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孙策-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舅舅还在丹阳当太守,治下也一片太平,策儿想请母亲偕同弟妹们一起去舅舅那暂时定居下来,等以后策儿有能力回来整顿江东了,再接母亲和弟妹们回来。”孙策把自己决定已久的计划告诉给了自己的母亲。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动身?”吴氏听得自己的儿子口气变得异常惊人,不由得不同意,只好担心的问到。

“我想请母亲等下就宣布下去,大家先收拾整理,两日后,我们就出发去丹阳,刚好赶上在丹阳和舅舅家一起过年。另外我还想请母亲帮忙做一件事情!”孙策语气中略带恳求。

“策儿有什么事情想让为娘的做的?”吴氏见自己的儿子语气如此,显然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于是就认真的问了起来。

“俞河跟随父亲甚早,如今又两番救我于危难之中,我想要把他收入孙家宗室,列入孙氏子弟当中,恳请母亲同意,日后他也便是我孙家的一份子。”孙策严肃的说着,虽然明知道俞河是自己赐他孙姓的,但是却不知道要不要什么手续之类的。

“恩,俞河,可是最后陪策儿回来的那个人?”吴氏慈祥的看了孙策一眼,然后释怀的说着:“策儿,如今你父亲已经不在了,以后孙家一切大小事务都应该由你自己来做主,赐姓之事,为娘的同意了,但是宣布还需要我儿自己去做!”

“谢谢母亲!”不管是历史上的孙策也好,还是后世之人转化的孙策也罢,两人都是同属于孝子行列,因此当“孙策”接触到历史中深明大义而又慈祥可亲的母亲后,也不禁对她尊敬和孝顺起来。并不曾因为这个时候的男人地位比较尊崇而自己大男人主义起来,反倒处处谦逊。

第十一章下位者卑

“你就是策儿,我的小外甥?恩,像个男人,整个模样和我那死去的姐夫一般无二!”吴景和孙策算起来也是好多年没有见面了,这次孙策和母亲携带家人前往丹阳投靠吴景就是冲着吴氏乃是吴景最为尊重的姐姐,而且孙坚和吴景的关系也不错,见到孙策相貌酷似孙坚,吴景有些老泪纵横的感觉。

“策儿拜见舅父!”孙策见一古铜肤色的将军流着泪亲自前来迎接自己一家人,当下就明白过来,此人就是自己那未见过面的舅父。

当下众人一一见礼,而吴景也因为孙策一家子旅途劳累,而直接先安排人为他们去清洗,而后在当晚就给孙策一家子摆了接风洗尘的宴席,邀请了丹阳郡内的郡丞、都尉等一起作陪。

第二天,吴景两姐弟谈了一个上午,终于谈完话后,吴景就直接找到了后院里独自思索的孙策:“策儿,我听你母亲说,你不打算去袁将军那?”

“是的,舅父!”孙策听到吴景的问话,马上回答。

“为什么?”

“因为袁将军此人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靠山!”

“策儿可知道昔日的韩信?”

“知道!他乃是汉初最为杰出的功臣之一!”

“那你可知道他未成名前的故事?”

“知道!”

“说来听听!”

“舅父想要说的可是跨下之辱故事!”

“对,我就是想和你说说这故事:韩信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周济,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之为‘跨下之辱’。”吴景再次静静的看向孙策,把这个故事慢慢的讲述着。

“我知道舅父的意思,舅父是想让我学韩信,能屈能伸,当个大丈夫!”孙策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当下就先把这个故事的寓意给说出来了。

吴景赞赏的摸了摸孙策的头,叹了叹气道:“你能知道此寓意,也不枉我找你谈话一番。你父亲何尝不知道袁将军此人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但是为什么仍然愿意听从他的调令、奉行他的命令?”吴景见孙策疑惑的看向自己,于是继续拍了拍孙策的肩膀,然后两个人就地而坐。“那是因为袁将军虽然容易听信小人谗言,但是却仍然能知错就改,而且也有既往不咎的豪迈,这是其一;其二,袁将军家世深厚,祖上至父辈一代,每一代至少都有一个位列三公之尊的人。而你孙家原本却只是富春县一个小小商人的后辈,全是你父亲因为以幼小年龄打退强盗,而被封为县吏,又因为你父亲的勇武,而投靠对了人,才会被朝廷封为长沙太守,后又以剿灭黄巾叛乱有功被封为乌程侯,这其中少不了袁将军的举荐之功。知道吗,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商是最末位,正所谓上位者尊下位者卑,尊卑有分。即使你父经过关东联盟讨伐董卓的一战后,明白了袁将军此人的缺点,但是却仍然不会去责怪他什么,后来还为了他和荆州的刘表冲突,乃至于不幸遭难,我想你父亲最终也没有责怪过袁将军。”

孙策听了吴景的一番话,当场就有些生气:“吴太守,孙策忘记了,你老人家也是袁将军推荐上来的丹阳太守,难怪你会这么为他说好话!”

“你,唉,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呢!你可知道,当你父亲遭难的时候,袁将军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你,他觉得你是个人才,想要培养你,可后来却听说你受伤了,在外面养伤,于是袁将军还派人特别嘱咐我,他料定了有天你必然会来找我的,只要一有你的消息,就马上快马加鞭告诉他,还让我派人护送你去见他。”吴景听出了孙策口中的气话,不过他只是叹了口气,然后继续对孙策说起了袁术的好。

“难道袁术此人还不错,历史把他写错了?”孙策心中也不觉疑惑更甚,“舅父,我并不是要气你的!只是若没有袁术夺了父亲在洛阳寻找到的玉玺,又嫁祸给父亲,暗中被袁绍知道后派人传话给刘表,也不会引来我们孙家和刘表的两次战争,也不会导致如今这种局面的发生。如今父亲死了,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袁术却还把我孙家仅有的一千多兵马都夺了去,难道这种情况下你还要我称呼他袁将军,投靠于他?”孙策的理解乃是从后世带到这个时代的,所以很多东西他都没有办法以这个时代的观念去理解。这其实是犯了一个严重的先入为主的错误,可是孙策自己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

“策儿,既然你明白韩信的故事,你就应该知道,大丈夫要懂得隐忍,若你没有办法看开些来,那么你一辈子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最多也如你父亲或者你舅父我一般,当个小小太守。但是只要你懂得隐忍,须知即使是非常不好的靠山始终还是靠山,袁将军正是这种靠山,投身于他,你将来成就必然在你父亲和我之上,也定然可以为你孙家光宗耀祖,让你母亲和弟弟妹妹们享福!所以,舅父我的意思是你不要想着什么外出游历的事情,直接给我上汝南,去拜见袁将军,听从袁将军的安排。”吴景劝告了老半天,终于把目的说出来了。

“什么,你是要我投靠袁术!”孙策有些生气的喊了起来,随后楞住了。自己先前以为,这个时代,只要有名气,只要有实力,只要有能力,那么想称王称霸还不简单,可是吴景的一番话,让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冷兵器时代,除了名气、实力和能力之外,还必须有声望,而且这个声望并不单单只是个人声望,还要有家族声望等等。真正按照这么一算,如今的自己还真什么都不是,祖父乃是小商人,父亲虽说已经脱离了商人的职业,却也只配当个武夫、当个小小的地方官员,即使是后面的风光、无论是长沙太守、乌程侯还是大败华雄、董卓也都是由于父亲投奔袁术后而得来的,一切的功劳都有袁术的一半。

“策儿,你好好想想吧!舅父还是希望你可以去袁将军处!否则孙家将永无出头之日。而你父亲的仇恨,你也不要想轻易就能报得了!”吴景知道孙策的语气开始松懈了很多,于是也并不逼他马上做决定,只是引导他自己去好好想想。

孙坚有一兄一弟,老大孙羌字圣台,早死,留下孙贲和孙辅两兄弟由孙坚照顾,老幺孙静字幼台,儿子众多,但是自己本人能力却一般。在孙坚当上长沙太守之时,就已经把弟弟孙静和侄子孙贲都推荐军中任职。此刻孙坚一死,远在曲阿的孙静也立即回富春祭奠,而后直接在老家居住下来,孙贲因为吴氏的建议,直接带着孙坚留下来的部属仍然听从袁术的指挥去了。可以说,孙家的一切荣耀都乃是孙坚一人带来的,其他人都碌碌无为,如今一脉相传的孙策倒是颇有乃父之风,若能够忍辱负重,定然可以子承父业,光宗耀祖。这也是吴景一直要说服孙策去见袁术的原因,更何况孙策乃是袁术点名要见的人。

孙策郁闷的看着吴景离开,心中有说不出的苦:到底是寄人篱下、忍辱负重、平步青云好呢,还是白手起家、吉凶未卜、艰苦创业比较好?反复思索一番,孙策终于还是下了决心。

第十二章高级流民

初平二年十一月底,孙策携带全家投靠舅父丹阳太守吴景,数日后,孙策和孙河(俞河被孙策赐姓孙,收为本家子弟)趁吴景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的溜出了丹阳郡,两人准备来个流浪生活大逃亡。

孙策想得很清楚,虽然投靠袁术可以为自己增加声望名气和人脉关系,但是自己内心却有一个孤傲的声音告诉他,一定不能投奔袁术。

自己一个穿越者,本身在后世也是一直奉行事不求人的原则,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英雄,如果自己现在有孙策这个历史身份,再加上两千多年的历史知识和经验还没有办法在这个时代站立住,那么自己干脆买块豆腐自杀算了。穿越者还穿越到古代来当奴才、还穿越到古代来受罪、穿越到古代来忍辱负重,我这不是有病吗?老子豁出去了,就把这次的穿越当做是做梦一场,再在梦中当一回赌徒,豪赌一场,赢了,老子打破传统、名留青史,输了,大不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说不定到时候再来个穿越,嘿嘿!

孙策为了不让吴景派人找到,故意往汝南方向行进,毕竟吴景接到孙策外出游历的留书,肯定会派人出去寻找的,而前往汝南方向的路一定是吴景绝对想不到也不会派人去寻找的地方。

路上,多次遇见大规模的流民迁徙,孙策不忍,想着自己离开了亲人,现在不也算是个流民,只不过是高级流民罢了,因为有孙河这个保镖加总管,而且也有大量的钱财当‘旅游费’。

孙河见孙策脸色瞬间多变,好象很不舒服的样子,以为孙策仍然在生吴景的气,于是劝道:“少主,其实这也没有什么的,袁将军乃是大官,多少豪门子弟巴不得去投靠巴结他,如今他自己主动要见你,多半是看重少主你的才能,别的不说,单说三江口那一战也足够威风的了!所以吴太守这么做也是有道理的,既然少主不想去,那么我就陪少主到处散散心!”

“谢谢子流大哥,大哥可曾听过一句话?”孙策感激的看了下如今唯一在自己身边的这员不是将领的将领。

“什么话?”孙河知道孙策又有什么要说了,配合的问了起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孙策说完话,见孙河在那边体会这话的意思,于是静下心来继续想那流民事情,忽然心中有一疑惑:“子流大哥,你说,现在的粮食价钱是多少?”

“少主可是问一石米要多少钱是吧?在太平道蚁贼暴乱之前,一石米只要百钱就够了,现在,一石米已经升到一百五十钱。”孙河很清楚的记得之前粮官告诉自己好象是这个价钱,不过很好奇孙策为何突然会问这事。

“子流大哥,你说,一石米可以养多少人,又可以养多少兵?”孙策其实对于这个时代的金钱、经济关系并没有清楚,所以也没有丝毫惊讶,如果是清楚这个时代物价的话,也许他会大吃一惊,毕竟刚刚孙河所说的已经超过了常规的价格很多了,而且现在到处是战争,军粮吃紧,更何况粮食虽然是标价到一两半,但是还是供应不足,造成有价无市的状态,孙河毕竟也只是按照之前军中粮官知道的价格说的,现在什么行情他也未必清楚。

“据说一州刺史的俸禄是一年中二千石,月钱9000,谷72斛;一郡太守的俸禄是一年比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县令的俸禄是一年六百石,月钱3500,谷21斛;县长的俸禄是一年四百石,月钱2500,谷15斛;县丞的俸禄是一年二百石,月钱1000,谷9斛;其他佐吏等的俸禄一年百石,月钱800,谷4斛8斗。而一个什长的俸禄一年是三石,每月……”孙河一边说着一边在计算。

孙策却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了,因为他听得有些懵了:“等等,子流大哥你先告诉我一石是多少斤?”

“一石是四钧,等于一百二十斤。”

“一斤可是十六两?”

“是的!”

“那这样,一个什长一年俸禄是三石,三百六十斤,平均一天一斤左右!一斤十六两,一天三餐也是够饱好几个人肚子了!”孙策自以为是的计算着。

“少主,不是这么算的。入伍军人的俸禄是提供给家属的,将士的口粮乃是按照军队里面统一分食的,并不在这俸禄里面。比如我,我的三石俸禄是给我家人,况且这三石有一半要折算为钱,实际只发了一石半的粮食而已!”孙河指正孙策的错误。

“哦,差点忘记了,东汉和西汉不一样,西汉是全部按照粮食来计算俸禄的,东汉已经折算成半钱半粮了!”孙策这个时候也才真正想起来这个,不过在史料上面所知道的太有限了,这么算起来一个士兵即使一年有一石粮食,全数发放,那么一天一家也只能吃个五两二左右,如果再平均到每个人,那么估计更少……更何况只是半粮半钱,这样算的话,大多数人都要饿死的,也难怪会有这么多流民。不过这么算起来的话,养一个士兵一年需要俸禄一石,一千个士兵就要一千石俸禄,外加一千个士兵一年的伙食,以每个人每天伙食三两来计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