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原不过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读书人。最初写一些酸腐的文章和诗词,在特区的报纸上根本没有人关注。后来,沈君草草的阅览了一些关于殖民、经济、世界地理之类的文章,忽的开窍了一般,成为了殖mínzhǔ义的鼓吹者,在报纸上写了一系列殖民文章,开始成为了特区的名士。
李旺便是看重其名声,而聘用为幕僚的。
沈君摇着手中一把扇子,儒雅的说道:“殖民经营之根本,一曰移民。二曰经营,三曰统治,四曰军事。此时,耽罗岛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大明本土移民不够多。还不能更有效率的榨取殖民利益。东翁应该加快码头、仓库、房舍、军营的建设,用来容纳更多的大明移民。”
“大明的移民来此地做工,工钱皆全额给予,让明人在殖民地高人一等,从而成为殖民政策的拥护者。而朝鲜人来做工,工钱一半给其本人。另外一半交给朝鲜的国王。如此一来,朝鲜的小朝廷,能够从岛上的这些流放罪民身上,获得远远超过过去的利益,自然会支持我们的殖民当局的统治。而朝鲜雇工,晓得了自己一半的工钱是被朝鲜的小朝廷拿走了,长此以往会对朝鲜的朝廷产生不满。而我们借机给予少数有能力、汉化程度高,并且心向着我们的朝鲜人赐予大明国民的待遇,可以全额发放工薪。这样一来……”
“高啊,沈先生!”李旺闻言,对于沈君的提议,大为赞赏。
第二天,殖民当局发布了《招工令》,招募2000名工人,男女不限,有力气、能吃苦,木工、铁匠、泥瓦匠等等技术工种优先,最低月薪为500文钱!
这个张贴的公告,经过了会读书识字的朝鲜读书人翻译。一时间,岛上的众多朝鲜底层人沸腾了。
500文钱,别说是在耽罗岛是一笔高的薪酬。哪怕是在朝鲜最繁华的汉阳城,普通的工匠也只能获得这么多的工钱了。
众多听了读书人翻译榜文的朝鲜人,纷纷议论。
一名30多岁的木匠嘀咕道:“不会是骗局吧?给这么多工钱?”
另一名渔夫顿时道:“没见识的东西!人家是大明上国派来的总督,能骗你这个小人物?你不去还好,省得给我们朝鲜人丢人!”
一名浓妆艳抹的妇人则是幽幽道:“不知道明国的老爷,需不需要奴家的服务。”
在张贴了榜文的当天。
济州城内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被招募一空。
接下来几天之内,2000人的名额,已经招满。没有机会找到一份工作的当地人,纷纷懊悔不已。
招满了人手后,耽罗岛上迅速开始大兴土木。
山岩上,到处是伐木、石块、烧石灰的。
而济州码头附近,则是开始大兴土木。码头被扩大,而济州城不远处,则是开始建设整齐的街道、砖石房屋。
大规模建设房屋,对于岛上还是颇为吸引人关注的。
因为,当地土著们居住的环境,堪称原始简陋到了极点。岛上大多数人,仅是在山上开凿洞窟,在洞中穴居。石窟没有门,没有窗户,居住环境和原始人差不多。只有一些有身份的富人,才有条件才城市中建设宅院居住。
因此,当地土著一面看热闹,一面奇怪——
大明的总督老爷,拼命的间屋子做什么?
难道大发慈悲,让哪些住在洞里面的贱民们搬进城内住?
不过,在十多天后,几艘海船,载着500多名明人,住进了一些赶工建成的木屋中,岛上的土著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建给明国的老爷们住的。
虽然羡慕明国的老爷搬上岛后,迅速能够住进城内的房子中。但是,土著们很快心理平衡了——人家是明国的老爷,咱们的贱民,能比吗?
虽然用jīng神胜利法安慰自己。但是岛上的土著们,心中不断的涌现出一丝渴望——好想和老爷们一般,能够住城里面的屋子,而不是山上的洞窟。。。)
s
第二零六章抗灾灭蝗
四月中旬。
天津地区连续30天未下雨。旱情显得非常严峻。
好在葛沽农场水库灌溉系统完善,加上农田之间挖了100多口水井,利用风车提水将地下水汲取用于灌溉,勉强覆盖了50万亩田地。
而葛沽农场普及了仙家肥,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断进行施肥,令今年农作物的长势超过了去年。
而今年的葛沽农场,除了重视粮食产量,也适量的增加了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
50万亩的农场中,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红薯种植面积10万亩,稻、麦种植面积10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万亩。蚯蚓养鸡项目5000亩,养鸡30万、鸭10万只。
除此之外,还从西洋商人手中引进了辣椒、烟草等等新的经济作物,充分开发农场的经济效益。
烟草暂且不说,光是辣椒就是一种非常有盈利前景的经济作物。事实上一旦辣椒的烹饪作用被发现,估计辣椒种植面积有限的时代,将会是暴利的经济作物。
穿越到了大明王朝一来,肖图白在饮食享受方面,感觉虽然吃尽山珍海味,但是也有不少的遗憾。比如——辣食缺乏!
一提到辣食,肖图白很容易想到火锅、辣椒、四川人喜欢吃辣等等概念。但是,明朝的四川人并未有过喜欢吃辣的传统,因为明朝没有辣椒。或者说,辣椒在17世纪仅仅作为一门花园里的观赏植物。在明朝后期被少量引进。但是从没有人尝试食用辣椒。
明朝的辣味调料是匪夷所思是——茱萸!
没错,就是九月九rì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那种茱萸。
茱萸是在后世主要是作为一种中药材,但是在古代没有引进辣椒的年代,茱萸由于有点辣味而被当做调料。当然了,茱萸含有的辣椒素很淡,与辣椒是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还带有中药材的苦涩味。肖图白尝过了茱萸后,便非常怀念辣椒。
事实上,辣椒真正发光发热。成为中华美食中不可缺少的食材,却是从清朝中期开始。至于四川人喜欢吃辣椒的传统,却是从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产生。最喜欢吃麻辣食品的四川人,在明朝时期还未吃过辣椒呢……
于是,辣椒种苗被肖图白列入了高额悬赏,通过欧洲的商人引进这种海外作物。
一颗辣椒幼苗价格1两银子的高价,引进了5000株辣椒。这些辣椒被肖图白令人jīng心侍弄在农场中,不断的收集种子、扩大种植面积。少量的辣椒,用以满足肖图白的口腹之yù。
总体而言。天津经济特区的由于贯彻肖图白的理念,在经济和生产的体制上非常优越。
而特区通过购买海外粮食。粮库中的粮食储备非常储备,能够供应16万人食用3年。
再加上今年农作物长势可喜,如果顺利收割,必然是丰收之年。以葛沽一年的粮食生产,便足以养活百万人口。
但是,初夏的热风吹拂时,田间越冬的虫卵孵化出的蝗虫的密度,显然比往年多出了十倍以上……
成群的蝗虫在田间、路边、山野、城镇活蹦乱跳。此时蝗虫仅仅是去年的虫卵孵化,并未酿成大灾。
但是。每年的夏、秋季节,正是蝗虫繁衍的旺季,一只雌蝗虫一次xìng可以产卵50个,虫卵21天可孵化,50rì左右便演化为成年的蝗虫,而成年的蝗虫又能够排卵繁衍。也就是说待到农作物成熟之前,土壤中更多虫卵孵化。蝗虫的数量会增长几十倍……
无农不稳!
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灭的道理。
面对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旱、蝗灾情,经济特区官僚们,也紧急的磋商办法。
“唯今之季,只有万众一心。将灭蝗当成头等大事!”肖图白叮嘱说道,“农场中,要让鸡鸭发挥出蝗虫天敌的作用。鸡鸭食蝗,减少蝗虫密度。除此之外,zhèngfǔ筹建‘灭蝗小组’,用金钱鼓励民众杀蝗、灭蝗!也鼓励民众饲养鸡鸭,可以提高食蝗鸡、食蝗鸭的采购价格。”
经济特区非常重视1万5000军人、2万学生的营养补充。
军队三餐食肉,家禽肉食虽然不占据主要的肉食摄入比例,但是必要的时候,家禽也可以成为军队的主要肉食。而特区接受5年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的学生,zhèngfǔ免费提供早餐、午餐,早餐中至少有一个鸡蛋,午餐中有3两肉食。
这样的营养摄入,使得正在长身体的特区儿童们,身高、体魄发育,将会比之父辈们拥有巨大的优势。
“鼓励百姓灭蝗,zhèngfǔ奖励标准是多少?”天津特区文官之将岸问道。
肖图白胸有成竹道:“每斤蝗虫2文钱,1两银子便能够收200斤蝗虫。假设收购2000万斤蝗虫可将蝗灾消灭无无形中,也不过多花费10万两银子。而鼓励百姓养殖鸡鸭食蝗,更是省时省力。只要将鸡鸭放养,取之不尽的蝗虫作为饲料。对付蝗虫,其实有的是办法,只要有决心灭蝗,皆是能克服蝗灾!”
将岸笑道:“善!”
事实上,利用鸡鸭食蝗虫的特xìng灭蝗,哪怕是在21世纪也是常用的手段。一个农业县,如果放养数百万只鸡鸭,利用鸡鸭食蝗,完全可以克制蝗灾。而鸡鸭食蝗虫,也是天然环保,不像使用化学药品那般产生污染、毒害。
当然了,肖图白灭蝗也仅是在特区展开,至多兼顾天津十多个州县的利益。至于山东、直隶、河南等等地区,却是顾不上了。毕竟,这种大面积的蝗灾治理,不但需要海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需要充分的动员民间力量配合灭蝗。
事实上,明朝普通的农民的很愚昧的,哪怕读书人知道唐朝时候就有姚崇灭蝗的典故,但是普通的百姓遇到蝗灾,和唐朝时期的愚民没有什么区别,依然用祭拜“蝗神”这种愚昧到极点的方式应对蝗灾。
而天津地区,民智虽然不能与后世科学昌明时期相比。但是,肖图白利用百姓对自己的“迷信”,来对抗更加荒诞不经的“蝗神”崇拜的迷信。
拜蝗神,其实是一种奴xìng迷信,更是让百姓道德和伦理是非丧失的一种迷信。试想蝗虫吃光是禾苗庄家,应该是农民的生死大敌。但是软弱的老百姓,不但不去用实际行动消灭蝗虫,反而哀求、祭拜所谓的“蝗神”,岂不是麻木到了极点。
随着肖图白zhèngfǔ的全力宣传动员,特区当地的开始展开轰轰烈烈的“灭蝗运动”。一时间,城里、乡下,无数个百姓开始用各种简陋的纱网、布网投入对蝗虫的捕捉。
不但特区的百姓大力的捕杀蝗虫,而且特区周边的百姓,也挑着担子、推着独轮车的将捕捉的蝗虫,送到特区官府收取蝗虫的地点换取一些钱财。
事实上,扑捉蝗虫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名劳动力使用网具捕捉蝗虫。一天至多能够捕捉三五斤的蝗虫,换取不到十文钱的收入。
但是,特区的官府思想宣传攻势连绵,告诉百姓,杀灭蝗虫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蝗灾爆发,禾苗庄家皆会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吞噬。
而齐心合力捕捉蝗虫,杀灭蝗虫,不但能够保住自家的农作物的收成,而且捕捉的蝗虫也能换取一些零用钱补贴家用。经过充分思想宣传的农民,全家老少齐上阵,在田间、山野中用各种布、网捕捉蝗虫,按照普通的一家三四口人的能力,一天能够捕获十多斤蝗虫,也能够换取二三十文钱。
对于特区的城市工人阶级来说,这种酬劳并不诱人。但是,对于特区周边地区的人均侍弄两三亩田,一年忙到头只能获得百来斤粮食的佃农们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收益。所以,灭蝗行动展开后,捕捉蝗虫的主力军,却并不是特区的百姓,而是特区周围的佃农们。
特区zhèngfǔ“灭蝗小组”在整个特区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每天收取20多万斤蝗虫。付出40多两银子。不过,随着天气逐渐炎热,更多蝗虫孵化,每天收取的蝗虫数量开始逐渐的增多。
当然了,底层百姓积极捕捉蝗虫,而中户、大户人家却是并不愿这么大费周折获得辛苦钱,而是纷纷开始饲养家禽。
整个天津地区,饲养的鸡鸭数量是超过50万只的。蝗虫数量在增多,而鸡鸭也在不断的成长、孵化。
鸡鸭食蝗、百姓捕蝗。
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天津地区在黄河南岸蝗灾爆发时期,成为了一座不受蝗灾影响的净土。
当然了,天津卓有成效的灭蝗抗灾,保住了农业的收成,并且养肥了百多万只家禽,经济成效明显。这一系列的措施、经验,皆是被特区官员广为宣传,在大明读书人群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经济特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声望。
后来,大明王朝每逢蝗灾,地方的知识分子和望族,皆是借鉴天津灭蝗经验,将蝗灾的威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二零七章城乡差距背后的阳谋
四月末,天津特区zhèngfǔ展开灭蝗行动以来,每天数以千计的周边农村百姓在城门打开后,便涌入城市中,将辛苦捕捉的蝗虫交给zhèngfǔ收集地点。而zhèngfǔ办事人员,称量蝗虫的分量后,则是爽快的当场给钱。
每rì白天,收集大量的蝗虫,傍晚时分则白天收集的蝗虫集中焚烧销毁。
这次灭蝗行动,附带的效果是令周边农村的村民增长眼界,充分了解商品经济时代初期的繁荣城市。对于这个年代的农民,起到了开启民智、增长见识的效果。
至少,城乡经济差距,将会被农民充分意识到。用这种“糖衣炮弹”的方式,引导农民转型为市民和产业工人。这一点,倒是特区当局的阳谋。
经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发展,天津经济特区大多数的家庭,早已经实现了温饱。吃饭、穿衣、租房、教育等等问题,基本不成问题。普通家庭,只要有一人参与工作,即可养活全家三四口人,保证一家老少吃饭穿衣的问题。
就拿衣着来说,整个特区的公职人员、国企工人、学生、军人,每季度皆发放做工jīng良的制服和休闲服装。普通的市民家庭,只要拥有一份工作,也能够自己掏腰包购买新衣。
而这个年代的普通农民多属于赤贫层次,一生添置的新衣往往不超过十件。而一个普通农民,添置的衣物,不但是自己穿。而且还要留给后代穿。
拿穿着对比,特区普通的工人家庭,一年添置的新衣,可能会比这个年代普通农民家庭一生添置的新衣更多。
这种城乡差距的存在,也正在潜移默化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