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大闲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贞观大闲人- 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愦盎е奖煌逼疲敲矗穹ü婢鼐褪钦嬲匦氚岬教嫔纤档恼铝恕

    说得严重点这叫“祖宗成法”,原本有些祖宗成法无关紧要,遵不遵守就那么回事,但是,若是拿出来炒成了话题,事情就严重了,本来睁只眼闭只眼对付过去的小事,到了这个时候,谁都无法再敷衍应付。更何况,成年皇子离京赴任地方本来也没什么不对,长安城里少几个祸害实可谓喜大普奔喜闻乐见载歌载舞拍手称快……

    所以,殿内朝臣的态度全部都是赞同,许多人甚至直接站出来求李世民马上下旨,勒令死赖在长安不走的皇子们马上离京,包括刚刚找到借口回到长安不久的吴王李恪,也得马上收拾行李赶紧滚蛋。

    明明是龙子贵胄,今日却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似的,李世民坐在殿内,越听脸色越黑。

    规矩是规矩,规矩确实应该遵守,但……你们这副迫不及待送瘟神的态度是几个意思?朕的儿子们有那么惹人厌吗?

    李世民不高兴了,自己的儿子虽说确实大多不太争气,可终究都是自己的亲儿子,李世民不算好父亲,但护犊子的心也是有的。

    “此事……容后再议。”李世民终于表态。

    群臣立马闭嘴。

    你是皇帝你最大,既然你不想聊,大家当然不会找死。人群里,十几名御史神色不甘,但还是很识时务的不再多说了。

    出了这件事,李世民的心情不太好,朝会自然开不下去了。

    散朝后,李世民阴沉着脸回到甘露殿,独自静坐许久,忽然扬声召来了常涂。

    常涂仍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棺材脸,面对李世民时态度也没有变化,李世民早已习惯了常涂的表情,在他的眼里,常涂已成了他的影子,早在登基之初,常涂已誓与李世民同生同死,李世民若驾崩,他马上抹脖子,所以李世民视他为自己的影子,给予他最大的信任,人若死了,影子自然也随之埋入土中,疑心病再大的人,也绝不会怀疑自己的影子会背叛自己。

    常涂站在殿内不说话,李世民沉吟片刻,沉声道:“去查查,所谓皇子赴任地方的那些奏疏到底是怎么回事,此事背后有没有人操纵。”

    常涂领命,一声不响地离开。

    大殿又恢复了寂静。

    李世民阖目斜靠在软垫上,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案,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阴谋的最后,终归有一个必须要达到的目的,世上没有毫无目的的阴谋,那么,这件事若真有人在背后操纵,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皇子赴任?

    十几个皇子,其中成年的有十四人,而这些成年皇子真正老老实实赴任地方的,仅只三人,留在长安的十一人,那么,这个阴谋最后的目的,到底指向哪位皇子?他们想要干什么?

    没有根据的情况下,李世民当然想不出究竟。

    不过李世民并不急,他知道如果这是个阴谋的话,只要他们的目的没达到,最终的答案仍会自动浮出水面。

    又坐了小半个时辰,李世民敲了敲桌子,大声道:“来人,召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三人进宫议事!”

    …………

    长孙无忌三人来得很快。

    君臣见面没有太多客套,李世民直接主题。

    “这几日御史接连上疏求皇子出京赴任,这件事诸卿如何看?”

    长孙无忌面带微笑,捋须默然不语。

    房玄龄看了看左右二人,见二人没有说话的意思,房玄龄只好道:“御史上疏针砭政事是他们的本分,再说,臣也觉得御史们说得没错,成年皇子滞留长安不走,终究不是什么好事……”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望向褚遂良,含笑道:“褚卿以为呢?”

    褚遂良想了想,道:“臣附议房相所言,皇子赴任地方本是规矩,成法不可更易,以往没人提也就罢了,既然有人公然揭开撕破了,那么,还是按规矩办吧,否则陛下难免被臣民所诟……”

    李世民不置可否,扭头望向长孙无忌:“辅机也是这个意思?”

    长孙无忌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笑道:“臣无话可说。”

    李世民挑眉:“为何?”

    长孙无忌道:“臣以为,无论皇子们赴不赴任,都是天家自己的事,陛下自有考量,皇子离不离京,对大唐州城并无影响,该管的事情终有地方官员和武将代为处置,有人说极个别的皇子品行不正,常有欺凌百姓之事,这也跟赴不赴任地方无关,就算把他们全赶出长安也无济于事,该欺凌百姓的时候照样欺凌,甚至变本加厉。所以臣以为,皇子离不离京其实没什么区别,若皇子没有爱民之心,放到地方州城后,对百姓的欺凌反倒变本加厉,那就更糟了。”

    李世民缓缓点头,原本心中怀疑此事是长孙无忌在背后搞风搞雨,可是长孙无忌这番和稀泥似的话说过以后,李世民心中那一丝怀疑也消散得无影无踪。

第八百一十一章 局中局外() 
长孙无忌是个很聪明的人,做事之前,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自己。前几日给李泰出了这个让皇子出京赴任地方的主意,并且明确表态会他,然而当李世民当面问起时,他却第一时间把自己摘出去了。

    朝堂生存是一门艺术,长孙无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关系当然不是外人眼里看来那么简单,君臣如鱼得水般融洽是表面,实际上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之间之所以那么融洽,是因为二人背后代表的势力集团必须互辅互助,相互依存。

    李世民代表的是皇权天家,大唐的统治者,长孙无忌代表的是关陇集团,大唐势力最大的世家门阀,两者必须互辅方能安稳地治理天下。

    所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有点微妙,外人眼里看来是君臣知己,而且长孙无忌确实也对李世民忠心,但这“忠心”里面难免掺杂一点私心,二人所谓的知己关系,其实多少带了几分炒作的因素,做戏给外人看,营造出一种“君圣臣贤”的和谐氛围,有利于社稷的稳固。然而实际上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之间是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和问题的。

    作为皇帝,李世民自然不希望世家门阀势力太大,皇帝都不可能接受皇权被分化,更不能接受皇权在地方上的威信甚至还不如当地门阀家主的一句话管用,早年李家必须依靠关陇集团来推翻隋朝,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李家坐稳了江山,世家门阀渐渐便成了李世民的眼中钉了。

    作为李世民最倚重的左膀右臂,长孙无忌自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于是小心翼翼的做人做官,尽量少参与天家皇族里面的敏感事务,尤其是跟立储有关的事,一旦被李世民察觉,以他的为人秉性,一定会翻脸无情的。

    所以今日此刻,当李世民问起皇子之事,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否认,站在中间和稀泥,李世民也终于熄了怀疑之心。

    事情总有个酝酿酵的过程,长孙无忌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徒惹怀疑,一旦事情结束了酵过程,自然会爆出它原本的实质,跳出来太早便是愚蠢了。

    李世民自然也是深谙朝堂政治的厉害角色,所谓成年皇子赴任地方的话题生得太突然,背后必然有更深的内幕,他也不急,和长孙无忌的想法一样,该爆的时候自然会爆。

    “既然是祖宗成法,自不可违,眼下留在长安城的成年皇子不少,吴王恪,齐王祐,蜀王愔,蒋王恽……”李世民眼睛半阖,历数留京的成年皇子,不数不觉得,一个个数下来,现成年皇子中除了性格最老实的蒋王李恽早在三年前便主动离京赴任洺州刺史外,其余的全部留在长安城,而且留京的原因无一例外,全是“薄体染恙,不克跋行”。

    李世民顿时有些无语,自己明明是龙精虎猛的身体,为什么生了一窝病秧子?这不科学!

    “出京!全部出京!”李世民狠狠挥了挥手,断然下令:“明日朕便下旨,成年皇子全部离京赴任,不得借故拖延,违者削其王爵,收其授田,绝其俸例。”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马上行礼,齐赞吾皇圣明。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既生在帝王家,为帝王治理地方,造福黎民当为本分,冯渡的奏疏没说错,实为良谏也,朕可纳之。”

    几位重臣又是一阵“吾皇圣明”。

    李世民含笑收下这一波马屁,表情看似很受用,眼中却闪过一道冷光。

    这个冯渡……一定要查一查!查清楚他上疏的原因,敢拿天家皇子说事,除非他是像魏征那样满腔正义无所畏惧的缺心眼,否则必有内情。

    既然决定了成年皇子全部出京赴任地方,剩下的事当由房玄龄去办了,包括以皇帝的名义拟草文书,回复诸位御史等等。

    房玄龄捋了捋长须,眉心拧成了一团。

    这个差事……实在不好接,尤其事涉皇子,更容易给自己埋下祸患,所以有些具体的事情,房玄龄必须问清楚,不然一时疏忽,将来倒霉的可是他。

    “陛下,容老臣多嘴问一句,陛下刚才说是全部成年皇子皆须离京赴任?‘全部’?”房玄龄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世民点头:“全部他们都滚,一个个装病死赖在长安,当朕真糊涂了么?全部都滚。”

    房玄龄沉默片刻,愈小心地道:“也包括……晋王殿下?”

    李世民一呆:“晋王?”

    房玄龄道:“晋王殿下今年已十六岁,也行过冠礼,自然是成年了,贞观十年被陛下封任并州都督,当年晋王年岁尚幼,并州都督一职自是遥领,今年他已成年,那么……是否也照诸皇子例,一并离京赴任?”

    见李世民表情复杂,房玄龄急忙补充道:“原本老臣不该有此问,不过晋王殿下与诸皇子不同,他是陛下嫡出,嫡庶有别,老臣以为还是问清楚了再行事比较妥当。”

    李世民深深皱起了眉,脸色愈阴沉。

    “晋王治是朕亲自抚育长大,这孩子聪慧儒雅,难得的是对朕一片孝心,不像别的孽子,他自幼丧母,性子软弱,朕怎忍将他调任到并州,受那风霜之苦?”李世民语气隐含怒意。

    房玄龄是个非常有眼力的,见李世民快飙了,马上识趣地道:“是,老臣明白了,除晋王殿下外,其余成年诸皇子皆须出京赴任地方,老臣明日便着尚书省拟草公函。”

    李世民重重一哼,脸色稍霁。

    长孙无忌目光闪动,笑着出来打圆场:“陛下所言甚是,晋王殿下和魏王殿下一样,皆是嫡出,魏王因身体贵恙,特旨留在长安,晋王亦是嫡子,且刚刚成年,赴任地方哪里理得清那些繁杂的公务?陛下尽驱庶子,留下嫡子在身边尽孝,实是合情合理,天下人想必也说不了什么的……”

    一番话四平八稳,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忽然神情一怔,目光露出深思之色。

    长孙无忌的这番话不知有意或无意,李世民似乎听出了别的味道,然后,他深深陷入了沉思。

    基调已定,成年皇子出京已成定局,房玄龄等诸臣看了看李世民深思的表情,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然后一同起身告退。

    李世民心焉地点点头,三人于是缓缓退出殿外。

    …………

    离开甘露殿,长孙无忌,房玄龄和褚遂良三人并肩往宫门外走去。

    走出数十丈,离甘露殿很远了,房玄龄这才捋了一把长须,若有深意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

    “辅机贤弟今日处处置身事外,是何缘故?”

    长孙无忌挑了挑眉,笑道:“玄龄兄何出此言?愚弟只是对天家之事不便多言罢了。”

    房玄龄呵呵笑道:“相识半生,你我二人的秉性彼此都清楚,辅机贤弟何必在老夫面前装糊涂?”

    长孙无忌笑道:“愚弟是真糊涂了……玄龄兄,可不敢给愚弟扣大帽子啊。”

    房玄龄自然不信,望向长孙无忌的目光愈有深意了。

    “陛下如今的心思,一则是炼丹求长生,二则是东征高句丽,他尚觉得离体衰身恙早得很,怕是暂时没想过立储之事,那个叫冯渡的御史如今这么一闹,立储之事算是搬上了台面,陛下想避都避不开了,老夫却觉得,主动揭起此事甚为不妥,届时陛下龙颜大怒,朝堂恐将生乱,于国不利……”

    长孙无忌面不改色笑道:“玄龄兄言重了,一个御史的胡言乱语而已,陛下为东征大局计,亦不会把此事闹大的,至于立储,我们做臣子的自然不能多说,再说陛下如今确是春秋鼎盛之年,迟几年立储亦无不可,愚弟怎会主动揭起立储之事?”

    房玄龄叹了口气,都是老狐狸,道行谁也不比谁低,简单两句擦边试探后,房玄龄心中大概有数了。

    边走边沉吟,不经意似的看了看落后三四步的褚遂良一眼,房玄龄轻轻道:“那个冯渡……胆子可不小啊。”

    长孙无忌笑道:“监察御史么,如今个个以魏征为榜样,胆子自然是不小的。”

    房玄龄声音压得愈低了:“陛下既允了冯渡所请,想必那冯渡应知适可而止了吧?”

    长孙无忌笑道:“这个……,玄龄兄得去问他才对。”

    房玄龄哼道:“搞出这么多名堂,还不是晋王殿下,差不多够了,如他所愿,陛下会妥协的……但愿此事到此为止,宫闱之事,决止于宫闱,朝堂和天下不能被牵连。”

    长孙无忌目光闪动:“哦?刚才陛下可没答应放晋王离京呀……”

    房玄龄胸有成竹地笑了笑:“辅机贤弟还在装糊涂,你我二人岂能不知陛下性情?不信打个赌,咱们三人还未踏出宫门,陛下的旨意就会拦住我们……”

    正说着,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房玄龄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长孙无忌亦淡淡一笑,神情不见丝毫意外。

    一名宦官匆匆小跑到三人面前,喘着气道:“陛下有旨,诸皇子无论嫡庶,朕皆一视同仁,晋王治既已成年,当法诸例,不日启程离京,赴任并州都督,着尚书省二相拟草文书,颁示于朝堂。”

    宦官说完朝三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