿用现在的办法加高加厚河堤,目前这是唯一的办法。趁天下承平,调动三十万大军,事先将黄泛区河道的两边大堤加高加厚。使其不能泛滥,目前河南已几年无事。证明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为此臣下捐助五百万两。”
康熙帝:“管大人。你说的另一种办法是什么?”
管世敦:“皇上,加高加厚河堤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第二种则是治本,即在黄河上游两岸几十里大肆种树种草,以固泥河,使其不能垮入河中,黄河变清,再逐渐挖浅河床,黄河问题就彻底解决。黄河不再出问题。淮河的问题就是清理河道降低河床和两岸筑堤以确保不再泛滥。最后便是恢复这四个地区的生产问题。皇上,傅大人,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康熙帝:“看来这种既治标又治本的办法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朕决定立即按管大人说的办法办,但具体的仍只能让兵部和工部共同执行,还是那句话,不能让管家既出钱又出力。傅大人,行不行?”
傅大人:“皇上,这是一项须坚持数年的大工程。必须要专人进行组织进行协调,臣建议设一专职的河套总督来负责这件事,让他有职有权。”
康熙帝:“朕同意傅总理的建议,但谁来任这一要职呢?数来数去管大人最适合。但我有言在先,不能让管大人又出钱又出力,朕不能食言。”
傅大人:“皇上。趁管大人,刘大人皆在这里。我提议让岳雷以兵部尚书兼河导总督,因为出力的皆是军士。可其他的部下,本来关系就熟,使用也方便,不知皇上意下如何,两位大人意下如何?”
康熙帝:“看来这是最佳选择了,朕同意,明天早朝朕就宣布这件事,同样,朕也要就此宣布,这是我大清最重要的大事,全体官佐臣工皆要直接间接参与,没有看客,开工典礼那天朝中文武百官,相应省份督抚皆要参加,皆要发表讲话。”
刘芳:“皇上,臣建议做好准备再开工,首先,我们的一大制车厂立即赶制五百辆运土大车,让山丹军马厂调一千匹?马来,同时,七月份是黄河洪水期,可彻底了解河堤状况工部应派出有治水经验的官员协助。”
康熙帝:“让魏大人的工部拟出治黄河的方案出来,初步订在七月初一开工。”
魏大人闻风而动,立即率队南下,在河南山东进行调查,制定出了治黄方案。
汴梁新城管氏集团河南总部的一层楼做河套总督的办事地,并让大旅社腾出一层让他们居住,并免费在峨眉酒家进餐。一场轰轰烈烈的加高加厚黄河河堤的好大工程开始了。
由于打上皇家旗号,皇上只在朝中详细讲了这两件大事,朝臣一致表示拥护,接着芙蓉带船去到兰州,通过总督陈世忠,很快招到二万人,一万五千人到军都山中原骑兵训练地,由管正东派出正南、正北二个兄弟带长刀队老队员一百人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忠康带回一个炮队新炮兵,在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