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他之外,基本上没有人主动申请来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陆舟的选择其实也不是很多。

    寒暄了大概两分钟的时间,陆舟没有客套太久,放下了茶杯之后,很快进入了正题。

    “客套的话我就不多说了,相信关于‘火种’计划的具体情况,农大那边已经有人和你说过了吧。”

    “是的,”胡洋点了点头,语气认真说道,“前天我这边就收到了项目的计划书,几乎立刻就往这边赶了。”

    “一路上辛苦了。”

    “哪里的事,”胡洋拘谨地笑了笑,“干我们这一行的,总归是得往试验田里走,不管是在沙漠上还是在市区边上,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

    陆舟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你能这么想,实在令人敬佩。能做出这样勇敢的决定不容易,想必您也思考了很久,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觉悟,但有些事情我还是得再说一遍。这个项目意义重大,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也关系到我国日后对外空间资源开发的布局,任务很艰巨,也很辛苦!”

    顿了顿,陆舟继续说道。

    “在接手这个科研项目之前,我希望你已经认真考虑清楚了,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里,你都得过着远离人烟的生活,只有节假日恐怕才有机会回家。”

    坐在胡洋旁边的两名博士生屏住了呼吸,不过很快便放松了下来。

    虽然跟错了老板,选错了方向,辛苦是必然的,但他们到没必要和他们的教授一样做这么大的觉悟。

    毕竟他们顶多熬个几年,发两篇文章就毕业了,撑死了也就在这里待个两年。

    至于胡洋,表情自始至终没什么变化。

    在陆舟的话音落下之后,他仅仅只是点了下头,用认真的语气说了一句根本无需去犹豫的话。

    “我已经考虑清楚了。”

    表情肃然起敬,陆舟看着他,郑重地说道。

    “那这里就拜托你了。”

第713章 院士初选(新年快乐~~~)() 
整个火种计划的工程分为三期。

    一期工程是地基部分,会用焊接不锈钢对封闭区域的地面进行隔离。二期工程主要对支架部分进行施工,会用抗拉、抗压性钢材为整个半球形的人工生物圈撑起一座六网格状的钢铁骨架。至于三期工程则是给支架装上双层特种玻璃,并在外层上涂上特殊涂料,以配合冷却塔平衡生物圈内的温度。

    后续还会针对火星环境以及其它特殊外空间环境,开辟生物圈b、c、d等系列,开发可供殖民者在特定行星环境生活的生命维持装置。

    由于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实验发生不可预知的后果,所以这座生物圈必须建在远离活物的生命禁区内,并且最大可能排除外界的干扰。

    所幸华国地大物博,找一个这样的地方很容易。

    再没有比盆地中央的沙漠,更适合作为这个人工生物圈的地址了。

    考察附近的地质环境花费了陆舟三天的时间,期间参考了胡教授以及另一名地质学家的建议,最终陆舟拍板做了决定,将“火种”计划生物圈a的地点选在了一座临近公路、植被稀少的沙丘附近。

    整个工程的总投资额高达15亿RMB,其中13亿由41个国家纵向课题经费支持,剩下的2亿则是由星空科技这边提供。相对于整个登月工程而言,这笔资金只占较小的一部分,但其意义却是无比重要的。

    将“火种”计划的具体工作事项处理完之后,回金陵那边还有事情要处理的陆舟,没有在沙漠上停留太长时间,第二天便乘坐来时的那辆吉普离开了营地,返回乌市之后坐上火车返回了金陵。

    说了也挺巧的,几乎是刚刚从金陵下车,陆舟便接到了华科院、工程院以及金大三方发来的邮件,得知自己的名字分别出现在了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初选名单上。

    看着这三封邮件,陆舟一时间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在他原本的想法中,一个科学院的院士是稳的,毕竟他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数学家,却是没想到工程院的那帮老教授们也把他的名字给推荐上去了。

    按照院士评选的流程,在名单推荐完毕只有,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候选人进行评审和选举。

    评审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没有重大的违法违纪、学术不端、作风问题,基本上评审环节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过了评审之后便是无记名投票,只要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便可以按照本学部应选名额,根据得票数依次当选,满额为止。

    选举结果分别由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检查确认,也就是所谓的复审。在经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审议批准后,以书面形式向全体院士通报。

    金大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院士了,物院的几位镇院之宝已经都是七八十岁的高龄。这一次陆舟的名字进入两院院士增选的初选,对于金大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不过虽说确实值得庆贺,但陆舟本人却并没有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院士的评选上,只是笑着给核工业集团的王曾光、庐阳物质研究院的李健纲、华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向华南等等几位老院士编辑了一封邮件发了过去,表示了谢意。

    根本不用猜,向华科院推荐自己的肯定是这几位。

    虽然并不是很在意评选结果,但推荐人还是得谢一下的,这既是礼貌,也是人情。

    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陆舟便将注意力放在了航天飞机这边。

    虽然祥瑞号的发射很成功,但依旧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下一次发射任务计划就在春节前,留给他的时间很紧迫,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浪费。

    然而,虽然陆舟是很洒脱地将院士增选的事情放在了一般,但不少人却是因为他的名字很是纠结了一阵子。

    就在陆舟回到金陵,拉着祥瑞号的设计人员召开会议的时候,华科院学部工作局办公室,负责最近院士增选工作的数学物理学部主任王诗成院士,找上了门来。

    停下了手中的钢笔,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学部工作局的钱主任让秘书给王院士倒上了一杯茶水,笑着说道。

    “怎么今天突然有空来我这里了。”

    端起茶杯抿了口,王诗成叹了口气说。

    “还能是为了什么?”

    “让我来猜猜好了,”钱主任笑了笑,问道,“是为陆舟那事儿?”

    王诗成也不答话,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简单地开口道。

    “这事儿不太好处理。”

    每次到院士增选年,最头疼的便是各学部的常务委员会。

    国内学术界相对比较封闭,自成一个体系。对于大多数本土培养的学者来说,想要在国际上获得一个较高段位的荣誉是相当困难的,而院士的头衔便可以说是国内学术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学者奋斗的终极目标。

    只要拿到了院士的头衔,就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的双收,不管是在哪个高校还是研究机构基本上都能横着走了。

    因此每到这时候,为了仅有的那么几个名额,各学部内外几乎是要打破头。

    反目成仇就不要说了,撕逼揭短更是常有的事儿。

    不过……

    陆舟这边的情况倒是和其它人有些不同。

    大概是知道撕不动的缘故,也或者是没有短可以揭的缘故,所有候选人都很默契地将这家伙放在了一边不去管。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儿,最后走走过场,大家投个票,把头衔颁给他就行了,反正也不会有任何争议。

    然而麻烦就麻烦在这位大佬实在是太牛逼,名字同时进了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初选名单。

    工程院那边就不用说了,可控聚变工程的总设计师,入选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不出意外等个两三年就能进学部主。席团,少说也是一个学部主任或者委员会秘书长。

    这要是能出意外,别说半个华国的核电人都不同意,只怕长老院那一关都过不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工程院那边肯定会把这院士头衔给他的前提下,科学院这边还有必要给吗?

    同时担任两院院士的学者不是没有,但同一年颁发两个院士头衔……

    这未免也太夸张了。

    很多资历很老的教授都还在排队,其中也不乏做出过重大研究成果的人,这一下子拿两个院士的头衔,很难不让人心里多想。

    看着坐在办公桌后面的钱主任,王诗成停顿了片刻之后,继续开口说道:“我听说工程院那边也有人推荐了他的名字,我寻思着要不要先把他的申请压一届,和工程院那边错开。”

    “哦,”钱主任笑了笑问,“那你帮我想想,你们燕大哪位青年才俊,比陆教授更合适?”

    王诗成不说话了。

    这是第二个让他头疼的地方。

    将他推迟一届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奈何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再加上凌云勋章的份量,用谁把他刷下来都不合适。毕竟别说是国内了,就算是放眼整个国际社会,想要找一个光环比他更耀眼的学者也是基本找不出来。

    “我琢磨着怎么选都不合适,所以过来找您商量。您觉得怎么办比较合适,那就怎么办好了。”想不出来解决的方法,王诗成很果断地将这个皮球踢给了钱主任。

    钱主任摇了摇头:“我觉得你把这个问题想的太复杂了。”

    王诗成:“复杂?”

    “没错,”钱主任点了下头,继续说道,“这个院士的头衔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他的意见已经能影响到高层的决策,能得到的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也不是一般院士能争取到的了。就算多一个院士的头衔,对他来说也顶多算是锦上添花。”

    浑浊的瞳孔微微闪烁了一丝精芒,王诗成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你的意思是……往后推一推也无伤大雅。”

    钱主任:“不,我的意思是……他当不当选对他不重要,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王诗成:“……”

    …

    (祝大家猪年快乐,猪年吉祥!顿顿有大猪蹄子吃,而且怎么吃都吃不胖~~~~)

第714章 倾转旋翼空天飞机的蓝图() 
自从祥瑞号上天之后,陆舟便将航天飞机装配中心的研发部门,从现场转移到了金陵高等研究院这边,成立了专门的航天科技研究所,来研究包括电推进系统在内的航天相关技术。

    由于存在较多保密项目的缘故,研究所的大楼坐落在整个研究院安保级别最高,位置最靠近核心区域的位置。

    和金陵高等研究院的其它研究所不同,航天科技研究所主要对口的是星空科技的航天飞机装配中心,绝大多数的经费也是直接来自星空科技的账户,并不像计算材料研究所那样会和其它企业展开技术合作。

    而这航天科技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自然是由祥瑞号的设计者侯光担任。

    以他曾经参与过86计划的经验,论资历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位置。而论实力,整个研究所没有人比他更熟悉祥瑞号的构造,以及整体的设计思路,由他来负责协调各项目组的关系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而侯光也确实没有辜负陆舟的期望,在陆舟不在金陵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但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研究机构的整体搬迁,而且在搬迁的同时也没有落下手上的工作。

    一方面组织技术员对祥瑞号空天飞机进行了模块化的拆卸,一方面在维护设备的同时对其中的损伤区域进行了评估,并且有条不絮地对上一次试飞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将所有的情况都汇总在了一份20页的报告上。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报告,并且准备好了会议需要用到的ppt,陆舟打了个电话给侯光,在研究所的四号会议厅里,召集航天科技研究所的技术骨干们,开了一场小型的会议。

    “……首先很感谢这段时间以来大家的努力,我代表不了全国人民,仅代表金陵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向诸位表示最真诚的敬意与感谢。”

    简单地开场白后,会议室里响起了啪啪啪地掌声。

    陆舟微微点头示意,很快掌声停下。

    清了清嗓子,他将那份20页的报告轻轻放在了多媒体讲桌上,继续说道。

    “长话短说,报告的内容我已经看过了。”

    “祥瑞号的设计很成功,但我认为依旧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检修结果分析,机翼部分以及机腹部分在返回大气层阶段承受热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正如我们优秀的工程师所分析的,其主要原因是在进入大气层稠密段速度过快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考虑很久,也和认识的专家交流过这方面的意见。我认为既然电推进的推力相对化学引擎较为‘柔和’,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抛弃传统化学火箭的‘炮仗式’设计,将四台副引擎从航天飞机的尾部移动到翼部,尾部只保留一台主引擎。”

    “与此同时,在保留一对固定翼不变的情况下,给空天飞机增加一对可双轴联动的副机翼,用于悬挂并控制引擎的喷射方向。”

    陆舟的话音落下,小声诧异的交头接耳在会议室里传开,不少人的脸上都带着惊讶的表情。

    这种设计倒算不上什么新奇,基本上就是参考了倾转旋翼机的模式,将垂直起降与固定翼飞机的优势混合在了一起。然而这种模式虽然不罕见,但应用在航天领域,不少人都还是第一次听说过。

    并没有禁止会议室内的讨论,陆舟停顿了片刻后,继续说道。

    “通过这阵改进设计,我们可以采用逆喷射引擎主动减速的方式来对返航飞行器进行减速,并且平衡重力影响,在飞行器抵达大气层稠密段之前,将飞行速度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以避免摩擦损耗。”

    听完了陆舟的陈述之后,侯光思忖了片刻,起身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