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确定一条储量足够、且深度相对较浅的地下冰层,对于未来殖民火星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看来NASA实际掌握的关于火星的情报,远远比他们公布的内容和发的论文多的多。”
盯着那个标记了疑似存在地下冰层的区域,陆舟沉思了片刻,伸手在键盘上敲了两下,将这片区域标记了出来。
根本不需要按时,小艾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
小艾:【主人,需要探索这片区域吗?o゜▽゜o☆】
陆舟点了下头说道:“嗯,等新弗吉尼亚殖民站的遗迹调查完了,让爬虫去这里逛一圈好了。如果发现地下冰层的话,立刻报告给我。”
小艾:【遵命!????????????????】
总算是目睹了生命维持单元的尊荣与NASA的黑科技,陆舟的好奇心也算是满足了。
剩下的工作就算没有他盯着,小艾这边也能完美地执行他下达的命令。
吩咐小艾这边尽量保存生命维持单元的原貌之后,陆舟将终端中的数据拷贝到了一张移动硬盘中,然后带着移动硬盘穿过地下实验室的门禁,乘坐电梯返回了高等研究院主楼的一层。
从兜里掏出了手机,陆舟打开通讯录翻了一会儿,很快播出了一个号码。
电话响了两声,立刻接通了。
沙哑中带着几分疲倦的声音,从电话的那头传来。
“喂?”
陆舟:“请问是胡教授吗?”
听到陆舟的声音,胡洋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开口道。
“是……您是陆教授?”
“是的,我是陆舟,”停顿了片刻,陆舟继续问道,“请问你现在在哪?”
“我在上京华科院空间研究所这边……有什么事情吗?”
“有,”没有过多的寒暄,陆舟言简意赅地直接进入了正题,“如果有空的话,麻烦你来一趟金陵高等研究院这边,我这边有一件电话里不方便说的东西需要亲手交给你。
一瞬间,胡教授屏住了呼吸。
用激动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的语气,他颤声问道:“……和火种计划有关?”
仿佛是回应了他的期待一样。
陆舟的下一句话,让他的眼中,瞬间重新焕发了振奋的神采。
“是的,和火种计划有关!”
。
第799章 架向月球的“鹊桥”()
自从生物圈a遭遇不名武装袭击,部分实验数据被毁,整个火种计划便陷入了停滞。
虽然没有研究所因此终止与火种计划的合作,但考虑到安全原因,不少来自外国研究所的专家,已经在考虑撤出相关研究。
目前项目研究人员已经被转移到了华科院空间技术研究所,生物圈a的修复工作也已经开始。当地部队提高了附近一带的安保级别,然而即便如此已经发生的损失终究还是无法挽回了。
将近半年的心血被付之一炬,眼看着火种计划陷入僵局,身为项目负责人的胡洋教授,这段时间以来精神备受煎熬,整个人都瘦了不止一圈。
虽然并没有人因此而责怪他,但有时候人最难过的还是自己这一关。
因此,在接到了陆教授的电话,听到他有关于火种计划的重要信息要向自己交代之后,他立刻便从上京动身赶往了金陵。
经过了一路辗转,终于在金陵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办公室,他见到了打来那个电话的陆舟。
“这就是我要交给你的东西,”从抽屉里取出了一只移动硬盘,走到茶几前的沙发上坐下的陆舟,伸手将它递向了坐在对面的胡教授,郑重说道,“里面的数据,希望你能妥善利用。”
看着递到面前的移动硬盘,胡洋略微迟疑了一下,有些疑惑问道:“……这是?”
“从火星上弄来的资料。”
办公室里一瞬间安静了半分钟。
咽了一口唾沫,胡教授艰难地从嘴里蹦出了一句话。
“这玩意儿……合法吗?”
听到这有趣的发言,陆舟笑了笑说道。
“那得看你怎么用了,发期刊肯定是不行的,摆在桌子上和外国专家讨论大概也不行,不过除此之外你能想到的用途,大概都是合法的吧。”
犹豫了一会儿,胡洋最终还是伸出手,去拿那只移动硬盘,不过在轻轻扯了一下之后,却是发现陆舟没有松手。
抬起头,胡洋教授向陆舟投去了询问的视线。
看着胡教授,陆舟用认真的语气说道:“考虑清楚,拿了这份资料,没准以后你也是cia名单上的人了。”
胡洋微微一愣,随即笑道:“得了吧,未必现在就不是了吗?”
当华国同样展现出殖民太空的野心时,火种计划被盯上就已经是注定的了。而身为整个火种计划负责人的他,早在一开始大概就被盯上了。
说罢,他将那份资料拿了过来。
这一次陆舟倒是没有握着不放,很干脆地松了手。
拿着手中的移动硬盘看了一眼,胡洋教授顿了顿,忽然开口说道:“等到火种计划完成,我们的足迹会踏遍整个太阳系吧。”
听了这句话,陆舟笑着回了句:“别说是太阳系了,没准更遥远的地方,也不在话下。”
只不过,就是不知道,那得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了。
……
带着陆舟提供的数据回到了上京之后,胡洋立刻联系了先前在火种计划中的几个骨干研究员,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开始对这些宝贵的实验数据进行研究。
与此同时,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霞光号,也成功进入了从火星返回地球的轨道。到了这一步,整个救援行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悬念,网络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也逐渐降温了下来。
等到宇航员返回地球之后,央视会再做一期专访节目,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遥远的事情暂且不提,就在霞光号启程前往火星的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地球上也是发生了不少事情。
就在nasa紧锣密鼓地推进着阿瑞斯计划与深空之门计划的时候,华国这边也没有闲着。无论是星空科技,还是月球轨道施工委员会,开拓月球资源的脚步都没有停下。
随着月宫号一期工程完工,六名宇航员正式入驻之后,人类文明的触角终于真正意义上伸向了这片荒芜的土壤。
高悬在轨道上的空间站就如同好望角的港口,为从旧世界前往新世界的人们指引着航向。或许十年,也或许二十年,仰望着这片星空的人们,便会在无数轮的日升日落中,见证这里的繁荣……
当然,这还不是最令人振奋的事情。
经过了无数个日月的设计与实践,陆总设计师提出的“地月转移轨道运输系统”,终于从图纸上走到了现实。
在征集了网友们的意见之后,“地月转移轨道运输系统”的第一台航天器被命名为“鹊桥”号。
整个鹊桥号的设计思路与祥瑞号相仿,都是引擎后置单项推进,利用各引擎的速度差实现推进方向的控制。唯一不同的是,电推进系统从五座推进器缩减到了四座新型号的推进器,机型也从原本符合流体力学的长梭形,改成了长方体,并且删去了机翼的设计。
如果说以前像是一架飞机的话,那么现在则更像是一艘舰船,在地月系统之中直来直去往返的那种。
随着鹊桥号的“下水”,并且由长征九号重型火箭送入近地轨道之后,月球轨道施工委员会对地月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再次上升了一个新的量级。
往后从近地轨道至月球轨道的物资运输,都将由这款专门为外层空间航行设计的电推进航天器完成。而装备货运舱的鹊桥号,在保证运输效率的前提下,对地月转移轨道的单次运载力已经达到了500…750吨这个恐怖的数字!
目前,月球轨道施工委员会正在考虑从国际空间站租用一个节点舱,用来安装“用于中转物资”的货舱。
如果这项合作能够谈成的话,国际空间站将成为从近地轨道至地月转移轨道的物资中转站。
从今往后若是有什么东西需要从地球送去月球上,只需要由小型火箭或者其他航天器将其送至这里,最后再由“鹊桥号”一次运走便可。
如此一来,即便是不具备大型火箭发射技术的航天企业,也将能够参与到月球轨道施工的工程之中!
大推力推进系统将不再是前往地月转移轨道的门槛,通往月球最困难的一段航程,将由星空科技的“巨船”来承担。
或许连陆舟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一个行星际运输公司的雏形正在建成。
大概也不会有人想到,当初马斯克创立space…x公司时便怀揣着的梦想,此刻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在太平洋的对岸慢慢地变成现实……
第800章 开矿()
金陵高等研究院。
航天科技研究所所长办公室。
当看到陆舟带来的计划书之后,刚刚结束办公的候光微微愣了一下,下意识问道。
“……在月球上采矿?”
陆舟点了下头,言简意赅道。
“是的。”
见陆舟不像是开玩笑的表情,候光重新从桌子上拿起了眼镜戴上,翻开了计划书的扉页,照着摘要的部分认真地看了起来。
大概过了两三分钟,他往计划书的后面随手地翻了几页,随后将它放在桌子上,推了推眼镜看着陆舟,谨慎说道。
“计划书我看完了,大致上……您是希望设计一款能够部署在月球表面,自动开采浅层矿床的装置?”
陆舟:“没错。”
没错……
这回倒是换了个词。
听到这毫无波澜起伏、就像是再说今天吃什么一样的语调,候光不由苦笑了一下。
“可是咱这月宫号才刚刚完成一期工程,现在就开始弄这个月球采矿……是不是有点儿步子迈得太大了?”
陆舟摇了摇头说道:“不算很大吧,而且月宫号计划本身就是服务于月球资源开发的工程,两者之间并不冲突。现在第一架鹊桥号已经正式服役,我认为已经是时候将我们的脚步从月球轨道,迈向下面的月壤了。”
21世纪二十年代是“月球时代”的起点。
在月球上开矿,若是放在几年前说这话,听起来或许还有些难以实现,但放在2021年的今天,却并非是一件困难到无法实现的事情。
无论是NASA的深空之门计划以及向Moon…Express公司签发的牌照,还是欧空局的月球采矿计划以及与火箭制造商ArianeGroup签订的合约,都将开采月球资源的时间表确定在了2020年…2030年这一段区间之内。
以Moon…Express公司于2020年前发射的MX系列探测器来说,已经能够从月球上采集并带回20公斤的月岩标本。而根据其为响应“深空之门”计划公布的新型采矿设备研发计划来看,将着力于解决在低重力环境下开采浅层矿床的问题。
当然,对手们的动作其实都是次要的了,最关键的还是陆舟不想再等下去了。
完成特殊事件任务链“地月掌控”第二阶段任务的关键,便是在月球上建造一座半永久性质的科学考察站。
如果只是打通主线的话,以目前星空科技的技术实力,完成的难度不会很大。
然而仅仅只是通过主线,任务的奖励就相当可怜了。
根据列表中给出的支线任务,抛开那些明显不现实的不谈,其中几个勉强有希望做到的任务,陆舟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而这其中之一,便是在月球表面开采并冶炼生产100吨钛合金,以及从月壤中收集50吨稀土原矿。
现在月宫号一期工程刚刚完成,二期工程马上就要开始,需要用到大量的结构性材料,而月球上恰好有着丰富的钛矿储量。
如果能将其中一部分结构性材料的生产任务放到月球上,在有限的成本内实现月球系统内的“自产自销”,无疑可以削减一部分的成本。
而与此同时,这也是陆舟目前来看唯一一个可以把握住的,在月球上扩大生产规模的机会了。
等到月宫号二期工程结束,剩下的三期工程就只是在原有的成型空间站上进行的一些修饰性改造。
到了那时候,就算他按照系统任务的要求,生产出了那么多钛合金,也只能由他自己来买单了……
当然了,虽说在月球上采矿是有理论基础的,但这其中的挑战也是很大的。
无论是月球上低温低重力的工作环境,还是月面上高昂的人员配置成本,对于还将部署在月球表完成生产任务的设备的自动化技术,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侯光挠了挠后脑勺,思索了一会儿。
对于陆舟突然扔出来的这个想法,他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来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甚至于就算是想劝也不知道该从哪劝起,于是开口说,“……既然您是这么觉得的话,那计划书就先放我这儿,我找几个做这一块的人研究研究……不过恕我直言,工业生产恐怕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这玩意儿还是得问问这方面专家的意见。”
陆舟点了下头说道:“你说的我已经考虑过了,昨天月球轨道施工委员会的周会上便已经讨论过这个议题,相关的技术论证已经在做了。”
说到这里,停顿了片刻,他继续说道。
“沈机那边我会联系,还有航科、航工两大集团。这个项目不只是我们来做,国内自动化领域以及空间设备领域的顶尖机构都会参与进来。我可以给你交个底,项目开始之后课题组里至少有三名院士及以上的大牛,课题组的组长是我挂名,但具体的工作还是得麻烦你这边多盯着些。如果人手不够的话,你和我说,我再想办法。”
一听到陆舟这么说,侯光连忙开口说道。
“够了够了,肯定够了!再多也消化不了。”
一般院士级的大牛,往下还会有无数长江学者、杰青、正副教授、研究员、博士后、在读博士等等一大批科研狗。一个课题组里能有一名院士,只要别是什么特别冷门或者用不上那么多人的研究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