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再然后,他的手机收到了小艾发来的……

    于是,在与小艾短暂的交流之后,陆舟便临时改变了实验计划,向他的助手盛宪富同志下令,继续实验,并且将实验目标重新定在了一个小时以上……

    以上,便是那震撼人心的一小时,背后发生的故事。

    ……

    此时此刻,一片纯白的系统空间内。

    站在那张半透明的全息面板前,陆舟确认了任务完成的情况。

    ①【恭喜宿主,完成“人工智能”分支科技支线任务!】

    【“聚变之光”任务链】

    【可选支线:1小时高密度等离子体约束】

    第一个是分支科技的支线。

    时隔这么多年,他差点都快忘了这茬了。

    根据系统的经验奖励规则,在将“人工智能”的分支科技升级到lv2的同时,同步奖励了他一万信息学经验,将他的信息学等级也提升到了lv2。

    至于第二个任务,则奖励了他5万工程学经验,正好够他再升一级。

    除此之外,还有500点积分的奖励。

    这次的实验成果,简直可以用大丰收来形容了。

    随手关闭了任务栏,陆舟开口下令道。

    “系统,打开属性面板。”

    淡蓝色的光芒从屏幕上扫过,很快更新之后的属性面板,呈现在了他的面前。

    【

    a。数学:lv7

    b。物理学:lv5

    c。生化学:lv4

    d。工程学:lv4

    e。材料学:lv5

    f。能源学:lv2

    g。信息学:lv2

    积分:5475

    】

    【

    分支科技:

    人工智能lv2

    】

    看着更新之后的属性面板,陆舟心满意足地点了点头。

    自从开启了可控聚变的任务链之后,感觉升级就像是坐火箭一样。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数学经验一直没什么变化。

    对于身为数学家的自己而言,多少还是让他感觉到有点小遗憾就是了……

第517章 沸腾的等离子体物理学界() 
用了大概三天的时间,star仿星器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完成了对实验数据的整理。

    而与此同时,负责将这些数据汇总的陆舟,也完成了相关论文的写作,并且最终将这篇有三十多人署名的论文,投稿了科学》期刊的编辑部。

    就在他刚刚完成稿件投寄的时候,手机的铃声便响了起来。

    拿起手机看了眼,只见是潘院士打来的,于是陆舟便按下了接通键。

    而几乎是电话刚一接通,电话那头便传来了老潘充满笑意的声音。

    “你这家伙可以啊,你这回可算是把老周的脸给打疼了。只把他这会儿正在头疼着,怎么吐出去的吐沫再咽回去吧。”

    听到了这句话,陆舟靠在了办公椅上,做了个无奈的表情。

    自己把脸凑过来了,这也能怪他吗?

    不过就算他说是误伤,大概也不会有人信吧。

    停顿了片刻,潘院士换上了认真的语气,继续说道:“说实话,原本听说你将第二次实验的目标定在三十分钟,我就已经够诧异的了。现在没想到我还是低估了你的本事,只怕就是德国人自己也没想到,他们的wega装置还能废物利用到这种程度吧。”

    虽然时间只是翻了一倍,但这其中的难度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毫不夸张的说,单是这份成绩,他们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已经将世界甩开一大截了。

    “接下来呢?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

    听到这个问题,陆舟淡淡笑了笑,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下一次,我打算玩真的。”

    听到这句话,潘院士神色微微动容,用不敢相信的语气确认道。

    “示范堆?”

    握着手机的陆舟点了点头。

    “没错。”

    从陆舟那里听到了肯定的答复,电话那头的潘院士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在读音上,实验堆和示范堆似乎念起来很像,但却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

    前者只是能够满足等离子体实验最基本实验需求的实验装置,而后者则是要求实现从等离子体约束到聚变反应再到电能输出等一系列环节的示范反应装置。

    不出意外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台示范堆都将成为华国,乃至全世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样板工程。

    毫不夸张的说,相比起后者,前者只能算玩具了。

    虽然可控聚变研究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半个世纪,各种实验堆层出不穷,但无论是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还是马普学会等离子体研究所,都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示范堆。

    而关于示范堆的计划,也永远都只是停留在各大研究机构的时间表上。

    用不确信的语气,潘院士迟疑问道:“现在就开始造示范堆,会不会太早了?”

    一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实验虽然值得庆贺,但再怎么说,现在就开始搞这个示范堆,步子也迈的太大了点。

    至少就他所了解到的信息而言,还有很多关键性的问题没有解决。

    听到电话那头的陆舟如此自信,他现在甚至都有点儿担心,这家伙是不是膨胀了。

    对于潘院士的询问,陆舟只是淡淡的笑了笑。

    “不会太早,很多东西可以边研究边做,不一定非得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才开始动工。更何况最关键的超导磁体和控制方案已经被我们解决了,第一壁的抗辐照材料,我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条件允许,我有八成以上的把握,能将这个示范堆给造出来。”

    先想办法把反应堆的等离子体运行轨道、外场线圈、水冷偏滤器等等这些能造的装置给造出来,像是第一壁的包层材料这些在技术上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等到解决了之后再做出来并且装上去就行了。

    不过这示范堆和实验堆的规格完全不一样,两者的成本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而他手上的经费,也花的差不多了。

    想到这里,陆舟的视线不由飘向了桌角的钢笔。

    看来,又得写封信了。

    ……

    对于其他人来说,在自然》、科学》这种世界级顶刊上投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对于陆舟来说,却并没有那么的困难。

    哪怕不考虑他身上自带的诺贝尔奖光环与良好的学术声誉,以及他和科学》编辑部过去的合作关系,光是可控核聚变这个单词背后的份量,就足以科学》的编辑部认真对待了。

    数据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没有等候太长的时间,论文很快通过了审稿,并且成功在最新一期的科学》上登刊。

    而随着那篇论文的发表,当人们了解到发生在star装置上的奇迹之后,几乎整个等离子体物理学界都为之沸腾了。

    一小时是什么概念?

    就在一年前,各国托卡马克项目的研究,都还在以秒为单位的突破上较劲。

    然而随着这篇论文的登刊,直接将各国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甩开了一大截。

    虽说如果采用脉冲式点火的发电方式,也可以无需做到这么长的约束时间,但这个一小时带来的震撼,还是震惊了所有关注着这台装置的学者。

    而除了学术界之外,star装置取得的成功,也引起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更是由此引发了网络上热烈的讨论。

    有的人点赞,认为这是迈向未来的一大步。

    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人类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也有人漠不关心,毕竟可控聚变的新闻也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二十年前就有人说过,最晚二十年就能实现可控聚变的发电,然而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兑现当初的诺言。

    但无论如何,对于这项重大的科学突破,ctv都站在政治的高度上,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注。

    在最新一期的新闻联播中,央视用了一个专题的时间,对这件事情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报道。

    “日前,华国金陵star仿星器研究所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披露了他们最新一次可控聚变实验的相关细节。”

    “在实验中,由我国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陆舟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完成了一小时等离子体约束时间。”

    “根据业内人士评论称,该项技术的突破,将有望为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在新闻中,央媒按照惯例,援引了一段外媒的采访。

    坐在镜头前的是1976年诺贝尔奖得主、三阿尔法公司顾问、斯坦福大学教授伯顿·里克特,当被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问及他对star装置的看法时,他连用了三次难以置信这个单词,抒发了自己心中的震撼。

    “……当有我的同事告诉我,有人将等离子体的磁约束时间做到了一小时以上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个滑稽的玩笑。直到他从最新一期的科学》上找到了那篇论文,并且将它摆在了我的面前。”

    “即使是现在,我心中依旧充满了惊讶。尤其是当我了解到,这台装置是在wega装置的基础上改装的时候,我心中的震惊更是无以复加。”

    “wega绝对不可能做到这种程度,就算是升级之后的螺旋石7…x也做不到。”

    “我认为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上,华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如果最关键的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控制方案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的解决,他们只需要再解决等离子体辐照对第一壁材料的损伤效应,或许用不了太久就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聚变反应堆。毕竟将热能转化成电能,本身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说到这里,伯顿·里克特教授的表情有些复杂。

    “我们在可控核聚变研究上领跑了半个世纪,但很有可能输在最后几秒上。我不是在开玩笑,能源部应该重视起来……”

    不管美国能源部重不重视,star装置取得的成果,已经引起了华国高层的重视。

    而与此同时,就在刊登在科学》上的那篇论文成功将可控核聚变这个单词推到了全球媒体关注的风口浪尖上时,一封由陆舟亲自执笔的信,也出现在了长老院的办公桌上。

    也正是这封信,牵动了无数人敏感的神经……

第518章 四百亿的大工程!() 
上京。

    一环路内,某个神秘的地方。

    站在办公室的门口,吕局长深呼吸了一口气,伸手轻轻敲了敲门。

    在听到了一声“进来”之后,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恭敬地说道。

    “您找我?”

    看着站在办公室门口的能源局的一把手,老人淡淡笑了笑,开口说道。

    “我这里有一封信,你拿去看看吧。”

    没有犹豫,吕局长走上前去,从桌上拾起了那封信。

    刚刚看到标题的部分,他心中便暗道一声果然。

    想想也是,能把信直接送到这里的人,国内也就那么几个。

    正如他所预料的,这封信和金陵的那件事儿有关。

    【尊敬的……阁下。

    相信您已经听说过,在star研究所的最新一次实验中,我们的研究员已经成功将磁约束时间,做到了60分钟以上。

    这项研究成果使我预见,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氘资源将成为一种全新的、重要的能源,被我们所利用。这种能源比我们所熟悉的一切能源都要高效、清洁、且更接近“本质”。

    理论上,1公斤氘氚混合物完全反应可以释放1。08亿千瓦时的能量,按照35%的比例换算,可生产3780万千瓦时之电能。

    由此估算,只需167吨氘氚混合物便足以满足华夏全年之需求。

    抛开可以作为中间产物滞留的氚素不谈,作为主要消耗的氘素,一公斤成本不到4000元。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成本还有着极其广阔的削减空间。

    基于这些显而易见的数据,我们只需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计算便可以看见,核聚变发电成本将不到传统火电成本的千分之一,甚至是更低。

    该能源的诞生,将彻底改变现代社会的能源结构,也将彻底改变我们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切。

    在此,身为一名学者,我有义务提醒您:我们已经站在了时代的转折点上,而通往新时代的大门就在我们的眼前。

    当然,推开这扇门的代价注定不菲。

    至于是否打开它,决定权在您。

    ……

    】

    信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关于可控聚变技术商业化的时间表,以及demo示范堆的预期目标,以及一张预算表。

    暂且没有去翻后面的内容,读完第一页的吕局长,眉毛狠狠地抽搐了下。

    整封信中,满篇委婉的措辞全在写聚变能的前景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重要,然而从那斜斜歪歪的字缝里,他只看见满篇都写着两个字是“打钱”。

    翻到了下一页,是关于demo示范堆的计划书。

    上面详细罗列着陆教授本人对demo装置各部件的预估参数,以及对完工之后的demo装置的性能预期等等。

    【工程目标:在2025年之前完成demo示范堆的建造。】

    【考核标准:射频负离子源样机引出面0。45m×3。2m、在多驱动下的射频等离子体均匀度优于95%、负离子引出电流密度不小于300a/m2、束流强度大于20a、负离子束综合指标达到能量200kev,束流稳定持续时间达到60min……】

    虽然以前和陆舟接触过几次,但他以前竟然都不知道,这位陆教授竟然对工程方面也有所涉猎,这份计划书做的还挺像模像样的。

    将这份计划书从头看到尾。

    越是往后看去,他脸上的表情越是凝重。

    放下了手中的信,吕局长有些头疼地摇了摇头。

    “四百三十亿rmb……这陆教授还真能替我们花钱。”

    而且不只是钱的问题。

    尤其是在计划书中的那句“凭此反应堆便可满足苏省全省用电之需求”,怎么听都像是在吹牛逼,而且还是吹的不着边际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