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他的数论课开课以来,几乎是堂堂课爆满。不只是很多根本没报过这门课的本科生来听课,一些硕士、博士,甚至是数院的其他教授,偶尔也会过来听课。
就陆舟个人而言,他还是非常喜欢和学生们交流问题的。
偶尔思考下一些简单的问题,对于他而言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放松方式。
往常下了课后,如果不忙的话,他会留下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时间,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课外问题。
不过很不幸的是,一会儿还有一场关于可控聚变小型化项目的会议要开,今天恐怕是没这个时间了。
走在通往数院实验楼的路上,陆舟打算回高等研究院之前,先把课本和教案放到办公室那边去,顺便指点一下他的几个学生。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兜里的手机却是忽然响了起来。
陆舟掏出手机看了眼,发现是杨旭打来的,便按下了接通的按钮,将手机贴到耳边开口道。
“喂?”
杨旭:“有位自称是华科院工程物理研究院于建南院士的老人前来拜访您……您认识吗?”
这么快就到了?
听到于院士已经到了,陆舟的表情有些诧异,会议五点钟才开始,原本他以为他请来的几名专家怎么也得下午四点半过了才能到的,结果没想到这位于老先生这么早就来了。
看来,这数院的实验楼那边是去不了了。
“是我请他来的,把他带去物理研究所的1会议室吧。”
杨旭:“好的。”
挂了电话,陆舟打开通讯录,把电话拨给了王鹏。
“你现在在哪?”
王鹏:“校门口。需要用车吗?”
陆舟:“嗯,来阶梯教室这边接我。”
第596章 聚变电池立项!()
二十分钟后。
车停在了金陵高等研究院外的门口。
就在陆舟下车的时候,正巧盛宪富也刚到这儿。
看到了陆舟,他打了声招呼,便向这边走来。
“好巧,我还正准备给你打电话来着。”
“还好你没打这一路上,我电话就没停过,”陆舟笑了笑,继续说,“最近过得怎么样?”
“过得还行吧,就是有点太闲了,像我这种闲不住的人,估计一辈子也就这劳苦命了,”说到这里,盛宪富自我调侃地笑了笑,看着陆舟说,“怎么样?我还算讲义气吧。一听说你召唤我,我连所长的工作都丢下,跑过来投奔你了。看在我这么讲义气的份上,现在总算是可以告诉我,咱们要做的是什么项目了吧?”
微微愣了下,陆舟意外地看了他一眼:“科工局那边没通知你是什么项目吗?”
盛宪富摇了摇头。
“过来找我谈话的人只说是机密,具体是什么无可奉告。”
“有这么严重吗?”没什么自觉地笑了笑,陆舟清了清嗓子,继续说,“没通知那就没通知吧,反正今天请你们过来,我也打算说这个事情,跟我来吧。”
跟在陆舟的身后,两人一同穿过了高等研究院的正门,来到了物理研究所的大楼,走进了走廊拐角处的一间会议室里。
当两人抵达的时候,这里已经坐着十来个人了。
除此之外,会议室中,还立着一块被灰塑料布遮着的白板,大概一会儿会用到。
借着进门的功夫,盛宪富简单地打量了几眼会议室里坐着的人。
其中有他认识的,比如湳华大学的李昌夏教授,庐阳物院的李健纲院士。也有他不认识的,但却对其事迹有所耳闻。
比如那个把毛背心穿在外面,头发两鬓花白的老头,正是华科院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于建南院士。
在华物院和沪上光机所搞出来的那台“聚龙一号”激光点火装置的设计者名单里,便赫然列着这位大牛的名字。
相比起“神光”系列点火装置,聚龙一号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核心技术领先程度上,都远远胜过了前者。其中包含了1440台脉冲电容器、720个场畸变开关、24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以及12台高性能激光器,在工程上直接对标的是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
现在激光点火、惯性约束这块基本上都已经转向了军工口,由神光系列点火装置原班人马打造的聚龙一号更是明确了这一点,从设计之初便是为核试验而准备的。并且无论是在激光阵列的小型化还是集成度上,这台设备都做到了世界前列的水准。
以前盛宪富只是听说过这位大牛的名字,却从未见过,没想到今天倒是有机会见到了。
还有一些看着面生的人,他叫不出名字,也没什么印象。不过既然坐在了这里,显然也非什么等闲之辈,只不过大概不是等离子体物理和可控聚变工程这个圈子里的。
想到这里,盛宪富的心里也是不禁感慨。
能够当选院士,本身便意味着这名教授在学术界的声望、地位以及人脉上,远远超过一般学者。
在任何研究所里,院士都是身为学术带头人的存在。而一个实力强劲的课题组,也一般是由院士牵头,带着长江学者一级的教授、研究员组成组成核心团队,再往下是打杂的青千、杰青等小bs,以及无数忙前忙后的博后、博士科研狗。至于硕士和本科生,可能会有,但一般不计入其中。
能拉着一群院士组成核心团队。
在国内,除了陆教授之外,似乎也没几个人能做到了……
一想到之前自己竟然还犹豫了下要不要来,盛宪富的心中便是一阵惭愧。
虽然不来也没人会怪他,但损失的一定是他自己。
毕竟这样的机会,一辈子也不见得能碰上几次。
如果把握住了,无论是对院士的评选,还是在学术上更进一步,都是大有帮助。
看着已经在这坐了一会儿的众人,陆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让大家久等了,我刚从学校那边过来。”
李建刚院士笑了笑说,“不碍事,我们差不多也刚到。寒暄的话咱们还是等到会开完了再讲吧,突然被叫到了这里,我现在连咱们的项目到底要搞什么都还不清楚,你有时间先讲这个吧。”
听到这句话,陆舟笑了笑说,“那行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就不在寒暄上多浪费时间了。”
说着,陆舟脸上的神色微整,走到了会议室里放着的那张白板前,伸手揭开了上面的塑料布。
看着白板上的内容,会议室里至少一半的人愣住了,也有一半的人面无表情。
此前并不知道项目具体内容的盛宪富,显然属于前者。
不过他此刻心中震撼,到不完全源于意外。
还有惊诧……
“这是……”
声音轻轻颤着,难以置信地盯着白板上的内容,盛宪富的嘴巴僵硬地开合了下,后半句话却是怎么也说不出来。
“小型化的可控聚变堆,或者说聚变电池,”看着他脸上的表情,陆舟笑了笑,和颜悦色地解释道,“反正叫哪种都差不多。”
没有去管众人们的惊讶,清了清嗓子,陆舟继续说道。
“关于可控聚变技术的小型化,我已经做过了技术可行性的论证,相关的论文我会发到你们的邮箱。当然,过几天的话,你们也能在《核物理学报》上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
“今天请各位过来,主要是简单地开个会,分配下各自的研究任务。”
陆舟用激光笔点了下白板,继续说道。
“白板上的路线图,便是整个项目的大致研究方案,内容可能稍微抽象了点,但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全面的,如果哪个地方看不懂的话,可以问我。”
已经从惊讶中恢复过来的盛宪富举了下手:“我有个问题……”
陆舟:“请讲。”
仔细盯着白板上的那个路线图,盛宪富皱了下眉头,疑惑问道:“为什么是惯性约束?比起惯性约束,我们在磁约束上的经验明显更丰富。”
“这个问题问得好,”陆舟笑了笑,继续说道,“之所以不选择磁约束,一来是考虑到磁场溢出会干扰到航天器上其它精密元件的正常工作,二来是为了节省航天器上的空间。”
“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大腿粗的堆芯,将一个占地上千平米的超导磁体装在等离子体引擎上,至少现在来看不太现实,而且也没那个必要。”
“在关于维持聚变反应的问题上,我们选择的是脉冲点火,不需要长时间保持反映室内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只需要反应能够快速的发生就足够了。”
李健纲皱了下眉毛:“脉冲点火吗?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优劣暂且不谈,拿掉了液锂中子回收系统,你打算拿什么来抵消中子束对材料的辐照损伤?”
“这个我接下来会提到,”说到这里,陆舟停顿了片刻,继续开口说道。
“整个核电池的设计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第一个板块是集成和燃料的堆芯部件,这一块会由我亲自带队解决。第二个板块是连接在堆芯上的发电机组,这一部分我希望交给核工业集团这边来做。”
王曾光院士:“用磁流体发电机组吗?”
陆舟摇了摇头:“不一定,这个得看反应堆设计成什么样,根据具体的需求。”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至于第三个板块,则是反应堆的点火装置。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惯性约束以及脉冲点火的技术路线,在加热途径上我个人更看好激光点火。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微波加热的可能性。”
“这一板块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希望能由李健纲院士和于建南院士两位来负责,并且分别从激光点火和微波点火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去研究。”
于建南老院士想了想,开口说道,“我没什么意见,不过激光点火装置占用的空间同样不小,你想把那玩意儿装到航天器上,恐怕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知道,”陆舟点了点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去实验。”
“科工局那边给的预算很足,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我们有足够的经费,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第597章 步子迈得太大了?()
整个可控聚变电池的项目拆成了十三个子项目,涵盖了激光点火装置到发电机组等所有部件,共六家科研机构参与研究。
有着盘古聚变堆的成功案例放在前面,对于这个项目陆舟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不过在关于聚变电池的核燃料的讨论上,依然出现了分歧。
目瞪口呆的听着陆舟描述的那个疯狂的计划,胜负讶然地张了张嘴,过了好一会儿,才用难以置信的语气开口道。
“你确定要用氦三做燃料?氦三和氘的反应截面只有dt反应的数十分之一,点燃它的难度将是点燃dt混合燃料的数十倍不止!”
持有这个观点的不只是他一个人,核工业集团的总工程师王曾光院士也是点了点头。
“我也觉得直接上氦三可能不切实际了点,虽然按你说的是节省了堆芯的空间和成本,但事实上这部分成本不过是被转嫁到了激光点火或者微波点火装置等等其他部件上。”
和陆舟不是很熟的于建南院士倒是没有直接反对,只是隐晦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步子迈得太大,未必是一件好事。”
食指轻轻在桌上敲了敲,陆舟思索了很久。
这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如果选择了dt混合物作燃料,那么反应堆芯上就得负载液锂中子回收系统,整套聚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就会降低。如果选择了he…3/d作为反应物,就可以节省至少15%的堆芯体积,整个电池组的体积能量密度也会随之提高。
不过王院士的那句话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以国内目前的激光点火技术,贸然选择这种激进的技术路线,未必就能达到他所期望的那种效果。
沉默大概持续了五分钟,陆舟的心中有了主意,开口说道。
“那就折中一下好了。”
盛宪富:“折中一下?”。
陆舟点了点头:“就和点火装置一样,我们分两条技术路线来走。一条做dt燃料的聚变电池,一条做he…3/d燃料的。在接口尺寸上我们可以约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he…3/d燃料的聚变电池技术瓶颈真的解决不了,我们也可以立刻采用dt燃料。等有一天氦三聚变技术的难题解决,日后就算是技术升级,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会比较容易。”
王曾光院士想了想,点头道:“我觉得可以。”
于建南院士话依旧很少,只是点了点头说:“只要预算没意见,我就没意见。”
看了其他几人一眼,见没有更多的意见提出,陆舟便拍板道:“那行,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了。”
直接上氦三,确实还是太超前了点。
有几个老“队友”的劝说,也让陆舟清醒了一些。
他承认,从那台来自高等文明的残骸上挖掘到了可控聚变小型化的技术路线时,他确实有点膨胀了,以至于忽略了地球文明的工业水平。
事实上,能将聚变能电池做出来,本身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至于将那台引擎上的技术完全还原出来,恐怕就算是到了世纪末也未必能做到,更不要说现在了……
离开了会议室之后,陆舟原本是打算回地下实验室继续琢磨那个霍尔推进单元的,不过想到还有一件事情没处理,于是便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前段时间,高层在批准项目的同时,建议他将那篇关于聚变电池技术可行性论证的论文,投稿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
虽然猜到高层是在打什么主意,不过陆舟倒也没什么意见。
论文中所写的,正是他的学术观点。
如果高层对公开论文中的内容没什么意见的话,他自然也不会反对将论文拿去投稿。
将前段时间写的那篇论文拿出来翻了下,删掉了里面可能存在启发性的内容,陆舟只保留了几个类似于“可拆卸式堆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