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 第一章,兰若寺的女弟子
绿毛鸟在枝头扭动肥胖的身体唱歌,没有伴奏,没有指挥。叶子随着晨风晃动,它们也边晃着身体边继续唱,唧唧喳喳,伴着清晨的露水。整个藏龙山沐浴在清晨的朝霞中,轻烟夹着火红的霞光漫山飘荡。一片湿润的翠绿,一方宁静的土地。
上山的青石板道上还看不到信众,石板道因为常常有人走动,两边野草长势不是特好。顺着时而平缓时而陡峭的石阶往上走,座藏龙山的山顶有座寺庙。这座寺庙的历史和藏龙山的文化历史几乎一样悠久,它建于唐朝,公元七百九十年,为了纪念一位方丈。它叫兰若寺。
山门前是一片空地,依旧是用石板铺就的。两棵和这座寺庙一样年纪的大榕树从寺庙的地基打下去的时候就立在山门前,一站就是一千多年。两棵榕树身上的“须发”挂满树,善男信女又在这上面挂着愿望,所以它们负重不少。
山门开了,两个穿着僧服的小和尚拿着扫帚跳出来了。先打了个哈欠,再伸伸懒腰,然后提起扫帚开始扫地。“你做早课的时候睡着了。”小和尚边扫边一脸贼贼地说。另一个小和尚“嘘”了一声:“别让大师兄听到!”“那一会这树叶谁拿去倒?”被抓住把柄的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我!”“你放心,我绝对不告诉大师兄。”
一阵晨风吹过庭院,落叶肆意地跳起舞来。两个小和尚看到刚刚扫到一堆的树叶被风吹起来,嘴巴翘了起来:“看我们的!”拎起扫帚就满庭院地追着扫起来,树上唱歌的绿羽毛鸟儿根本不管不顾继续唱。“又在胡闹!”山门里突然出来一个中年和尚。这和尚约三十来岁,脸色是偏铁青的。一双眉毛粗而上扬,再加上几颗痘印清晰可见,给人十分严肃的感觉。“大师兄早!”两个小和尚立即将扫帚收在身边,规规矩矩地上前来行礼。“不好好扫地嚷什么!”他的声音很大,小和尚身体紧绷地站着,树上的鸟叫声顿时停止了。“我们知道了!”鬼机灵的小和尚赶紧回答大师兄的话。这个中年和尚就是兰若寺现任方丈的大徒弟,法号叫做明镜。看了一下周围,他又回去了。“大师兄最近怪怪的?”“大概是七师姐要回来了。”“有信回来了?”小和尚显得很兴奋。“我听到师父和师兄在大雄宝殿上说到七师姐,应该是的,差不去。人家现在都是用电话的,谁还写信呢!”两小和尚脸上满是兴奋,又扫得快了许多。
他们口中的师姐是兰若寺智远方丈破例收的女徒弟。住在少林寺旁的远音阁,阁子的名字是智远方丈起的,取自大诗人谢灵运的那句诗“飞鸿响远音”。老方丈德行高远,每隔半月给群众讲经说法一次,很受人爱戴。他最惊人之举在于他不仅仅收养了程般若和另一个女孩,并且在征得院中人同意后,将大部分的香油钱用于这个女弟子程般若的教育。他对这位特殊的弟子的要求只是学好两样东西:中文和英文。程般若今年二十岁,该是从学校毕业的时候了。
这个兰若寺有一个十分特别之处,那就是寺庙里的建筑布局和嵩山的少林寺几乎一模一样,这其中的渊源就和先前说到的那位被纪念的方丈有关。这位方丈法号法玩,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最终成为嵩山少林寺的一代方丈。这位方丈时常在嵩山和洛阳两地来回,而他到洛阳来就是到这洛阳的藏龙山来。他发现藏龙山这里的环境很适合悟道修行,于是萌发了在这里建寺庙宣扬佛法的念头。这位法玩方丈于是经常在嵩山洛阳两地行走,最终圆寂在洛阳的大敬爱寺,在法玩法师圆寂之前他已经为兰若寺的寺名题好了字,就是现在挂在山门上的兰若寺匾额。而法玩法师的大弟子谨遵师父的遗愿,在藏龙山建了这座兰若寺。因而兰若寺的布局与嵩山的少林寺无异,武学亦师承一宗。
明镜进了大雄宝殿,智远方丈:“带着众师弟晨练去吧。”“是,师父。”智远方丈在藏龙山这一带十分受人尊重,他耐心地给信众讲解佛法,凭着一颗渡己渡人的心修行。藏龙山附近还有几座小寺庙,每隔几个月,这些寺庙就会让自己佛法学得最好的的弟子到兰若寺来和兰若寺的弟子进行佛法辩论。这个提议就是智远方丈提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辩论使弟子们对佛经的理解更加准确,也才能够更好地给信众讲解。
智远方丈的大弟子明镜不仅是兰若寺的监寺,还是这兰若寺除了智远方丈功夫最高的人。
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僧人们就以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兰若寺的弟子也一样。
兰若寺的弟子们每天必做的事情除了早晚课,还有就是晨跑,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凌晨四点准时起床作早课,诵读经文。接着就是清扫庭院,然后开始由大师兄带领着晨跑。从兰若寺向山下出发,在山脚绕着藏龙山晨跑。晨跑的时候,每个僧人的脚上必须绑着重重的沙袋。一来是为了加大运动量,二来是为练少林轻功打基础。当然,年纪尚小的和尚可以适当减少运动量,全凭大师兄明镜决定。
一队黄衣僧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有节奏地跑着,穿过翠色的竹林,僧衣轻盈地摆动着。“大师兄,师妹什么时候回来。”一个和尚边跑边问带队的明镜。“快了。”明镜敷衍似的。“那泰阶呢?泰阶去和广空大师学了那么久的洪拳,也该回来了。”和尚继续发问。明镜那张一贯写着严肃的脸回头正对着发问的和尚,眼睛突然瞪大:“跑步!”没有师弟再问了,一阵风飘过藏龙山脚下的田野。
一阵轻快小跑回到了兰若寺,寺门外的大榕树下站着一个人,正在抬头看山门上的“兰若寺”的牌匾。那人不太高,一米六的个头,很瘦,背着个包,这是从远处能看到一个缩影。兰若寺众弟子停了下来,大师兄一看,脸顿时阴沉了下来:“看打!”其他弟子有些糊涂地站在一边干看着。那人也不退惧,不行礼就开打了。小和尚刚才扫落的几片树叶随着两人动作飞快引起的风旋转飞舞起来,大榕树的须发在晨风里飘摇。大师兄随手抓起一根棍子,使棒;那人也挑起一竹竿,当枪。两人棒起交响,众僧越看越糊涂了。“大师兄睡多了吧。”“别出声!看高手对决!”最后,那人左手抓住大师兄的棒,笑了起来:“大师兄不见长进呀。”“师妹练得不错。”这个正是程般若,那个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兰若寺女弟子。很瘦,但是绝对不是柔弱。那双眼睛可以用水灵来形容,就像是玉泉的水沉淀在里面了。鹅蛋脸,高挺的鼻梁,最明显的就是那双有神的眼睛。“快去见师父。”众僧和程般若涌进了寺门。
跨进山门,般若的脚步飞快。甬道两边的苍松翠柏绿得出油,甬道尽头就是供奉四大天王的天王殿。但是师父不在天王殿,师父现在应该还在大雄宝殿里诵经。这个大殿对她来说,比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熟悉,她几乎所有的记忆都离不开这个地方。曾经呆呆地跪在蒲团上,看着宝殿里的如来佛慈祥地看着自己,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在他的左右,两侧的十八罗汉金光闪闪。这个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师父的人,她已经四年没有看到了。
师父果然在诵经,他念的是《心经》,般若好久没有听到师父念《心经》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师兄让其他师弟先到练功房练功,他和师妹就在大雄宝殿门外听师父诵经。智远方丈念完《心经》突然停了下来,缓缓地转过身来。“师父。”
方丈已经很老了,老人斑爬在他脸上,但是那双眼睛却是十分地精神,似乎可以洞悉一切事情。袈裟退色了,但是很整洁。般若一时间竟然忘了合掌行礼。
这个孩子比走之前瘦了,个子似乎高了一点。一件白色T恤,运动裤,泛白的球鞋,眼睛显得比以前大,但很有神,和方丈的有神甚至有点相似。“收拾东西,和师兄弟一起到练功房去吧。”智远方丈也不多说话就转身继续诵经了。般若并没有因为师父平淡的表情而感到失望,因为她从小就在师父的眼下长大,她了解师父的性格。
于是般若不再说什么,明镜帮她把东西提到远音阁去。到了远音阁,般若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布囊,递给大师兄:“这是师父给我寄去的钱,我没有用,现在把它交给寺里。”“你在学校怎么办?”明镜虽然平日里一脸严肃,但是对这个师妹绝对是疼爱有加。“在学校有时间我就自己去工作,自己还有一些留来办正事。”般若说的“正事”,明镜知道是什么。将般若交给寺里的钱收下:“到练功房吧,明空他们早等你回来了。”般若知道这几个师兄弟肯定是以为她的功夫退步了。要知道她的功夫上学之前可是众师兄弟中排行第三的。
第1卷 第二章,传承的使命
兰若寺后院有僧侣自己的菜园,每天早上都要有人侍候浇水。以前般若没有上学的时候,这是她每天一定要做的工作,现在她回来了,这也仍旧是她的工作。
除了菜园,兰若寺的后院还有一片小树林。小树林被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用来练功,叫武林。武林里立着梅花桩,凡是练武的僧人都要到这里来上梅花桩。另一片区域叫悟林,是僧众参禅悟道的地方。
悟林里很幽静,林子里每天都会有僧人到这里来静坐参禅。大师兄让师父叫去了,师兄弟们睁开眼睛,看到他走远了才转头向般若:“都学什么了?”般若听到好像是在跟自己说话,睁开眼睛看到师兄弟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什么都学点……”“你给我们讲两句那个什么外国话吧。”五师兄回头看了一眼大师兄有没有过来。般若哪里好意思在师兄弟们面前开口……
到了晚上,兰若寺的弟子们都到禅堂做晚课去了。明镜把般若叫到方丈室,正好般若也打算过去。方丈室在藏经阁后面,般若和明镜绕过藏经阁来到方丈室。方丈室里亮着灯,从里面传出方丈诵经的声音。般若和明镜的脚步声到了方丈室前就停止了。“进来吧。”听到师父召唤,两人才抬脚进了方丈室。
方丈室内东侧立着弥勒佛铜像,墙上挂着一幅禅宗初祖达摩的“一苇渡江”图。两人规矩地站在师父后面,方丈看着般若:“说吧。”般若一惊,抬头看师父的眼睛,那双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大师兄的脸色也比以前更加严肃,难道他们都知道自己要过来说什么。“般若,想说什么就告诉师父吧。”她确实要来说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一时不知怎么启齿。方丈手上的佛珠一颗一颗地流动:“般若,你既已下决心,就去做吧。”般若觉得师父是知道她要说什么的,连明镜大师兄也知道。“师父……弟子……想下山。”“般若,你真的要去找它们?”明镜听到般若的话,虽然没有十分吃惊,但是还是想劝点什么。方丈转身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笔记本,将它递到般若手中:“这是你父亲留给你的。”般若从师父手上接过父亲的遗物,灯光把师父的影子也投在了笔记本上。“这上面有那两样东西的去路。”般若为自己不能侍奉在师父身旁随师父学道而感到愧疚,方丈似乎又能看出她的自责:“不必感到自责,一切皆因缘而起,也会因缘尽而灭。你既与佛祖有缘,在心中留一尊便可。”师父的话让般若心里顿感明朗十分,“佛祖心中留”。
“般若,还有一件事你父亲没有写。”方丈放下佛珠接着说,“你戴的玉竹节是你身份的证明,应细心保管。”说到这玉佩,般若将戴在脖子上的玉取了下来。这玉呈竹节状,长约两厘米,宽约一厘米。青翠的翡玉包裹着殷红的血液,好像萦绕着一团火焰。在她外出上学之前师父就曾经嘱咐过她要好好保管这块玉竹节,她一直记着,但是到现在也不知道这块玉竹节的来历。方丈:“这玉竹节里的血乃是你父亲和母亲的,至于竹节的玉,你可知晓它的来历?”这个别说是般若,就是明镜也不曾听师父说起过。“那是和氏璧上的玉。”方丈说得很平淡,但是却把般若和明镜都吓了一跳。和氏璧,这可是一件传说中的国宝,它的玉怎么会挂在自己的脖子上。“你的先祖本来是皇宫里的大臣,当年王莽篡权,安阳候逼孝元太后交出用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孝元太后一气之下将和氏璧掷地,玉玺摔了一角。后来用金补了上去,而那摔出来的一角就是你现在所戴的。”般若将玉竹节捧在手上细细地看着,没想到这玉竹节承载的不仅仅是家族的往事还有民族的历史。可是它又是有了父亲和母亲的血液?明镜问了方丈这个问题。“这块玉本来不是这个形状。当般若的父母感到盗宝贼的威胁决定将这两样东西分散的时候就让当时最好的玉匠将这块玉打造成竹节形状并且滴入他们的血。能在玉里滴入人血并且使血液流动,这是当今世上独一无二的玉匠才能做的事。所以它才可以成为一个人唯一身份的证明,它才能证明你就是程慕飞的女儿程般若,你才可以从你父亲寄存东西的人那里拿到这两样东西。”般若明白了,这玉竹节才是她寻宝的身份证。
明镜:“泰阶也快要回来了,你就等她回来再一起下山吧。”这个泰阶就是那位被智远方丈送到少林寺去和释广空师父学洪拳的另一位兰若寺女弟子。泰阶姓张,张泰阶,她是个对功夫极其有热情的女孩。在般若刚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曾来信向智远方丈问名字,方丈给这个女孩取名为“般若”。“般若”在佛经里是“智慧”的意思,这不是一种世俗的智慧,而是一种非常人所能达到的空灵之智。智远方丈当时就觉得这个女孩与佛门有缘,但是他又觉得她最后不是这里的人。般若的父亲十分喜欢智远方丈给女儿取的这个名字,于是就这样定了下来。而张泰阶的名字是张爸爸自己取的,古语道,“泰阶星动,天下风调雨顺”,所以张爸爸给女儿取名泰阶。
说到程家和张家,这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