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吉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吉祥-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了重阳节,杨致摆出全挂子海关总督官样排场,前呼后拥的前往余杭海关分署巡视。吴越新灭不久,杨致之前在吴越境内毫无根基可言,若非秦空云鼎力相助,在余杭设立分署必定不会那么顺利。高调巡视,彰显威仪,也是为了给分署经略使高可竞撑腰打气。

耿超以平南大将军的身份统兵镇守余杭,属于超品武职。杨致是手握重权的三品海关总督,可文可武,二人官面上的身份基本对等。余杭知府丰泽的出身与金陵知府周仁杰相仿佛,品阶权势都比杨致差了一大截。杨致一行抵达余杭之后,正经八百的遵循大夏官制,分别拜会了耿超与丰泽。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耿超曾与杨致一同纵横大漠,并肩浴血拼杀,彼此之间本应结下生死兄弟情谊,不想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二人在余杭的会面平淡如水,双方都是公事公办的做派。除了几句场面上的寒暄,竟然再无半句多话。

耿超亲自礼送杨致出了军营辕门,望着他的背影怔怔出神,良久不语。耿超父子两代为将,均是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甚高。随行副将见耿超意兴萧索,好心劝慰道:“此人一介商户子弟,当初不过是大将军麾下一个小小的五品参军,仰仗大将军虎威才得以一战成名。如今看似可与大将军平起平坐了,当今皇上圣明,却一直未让他再回军中掌兵。可见于统军征战一事,皇上认为大将军胜过杨致多矣!”

孰料耿超骤然瞠目怒斥道:“你懂什么?胡言乱语!若非杨致勇悍多谋,耿某焉能活到今日?我耿超这辈子衷心佩服的人没有几个,头一个就是他杨致!如若日后真有杨致掌兵的那一天,就算只在他帐下做个小屁校尉,老子也是心甘情愿!”

殊不知杨致向来对兵权没有半点兴趣,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要统率大军在中华王朝的土地上去打谁灭谁。事实上,连这种可能性都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据夏历武成二十八年十一月明发各州府县邸报所载,大夏在过去的近两年间,业已裁撤地方府兵三十万,裁撤禁军五万。皇帝的下一步目标,是从朔方、幽州、随州三地边军再行裁撤十五万。大夏原本多达百万之众的常备军裁撤过半,保持在五十万人左右的规模,守土卫国既已够用,历年以来庞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库带来的沉重压力,也可大大减轻。

铸剑为犁,说做就做。连瞎子都能看得出来,皇帝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想打了。不仅是相邻的蜀国、南楚、北燕松了一口气,无疑也是大夏百姓之福。

在天下纷争的乱世,三年的时间裁军五十万,需要何等的决心与气魄?但如果说皇帝就此甘心放下一统天下的念想,那绝对是假的。

皇帝自从看过杨致奏章中陈述的各地海关衙役的装备,其实十分眼馋。省下来的养兵耗费与饷银,拨出部分用于采买马匹、逐步改善装备,大夏雄师的战斗力岂不是更为强悍?

皇帝在密旨征询了杨致的意见之后,于武成二十八年十月陆续颁布诏令:一年一度的禁军将领选拔,正式定为大夏军制,不容有变。三年一度的武举不变,除了武技骑射,增设兵书战策考量。三年一度的科举不变,增设工科取士。除了原先隶属工部的造办处,增设匠作处,两处主官须由工部侍郎以上官员担任。换而言之,造办处与匠作处已然升格为副部级单位。

不可好战,不可忘战。着眼长远,备战不懈,泽被子孙。杨致密奏中的这几句话,皇帝深以为然!

第335章永不称王

杨致与秦氏的异动,自然不可能瞒过皇帝。

皇帝扶植杨致的初衷,一如当年扶植秦氏,以求互为牵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山头林立的财阀的依赖。借杨致之手筹建海关总督衙门,亦是借鸡生蛋之举。

皇帝最不愿意看到出现的局面,就是两家联手。曾经不止一次的召金子善密谈,或隐晦的向王雨农垂询。可说来说去,秦氏与杨致都为大夏立有大功,皇帝用起来也一直颇为顺手,更是远离兵权、与朝中其余势力素无勾连,总不能仅凭猜忌就下旨问罪吧?一个乡间小地主发家致富之后,尚且知道买房置地,人家不过是人畜无害的扩充一点势力,又碍着您什么了?

只有一点,皇帝、金子善与王雨农都心照不宣的绝口不提:就算您不放心,就算您看不过眼,您又能拿他们怎么样呢?眼不见心不烦,不如闷声大发财的好!

因为时间宝贵,加上回京“述职”之时皇帝关于何时贬黜徐文瀚的嘱托,虽然对远在长安的老父妻儿十分挂念,但杨致此番离京赴任,一走就是三年有余。

夏历武成二十九年六月,杨致部将李照统领可载两千军士的大舰一艘、每艘可载五百人的巡海大船四艘、每艘可载五十至一百人的快船六艘组成的舰队,率两千军士与数百工匠,以及第一批粮秣武器等物资,从鸡笼港登陆夷州。

夷州现属南楚所置泉州府管辖,自古以来虽有不少中土百姓为躲避战乱移居至此,但其时尚未大规模开发。夷州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堪称扼守大夏进出大洋的绝佳宝地。

至夏历武成三十年年底,在杨致与秦氏的有条不紊的密切配合下,夷州岛上已有驻军一万三千人,移民五万余人,开垦良田近三十万亩,种植果林近百万亩。建成造船工坊、武备工坊两处。

驻军分成三部,在鸡笼港与高雄分别驻有一支五千人的舰队,另有三千人担任守备之责。

在熊展夫妇的坚持下,山东外海诸岛驻留一支两千人规模的舰队。仍由熊展统领。本来玲珑、江城璧、秦氏兄弟等人商议,想要将长岛的几个工坊全部搬迁至夷州,却杨致毫不犹豫的否决了。理由很简单:终有一日将会天下一统,山东外海诸岛绝不是杨氏私产,永远都是中华王朝的国土。将来无论落在哪姓王朝手上。都是惠及后人!

世人不是瞎子,皇帝不是,近在咫尺的南楚泉州知府更不是。

这个年代的人原本就对海权大多没有什么概念,乱世之中尤其如此。前朝覆灭以来,藩镇割据,诸国林立。在陆地上相互攻伐,无不百般小心,谁还有那个闲心去管海上的事?杨致收伏几股海盗占据山东外海诸岛,连皇帝最初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几个巴掌大的小岛吗?他再怎么折腾又能蹦跶到哪儿去?结果等皇帝醒过神来的时候,山东外海诸岛已经扎扎实实的姓了杨。

夷州就愈发不一样了。长岛距离蓬莱太近。皇帝只要咬牙一发狠,最多旬月可破。夷州与闽粤隔海相望,两岸被相距数百里海峡阻隔,岛屿面积甚大,土地肥沃。无论是大夏还是南楚,依据两国现在的国力,想要越海征伐,谈何容易?是以皇帝的装聋作哑完全是迫于无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杨致与秦氏联手经略,驻军移民。

自从李照率部登陆夷州的消息传到耳朵里的那一天起。泉州知府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可载数千人的大舰,训练有素、武装到牙齿的军士,移民定居者每户无偿赐予田地二十亩,有手艺的匠人加赐山林五亩……。还有许多惠民法令,陆上的小民百姓平日连想都不敢想。

一开始还是由秦氏暗中组织,以搭乘“商船”的名义将有心移民的百姓送往夷州,后来索性每日至少有一艘可载五百人的大船,公然如同渡轮一般往返。人口骤然大量迁移流失,无疑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地方官府的赋税大减,徭役难征。泉州知府能不急吗?想要强行阻拦,无异于以卵击石,隐瞒不报更是欺君大罪。闻讯加以证实之后,最初接连数月急报楚帝,却都如石沉大海,从无回音。到得后来,心道连大楚皇帝都不闻不问,索性破罐子破摔的跟着装作视而不见,只好听天由命了。

大夏与南楚是南北对峙的两个乱世强国,两国皇帝好像早已达成默契似的,数年之间任由杨致放手折腾,居然没有给他占据夷州带来任何干扰。不仅是玲珑、江城璧、秦空云、秦骄阳等人觉得匪夷所思,杨致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杨致原想,若是夏帝密旨问询发难,大可以无赖到底推个干净。夷州是南楚属地,与您何干?为海上悍匪所据,与我何干?若是楚帝遣派水师前来讨伐,我还巴不得呢!正好让老子的新型舰队试一试手、开一回荤啊!

可惜两国皇帝都大度得很,不跟他杨致一般见识,反而令他不无遗憾。可想而知,夏帝只是迫于无奈才予以隐忍,楚帝自欺欺人的毫无反应,则是彻头彻尾的昏庸无能了。

从当初的山东外海诸岛到如今的夷州,驻军移民,设衙署官,以商为本,鼓励耕渔,重视匠作,轻徭薄赋。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杨致愿意,距离自立为王仅有一步之遥了。事实上,在数以万计的部属心目中,杨致早已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海盗出身的一众部属,尽皆盼望杨致自立称王。江城璧也曾隐晦的劝说,不料杨致勃然大怒:“鼠目寸光!刚有了个稍为宽敞一点的落脚之处,就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我若称王,与跳梁小丑何异?与大夏迟早必有一战!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生灵涂炭,百姓遭殃,先生以为很有意思么?”

两世为人的杨致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从江城璧的背后就能看到数万部属的心思,绝对不能断了他们拜将封侯的念想。放缓语气说道:“世界何其大矣?为什么老是盯着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呢?先生不妨让大家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我杨致立誓此生永不称王,但属下兄弟们将来扬威海外,但有能者,皆可王之!”

杨致等于是有心让江城璧传话出去,而且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话在不久之后也会传入皇帝耳中。

称王?即便是再过几年,精心打造几支无敌舰队,夷州除了自给自足还有裕余,也没必要去惦记那个虚名。王者无须自封,不王而王才是最高境界!

第336章管不住了

夏历武成三十一年四月,正是江南春暖花开的季节。

实际上从武成二十六年夏帝发动灭唐之战之时,杨致只身出京远赴山东算起,业已五年有余。这是对杨致的人生命运有着重大意义的五年,掌控了富可敌国的庞大财富,在朝牢牢抓住了海关总督衙门系统,在野是拥有数万部属的海上霸主,堪称集权臣、财阀、军阀于一身的无冕之王。

对皇帝来说,这也是大夏的黄金五年。将历朝历代的财赋重地南唐、吴越收皈版图,尔后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已然初见成效。大夏国力日益强大,逐渐显现出欣欣向荣的盛世气象。

到了年底,皇帝与杨致的五年之约便已到期,大夏首任海关总督行将任满。依据常例,外任高官任满之后,应该回京述职待旨。新年伊始,杨致便着手铺排人事,准备诸项交割事宜。到了四月间已是万事俱备,只等着卷铺盖滚蛋了。一心只想到时候早早去夷州接了玲珑与一双儿女,带他们回到长安阖家团聚。

金陵知府周仁杰、分署经略使张干等人曾经问及,杨致任满之后皇帝将会如何大加封赏、如何予以重用,薛青云差点没乐出声来:凭杨致今时今日的势力,什么封赏、重用对他来说还有意义吗?他会看得上眼么?

薛青云已与云娘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子,夫妇二人被杨致视为左膀右臂,早已是杨氏班底的核心成员。杨致在心腹僚属面前,毫不讳言日后的打算:辞官。老子不干了。自己对一家妻儿老小亏欠太多,回到长安团聚休养一段时日,便带全家去夷州,准备扬帆出海“远游”。

只要朝局稳定、周边无战事,将整个海关总督衙门干干脆脆的交出去,杨致对皇帝的利用价值已经不是太大。皇帝在假惺惺的挽留一番之后,多半会半推半就的顺势应允。无论继位的新君是谁,为求皇权平稳过度。只怕巴不得他这样的强势怪物立马消失,与长安离得越远越好。万一翻脸也没什么大不了,凭他杨致一句话,就足以在三五年内拖垮大夏!只要皇帝不怕。杨致就更不怕了。

然而四月十一日,接商务侦缉司密报:皇帝四月初九日颁旨,由于集贤殿大学士徐文瀚常年倦怠政事,事君不诚,深负皇恩。降黜为翰林院六品侍读,以观后效。

四月十二日,先后接到秦氏与内廷禁卫府转来的密报,均是确认徐文瀚已被皇帝贬黜的消息。

上次回京时皇帝的嘱托,杨致当然不会忘记。他对直属商务侦缉司的效率十分满意,但内廷禁卫府转来的密报则令他颇感意外。自就任海关总督以来,与内廷禁卫府的外卫密谍从无交集。杨致揣测,那份密报十有八九是出自金子善之手。

皇帝素有识人之明,金子善虽是宫中内侍,但绝对是属于身残志坚、能力超群的特殊人士。莫非皇帝有意让一直身份隐秘的金子善浮出水面了?杨致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五年之前争夺迎驾大将之位时。金子善那一次惊艳的突然亮相。如果履行对皇帝的承诺赶赴回京,看来极有可能与金子善携手合作。一旦成为现实,那么继位新君的人选也几乎可以确定了。今非昔比,将来不管谁做皇帝,对杨致来说其实已经不再重要了。

虽然宁王与康王二王争储的格局业已保持多年,但皇帝也将长大成人的幼子越王小心翼翼的推到了前台。只要皇帝一天没有重新册立太子,那就一切皆有可能。杨致绝不相信,像皇帝那样的阴鸷枭雄之主,会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皇帝病了是肯定的,但应该并非病重不起。一时病不至死。

所以杨致接到三份密报之后,并未立即动身。

按大夏官制朝仪,外任重臣未经皇帝相召,擅离职守乃是重罪。皇帝自太子被废以后便是军政大权一把抓。文有王雨农为首的一众内阁宰辅,武有陈文远霸着太尉一职主持枢密院,周挺统驭禁军,严方掌管内廷禁卫府,叶闯守着潼关。如此豪华阵容,难道还不能保证属意的皇子顺利继位么?该不会是挖好了坑等着我去跳吧?

仅凭妻儿老小尚在长安。便不容杨致过分犹疑。与薛青云密议两日,于四月十四日一早启程返京。

五月初三日,杨致抵达长安城外。虽仍是一如往常似的单人独骑,但距皇帝下旨贬黜徐文瀚已近一月,也不急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