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做千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明朝做千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势头。

万历朝时,长篇小说的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神魔小说、短篇小说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金瓶梅》、《封神演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拼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万历朝时,明传奇戏曲和杂剧在万历朝时达到了顶峰。汤显祖《牡丹亭》是这一高潮的优秀代表。

万历朝时,是各阶层观念风气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金钱恣意享受的风气兴起,伴随着大量的越礼逾制行为,一发不可收拾。

明初服饰制度森严,万历朝时,已是全民争相违制与僭越。

明初禁止百姓服饰着龙纹,万历朝时,团龙、立龙却已成为寻常百姓常用的服装花纹。

明初文官的礼服,各按自己的品级配以各种禽鸟花样图案,任何人不得混冒。万历朝时,连教坊司乐工服饰上都绘以禽鸟,穿戴与朝臣无异。

明初规定只有官宦之家的贵妇人才能用金珠翠玉作头饰,万历朝时,连娼优也能满头珠翠招摇过市。

明初禁止士庶用黄色,民妇限用紫、绿、桃红和各种浅淡颜色,万历朝时,小康之家非绣衣大红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衣不华,而胥隶之徒更日用服饰拟于市宦。

万历朝时,最令正人君子们看不惯,干瞪眼的是:大家奴皆用三穰官履,与士宦漫无分别,而士宦亦喜奴辈穿着,此俗之最恶也。

除了这些经济文化的变化,在政治军事上,万历朝也是个波谲云诡的时代,史上有名的三大征就是发生在这时期。

自己于万历17年来到这个世界,这是平静中暗藏潜流的一年,正处于变化的前端,2年后,大明就将发生宁夏之战。同年,又将发生第一次朝鲜之战,又6年后,将发生第二次朝鲜之战。又1年后,又将发生播州之战,又17年后,建州的努尔哈赤又将叛明。

以上种种,都是万历朝将要到来的剧烈改变,自己将会在上面变化中得到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怎么样,自己都将会去努力!

是的,黄来福对自己说。

这一年,万历17年,公元1589年,黄来福来到大明。

这一年,宁夏副总兵啺葜率耍渥訂承恩袭职。

这一年,广东肇庆府新任刘制台给西洋传教士利玛窦下了逐客令,让他离开肇庆但允许他到韶州择地居住。

这一年,法国亨利四世指挥8000军队,以其卓越的战术和强大的炮兵火力,大败由2。4万人组成的天主教同盟和西班牙联军。

这一年,魏忠贤被选入宫,隶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手下,洒扫供役,不久即攀附调至甲字库。

这一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五部,明政府以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

黄来福向西看去,只见天地一色,景色壮丽无比,他不由缓缓地呼出一口气,默默道:“大明朝,我来了!”

第7章 谋划

黄来福带着江大忠和杨小驴回到五寨堡时,天已经黑了,此时家人正等着黄来福吃饭。

此时黄来福仍是满心兴奋的心情,他向黄思豪和杨氏招呼了一声,便回到自己房内,他的外衣宽大,电脑包缠在腰间,竟是谁也不看出。进了自己房后,他将电脑包放到炕边的木箱内,平复了下激动的心情,这才到大堂去吃饭。

草草吃过一些,黄来福便回自己房内了,杨氏在后面说了声:“这孩子,怎么晚上没胃口?”

黄来福关好门,点上油灯,靠在炕上翻阅着电脑。他虽有黄来福以前的记忆,但对五寨堡在后世的具体位置还是不清楚。

此时他打开全国的卫星地图资料,及五寨堡在明朝时的历史资料地图时。这才发现原来五寨堡就是后世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寨县,地理位置是在山西省的西北部地区,东接神池县,西连岢岚县,南临宁武县,西北与偏关县、河曲县接壤。总面积约在1391。3平方公里。

后世五寨县有人口10万左右,此时的五寨堡连正军加各军户家属,也不过几千人。此时的五寨堡和偏头关,河曲,神池,宁武诸堡还均末建县。

这就是自己的发展基地了,一个小县,地不过1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六千。自己该如何做呢?

黄来福查看着后世五寨县的情况,试图为自己的发展找到一些灵感。他在一个五寨县地图旁找到了一些相关的介绍资料:

五寨县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部由南向北是“丁”字平川,面积约164平方公里。

全县土地总面积208。7万亩,其中可耕地面积60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8。7%;宜林地面积74。7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6%;宜牧地面积5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县内石灰石、花岗岩、粘土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

主要河流有朱家川河、县川河、岚漪河、清涟河、鹿角河,是晋西北的富水县之一。

五寨县是一个农业和养殖大县,主要粮食作物有马铃薯、莜麦、玉米、糜谷、豆类等小杂粮;特别是马铃薯,每年全县的种植面积均稳定在20万亩以上,占到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看到马铃薯,黄来福遗憾地摇了摇头,依他知道的和查到的资料,马铃薯,这个小名叫土豆的东西,和番薯,小名叫红薯,地瓜的东西,约是在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后,才从吕宋传入广东福建二地,首次携来者,有陈复龙、林怀兰、陈经纶等人,要传到山西并广为推广,要到明亡后。

如果早几十年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高产农作物传入山西、陕西,当地人有饭吃,或许就不会有闯贼李自成之类的暴民大作乱了。

土豆和红薯虽其貌不扬,这两样可是好东西啊。在明朝,当时的农作物就算风调雨顺的话,一年一亩粮食产量不过三四百斤,这还是良田了,遇到灾年,更是动不动就颗粒无收。

而土豆和红薯收成可是按吨算的,动不动就亩产几千斤。就是玉米,产量也比什么谷物,小麦之类的农作物高多了,而且三者还都不占良田,都可以在水稻、小麦不能种植的山地旱地中耕种。甚至可改良土地的土壤,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小麦和水稻的土地。

虽说这些杂粮口味上是差一点,但在大灾时要饿死人的时候,谁还在意吃的东西口味是好还是差?总比什么树皮、草根、观音土的味道好多了。况且以营养来说,土豆和红薯都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不比谷类和小麦差。

遗憾归遗憾,叹息归叹息,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高产农作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就算现在去广东,福建等地寻找这些农作物,谁知道它们是在哪个地方?

人海茫茫,地域广袤,要找一些农作物是如大海捞针。找到了不知是哪年的事了,这年头,从山西走到广东,再走回来,再如大海捞针般寻找一些连当地人都不常见的农作物,需要多少年,是二年,三年,还是五年?

不过不管怎么说,黄来福都决定会尽早派出得力手下,早往广东,福建等地寻找这些高产农作物,在广东,福建找不到,最远就到吕宋等地去寻找。早一天找到,就早一天是自己的福份,更是大明百姓的福份。

前景是美好和光明的,不过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最重要是先解决五寨堡军户们的吃饭问题。

对于北方的老百姓和九边重镇的将士们来说,这些年的天气有点怪,不是大寒,就是大旱,这老天爷好象从不停歇似的。

今年是万历17年,还好,只不过是气候有点反常罢了,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还是比较平淡的。

但在去年,也就是万历16年,可不得了,陕西,山西发生特大旱灾。年春,豆麦反青灌浆季节,久旱无雨,加之狂风史刮,青干无收,有收的亦才二、三成。六月至八月又亢旱无雨,所种秋苗,日晒风吹,俱各枯焦,秋粮绝收。

灾区遍及西安、延安、庆阳三府及凤翔、巩昌二府的部分州县。各地农民惊恐万状,扶老携幼,逃到各地乞讨度日。

而对这样的严重灾荒,万历帝不得不尽心赈灾,一直忙到年底,才松了一口气。

老实说,这种忧虑的日子,万历帝已经过了好多年了,从万历初年开始,这老天就明显越来越有问题,不是南方水灾,就是北方旱灾。

各种频繁灾害的结果是,不但北方民众衣食堪忧,九边军民问题也非常严重。明朝军队实行屯田制,明朝军队的重兵集中在九边重镇,而这九个边镇都在北方,常年频繁发生大旱,导致屯田收成锐减,甚至有些年景还颗粒无收。

屯田不能自给,就需要明政府发给军饷粮饷,加上长期的内外多事,致使军费开支猛增。英宗时,每年支边军饷银只数万两,到万历初期时,军费已是高达8百多万两。万历二十年时,宁夏、朝鲜、播州三大征,军费支出达1460万两。万历四十六年至天启七年,前后10年间对后金用兵,军费达6000多万两。

由于灾情年年加重,加上战争不断,到万历三十年,已是老库将尽,京粮告竭,太仓无过岁之支,从古以来未有公私匮竭如今日之穷者。万历三十六年,给事中汪若霖奉命巡视库藏,发现者库存银只有8万两,外库荡然无存,而同时拖欠的军饷已达100余万两。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拖欠各边镇军饷银达九百六十多万两。

边镇粮饷对国家财政的耗竭到了极大的地步。到了万历末期,尤其是辽东危急之后,国家财政基本上已是无力回天,导致了对后金战事的失败。

对于上面这些大局势,五寨堡的军户们是不懂的,他们只知道,因为天灾原因,五寨堡所属的屯田已经好几年没什么收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只能靠上面每年发下来的一点可怜的月粮度日罢了,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黄来福所见的五寨堡的军户生活只是当时九边军镇军户们生活的一个缩影罢了。

恶劣反复的气候让大明朝的北方军民们不知所措,这老天爷是怎么了?黄来福却知道,这样的悲惨的日子,将来还要过下去,并且是连绵几十年,越到后面就越严重。

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小冰河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五胡乱华时期,一次就是在这明末时期。尤其是明朝末期1580年——1644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

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整个气温的回暖一直到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才恢复。

极度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明末河南商丘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一书中,对崇祯时河南全省灾害,作了详细的统计年表,阅后触目惊心。

“……崇祯3年旱。4年旱。5年大旱。6年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7年夏旱蝗。8年夏旱蝗,怀庆黄河冰。9年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10年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11年大旱蝗,赤地千里。12年大旱蝗,沁水竭。13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14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15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豫变纪略》还抄录了吕维祺给朝廷奏折的全文。吕氏曾任兵部尚书,退休在家,目击河南灾情严重、不吐不快。奏疏写于崇祯七年,字字沥血,不忍卒读。

黄来福的目光停留在了电脑上,历史上,创造了灿烂文明,但又饱经苦难摧残的大明朝并没有挨过1644年,虽然几年后灾难便逐步缓解并最终恢复正常,土豆和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也很快得到推广。自己的到来能改变大明朝的命运吗?

……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10月29日,记者从五寨县有关部门获悉,五寨县秋收工作即将告捷,实现粮食生产连续4年大丰收,预计今年粮食总产可达2。2亿斤,较上年新增粮食5100万斤,同比增长30。4%,创历史最高水平……”

黄来福目光停在后世五寨县的一则报道中,慢慢的,他有了决定,就是在五寨堡优先发展农业,反正后世的五寨县也是农业大县。

虽说黄来福电脑中近现代工商科技资料很多,但联系到目前自己的实力情况和当时所处环境,黄来福还是决定先发展农业,这是自己目前条件所可以做的,五寨堡本来就以屯田为主。工商业当然也要发展,不过等到五寨堡军将们丰衣足食有了钱粮后再说。

优先以农为主,这是黄来福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未来的大明朝几十年内都将陷于小冰河时期,灾害频繁,粮食产量严重不足,经营农业可以说在未来几十年都非常有光明的前景,不愁没有市场。自己到时如果能解决五寨堡军户们吃饭问题的话,再以点带面,解决或是减缓大明朝粮食不足的问题,将是名利双收的结果。

况且,黄来福认为,在农业不稳定的时候,大力发展商业,并不会带来什么好结果,这方面,大明朝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大明朝末期,商业极度发达,特别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时,海外贸易庞大,致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完全统计,明朝末期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五亿两以上。

只是如此多的白银大量涌入,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通货膨胀,各种商品的价格飞涨,粮价更是随之飞涨,贫富二极越发严重,造成了许多问题。

农业不稳定,粮食产量不足时,商业贸易的繁华,还会导致另一个问题。比如大明的产粮中心,江南一带的民众看到商业的好处,觉得种粮不划算,便将大片的田亩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更是进一步下降,这就是所谓稻桑之类的争议。

本来大明朝北方几十年都陷于小冰河时期,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