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称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称雄- 第3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切,从建公共厕所、公共澡堂以及大扫除开始。

“外城的各条街道,每隔一百步,就必须修建一个公共厕所,必须是免费的。每条街巷上隔百步,还必须设立一个垃圾倾倒点,以后严禁随地当街便溺,也禁止随地乱扔垃圾。”

“从今天起,内外城都要设立城管局,招募专人负责各个街道的公厕以及街巷卫生的管理,街道每天都要清扫,垃圾点的垃圾每天得运到城外去集中处理。”

“派出专人,负责巡查,对于违规乱大小便、乱倒垃圾者,都要给予严惩。”

这个命令一下,顺天府的官吏们更是意外连连。先前的一个外城改造计划,让他们都觉得过于庞大,极不现实。可现在这个命令,却又不有些让他们觉得太细微了。

真是管天管地,难道还要管百姓拉屎放屁?

堂堂辅政大臣内阁大学士军机处成员,还是直隶总督兼顺天巡抚,居然要管百姓随地便溺,乱倒垃圾?

但刘钧没管他们的惊讶,他下了措词强硬的命令,要求立即设立城管局,招募城管和环卫工,前所未有的认真。

所有人都以为刘钧吃错药了,却没有人知道刘钧是真的很重视此事,因为就在数天前,刘钧刚接到了一个报告。

在山东和河北的交界带,大运河上最繁华的城池之一的临清,突然爆发了瘟疫。这种在报告中被称为大头瘟的瘟疫,从河南的兴起,迅速的沿着运河流入临清,并全面爆发开来。

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临清城已经处于瘟疫的笼罩之中了。临清已经死了上千人,一经染病,短短一两天之内就会死亡,这种病传染极强,一夜之间,比屋传染,满门死绝。

现在刘钧已经派兵封锁临清周边,禁止出入,并封锁了运河,停止北运河的通航,并暂时封锁了瘟疫的消息。

在刘钧所记得的不多的前世对明末的历史知识中,其中就有一项是关于明末的瘟疫的。明末的瘟疫堪称是与小冰河、白银危机、以及吏治腐败等几个毁灭明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他记得的,明末之时各地爆发瘟疫,传染严重,最后北京城爆发严重的鼠疫。等到李自成入京的时候,那时北京城已经因为鼠疫死了二十万以上的人,整个京城可以说不是李自成攻下来的,是鼠疫毁灭了北京最后的防御。

这几天,刘钧都在查明代瘟疫的资料。

根据查到的资料记载,在万历初期的时候,北方地区就曾经爆发过大规模的鼠疫,当时鼠疫席卷北方,无数百姓死于这场瘟疫。

而到了崇祯朝时,由于战乱四起,瘟疫又起。

其中山西是鼠疫的重灾区。

崇祯七年、八年、山西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谨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一家尽死孑遗,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以后,大同府也开始爆发瘟疫,患者死亡率甚高,潞安府爆发鼠疫大流行秋大疫,……有阖门死绝绝无人收葬者。

自崇祯七年起的这股瘟疫,始终没有杜绝。到现在,已经越闹越凶,猛烈袭来。

鼠疫也早从山西转到了河北、河南、山东的境内。

自临清上报了疫情后,直隶的顺德府、河间府也先后禀报了疫情。这次瘟疫来势汹汹,传染极快,死亡人口的比率更是极高。

现在这股瘟疫已经开始向真定、保定、顺天异常至京师传播而来了。

以刘钧对于这些传染疫病的了解,他很清楚,越是人口多的城市,传染就越厉害。如京师这样百余万人口的巨大城市,一但瘟疫传入,那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想想历史上北京大疫,死了二十万人,这个死亡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十,甚至差不多达到百分之二十了。

刘钧不知道要如何治疗鼠疫,也不知道现在传散的这种鼠疫究竟是哪一种。可他知道,历史上欧洲曾经爆发的鼠疫黑死病 ,杀死了上千万人,当时欧洲人口减半。而他记忆的明末历史上,明末鼠疫横行,仅北京城大疫就死了二十万。

在京郊开建的第一家工厂,就是口罩厂。

刘钧对于鼠疫也不知道要如何医治,只能预防,一面加紧让医生研究药方,一面赶制口罩,同时加紧对京师卫生的清理整治。

现在京师外城贫民窟的脏乱差,那正是瘟疫的温床,趁着瘟疫还没传到京师,必须马上开始清理。

刘钧不敢想象,瘟疫一旦传入京后,以如今京师的这种种脏乱差,到时会是何等可怕的传染状况。

在这种鼠疫面前,就算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楚军,也一样将束手无策。

“口罩厂要日夜赶工,一个月内,我要京师每个人都戴上口罩!”

“通知北方诸省府州县官员,让他们立即开展防疫工作,在各自辖区内进行卫生大扫清,告诉他们,戴口罩能防疫,喝的水都要先煮沸,还要勤洗手勤洗澡!”

刘钧忧心忡忡的对着自己的属下交待,他把自己知道的那些防疫的知识一股脑后都说了出来,然后让他们记录下来,再根据御医的一些建议,编为防疫手册。迅速的传给各地官府,让他们一起加强防疫工作。

“这是一场战斗,一场艰难的战斗,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未完待续。)

'正文 第436章 大凌河失守'

关外,辽西。

浓浓的大雾迷漫着,远处传来马铃声,越来越近。

大凌河西岸矗立的大凌河城上,两名站在敌楼里面值岗望哨的士兵听到铃声,连忙打起了精神。

“听见没?”一人站起,凑到敌楼的窗口往外看去,可是雾太浓,什么也看不到。

另一人也凑到窗口,“好像是马铃声,估计又是吴家军。”

“真弄不明白这些家伙,隔三差五的就跑来要粮,每次来又没人理他们,还是一次次来,今天还这么早就来了,真是。”

他的同伴搓着手接话,“是啊,朝廷都已经裁撤了这锦州和广宁两镇了,可你说他们怎么就还一直这样拒不解散呢。说来也挺不容易的,朝廷断他们粮断他们饷,他们居然还坚持了一个冬天,今天这么早就来了,估计他们肯定是抗不下去了。”

“那怪谁,吴三桂还真当自己是国姓爷了。国姓爷那是先皇亲封的辽东王,全凭真本事一刀一枪打下的爵位,是斩杀鞑子皇帝,包围鞑子都城换来的。可吴三桂凭什么也想当辽西王,他光靠着吴祖两家的将门名声,靠着他们吴祖两家的子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提督,可除了袭击鞑子斩首了千把首级外,他还打过什么胜仗吗?义州之战,大败而归,害得朝廷之后有了松锦大败,要不然,当时郡王都已经攻破盛京了。”

那名士兵豪不客气的说道。

“可不管怎么说,吴三桂在辽西还是很有声望的,他手下两镇握着十万兵马呢。现在他跟朝廷杠上了,拒不听调入京,不肯交出两镇兵马裁并,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结果。我估摸着,最后朝廷肯定还会做些让步的,起码两镇总会保留一镇吧。”

他们谈话的时候,马铃声越来越近,一支马队终于穿出大雾。出现在了大凌河城下。

当初朝廷裁并锦州镇,把锦州镇的防区一分为二,大凌河以西归入宁远镇,以东划入广宁镇。后来祖大寿拒不听令。秦良玉亲自率兵前来接收防区,祖大寿与秦良玉对峙了几天,最后虽然不肯听令裁并兵马,却也还是带兵退出了锦州,退入了大凌河以东的吴三桂广宁镇内。

自那时起。宁远镇也就接管了原来锦州镇的防区,控制了大小凌河一带的锦州、义州和大凌河城等诸城堡。

之后朝廷再下令裁撤广宁镇,吴三桂拒不接受,还挑起边衅,岂图要挟绑架朝廷。不过最终明清两边都不想开战,最终吴三桂被夹在中间骑虎难下。但从那时起,虽然朝廷断绝了广宁的粮饷,可吴三桂也实际控制着大凌河以东的地区。

一直到现在,广宁镇都处于一个奇特的状态,依然打着明军的旗帜。却又不听朝廷调令。而朝廷除了断绝他们的粮饷,并没有后续的动作,似乎无力控制。

在这种奇特的形势下,秦良玉卸任,左良玉带着一万河南兵前来接任关外提督兼宁远总兵官之职。

来关外,本非左良玉自愿。等他到了关外后,才发现局势远比他预料的还要坏。

吴三桂和祖大寿控制着大凌河以东地区,完全是不听调也不听宣了,却拥着十万之众。而他这个关外提督,虽然名义上是整个关外军区武将之首。可实际上能控制的只有他带来的一万人。

名义上,关外军区现在只剩下了两镇兵马,宁远镇和旅顺镇。但实际上,镇江镇裁撤掉的只是番号。旅顺镇实际上拥有着六万的兵力。而宁远镇的情况也比他预料的要复杂,秦良玉任关外提督之时,手下的宁远镇,实际上基本上就是楚军兵马。

整个宁远镇三万人,有两万是楚军。秦良玉卸任时,把许多川兵给遣散回乡了。剩下的都是楚军。而且在宁远的后面,驻守山海关的也早换成了楚军。

京军经过几轮整编后,控制着昌平山海关等京畿外围的是卫戍军,山海关守军隶属卫戍军,却是一支纯楚军。加之在觉华岛、秦皇岛等地驻守的北洋水师。

整个关外,楚军有水陆十万之众,吴三桂和祖大寿也有十万辽兵,反而倒是他这个新任的关外提督,却只有手上一万人的实际控制权。

带着一万人马,却夹在二十万楚军和辽军之间,全都是并不把他当成上司的属下,左良玉觉得很后悔来了关外。

思来想去,他觉得他动不了楚军,楚军不但实力强大,而且刘钧还掌控着中枢,跟刘钧对着干,那刘钧随时就能用朝廷的命令弄的他无反抗之力。最后,他觉得唯一能改变眼下局势的,也就是想办法把吴三桂和祖大寿赶回京师去,把他的部下吞并了。

他几次派人去广宁见吴三桂,让吴三桂接受朝廷的命令,交出部队。可惜,吴三桂每次都会先提一个要求,朝廷补发欠饷,再把遣散费给了,他就能放心的遣散麾下,听令入京。

可左良玉自己都是靠着朝廷的供饷,他哪来本事给吴三桂遣散费。

事情就这样僵着。

左良玉最后宁远也呆不下去了,干脆把宁远原来的防区全丢给了自己的副总兵,让这位楚军大将,刘钧的心腹带着宁远的楚军驻守原来的防区。他则带着自己的一万人马,接替了锦州、义州、大凌河城的防区。

虽只有半个锦州镇,可起码楚军没再来插一手。

大凌河城上守备的豫军用河南腔调高声向下面的马队喝道,“干啥的!”

“嘿,兄弟,我们是吴帅麾下啊,来来往往的都是老熟人了,还这么见外呢。这不,军中断粮了,吴帅让兄弟我过来向左帅借粮来着。”

城上的守军笑道,“怎么着,蒙古鞑子的牛肉干不好吃啊?”

“树皮都要没的啃了,哪还有牛肉干吃啊。兄弟,快给行个方便,让我早点见左帅禀报。”

“等着。”

城头上的河南守军喊道,没一会,守兵已经卖力的搬开了城门上的门闩,厚重的城门缓缓的被推开。

马队走近。

站在门边的守军军官冲着带头的辽兵嘿嘿笑着,照例,每次辽兵来借粮,虽然每次都借不到,可他们每次入城时都要给他们打点一番。钱不多,也就十块银元,可也够他们这队人吃上一桌好酒菜了。

辽兵手摸向腰边。

可他最终没有摸向腰间的钱袋,却握上了刀柄。

寒光一闪,利刃出鞘,措不及防的豫军被砍倒。

那些站在城门口等着好处的豫军,全都惊呆了。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辽军已经纷纷拔出了刀,猛的扑了上来。他们迅速的砍倒了门边无措的豫军守门兵,然后更多的辽军自迷雾里冲了出来,他们纵马踏过吊桥,穿过门洞,杀入城中。

城头上,那两名豫军此时又重新靠着坐下。

靠在墙上的长矛突然掉在了地上,两人发现脚下的敌楼在轻微的震颤。

同时,一股低沉而怪异的响声传来。

两人对望一眼,都想到了一件事情,他们连忙从地上爬起,跑到窗边向外面望去。

城外的浓雾里,无数的骑兵正从里面冲出。

这里敌楼外的城头上响起了惊呼之声,“辽军造反了!”

“敌袭!”

警钟声响起。

号角声在飘荡。

两人忙握住长矛,其中一人嘴唇颤抖着道,“狗日得吴三桂。。。。他。。。他反了。。。”

城门处,辽军已经控制了城门,大队大队的辽军骑兵正疾驰入城,许多士兵冲入城中后开始顺着马道向城头扑来。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豫军,开始拿起武器反击,但他们的反击苍白而又无力。辽军源源不断的从雾中冲出,冲进城池,杀上城头。

城中火起。

到处都是惊惶的呼叫,还有百姓的哭喊。

锦州的左良玉接到吴三桂祖大寿叛乱,大凌河失守的消息时,远在京师的刘钧稍晚一些也马上收到了楚军关外情报员的急报。

吴三桂反了,突袭夺取了大凌河城。

辽西的情报员不仅第一时间发回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甚至还传回了更详细的情报。吴三桂不但反了,而且他还打起了清君侧的名号,并向清军借了兵。

接到这个消息,刘钧没有丝毫的惊讶。

事实上,关外的局势一直在他的关注之中。辽西局势的每一步变化,他都是清楚掌控的。当吴三桂拒绝入京,拒绝锦州和广宁镇裁并时,他就料到可能会走到这一步。

不过吴三桂真的走到公然起兵,甚至还向清廷借兵,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时,刘钧还真有些佩服他的果决。

原先,刘钧是不怕吴三桂反的,反正关外这些年早打的成了一片赤地,特别是经过上次的松锦大败后,辽西的百姓加起来都不到百万,还尽集中在宁远的防区。

吴三桂反了,就算占了广宁锦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甚至从军事角度上来说,这颗定时炸弹早一点引爆,其实是有好处的,这样会比较可控。

不过吴三桂把清军拉了进来,那么对整个关外的局势就有比较大的影响了。刘钧是不怕打仗的,甚至他很愿意这个时候清军忍不住出兵。

只是,如今各地疫情汹汹,这个时候吴三桂又联合清军出兵,倒是乱上加乱了。(未完待续。)

PS:  感谢小球迷、因为了解。。。、gji1989、Mu、累了会心碎、幕雨宸诸位的支持,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