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执行中心的财务、人事管理、以及其他行政工作,继续保持原来的安排,不做变化。如果有需要的话,到时候再作调整。

    陆舟并不需要通过这个职位来实现什么政治诉求,他所需要的仅仅只是这个机构能够按照他希望的想法继续运转下去,不给他的研究添麻烦就够了。

    反正这个执行中心,等核聚变的示范堆完成之后,估计还要再改组一次。

    到了那时候,他差不多也可以功成身退了,再把这个主任给辞了就行了。

    就在周承福辞职的第二个周末,陆舟收到了正式的任命文件。

    也几乎是同一时间,核工业集团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再次回到示范堆基地的王院士立刻找到了陆舟,兴奋地连招呼都来不及打,便直入正题道。

    “你拿的那套图纸很管用,lpc…1材料的生产我们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最晚月底就能开始生产!”

    听到这个消息,陆舟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立刻问道。

    “工厂建在哪儿?”

    王院士:“长安!”

    陶瓷基复合材料在航天工业上运用较为广泛,因为其耐高温、高强度、相对重量轻等诸多属性,主要被应用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喷管、导弹天线罩等部位。

    因此,国内最大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在长安那边,由核工业集团与金陵计算材料研究所共同持股的lpc…1材料生产厂也建在了那里。

    不过长安啊……

    这都深入到国内腹地了。

    陆舟:“……建在长安那边会不会太远了?”

    其实按照他的想法,完全可以就在海州附近生产的,这样的话,万一生产上遇到什么事情,计算材料研究所这边的研究员也好过去帮忙。

    就像…1超导材料一样,从生产线的升级到解决一系列的技术的问题,计算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可以说是帮了不少忙的。

    王院士摇了摇头:“不算远,走铁路运输也就两天的功夫。刚好距离我们在蓉城的生产基地也很近,材料生产出来了直接运到蓉城那边加工成零件,然后送到海洲这边组装。”

    还有一点王院士没说,那便是从生产安全问题上考虑,在内陆生产也要比在沿海地区安全的多。

    毕竟这玩意儿虽然算不上军用技术,但毕竟涉及到了核,也算是敏感技术了。

    陆舟点了点头,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那行吧,你们是这方面的行家,我就不多说了。仿星器轨道的加工……你们那边没问题吗?”

    听到这个问题,王院士摆了下手说道。

    “这个你放心,搁二十年前,核工业的老专家去法国人的核电站里参观,就是隔着老远看上一眼,回来也能做个八九不离十的出来。再怎么说我们也拿着ar装置琢磨了快大半年,反复拆装研究了那么多次,线圈还是我们替你改的。要是还整不出来这东西,干脆回家种田去得了!”

    陆舟笑了笑说道。

    “那可不行,要是少了你们,这工程可没法进行下去。想回去种田,也得等咱们的示范堆并网成功了才行。”

    听到这句话,王院士心中一乐,眯着眼睛笑了笑,却也不说话。

    那句“少了你们,这工程可没法进行下去”,算是戳到了他的心坎儿上。

    这种被人重视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尤其是这人还是诺贝尔奖得主……

    停顿了片刻之后,陆舟继续道:“材料生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仿星器轨道大概多久能就位?”

    没有任何的迟疑,王院士底气十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最晚年底之前,我可以让你看到一台完整的仿星器轨道!”

    

第548章 如火如荼() 
十月初。

    基地门口有些热闹。

    只见施工现场的旁边,几辆重型卡车正停在那里,在现场施工人员以及起重设备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完成了卸货的工作。

    站在陆舟的旁边,看着运进基地内的这些重型设备,肖乐有些感慨地说道。

    “这玩意儿本来是卖给iter的,不过现在他们大概也不会买了。”

    放在两人眼前的这台装置,正是传说中的icrf加热天线。

    这台装置,由发射机、传输线、阻抗匹配器、f输出能量能够达到3hz之间。

    作为聚变装置上的关键部件之一,这玩意儿可以说是庐阳物质研究所除了全超导d型截面设计之外的第二大黑科技了。

    除了被通用原子能公司采购之外,这台价值上亿的设备还拿到了iter示范堆工程的订单。

    不过现在看来,欧洲人大概是不会买了。

    顿了顿,肖乐继续说道:“这台设备原定是打算拆卸之后运往法国的,不过我们和他们那边的合作已经中断了。用这玩意儿,我们可以很快将反应堆内部的等离子体加热到一亿度以上,可以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等离子体加热技术之一!”

    陆舟点了点头,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这台设备。

    虽说名字叫icrf加热天线,但比起他理解中的天线天线,怎么看这玩意儿都更像一台放大了几十倍的空调。

    整个装置下方的钢筋支架,在形状上和空调下面托举的钢筋支架差别不大,整个装置中向前突出的保护限制器和电流带,便像是空调的滤网与扇叶的组合一样。

    再往后面是管状的真空传输线、液压驱动器、以及关键的真空馈口。

    在实验时,作为“空调扇叶”的保护限制器位于icrf加热天线的最前端,和紧挨着的电流带共同构成等离子体加热部件以及“法拉第屏蔽箱”,在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的同时将等离子体与电流带隔绝,同时阻止静电场耦合到等离子体中。

    由于直接面对真空室内的等离子体,因此在上面还焊接有43根外直径10的冷却管道。

    整个装置虽然看着复杂而庞大,缺乏了一些科幻上的美感,但在整台装置上却没有一处设计是多余的,甚至于每一道焊接口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因此,想要更改这些设计,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候,一位手上拎着安全帽,穿着灰外套的老工程师走了过来,看着陆舟笑了笑说道。

    “怎么样?这玩意儿看着还行吧?”

    听到这句话,陆舟笑了笑说:“看起来挺是挺可靠的,就是但愿它在仿星器上也能正常运行了。”

    这位老工程师摆了摆手:“这你放心,就算现在不管用,我也保证能让它变得管用起来。”

    站在陆舟面前的这位老先生,名字叫李健纲,华国工程院的院士,同时也是科大副校长与华科院物质研究院的副院长。

    虽然老先生本科读的是船舶动力,但最后不知怎么的半路出家研究起了等离子体物理。后来又赶上了九五重大科学工程的大潮,可控聚变的研究在国内越来越受重视,他的学术生涯也算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副院长的位置上,后来又评上了院士。

    在华国从iter退群之前,他的身份还是华国专家委员会委员之一,icrf加热天线技术能够在国际上广受认可,这其中他的功劳也是功不可没的。

    至于现在,华国从iter退群了,他的身份也就变成了国家聚变能计划执行中心的顾问,同时负责协调庐阳物质研究所在示范堆工程中的工作——即,整个示范堆的加热部件。

    此刻站在陆舟旁边的肖乐是他的学生,也正是他推荐过来的。

    对于这位大牛的保证,陆舟还是很相信的。

    “那就麻烦你了,我简单的说几个要求。”

    李教授取出了随身携带的本子,也不废话。

    “你说。”

    陆舟点了点头,回忆了一会儿先前几次会议上已经讨论出的工程细节,开口说道。

    “对应仿星器放电实验中等离子体的几个不同位型,加热天线需要可以沿着径向方向移动,移动范围在负150毫米至正150毫米之间,调节精度为一毫米。可以做到吗?”

    李教授不假思索道:“这个问题不大。”

    陆舟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天性的真空馈口、传输线等部件的特征阻抗要求符合50Ω的设计要求,内外导体的许可电压要求为45kv。”

    “电流带、法拉第屏蔽均需要设计独立的冷却回路,并且其冷却能力要求能够承受²级别的热荷载。”

    “还有,在考虑天线的装配性和可维修性的同时,尽量减少焊接部位,要求必须保证天线的总漏率小于10^…10pa·m^3/s。”

    “……”

    一开始还好,李院士的表情还算是轻松,然而听着陆舟连珠炮似得说下去,他的脸上也渐渐失去了那轻松的笑容,只感到一阵阵头皮发麻。

    接着又零零碎碎地都说了十来条要求,感觉有些口渴的陆舟,从王鹏的手上接过矿泉水喝了口,将塑料瓶扔了回去之后,接着在后面补充了一句。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我可能说的有些快,等晚上会议纲要做出来了,我会把更具体的要求发你邮箱”。

    听到这后面一句话,李健纲才停下了手中的笔。

    盯着手中的笔记本看了好一会儿,他的眉头也皱了好一会儿,好不容易脸上才挤出来一个勉强的笑容。

    “……你还真会给我们出难题,搁欧洲那iter的工程招标大会都没你们这么多事儿。”

    听到这句话,陆舟淡淡笑了笑,说道:“毕竟是第一台反应堆,有个好的开始才能做到好的示范,我想做的尽可能完美一点。”

    虽然系统没有规定demo示范堆的具体“验收标准”,但毫无疑问任务奖励是与成果成正比的。将这示范堆造的越牛逼,任务奖励自然也就越高。

    更何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示范堆的性能越强,技术推广阶段遇到的阻力便越小。站在一名研究人员的角度,他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得到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可。

    合上了笔记本,李院士说道:“行吧,等明天这边的事情处理完了,我回所里开个会研究研究,过两天给你结果。”

    陆舟点了点头:“嗯,拜托你了。”

    ……

    将最后一件工作安排了下去,ar…2示范堆基地这边的工作基本上已经按部就班地走上了正轨,无论是工程现场上还是研究所内都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示范堆就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国内整个核聚变研究的未来。

    即便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讲话,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也都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他们正从事着一项伟大的工作。

    他们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到现在为止,在项目负责人的领导下他们已经取得了无数阶段性的成果,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无数次的证明了自己。

    并且,所有人都毫不怀疑,只要有陆总设计师在,他们会一直胜利下去,直到跨过最后的终点线。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很难产生消极的情绪。

    可以说,即便是食堂里的厨师,都是怀着一腔热情在工作着。

    情况乐观的话,年前就能完成所有组件。

    至于是元旦前还是春节前,那就得看运气了。

    对于陆舟自己而言,现在需要他去解决的事情只有两件。

    一件事情是回紫金山那边的ar实验堆装置尽快完成液锂中子回收系统的最后设计。

    其他人这么给力,自己也不能拖后腿。

    作为整个核聚变反应堆的最核心部件,可以说这一部分的设计直接决定着ar…2示范堆工程的成败。如果完成了这一部分,继“等离子体控制技术”之后,“氚滞留”这个可控聚变的第二大难关也将被他攻克。

    同时,这也是最后一个难关了。

    至于用什么机组来发电,用什么装置来发热,在反应堆的下面安装“保险”……等等这些结构,都只是决定胜利的果实能否更加完美罢了。

    至于另一件事,便是解决超算算法的问题。

    目前而言,ar实验堆的等离子体控制,都是在小艾的协助下完成的。

    等到示范堆建成了,他总不能把小艾再弄到示范堆的主控计算机上去吧?

    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小艾这家伙都不太适合在人前抛头露面,至少现在不合适。

    最理想的做法是,将与等离子体控制方案相关的算法,从它的主程序中分离出来。

    如果解决了以上这两个问题,再完成了所有“拼图”的组装。

    示范堆的竣工,便指日可待了。

    想到这里,陆舟的心中不禁有些发热。

    无数个日夜的努力。

    这一天总算是要被他等来了。

    

第549章 神秘的“900区”() 
夜色笼罩,距离田湾核电站专家村不远的酒吧,晃动的灯光中杂揉着重金属的音乐和啤酒泡沫的气味。

    作为华国和俄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除了华国自己的工程师之外,专家村里还住着不少俄国那边过来的核电专家。

    往常这个时候,这些外籍员工都会来这里放松。

    相比之下,反倒是华国人自己很少光顾这里。

    坐在吧台边上,格奥尔吉喝得微醺,一边晃悠着酒杯,和同事闲聊着。

    “你说那些华国人到底在干什么?”

    自从部队开赴这一带,将三期工程的预备厂址封锁之后,和他们隔着几公里的那片区域就像是从地图上消失了一样,而正在进行中的三期工程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这一系列的举动,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华国人究竟在里面干什么?

    这个问题困扰着所有在这里工作的外籍人员,也由此成了一件相当具有话题性的事情。

    然而,在这里工作的华国工程师,似乎并不愿意谈论这个问题。

    至于普通员工,虽然和他们一样对那块发生的事情充满了兴趣,但了解的情况恐怕还没他们多。

    坐在格奥尔吉的旁边,马格西姆用不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