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镔铁?张师傅,这就是镔铁?”陈再荣惊奇无已,手一伸把镔铁抓在手里,仔细一瞧,果然如张德铭所言,上面布满了好看的花纹,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美感。
张德铭在胸口拍拍,颇为自豪的说:“没给你说,我学这镔铁是送了红肉,磕了头,拜了师的,叶师傅才把这制作技术传给我。镔铁是从大食的大马士革传过来,并非出自我们华夏。镔铁传入中土很久了,制作技术太复杂,要用很多小铁块反复煅打,费工费时。
“这镔铁技术经过华夏匠人的改进,已经比原来的好了许多。我见过去年从大食流入的镔铁,没有我这个好。要不是看你小子有出息,还不拿出来用呢。”
听了他一席话,陈晚荣才升起的希望立时破灭。镔铁费工费时不说,只能打成块状,象化学反应釜需要用板材卷制而成,这样的小块哪里能满足要求?这得另外想办法,陈晚荣开始转念头了。
大食是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当时阿拉伯帝刚刚兴起,与唐朝激烈争夺中东的控制权,多次发生战争,是唐朝在西域的一个强劲对手。
镔铁就是大马士革钢,又叫印度钢,还叫乌兹钢,是第一种具有世界声誉的钢材,在南北朝就有记载,“坚利可切金玉”,是非常好的钢材。
张骞出使西域,凿空和番,开启了丝绸之路。唐朝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唐朝并没有执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不仅没有抑制商业,唐太宗反而采取措施鼓励商业贸易,是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为兴旺的朝代之一。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大多数王朝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明朝对商业的限制更是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唐朝却是一个例外,实是难得,这也是唐朝能够如此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商业高度发达的结果,自然是丝绸之路格外繁忙。
另一个原因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世界中心“东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失去了向心力,从而享有“黄金国度”美誉的中国给西方人想象成遍地黄金,随手可取,仰慕无已,无不以模仿中国人为荣,吃中国菜、喝中国茶、穿中国衣服、说中国话、行中国礼节,在当时的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种时尚潮流,一直持续到近代。
中国出产的物品,在西方大受欢迎,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刮起的买洋货风差不多,只不过主次颠倒了。
贞观年间,唐朝的势力就涉足中东了。武则天处理突厥问题失误,但在争夺西域的力度上比起唐太宗时时期更大,在她主政时期,一支唐军打到离伊朗首都德黑兰一百里的地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西征最远的军队。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争夺战的后果就是黄金国度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少西方人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留学、经商营生、撞大运。
从而促进了东西方交流,大马士革钢大量流入中土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晚荣从陈再荣手里接过镔铁,仔细打量起来,乌黑乌黑的,没有光亮,入手有一种细腻质感,与别的钢材不同。最吸引人的就是上面优美的花纹,流畅的线条了。
把铁块在铁砧上一磕,发出清越的金属撞击声,好象乐器发出一般,非常悦耳。
“真是好钢!张师傅,真有你的!”陈晚荣见多了现代钢材,也是不得不赞叹镔铁的上等品质,大拇指冲张德铭一竖:“了不起!”
若能制成板材就可以制出反应釜,镔铁是靠锻打得到,不可能制成板材,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梦。不过,这并不能影响陈晚荣的眼光,对镔铁的优良品质很是心服。
有人因为中国近代衰败的原因指责说我们中国人好自大,固步自封,不能吸纳别人的长处,其实我们的祖先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制造上等钢的煤粉,中国就制造出了“精钢”,其品质比起西域的原产钢好了几倍。
镔铁虽是从大马士革传来,但是经过中国匠人的改进,其品质已经好于大马士革原产钢,现代晶相分析与现代钢铁相差无几,这在手工时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大马士革钢初传入中土时,其优良的性能以及独特的外观,美丽的花纹引起了中国匠人的浓厚兴趣。中国匠人吸收了大马士革钢的优点,生产出的钢铁性良大大优于大马士革钢,镔铁一词已经不是专指大马士钢了,是好钢的代名词。
元朝还设立了“镔铁局”,总不能理解为“大马士革钢局”?是以镔铁一词在南北朝时专指大马士革钢,到唐朝词义发生变化泛指好钢,我想这说法是可信的。
陈晚荣见识了张德铭这样的匠人,对我们祖先的智慧由衷叹服!
陈再荣欢喜无限,手一伸从陈晚荣手里把镔铁抢了过去,不住在铁块上摩挲:“镔铁我早就听说过,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想到张师傅你会做镔铁。张师傅,快,给我打剑。”
有了如此上等钢材,不做一把好剑,岂不可惜?陈再荣老实不客气,催促起来了。
张德铭捋着袖子,冲陈再荣道:“给你打剑没问题,可要说好了,你以后出息了,别忘了我对你的好,要请我喝酒。”
这是一句玩笑话,当不得真,陈再荣却非常认真的点头:“张师傅,你放心吧。若真有那么一天,我能出人头地,一定请你喝酒。”
“你小子准能出人头地!”张德铭对陈再荣很有信心,用铁钳把铁块夹进炉子里,加些木炭,安排起来:“你抡大锤。”
陈再荣早就握住大锤,站在铁砧旁,眼睛瞪得老大盯着炉子。炉子里蓝色火苗上腾,发出呼呼的响声,烧得好不旺。
望着这升腾的火旺,陈晚荣心头冒出一个强烈无比的想法:“没有好钢就造不出化工设备,为了造出化工设备,应该促进唐朝钢材品质的飞跃。这办法我倒还知道一点,得找个机会试试。”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三章 宝刀名剑(上)
不多一会,铁块烧红,张德铭用铁钳夹住,放到铁砧上,陈再荣左手抡起大锤就要砸下,陈晚荣忙提醒:“你的手有伤,抡不动就不要抡。”
陈再荣好剑之人,当此之情不要说一点皮外伤,就是再重的伤也不当一回事,呵呵一笑:“哥,没事。右手有伤,左手一样打。你瞧好了。”大锤砸在铁块上,发出砰的一声巨响,火红的铁屑四溅,有几粒直朝陈晚荣飞来,陈晚荣忙不迭闪避。
“你别为他操心,这小子有两根手指头都能抡锤,更别说一只好手了。”张德铭半开玩笑开认真,问道:“你的手怎么受伤的?”
陈再荣满不在不乎,笑呵呵的道:“练武的人哪有不受伤的?这点小伤,算不得什么。”手中的大锤上下起落,准确的砸在铁块上。铁块在他两人的锻打下慢慢延伸,直到温度下降,两人方才停手,张德铭把铁块放进炉子重新加热。
打铁是一种很累的活儿,几十锤抡下来张德铭有些气喘,一边在炉子里捅,一边抹额头上的汗水。反观陈再荣,笑嘻嘻的站在当地,脸不红,气不喘,好象信手游玩似的,看得张德铭眼馋:“练武的人就是好!你小子这么有力气,就跟着我打铁算了,别去读书了。”最后一句话是在开玩笑。
人熟了,说话都很随便,陈再荣调侃起来:“我这样能干的人,会读书识字,拳脚了得,允文允武,你请得起么?”
“请不起?我一个月给你打一把剑,算工钱。”张德铭也不示弱,把重新烧红的铁块放到铁砧上。
陈再荣也不是个吃亏的主,抡起大锤,边打边回敬:“那我一个月给你打一天。”
一把剑市值两三百文,一天就赚两三百文太划算了,张德铭一口回绝:“做梦吧。”
两人一边说笑,一边锻打,没多大一会儿剑身已经成形。陈晚荣反倒成了闲人,没事做,就去帮着张罗炉子,向炉子里加些木炭,炉火在他的照顾下发着呼呼的欢笑声,火苗蓝幽幽的,格外好看。
张德铭把冷却的剑身放回炉里,赞赏起来:“晚荣,你甚时间学过打铁?这炉火升得很有水准,这样蓝的火苗不是老师傅烧不出来,就这小子我还教了他半天才学会呢。”
光抡大锤的话,打铁是一种体力活,有力气就成。要想成为巧匠那就是一种技术活,处处有学问,陈晚荣无师自通,把炉火烧得如此有水准,不仅张德多惊奇,就是陈再荣也有些惊讶:“哥,没发现你还有这一手,比我当初烧得好多了。”
内焰温度越高,火苗越蓝,这是常识,学化工的人不会连这都不知道。要想做到这点,只需要多放些木炭,让木炭充分燃烧就成了,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赞扬,谦逊是陈晚荣的美德,谦逊一句:“随便烧烧,你们不要说好听的了。”
在张德铭的记忆中,以前那个陈晚荣象个木头疙瘩,很少做出让人满意的事情,要是有人夸赞的话,欢喜得尾巴翘上天了,要是长的有尾巴的话,如此谦逊的事还没有过,不由得大增好感:“晚荣,你真谦虚。”把烧红的剑身重新放回铁砧锻打。
陈晚荣负责炉火,张德铭和陈再荣负责煅打,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差不多小半个时辰,一把剑基本成形。接下来就是醮火,回火这些后处理了。
中国古代的钢铁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张德铭一样接一样的处理下来,又花了小半个时辰才算完成。繁复而又谨严,看得陈晚荣惊讶不已,我们祖先在技术上一丝不苟,难怪龙泉、干将、莫邪这些宝剑能够千古流传,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祖先用尽了心血。
眼看着佩剑已成,陈再荣心急得好象急于摘下成熟蜜桃的猴子一样,一把从张德铭手里抢过来,仔细打量起来。
镔铁初看不起眼,没有光亮,但是经过锻打之后,一把剑青光闪烁,寒气逼人,陈晚荣也是好奇了,凑上去一瞧,只见剑身上布满云梯状的花纹,犹如行云流水一般,美妙异常,暗赞一声好。
如此带有花纹的好剑,陈再荣第一次见到,最让他兴奋的是这把剑还是属于自己的,兴奋得脸上泛红光,不住跳动,右手中指在剑身上一弹,发出清脆的响声,好象乐器发出的乐声一般悦耳动听。
对于剑,他有着特别的了解,一听这声音就知道这是一把上等品质的好剑,可遇不可求,紧紧握着剑柄,捂在胸口上,眼睛都变成了灯笼。
张德铭平生第一次铸造这样的好剑,陈再荣虽然没有什么赞赏之言,但是他的行为表情已经是最好的赞美之词了,顿生遇到知音之感,浑身轻飘飘的,在陈再荣的肩头轻轻拍一下。虽只一拍,无尽的赞赏言语尽在其中。
三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剑上,欣赏着这把好剑,谁也没有说话,屋里一时寂静异常。过了好一会儿,张德多这才打破沉默:“剑是一把好剑,比起上次给你打的那把剑好了许多,可以说就是十把那样的剑也比不了这把……”
对这话,陈再荣是十二分赞成:“那是当然,哪能比呢。”
张德铭接着往下说:“只是,时间太仓促,打造得太匆忙,还不够好。你小子,一天没剑吃饭都不香,就这么着吧,你先将就用着,等我有时间再好好给你打一把,打出一把更好的剑。”
现在这把剑品质不错,难得遇上,可以珍藏,要算宝剑还有很大的差距。陈再荣一听这话,激动得连吞了几口口水这才说出话来:“谢谢你,张师傅。”
“为你小子,我张德铭下了血本了,谁叫你小子看着顺眼呢。我把剑柄给你装上,再开锋,就可以用了。”张德铭接过剑,去到墙边坐下来,开始装剑柄了。
陈再荣忙跟过去,站在张德铭身边,瞧着他装剑柄。
剑号称“百兵之王”,陈晚荣见过,耍过,就是没有全程观看过打造,好奇心不在陈再荣之下,也站在张德铭身边观瞧。张德铭动作熟练,不愧是老师傅。
“瞧这青光,开了锋,肯定锋利无比。”陈再荣开始憧憬着宝剑的锋利无匹了。
张德铭可没有他这么乐观了,摇头说:“这剑是我这辈子打造得最好的,但是和人家的比起来还有差距。我见过一把宝刀,那才叫锋利呢。把丝绢抛在空中,刀锋只需要一拖,丝绢立时分为两半,没有丝毫毛边,如此锋利的宝刀,真的是当起断金截玉的美誉了。”
陈再荣最喜爱的就是兵器,一听世上竟有如此神兵利器,好奇心大起,身子一下靠在张德铭肩头,轻轻摇动:“张师傅,是什么样的宝刀?快说给我知道。我一定要去见识一番。”
陈晚荣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突破钢材的限制,能做出断金截玉宝刀的钢材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一条线索,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不由得眉头一挑,破灭的希望再次升起。
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三章 宝刀名剑(下)
见了他那副心急得快挠肝的模样,张德铭逗他:“就不告诉你,让你急。”
陈晚荣格外关注这个话题,忙问道:“张师傅,那是什么样的宝刀,如此厉害?”
“我们叫西域宝刀,这刀还有一个名字,叫大马士革刀。是一个胡人带到长安,我师傅本是军器监的刀匠师傅,偶然的机会见识了这刀的锋利,花重金买下来。”张德铭可以和陈再荣开玩笑,不好和陈晚荣说笑,实言相告。
陈再荣吃了一惊,吸口凉气问道:“张师傅,你的师傅可是叶天衡叶大师?”
张德铭万未想到陈再荣如此机灵,居然猜到自己的师承,不由得停下手里的活,惊奇的打量着陈再荣:“你小子也知道叶大师的大名?”
“叶大师的大名,我们宁县人谁个不知呢?他可是我们宁县的骄傲呢。他是军器监的刀匠大师傅,陌刀就是经过他的改进,更加适合战场使用。”陈再荣把这刀匠大师的来历说得一点不差,言词里带着敬重,很是神往:“能得他老人家看重的宝刀,定非凡品,必是神兵利器,我一定要登门拜访,见识一下这把宝刀。”
唐朝的军器监主管兵器制造,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科工委了。军器监的大师傅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防工业工程师,陌刀是唐朝军队的主战武器之一,这位叶大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主战坦克的设计师,属于重量级人物。
其学识、修养、眼光均是不凡,高人一等,能得他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